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的歷史
1. 紫砂壺的歷史
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回子名供春,答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
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致,妙不可思。
(1)茶壺的歷史擴展閱讀:
紫砂名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制的一種壺式。
二泉銘壺型質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8×9.8cm。壺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姜黃色砂泥,滋潤細膩。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2. 紫砂壺是從什麼年代興起的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版謂「人間權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3. 茶具的來歷
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種類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觸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 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 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可見宋代「茶具」十分名貴,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元畫家王冕《吹蕭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明初號稱「吳中四傑」的畫家徐責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歌壺醒不敲。」不難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常可以讀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圍。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 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指採茶者,如《茶經》說:「茶人負以(茶具)採茶也。」「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製、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詩》日「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後,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詩詞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蓬席齋。束書茶灶。」往來於江湖,自稱「散人」,宋南渡後譽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可見,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灶」相傍,又見茶灶與筆床、瓦盆並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
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製,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雲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雲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唐宋時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與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許多詩人筆下的「茶具」主要指與飲茶有關的茶罏、茶壺、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從大概念來看,依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飲茶有關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雲溪友議》提到有「二十四種」茶具,顯然,後兩者是大概念的茶具,這一概念與今有許多不同。 唐宋以來,銅和陶瓷茶具逐漸代替古老的金、銀、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的風氣。據《宋稗類鈔》說「唐宋間,不貴金玉而貴銅磁(瓷)」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這種從金屬茶具到陶瓷茶具的變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唐宋以來,人們文化觀,價值觀,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取向有了轉折性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說,這是唐宋文化進步的象徵。
4. 最早出現茶具的朝代
最早出現茶具的朝代為西漢。
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譯文:燒水煮茶,分杯陳列。),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初處可見。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4)茶壺的歷史擴展閱讀:
「美食不如美器」歷來是中國人的器用之道,從粗放式羹飲發展到細啜慢品式飲用,人類的飲茶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品飲方式,自然產生了相應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歷史發展長河中最重要的載體,為我們解讀古人的飲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茶樹發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貴州一帶,漢代四川一帶的經濟已相當繁榮,飲茶在當時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現。王褒《僮約》中記載「烹荼盡具,酺已蓋藏」,明確提到烹茶用的茶具。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經過明代的初步繁榮,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來了新的創作高峰。如果說明代紫砂壺尚嫌粗朴的話,清代紫砂製作工藝則大大提高,其泥料細膩,製作規整,出現了像陳鳴遠這樣的大名家。
嘉、道以後,文人雅士相繼加入制壺工藝,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內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之一的陳鴻壽與一代名手楊彭年合作的曼生壺成為文人壺的典範。
