陽朔縣歷史
可考時間就不清楚灕江到底誕生了多少年,但灕江的存在應該有幾十萬年了,甚至更遠。
自古灕江為人所知,在秦朝文獻中就有記載。灕江也是珠江的源頭之一。
㈡ 桂林陽朔西街的歷史文化
桂林陽朔西街始建於1674年,它東臨灕江,直對東嶺,西對膏澤峰,旁靠碧蓮峰,寬約8米,長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著嶺南建築的古樸典雅。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於城牆圍住,並不像今天這樣直通公路邊的膏澤峰下。要從西街出城須經過江西會館對面一段小街叫西橫街的折向正西門才行,所以說西橫街實際上也是西街的組成部分。
後來,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後,為從西街方便出城便將城牆拆開一段直接公路,並在旁邊修建有最早的汽車站。
當時,為適應潮流,遂把從東邊直到西城邊的一段改稱西馬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間因避忌「西」字而改稱東風路,取其「東風壓倒西風」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舊名。
西街是中西文化完美的結合。歷史上西街除了幾家店鋪外,居民大多數是農民,相當長一段時期保持著「半是鄉村半是店,可為生意可為耕」的半商半農狀態,使西街人形成了城裡人豁達和鄉里人忠厚的雙重性格。盡管西街已經成了陽朔主要的旅遊服務街,西街人仍保持著忠厚淳樸的品格。
(2)陽朔縣歷史擴展閱讀:
陽朔西街特產:啤酒魚
陽朔一道亮麗的飲食文化風景,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一跳,大名如雷貫耳,如果不試一下就真的枉費到此一游。啤酒魚有點像川菜中火鍋魚的做法,先把魚在油里煎一煎,再放啤酒及各種調料燒制而成。
燒的器具很特別,魚放在一個平底的盤子里,盤子下面是一個盆子,放了些水,再下面才是火,而不像是川菜火鍋直接將鍋放在爐火上面。
這樣上面的魚不易燒糊且受熱均勻,入口果然鮮辣可口,無一絲魚本身的腥味。對了,一定要吃帶鱗的,正宗的啤酒魚,魚鱗都炸得非常脆,好吃極了。
陽朔「啤酒魚「,是陽朔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魚肉鮮辣可口,無一絲魚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魚肉的香味可以讓人胃口大開。
陽朔的啤酒魚是選用陽朔灕江里鮮活的大鯉魚,先用桂北山區出產的生茶油烹炸,然後放入桂林產的上等啤酒紅燜而成,具有獨特的香酥鮮嫩風味。
㈢ 陽朔 有幾個鎮 陽朔是個什麼縣,因為什麼而名
1.陽朔縣 以風景秀麗著稱的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南面,屬桂林市管轄,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30萬人,轄6鎮3鄉,有漢、壯、瑤、回等11個民族。 品評中國的山川美景,千古以來,一致的公論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所謂陽朔山水,是指北起興安,南抵陽朔,灕江兩岸綿延一百多公里的山光水色 陽朔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唐詩中一句說得好:城廓並無二里大,人家都在萬山中.」山擁江城,像一朵盛放的蓮花. 陽朔的山案,以多勝,以奇勝,以秀勝.連綿數十里的山峰,如筍拔地,各不相倚,有若星羅棋布,中間穿繞著一條蜿蜓而下的百里沼江,不禁使人興起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的詠嘆. 陽朔的山峰千姿百態,書童山近看像古代的書童,在倚山讀書;畫山布滿各種顏色的石紋,遠望有如色彩繽紛的壁畫;西郎山瀟灑挺拔,無異儒雅的君子.諸山形態畢肖,處處引人游趣.其他勝景還有月亮山,冠岩,碧蓮峰,榕蔭古渡,屏風山等. 北面的興坪古鎮可說是灕江山水的會萃中心.這里山重水曲.古樹蔥龍,在山嵐籠罩下,江面隱約可見捕魚竹筏,飄然往來.如此美景,難怪人說:「陽朔山水在興坪.」 整個陽朔恰似一座魂麗多彩的大公園, 全縣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都十分豐富, 有各種奇特的山峰兩萬多座, 蜿蜒於萬山叢中的大小河流16條, 其中舉世聞名的灕江流經陽朔境內69公里, 是灕江風景的黃金地段; 有世界奇觀的蓮花岩,洞內有恰似108朵婷婷玉立的岩溶雲盆; 有傳說中壯族歌仙劉三姐拋綉球定情的千年古榕; 有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的月洞奇觀, 以及被譽為「小灕江」之稱的遇龍河。此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人文景觀, 諸如縣城碧蓮峰下古道石刻摩崖及縣城古樸的街道、建築等構成了陽朔獨特的風光、風貌、風俗和風物, 成為馳名中國外的風景旅遊勝地。 