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中物理運動學公式

高中物理運動學公式

發布時間: 2021-08-14 17:06:00

❶ 高中物理運動學公式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有用推論Vt^2-Vo^2=2as

2、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3、末速度Vt=Vo+at

4、位移s=V平t=Vot+at^2/2=Vt/2t

6、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7、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8、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1)高中物理運動學公式擴展閱讀

運動學主要研究點和剛體的運動規律。點是指沒有大小和質量、在空間占據一定位置的幾何點。剛體是沒有質量、不變形、但有一定形狀、占據空間一定位置的形體。運動學包括點的運動學和剛體運動學兩部分。掌握了這兩類運動,才可能進一步研究變形體(彈性體、流體等)的運動。

在變形體研究中,須把物體中微團的剛性位移和應變分開。這些都隨所選的參考系不同而異;而剛體運動學還要研究剛體本身的轉動過程、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更復雜些的運動特徵。剛體運動按運動的特性又可分為:剛體的平動、剛體定軸轉動、剛體平面運動、剛體定點轉動和剛體一般運動。



❷ 高中物理有關運動的公式~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 (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 –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時間(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註:(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 豎直上拋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論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質點的運動(2)----曲線運動 萬有引力

1)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豎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豎直方向位移(Sy)=gt^2/2

5.運動時間t=(2Sy/g)1/2 (通常又表示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 tgα=Sy/Sx=gt/2Vo

註:
(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
(2)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S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
(3)θ與β的關系為tgβ=2tgα 。
(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5)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與頻率T=1/f 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系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系ω=2πn (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 弧長(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頻率(f):赫(Hz)

周期(T):秒(s) 轉速(n):r/s 半徑(R):米(m) 線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註:
(1)向心力可以由具體某個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
(2)做勻速度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於合力,並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但動量不斷改變。

3)萬有引力

1.開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軌道半徑 T :周期 K:常量(與行星質量無關)

2.萬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體半徑(m)

4.衛星繞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衛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心=F萬。
(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體的質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衛星只能運行於赤道上空,運行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
(4)衛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周期變小。
(5)地球衛星的最大環繞速度和最小發射速度均為7.9Km/S。

❸ 高一物理運動公式

樓主這是我筆記本上的。我剛學完高一應該不會錯望採納
s= vt
s="面積「
v=斜率=tana=對邊/鄰邊 (s-t圖像)
平均速度v=s/t
加速度
Vt=at
s=1/2at^2
v^2=2as
v1=v0+at;

s=v0t+1/2at^2=(v1^2-v0^2)/2a=1/2(v1+v0)t;(既V-T圖像求面積)

v=gt
g=1/2gt^2
v^2=2gh
圖像題很多其實都可以用面積解決,物理不能死記硬背

❹ 高一物理必修一中運動學公式什麼時候該選什麼公式

運動學公式
1、速度抄公式 vt=v0+at
確定 初速度v0 末速度vt 加速度 a 時間t關系 已知三個量求第四個量
2、位移公式 x=v0t+1/2at^2
確定 初速度v0 位移 x 加速度 a 時間t關系 已知三個量求第四個量
x=vt*t-1/2at^2
確定 末速度v0 位移 x 加速度 a 時間t關系 已知三個量求第四個量
x=(v0+vt)t/2
確定 初速度v0 末速度vt 位移 x 時間t關系 已知三個量求第四個量
3、速度位移公式 vt^2-v0^2=2ax
確定 初速度v0 末速度vt 加速度 a 位移關系 已知三個量求第四個量

❺ 高中物理常用的運動學公式都是怎麼推出來的

關於 x = v0 t + (1/2) a t^2
(符號 ^2 表示 平方)

這個公式的推導需要用到微積分。對於學過微積分的人而言,推導過程 就如同 1+2=3 一般容易。既然樓主提出了這個問題,所以 樓主應該還沒有學過微積分,對吧。

在高中物理階段,應該學過這樣一個基礎知識:
做 v - t 的函數圖象。則 x=t0, x =t, x軸,以及v-t曲線 四者所圍成的圖形的面積 就是位移 從 t0 到t 時間內的位移。若所圍成的圖形有一部分在x軸下方,則該部分面積取負值,而對於x軸以上部分,其面積取做正值。