5. 紫砂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紫砂壺的歷史
唐宋兩代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明代則是中國飲茶史上的又一高峰。紫砂壺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北宋梅堯臣、歐陽修、蘇東坡等詩人曾有記載紫砂壺的詩句。有關紫砂壺的最早文獻資料見於北宋仁宗時進士梅堯臣《宛陵簿集》中的兩居詩。梅堯臣的《一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詩中的「紫泥新品」被認為是紫砂陶登上了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記錄。稍後於梅堯臣的大詩人蘇東坡,在謫居宜興時,曾親自設計一種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有「飲茶三絕」之說。後人將這種式樣的提梁壺命名為「東坡壺」,相沿至今。
元代時,紫砂陶的燒造工藝有了一定的發展,開始在紫砂壺上鐫刻銘文。元朝時已有用紫砂壺沏茶的風氣。
到了明代,紫砂壺才開始真正興盛起來,尤以宜興的紫砂壺為名。紫砂壺也已由日用品進入到工藝美術品的境地。明代時,宜興的紫砂工藝盛極一時,空前繁榮,明代是紫砂壺的興旺成熟期,名手輩出,代有精品。萬曆年間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稱為「四大家」。「四大家」以後有李養心,也是萬曆時名藝人,他善於製作小圓壺,樸素帶艷,世稱「名玩」。明代壺藝最高的是時大彬,他的作品淳樸古雅,有「砂粗、質古、肌理勻」的特點,標志著紫砂壺藝的成熟。
明末清初,壺藝的風格日益傾向於精工巧妍一途。清代,紫砂壺的式樣變化多端,新品種不斷增加。其中有借鑒花果造型和仿古銅器式樣的茶壺,還有用各種粉彩山水裝飾的紫砂壺,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於壺藝精進,紫砂壺常被宮廷皇室選為貢品,並遠銷歐洲、東南亞及南美各國。清代的紫砂壺壺形日漸縮小
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飲茶的一種實用器具。紫砂壺因其悠久的製作歷史和古樸而精美的藝術造型成為目前收藏品中一種極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
在顯微鏡下的紫砂壺既是周身布滿氣孔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大多數是由石英、赤鐵礦和雲母等礦物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嶺石等單一礦物組成;團聚體內部的為閉口氣孔,而包在起周圍的為氣孔群,即開口氣孔。紫砂陶器在燒制過程中,就因這種特殊結構的團聚體產生較大的收縮而生成一層斷斷續續的開口氣孔群。據測試,紫砂陶器的氣孔率約為5%。紫砂壺的氣孔率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正因其這種獨特的質地,使紫砂壺極適於沏茶。紫砂壺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使品茶達到完美的境界。
據《陽羨瓷壺賦
6. 紫砂壺的歷史故事,短的
乞丐的紫砂壺
從前,有一個大財主特別喜歡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無論貧富,只要來,他就好生招待。一天,來了一個乞丐,不言討飯,只說來討茶喝。下人見此,連忙讓他進屋,給他倒一杯茶。乞丐看了一下,說:「茶不行啊。」下人見他懂,連忙換好茶來。他聞了聞,說:「茶好,但水不行,需得某地的泉水方好。」下人知他有些來意,忙取了早有儲備的泉水,再泡茶來。乞丐嘗了一口,說:「水是好水,柴不行,柴需用某山陰面之柴,陽面之柴質松,需陰面質緊堅硬的柴方好。」下人連忙取好柴再烹,並請出老爺。茶重新上來後,老爺與乞丐各飲一杯。乞丐說:「嗯,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壺不行。」老爺說:「這已是我最好的壺了。」乞丐從懷里掏出一把壺,讓下人重新泡一壺茶來,味道果然不凡。老爺起身作揖道:「我願買你這壺,要多少錢都可。」乞丐連忙倒掉茶,收起壺就走。老爺趕忙攔住,說「我願出一半家產要你這壺」。乞丐不言,只是要走。老爺急了,說「我願出全部家產買你這壺」。乞丐聽了,就笑起來。說道:「我要是捨得這壺,也不會落今天這種地步。
邵大亨的紫砂壺
清代茶壺製作大師邵大亨,為人慷慨豪爽。他所做的茶壺,意氣相投者,免費贈送,語不投機者千金難求。 蘇州某巡撫絞盡腦汁覓得一壺,十分珍惜。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賞月,一名侍女端盤獻茶,不想船身搖動,侍女站立不住,把「大亨」壺摔得粉碎。巡撫大怒,把侍女吊起來,重重鞭笞。這時,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般在近處賞月,聞得緣由,就叫巡撫過般來看壺。巡撫過來一看,見16把大亨壺羅列桌上,件件精品。邵大亨力勸巡撫寬恕侍女,並許諾其從16把壺中挑選一件。巡撫從其言。巡撫一走,劭大亨便把餘下的15把壺統統砸碎,悻悻地說:「為了我的壺,竟有人玩物喪命,再不做壺了。」
杯在壺上
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法門寺,對住持釋圓和尚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令我滿意的老師。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有的畫技還不如我。」 釋圓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 年輕人問:「畫什麼呢?」釋圓說:「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尤其喜歡那些造型流暢古樸的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茶壺?」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於是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成了一把傾斜的紫砂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圓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你畫得是不錯,只是將茶壺與茶杯的位置放錯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啊。」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杯往茶壺里注水的?」 釋圓聽了,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是將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怎麼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澗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年輕人眼前一亮。
宿命
以前有個秀才,家貧如洗,卻特別喜歡品茶,有一天,一個算命先生指著他心愛的紫砂壺對他說,這個紫砂壺會在某日的正午被木頭打破。秀才不信,到某日快到正午的時候,他在院子的空地上放一張桌子,把紫砂壺放在上面,等著正午的到來。正好,鄰村有人要請他去寫對聯,因為急用,已經來催了幾次了,秀才卻說一定要等正午過了,看木如何克土後再去。他妻子很生氣罵道,「家裡都沒米下鍋了,你還不去幫人家寫對聯賺幾個潤筆錢,成天就對著這個茶壺!」一氣之下,拿起手中晾衣服用的木桿,把紫砂壺打爛了。 這時,正好是正午!