縣內主要景點有: 漁村 、 遇龍河 、 月亮山 、 大榕樹 、 世外桃源、 西街 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佔有的重要位置。屬地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內有奇特的山峰2萬多座,大小河流16條,自然景點110多處,總稱:「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為天下四絕。其中灕江流經陽朔縣境56公里,兩岸奇峰林立、岸邊翠竹叢叢,奇峰和翠竹倒影在澄碧江面上,形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長卷。更有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豐富的文化遺產、古建築、古橋梁、名人紀念地、摩崖石刻點綴於山水之間,為山光水色又添神奇色彩。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中國旅遊名縣」。自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陽朔共接待中外遊客1800萬人次,其中外賓500多萬人次,共有150多位外國元首到過陽朔,1998年7月,美國總統柯林頓游覽灕江到達陽朔,並在中途訪問了漁村,考察了漁村的古建築。「九五」期間,陽朔確立了「旅遊立縣」的發展戰略。 陽朔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區,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9度,日照146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640毫米,無霜期302天。 陽朔縣 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年產量為13萬噸。沙田柚、金桔、柿子、板栗為陽朔四大特產水果,其中沙田柚以其果大色美味甜聞名海內外,1997年總產量達1.6萬噸,1995年在中國農業博覽會上榮獲同類產品最高獎棗銀獎;1998年獲全國柚類評比「金杯獎」1996年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沙田柚之鄉」。縣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鉛鋅、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主要礦種。陽朔人心靈手巧,近幾年來,開發製作出大量的旅遊工藝品,如書畫、畫扇、大理石、滑石工藝品,還有山水盆景、文化衫、石章、木雕、仿古服裝、仿古陶器、綉球等工藝精品,暢銷國內外旅遊市場。
㈣ 陽朔千古情的歷史是什麼
應該是《抄桂林千古情》主題公園,地址是:廣西桂林陽朔縣千古情大道,從陽朔西街打車到千古情15分鍾。
「千古情」是「中國演藝第一股」宋城演藝打造的旅遊演藝品牌。目前已經擁有《宋城千古情》、《三亞千古情》、《麗江千古情》、《九寨千古情》、《炭河千古情》、《張家界千古情》、《中華千古情》等千古情系列演出,每一個千古情都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傳奇。實現千古情的品牌連鎖經營。
㈤ 陽朔圖騰古道的歷史
「圖騰」一詞來源於北美印第安人阿爾袞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的音譯,意思是「回他的親族」。答
遠古圖騰產生於人類早期的巫術禮儀活動。圖騰即徽幟,是嚴格的族象徵。當原始人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後,該地某種與他們的生活發生密切關系的東西,或因有益、或因有害,就使其產生崇拜,這就是原始圖騰。這時的自然圖騰崇拜物,是區別不同人類群體的標志,在與之共處的過程中,原始人就把它們當作了保護神。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酋長和奴隸社會的貴族,利用圖騰神在民眾中的崇高地位把自己說成是祖先神在世間的代表,於是出現了祖先象徵,即大量的人與動植物合一的藝術形象。
㈥ 陽朔的簡介
陽朔(元年:前24年;末年:前21年)是西漢孝成皇帝劉驁【áo、ào】的第三個年號,共計4年。
㈦ 陽朔西街的歷史變遷
西街是陽朔縣城內最古老的街道,有1400多年的歷史。590年(隋開皇十年)設置陽朔縣時,縣城就已有一條長約200米、寬約5米的街道。當時街上只有幾家經營日用品的店鋪,居民大部分是農民。
