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展歷史
⑴ 日本歷史的起源
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
1、「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
2、「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
3、「演變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1)日本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來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考古學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於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現,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特徵。
2、目前,在日本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約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的特徵。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聖岳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
3、它們的體質特徵是身材較矮。例如,在沖繩島發現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他們更類似於在中國廣西發現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
4、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面較低而出現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沖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⑵ 日本的歷史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1853年,美國軍艦來到日本,強迫日本「開國」。此後,美國和其他國家先後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⑶ 日本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日本歷史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幕府時代
在12世紀,日本形成了稱霸關西的平氏和稱霸關東的源氏兩大勢力集團。1167年,平氏集團首領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從此武士開始掌握實權。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在1180年與1185年爆發兩次戰亂。此後,各武士集團之間爭斗不斷,先後出現了室町幕府和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統治的時代。期間日本爆發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多次對外征戰,是的這一時期的日本政治混亂內憂外患頻發。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
迅速崛起的世界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法西斯軍國主義徹底失敗。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通過法律使大批農民湧入城市,以補充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持續高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⑷ 日本的歷史發展歷程
1546年4月20日,河越之戰,北條氏康擊敗上衫憲政、上衫朝定、足利晴信聯軍
1546年12月,毛利元就把家督讓給嫡子毛利隆元
1547年9月22日,迦納口合戰,齋藤道三擊敗織田信秀
1548年2月14日,上田原合戰,村上義清擊敗武田晴信(武田信玄)
1548年3月19日,小豆坂合戰,今川軍戰勝織田軍。
1549年2月24日,織田信長和齋藤道三的女兒歸蝶結婚
1549年7月3日,佛朗西斯科-桑比埃爾在鹿兒島登上日本土地
1549年11月10日,今川和織田人質交換
1549年11月,江口之戰,三好長慶擊敗細川晴元
1550年7月13日,毛利元就開始肅清井上元兼一門
1550年10月1日,武田晴信(武田信玄)在戶石城擊敗村上義清
1551年3月3日,織田信秀死亡,織田信長繼承家督
1551年5月26日,武田軍真田幸隆用計攻下戶石城,村上義清逃往越後
1551年9月1日,陶隆房(陶晴賢)謀反,大內義隆自殺
1552年1月,上杉憲政逃往越後
1552年3月1日,大內義長繼承大內家家督,陶隆房改名為陶晴賢
1553年閏1月13日,織田信長家臣平手政秀諫死
1553年4月20日,齋藤道三和織田信長在正德寺會面
1553年8月,第1次川中島合戰
1554年3月、武田、今川、北條的三國同盟成立,史稱善德寺的會盟
1555年4月20日,織田信長攻下清洲城
1555年7月19日,第2次川中島合戰
1555年10月1日,嚴島海戰,毛利軍勝利,陶晴賢自殺
1556年4月20日,長良川合戰,齋藤義龍軍擊敗齋藤道三軍,齋藤道三戰死