7. 茶壺文化 歷史
與其說是茶壺文化不如說是茶具文化。
完美的茶具,它的要求應該是多方面的,但以茶具本身的立場來說,應首重其實用性,所以操作方便、外型美觀且實用是茶具最基本的條件。一把壺是否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可從是不是好握、重心是否能掌握得住、握把的大小是否適中、嘴流的出水是否順暢、壺內會不會有殘水的余留及茶壺是否有破裂或瑕疵等方面來加以觀察。茶壺燒成溫度的高低,由聲音頻率的高低,可以測出茶壺適合沖泡的茶葉,聲音高的適合泡清香的茶葉;燒成溫度較低的則適合沖泡熟香的茶葉,這樣泡出的茶湯會較醇和、甘滑。平常我們在買壺時,可考慮我們在家裡飲茶人數的多寡,也不妨准備幾把從個人品茗,三、四人喝茶到十幾人用的茶壺。壺的大小及形狀對茶湯的味道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而言,圓形的造型在茶葉的舒展及茶湯上的表現較好,而小壺則較好掌握茶葉的特性。所以依日常喝茶時的需要來考慮我們所沖泡的茶葉,來選擇搭配的器具,這樣才能我們很輕松、愉快的享受到喝茶的樂趣。茶壺除了平日的沖泡之外,更需要做適當的保養。一把新買的茶壺,可用茶湯或茶煮的方法,去其土味,一段時間後即可開始拿來泡茶。由於台灣天氣悶熱潮濕,所以泡過的茶壺,應該盡快的去渣、清除乾凈,以免茶葉酸餿,使其味道久久難以去除,影響茶湯的滋味。紫砂壺、陶壺除了在茶湯香氣、滋味的表現良好之外,更讓人著迷的是茶壺在吸取茶湯之後,所產生的光澤變化。有人為了讓茶壺在短時間就產生光澤,往往不去理會附著於茶壺外表的茶垢,殊不知這只是所謂的「和尚光」,不是茶壺所真正蘊涵散發出來的自然光澤,而且也不太符合衛生的要求。其實茶壺只要經過我們細心的保養、擦拭,日久自然會煥發出光澤。
「茶」、「壺」兩者在中國的飲茶文化上,是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講究茶湯之香氣、韻味,而茶壺的欣賞在於外觀的視覺、內在骨胎質料的堅潤性及吸收茶湯後的肌理變化。茶壺的把玩、監賞,亦隨著每個人欣賞的角度與層次而異,不論是具有歷史年代價值的古壺、宜興壺、手拉坯壺或是具有台灣文化色彩的陶壺,都各有其吸引人之處。茶壺的好壞也不是以價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從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內涵,這是需要慧眼者與其產生共鳴的。選購時,應考慮其實用性及藝術性兼具,但最重要的還是茶壺的原料、燒成。茶壺的造型變化多
端、層出不窮,由於市場的變革,使得許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談不上基本的實用要求。許多人趕著「玩茶壺」的風潮,盲目搶購,至於什麽是好玩的茶壺?還是要您用「心」來體會!