西街真正始建於1674年。早期的西街不長,得名緣於其地理位置。陽朔縣城在元代至正年間築成石頭城牆後,以縣衙前的街為署前街,與從東到西的一條橫街相接,往南至碧蓮峰下一段則為小巷,東邊一段通灕江邊城牆,與南街相接,後來把這一帶通稱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長則叫西街。當年的十字街部分是縣城繁華的商業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這里有經營日雜煙酒的萬利祥,有經營南貨土產出名的陳公興,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號,都是實力雄厚的粵商。另外本地商家劉來興等,他們對陽朔的經濟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抗戰勝利後,十字街商業中心逐步走向衰落。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於城牆圍住,不能直通膏澤峰下。要從西街出城須經過江西會館對面一段小街叫西橫街的折向正西門才行,所以說西橫街實際上也是西街的組成部分。後來,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後,西街人為了出城方便將城牆拆開一段直接公路,並在旁邊修建有最早的汽車站。並把東邊直到西城邊的一段改稱西馬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間因避忌「西」字而改稱東風路,取其「東風壓倒西風」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舊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陽朔對外開放,西方遊客發現了西街,同時,他們對當地古樸典雅的民居和傳統文化、民風民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此,每年到西街觀光、休閑的境外旅遊者超過數十萬人次。他們有住幾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幾年的,有的乾脆在西街成婚、開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規模龐大的「外語角」。
㈧ 在桂林去陽朔的路上有什麼有歷史文化悠久的村莊么
陽朔龍潭古村,郎梓村
㈨ 陽朔名字的由來及意義
由於縣城北面有現兩個山峰形如羊角,俗名羊角山,而「羊角」二字與陽朔地方語言的「陽朔」二字諧音故名。清康煦十二年版《陽朔縣志》載:「陽朔山在縣北門外,三峰差小,隋時以此名縣,俗呼為羊角山,又名解元峰。」可見在立縣之時已有陽朔山之名,立縣時以此名之。陽朔之名,自建縣伊始,迄今為止未改過。
陽朔縣這個地方在秦朝已有人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置郡縣陽朔就屬於桂林郡轄。西漢設始安縣時,到三國時期,吳國在此地設尚安縣熙平縣,到西晉秦始年間(公元265-274年)才撤銷尚安縣,其地並入熙平縣,屬始安郡轄。熙平縣的范圍基本是現在的陽朔縣的范圍,縣城設在今興坪鎮附近。到了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將熙平縣名改為陽朔縣,縣城也遷到現在這個地方。到現在2005年,陽朔縣建縣已有1415年的歷史,縣城在這里也一樣有1415年的歷史了。
陽朔縣城也叫陽朔鎮,距首都北京3317公里,距廣西首府南寧市445公里,全縣總面積1428.38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積513平方公里,水域約25平方公里,岩溶地貌約占總面積56%,其間石灰岩質孤峰林立,海拔約在200-500米之間,相對高度50-300米,主要分布於渡江和遇龍河流域。陽朔境內有名字的山峰約二萬佘座,陽朔鎮平均海拔111米。
陽朔縣共有大小河流17條,屬西江水系。期間可通航的河流只有灕江。灕江自桂林市效草坪鄉入境後,自西北向東南斜貫全縣,流經楊堤,興坪,城關,陽朔鎮,福利,普益,等鄉鎮而進入平樂縣境,境內江段69公里,四季通航,上達桂林,下至梧州,匯入西江入海。灕江兩岸山光水色,舉世奇絕,現已全線開放。陽朔縣城距桂林市水程是83公里。
陽朔縣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區氣候,年降雨量平均1700毫升,年降雨日多在130-210天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9度,極端高溫曾到達過38.9度,最低溫曾出現過-4.2度,這種情況是20年-30年一遇。
陽朔縣旅遊對外開放是1973年開始的。風光綺麗的陽朔是祖國南疆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以山青,水秀,峰奇,洞巧「四絕」而博得「堪稱甲桂林」之美譽。那「江作清羅帶,山如碧玉簪」的百里山川,宛如一道千徊百折的長卷畫廊, 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參考資料:http://www.ysxs.net/xiaosong/lvyoufuwu/yangshuo/yangshuoart/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