對於勻變速直線運動,
v = v0 + at
做 v -- t 函數圖象, v 是y軸,t是x軸。
v --t 圖象是一條直線。
v0 是y軸上的截距,且不妨設 v0 > 0。
a 是直線的斜率。不妨假設 a > 0。

x=0, x=t, x軸,以及直線 v=v0+at 所圍成的圖形是一個 直角梯形。
梯形的高為 t
梯形的上底為 v0
梯形的下底為 v0+at
梯形的面積為 (v0 + v0 + at)*t/2 = v0t + (1/2)at^2

因此 位移 S = v0t + (1/2)at^2

---------------------------------

關於: V^2 - V0^2 = 2aS

V = V0 + at
V^2 - V0^2
= (V0 + at)^2 - V0^2
= V0^2 + 2*V0*a*t + a^2 t^2 - V0^2
= 2 V0 a t + a^2 t^2
= 2a[V0 t + (1/2) at^2]
= 2aS

❻ 求高中物理運動學所有公式

運動學公式整理
1. 平均速度定義式:
① 當式中 取無限小時, 就相當於瞬時速度。
② 如果是求平均速率,應該是路程除以時間。請注意平均速率與平均速率在大小上面的區別。
2. 兩種平均速率表達式(以下兩個表達式在計算題中不可直接應用)
① 如果物體在前一半時間內的平均速率為 ,後一半時間內的平均速率為 ,則整個過程中的平均速率為
② 如果物體在前一半路程內的平均速率為 ,後一半路程內的平均速率為 ,則整個過程中的平均速率為
3. 加速度的定義式:
① 在物理學中,變化量一般是用變化後的物理量減去變化前的物理量。
② 應用該式時尤其要注意初速度與末速度方向的關系。
③ 與 同向,表明物體做加速運動; 與 反向,表明物體做減速運動。
④ 與 沒有必然的大小關系。

4.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三個基本關系式
① 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② 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③ 位移與速度的關系

5. 自由落體運動的三個基本關系式
① 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② 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③ 位移與速度的關系
6. 汽車以初速度 、加速度 做勻減速運動,直至停下:
① 運動時間:
② 運動位移:
7. 一組比例式
一物體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這個前提很重要)
① 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之比:
② 1秒內、2秒內、3秒內……位移之比:
③ 第1秒內、第2秒內、第3秒內……位移之比:
④ 前s、前2s、前3s……所用時間之間:
⑤ 第一段s、第二段s、第三段s……所用時間之比:

8. 兩個有用的推論。


①式表示某段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②式表示勻變速運動中,相鄰且時間相等的兩段位移之差是個常數,我們也常用該式來判別物體是否做勻變速運動。例如,某同學在研究小車運動實驗中,獲得一條點跡清楚的紙帶。紙帶上兩相鄰計數點的時間間隔為T=0.10s,其中S1=7.05cm,S2=7.68cm,S3=8.31cm,S4=8.95cm,S5=9.59cm,S6=10.23cm。

則A點處瞬時速度的大小是 ,觀察數據,發現後一段總比前一段多0.63cm或0.64cm,我們可以取平均值0.635cm,則加速度大小是

❼ 高中物理運動基本公式....

一, 質點的運動(1)----- 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 2 –V0 2=2as 3.中間時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為正方向,a與V_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時間(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單位換算: 1m/ s=3.6Km/ h
註:(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_o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從V_o 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 t2 = 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 豎直上拋
1.位移S=V_o t –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o – g t (g=9.8≈10 m / s2 ) 3.有用推論V_t 2 - V_o 2 = - 2 g S 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_o / 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❽ 高一必修一物理運動學的一些公式

勻變速直線運動:《一》各秒速度之比是自然數之比,即1:2:3:4.......(速度方向與加速度方向一致)《二》相鄰兩時間的位移變化S"=at^2《三》各秒內位移之比為自然數的平方比,(與一范圍一樣)

❾ 高中物理運動學有哪些公式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註: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見第一冊P19〕/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見第一冊P24〕。
2)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運動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
(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直線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熱點內容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