飲茶之時,所選茶葉的具體品種不同,所需茶具的品種也會有所不同。不過在一般情況下,飲茶大都少不了儲茶用具、泡茶用具、飲茶用具。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選擇這些茶具時應注意的要點。
1、儲茶用具
儲茶用具,指的是平日存放茶葉的專用器皿。它的基本要求是:防潮、避光、隔熱、無味。因此,用來存放上佳的茶葉,最好選用特製的茶葉罐,如鋁罐、錫罐、竹罐,盡量不要使有不符合要求的玻璃罐、塑料罐,更不要長時間以紙張包裝、存放茶葉。
待客飲茶之際,最好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從儲茶用具之內取茶沖泡。萬一非此不可,則切記不要直接下手抓取茶葉,而應以匙去取,或是直接以茶罐將茶葉倒入茶壺、茶杯。
2、泡茶用具
講究飲茶的人,對泡茶用具是十分挑剔的。在比較正規的情況下,泡茶用具與飲茶用具往往一分為二,以確保飲茶有滋有味,有模有樣。正規的泡茶用具,最常見的是茶壺。其大小各異,外觀 不同,但多以有助於茶水味道純正的紫砂陶、陶瓷製成。
使用茶壺泡茶之前,應對茶壺洗涮干凈,不要使其茶垢遍布。不要使用渾身傷殘的茶壺去招待尊貴的客人。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茶壺內剩餘的舊茶待客。
3、飲茶用具
飲茶用具,這里所指的是飲茶時所用的茶具。在大多數情況下,飲茶用具主要是茶杯、茶碗。就目前而言,以茶杯飲茶較為以茶碗飲茶,顯得更為常見,也更加正規些。使用茶碗飲茶,則多見於古色古香的茶館之內。
最好的茶杯,應當有助於茶湯純正味道的發揮。符合這一要求的,當首推紫砂陶茶杯和陶瓷茶杯。若為了欣賞茶葉的形狀與茶湯的清流,也可以選用玻璃茶杯。搪瓷茶杯,一般不應選用。
若飲茶時同時使用茶壺,則最好使茶杯與其配套,以便美觀而和諧。盡量不要東拼西湊,使二者質地不一,造型各異。若同時使用多個茶杯,也應注意其配套問題,不要搞得千差萬別。
若非自己使用,千萬不要選用破損、殘缺、有裂紋的茶杯,尤其切勿以帶有茶銹或污垢的茶杯裝茶待客。
玻璃杯適於品飲細嫩的名貴綠茶,便於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質;紫砂孟臣壺、若琛杯、適於品飲青茶(烏龍茶);而瓷器蓋碗茶具沖泡茶茶,更能體現其花香茶味。
8. 茶壺始於什麼年代
現代意義的茶壺,應該是始於唐代。為什麼這么說呢?讓我們看看中國茶具的變遷,就知道了。茶具是和人們飲茶的方法分不開的,茶具是發展的是變化的。
1、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茶具是2070年前:
西漢 (公元前63年)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的文字,這里的「荼」指的是「茶」、「盡」作「凈」解。說明當時飲茶已經有茶具了。
2、中國人明確記載使用茶具是在1700年前:
西晉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內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這里的「鼎」當屬茶具無疑。
3、明確有茶壺,應該是在唐代(包括五代)時:
到了唐朝(含五代),茶已成為日常飲料,開始講究喝茶的情趣,出現了茶藝(這是日本茶道的來源)。此時的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開始注重茶具如何對茶的色、香、味進行保留和提高,開始欣賞茶具本身的藝術性。現代意義上的茶具自唐代開始快速發展。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裡往外傾水。現在有些地方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的。
4、到了宋代(含金、遼) ,飲茶方法出現變化,由過去的煎茶改為點茶(把茶葉碾成粉末狀,用沸水沖泡調制)。但基本延續了唐代的茶具形式,致使出現了點茶的瓶。瓶的功能大致等同於現在的壺。
5、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
6、明代茶具,因為茶餅變成了茶葉,所以發生巨變:
明代開始,人們不再飲用茶餅,條形散茶在全國范圍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等器具成了多餘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地上有所變化。明代有創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
7、清代,茶的種類開始大發展:
除綠茶外,又出現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所以清代的茶具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范。
8、當代現代名目繁多,做工更精,質量上乘:
飲茶的方法沒有變化,但是開始追求茶具的品質,材料、樣式、做工等等,開始追求茶具的形式,貴的有如金銀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還有用瑪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製作的茶具,數不勝數。
所以,現代意義上的茶壺,應該是始於唐代。
9. 茶具的歷史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據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初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
茶具范圍宋代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可見宋代「茶具」十分名貴,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元畫家王冕《吹蕭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明初號稱「吳中四傑」的畫家徐責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歌壺醒不敲。」不難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常可以讀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按其狹義的范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製、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詩》日「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後,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詩詞描寫出茶舍人
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蓬席齋。束書茶灶。」往來於江湖,自稱「散人」,宋南渡後譽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可見,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灶」相傍,又見茶灶與筆床、瓦盆並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
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製,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雲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雲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