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皖南事變的歷史真相

皖南事變的歷史真相

發布時間: 2021-08-14 17:10:15

A. 皖南事變真相是怎麼樣的

皖南事變是國共矛盾集中爆發的體現,但是果脯乾的確實不怎麼漂亮。果脯現存台灣的資料以及報告一如既往的大義凜然、官樣文章,跟事實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查詢資料的時候要求進行一定的判別,然而他們估計忘記了他們敗退台灣後,當時電報沒燒完現在還有很多留在第二歷史檔案館。比如有人提到了第三戰區的報告,上面提到政委劉少奇逃跑:民國30年(1941)1月,國軍認為新四軍於安徽省茂林一帶集結,企圖向東控制京滬杭(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帶。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調集國軍第四十師、第四十四師、第五十二師、第六十三師、第七十九師等5個師,以違抗中央移防命令為由,向新四軍發動攻擊。戰斗從1月5日持續至12日,國軍殲滅新四軍,俘虜軍長葉挺、政治部主任黃凌波等約2萬人,政委劉少奇逃脫,副軍長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被擊斃。國軍傷亡僅2千餘人,新四軍屍體與傷患達萬餘人。

B. 皖南事變留下了哪些謎團

項英一再推遲皖南新四軍部隊北上日期的原因,項英的「三山計劃」。

1、項英一再推遲皖南新四軍部隊北上日期的原因

有的分析是項英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受到王明右傾錯誤的嚴重影響,抵制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向敵後發展的戰略方針,強調皖南特殊等。

2、項英的「三山計劃」

最後決定繞道的路線時,項英是作了遇到襲擊時堅持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堅持戰斗的准備的,並且主要是考慮了新四軍各部隊善於在山區地形進行作戰的因素的。

只不過在北上的實際過程中,由於他對蔣介石等的反動本性認識不足,應付突然襲擊的准備不充分,故在皖南事變中遇到襲擊時,還等不到我軍到達廣德、寧國一帶就被圍殲,連他本人也在皖南事變中不幸犧牲。

(2)皖南事變的歷史真相擴展閱讀:

皖南事變歷史背景

皖南事變是抗戰期間,國民黨頑固派對華中的新四軍軍部所發動的一次突然襲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頂點。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加緊製造反共摩擦活動。

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發出致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新四軍葉挺軍長的「皓電」。

「皓電」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進行了種種攻擊和誣蔑,並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並將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並縮編為10萬人。

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准備向新四軍進攻。「皓電」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C. 皖南事變始末

聽真實歷史還是歷史教科書標准答案?

標准答案自己隨便網路一下,真實歷史我就說一點
其實當時的新四軍的駐地和防區根本就不是蘇北,為什麼皖南事變發生在蘇北?
抗日當時情況國共其實還是合作著的,所以新四軍是歸於國民革命政府領導的.
不遵號令,擅自行動,而且對友軍先開火....
新四軍因為搶功勞和地盤,先對的國民軍動的手,然後把地盤給佔了下來,國民黨軍隊才開始動手的,動手後就是皖南事邊:你說打不過你還那麼沖動做什麼...打不過就先忍著唄....然後挨打了就怪別人先動的手.....

哎, 國共兩黨關系,明爭暗鬥的, 誰動手都沒錯,關系本來就不大好,但是在抗戰的前提下,而且在自己打不過的前提下還這么干,偏偏幹了還在歷史教科書上叫屈....這就不怎麼對了。.

D. 皖南事變發生的原因

抗戰期間,國共關系頗多風雨,但兩黨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卻是1941年初的事。在此之前,兩黨縱有磨擦沖突,仍屬局部問題。而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雙方劍拔駑張之程度,離全面破裂以至發生大規模內戰,實僅一步之遙。事變最後雖以相互妥協而告收場,但由此而導致的兩黨感情之對立和實際之分立,已無可避免地決定了兩黨關系的最終走向。
皖南事變發生之國內原因:
1、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推行反動政策的必然結果
2、皖南事變的發生與蘇北新四軍在黃橋戰役中殲滅顧祝同嫡系部隊李守維部有關聯
3、人民革命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極度恐慌和敵視,是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的內在動因
4、華中及皖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是國民黨頑固製造皖南事變的客觀原因
5、華中國民黨軍事力量較強,蔣認為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新四軍

蘇美日戰略調整與皖南事變發生之國際背景:
1、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的蘇聯對華政策
2、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
3、日本侵華戰略與政略的調整

E. 皖南事變的簡介

皖南事變又稱為新四軍事件,此間的「皖南」即指事變發生地區——安徽南部,而新四軍則是指共產黨轄下;分別由葉挺和項英擔任正副軍長袁國平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該事變發生於民國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數萬人規模的中等沖突事件。

事件中,新四軍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嚴重的損失。范力沛認為,此事件起因為此前黃橋事件,是國民政府對黃橋事件的報復行動。

(5)皖南事變的歷史真相擴展閱讀:

當時擔任新四軍秘書長的李一氓,晚年總結出新四軍十一條失敗原因:「出動太遲,假如能提早四五天,結果也不會如此之難堪;估計敵人太低,估計自己太高,以為四十師不堪一擊;在地形選擇上當把自己放在高山上,放在深谷中毫無作用;

戰斗准備不足,非戰斗員太多,行裝太多;行軍過久,行軍力不強,敵人是每天一百里路,我們僅四十里路;使用兵力不恰當,兵力分散,假如全軍作一路攻擊,不會感到兵力不足與彼此脫節;

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過去三年,戰斗都是團為單位,這次六個團一齊打,毫無協同作戰可言;因過去子彈多,不注意節省彈葯,到後來有槍無彈;參謀長工作差,周子昆只能管後方勤務與教育工作,對作戰部署與指導毫無把握;

項指揮大兵團作戰之經驗與能力差;戰時工作全無計劃,對連指導員只要求單純的鼓動工作,缺乏整個戰役的組織工作。」

F. 皖南事變的真相

新四軍到國×軍的防區拉人參軍,引起國×軍公憤,紛紛向國府中×央×軍×委控訴要求處置,國府於是強令新四軍撤離原作戰地區。當時的延安不願與國府關系搞得太僵,指令新四軍速撤,但新四軍實際領導人項英卻沒有立即行動,而是拖了一個月才開拔。至於上官雲相是不是國府直接命令其半途邀擊新四軍,沒有證據表明是,也沒有證據表明不是

G. 皖南事變的歷史評價

皖南事變後,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隨即整編為7個師和1個旅,新四軍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更加發展壯大。在中國共產黨的堅決斗爭和國內外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在3月1日召開的第二屆國民參政會上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實際上被打退了。

此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的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動,對中國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事變前,我軍雖然也是由黨獨立自主地指揮,但它仍隸屬於國民政府,在全局上受蔣介石的軍事委員會節制,遵守國民黨的政令軍令,發展地域、方向和規模都受到嚴重限制,我黨我軍少數領導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切通過統一戰線(即國民政府)」的影響。

事變後,我軍盡管損失了部分新四軍力量,但從此擺脫了國民黨當局的羈絆,我軍不再屬於國民黨哪個戰區的序列,政治地位進一步提高,逐漸向獨立自主地肩負抗戰使命轉變。新四軍的指導思想和組織領導,也由事變前與中央尚未形成完全的一致,向事變後思想上高度一致和組織上集中統一轉變。

我軍建設與發展方向,實現了由事變前的游擊兵團向事變後主力兵團的轉變。政治組織建設更加健全,軍事建設更加正規,後勤、經濟建設進一步加強。從此,我軍建設和抗日根據地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7)皖南事變的歷史真相擴展閱讀: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

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參考資料:人民網-皖南事變真相辨析:蔣介石早有消滅新四軍的方略

網路-皖南事變

H. 皖南事變的具體資料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

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8)皖南事變的歷史真相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勢、在軍事上取守勢,堅決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確方針。周恩來領導南方局在重慶,對國民黨頑固派從政治上和宣傳上進行了猛烈反擊。周共產黨的正義自衛立場,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黨派的同情和支持。

國民黨當局在政治上陷於空前孤立的形勢下,不得不收斂其反共活動。1941年2月,蔣介石公開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

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驚醒和教育了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的人們,孤立了自身。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傍涇川,鄰城區,環境優美。主碑紀念廣場由紀念碑、紀念廊、無名烈士墓等組成。紀念碑高12.36米、寬27米,碑面鑲鄧小平「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題詞。

I. 「皖南事變」是怎麼回事

1941年1月7日,國民黨反動派在皖南涇縣茂林地區以8萬多軍隊的優勢兵力,襲擊和圍殲新四軍9000餘人。這一事件被稱為「皖南事變」,也就是國民黨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10月,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參謀總長名義,強令在長江南北和黃河以南堅持抗戰的新四軍、八路軍在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陰謀在我軍行動中借機圍殲。中國共產黨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但為了顧全大局,同意將皖南的新四軍部隊調到江北。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執行王明投降主義路線,不執行黨中央指示。1941年1月7日,新四軍部隊行進到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官顧祝同布置的7個師的突然襲擊,新四軍倉促應戰,激戰7晝夜,最後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和被俘,突出重圍的只有千餘人。軍長葉挺被國民黨扣押,副軍長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等突圍後在山洞中被叛徒殺害。

「皖南事變」發生時,《新華日報》正值創刊3周年。1月17日夜,報社的全體工作人員通宵末眠,緊急動員,警衛著編輯部、排字房和印刷房,嚴防反動派破壞。17日半夜,國民黨新聞檢查所的老爺們「親臨」報社,坐等審查次日報紙的內容,企圖阻止我們發表文章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為了同敵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周恩來同志向國民黨提出了嚴正抗議,並在《新華日報》上用大字題寫了「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盡管題詞只有25個字,但它揭露了「皖南事變」的實質和真相,向國民黨反動派提出了最強烈的抗議,向全國和全世界人民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罪行!使國民黨反動派在政治上完全處於被動。

J. 皖南事變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軍加緊政治誘降,也由於恐懼人民武裝力量的發展,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反人民的傾向日趨嚴重,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1940年10月,蔣介石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撤到黃河以北,企圖趁機圍殲。中國共產黨為了顧全團結抗戰的大局,同意將皖南新四軍調到長江以北。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9000多人奉命北移,途經皖南茂林地區時,遭到埋伏在那裡的8萬余國民黨軍的包圍襲擊。新四軍戰士殊死奮戰七晝夜,除2000多人突圍外,2000餘人壯烈犧牲,4500餘人被俘或失散。葉挺在同國民黨談判時被扣留,副軍長項英被叛徒殺害。

熱點內容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