1556年8月24日、稻生之戰,織田信長軍擊敗織田信行軍
1557年4月3日,毛利元就擊敗大內義長,大內義長自殺
1557年8月,第3次川中島合戰
1557年11月,織田信行再次謀反,被織田信長殺死
1559年2月,織田信長單身上洛,拜見將軍足利義輝
1559年4月,長尾景虎(上衫謙信)單身上洛,拜見將軍足利義輝
1559年,北條氏康隱居
1560年5月19日,桶狹間合戰,織田軍戰勝今川軍。今川義元戰死
1560年6月15日,長宗我部國親死亡,長宗我部元親繼承家督
1561年3月,長尾景虎(上衫謙信)攻擊小田原城未果
1561年閏3月,長尾政虎(上衫謙信)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家,改姓上衫
1561年4月13日,森邊之戰,織田信長軍擊敗齋藤龍興軍
1561年8月3日,木下藤吉郎(豐臣秀吉)和寧寧結婚
1561年9月10日,第4次川中島合戰,上衫輝虎(上衫謙信)單騎突入武田軍本陣,武田信玄的弟弟武田信繁和軍師山本勘助(山本晴信)戰死
1561年11月,毛利軍擊敗大友軍
1562年1月11日,織田信長和松平元康(德川家康)結盟,史稱清洲同盟
1563年7月,織田信長在小牧山築城
1564年1月9日,第2次國府台之戰,北條軍擊敗里見軍
1564年2月28日,松平元康(德川家康)平定三河一向一揆
1564年8月,第5次川中島合戰
1565年4月17日,毛利軍包圍月山富田城
1565年5月19日,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眾暗殺足利義輝
1566年2月19日,足利義秋(足利義昭)還俗
1566年4月,織田信長向朝廷獻金
1566年9月24日,織田信長家臣木下藤吉郎(豐臣秀吉)在墨俁一夜築城成功
1566年9月29日,武田軍攻下箕輪城,劍聖上泉秀剛下野,改名上泉信剛
1566年11月21日,尼子家向毛利軍降伏
1566年12月,松平家康改姓德川
1567年3月,織田軍進攻伊勢
1567年5月,織田、德川家通婚
1567年8月3日,伊達政宗誕生
1567年8月15日,織田軍攻下稻葉山城,並改名岐阜,織田信長遷居成到岐阜城
1567年8月23日,三船台之戰,北條軍擊敗里見軍
1567年9月,織田和淺井結盟,阿市嫁給淺井長政
1567年10月19日,武田信玄嫡子武田義信自殺
1568年2月,織田軍平定北伊勢
1568年7月27日,織田信長在美濃立政寺迎接足利義昭
1568年9月7日,織田信長出軍上洛
1568年9月14日,織田軍平定近江
1568年9月26日,織田軍入京
1568年10月18日,足利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
1568年12月13日,武田軍攻下駿府城
1569年1月5日,三好軍攻擊京城,被織田軍擊敗
1569年2月27日,二條城開始築城
1569年5月17日,德川軍攻下掛川城,今川家滅亡
1569年10月1日,武田軍包圍小田原城
1569年10月6日,三增合戰,武田軍擊敗北條軍
1570年1月25日,足利義昭發書征討織田信長
1570年4月20日,織田軍包圍京城
1570年4月27日,越前討伐中,織田軍得到淺井長政背叛的消息全軍撤退
1570年4月28日,金崎之戰,殿軍的木下藤吉郎(豐臣秀吉)成功撤退
1570年5月21日,織田信長在返回途中被狙擊
1570年6月4日,柴田勝家在長光寺城擊敗六角軍
1570年6月28日,姉川之戰,織田、德川聯軍擊敗淺井、朝倉聯軍
1570年9月12日、石山本願寺發出織田信長舉兵
1570年11月21日、伊勢一向一揆殺死信長的弟弟織田信興
1571年6月14日,毛利元就病死,享年75歲
1571年9月12日,織田軍防火燒毀比叡山延歷寺
1572年9月,織田信長向足利義昭送17條要求
1572年10月3日,武田軍發兵病上洛
1572年12月23日,三方原之戰,武田軍擊敗德川軍
1573年2月,足利義昭舉兵
1573年4月12日,上洛途中武田信玄病死,享年53歲
1573年7月18日,織田信長流放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滅亡
1573年8月17日,織田軍攻下朝倉家本城一承谷城,朝倉義景自殺,朝倉家滅亡
1573年8月28日,織田軍攻下淺井家本城小谷城,淺井家滅亡
1574年3月28日,織田信長得到蘭奢待(蘭奢待,裡面藏有東大寺三個字)
1574年6月17日,武田軍攻下德川軍的高天神城
1574年9月29日,織田軍平定長島一向一揆
1575年5月21日,長篠合戰,織田、德川聯軍擊敗武田軍
1575年7月,長宗我部元親統一土佐
1575年8月19日,織田軍平定越前一向一揆
1575年11月28日,織田信長把尾張、美濃2國封給嫡子織田信忠
1576年1月,織田信長開始築安土城
1576年2月23日,織田信長移居安土
1576年7月13日,第1次木津川口之戰,毛利水軍擊敗織田水軍
1577年8月17日,織田信長配下的松永久秀謀反
1577年9月17日,上杉軍統一能登
1577年9月23日、手取川合戰,上杉軍戰勝織田軍
1577年10月10日,織田軍攻下信貴山城落城,松永久秀在天守閣自爆而死
1578年3月13日,上杉謙信病死,享年49歲,後繼者們爭權爆發御館之亂
1578年7月3日,織田軍攻下上月城,尼子勝久自殺
1578年7月16日,第2次木津川口之戰,織田水軍擊敗毛利水軍
1578年10月21日,織田信長配下的荒木村重謀反
1578年11月11日,耳川之戰,島津軍擊敗大友軍
1579年3月24日,御館之亂結束,上杉景勝繼承家督
1580年1月17日,織田信長配下羽柴秀吉(豐臣秀吉)軍攻下三木城,別所長治自殺
1580年4月9日,本願寺顯如退出石山本願寺
1580年8月12日,織田信長流放佐久間信盛
1581年10月25日,織田信長配下羽柴秀吉軍利用斷糧的計謀攻下鳥取城
1581年3月11日,織田、德川、北條聯軍戰勝武田軍,武田勝賴自殺,武田家滅亡
1581年5月15日,德川家康到安土拜訪織田信長
1581年5月29日,織田信長進入京城本能寺
1582年6月2日,明智光秀謀反,織田信長在京城本能寺戰死,享年49歲,史稱本能寺之變
1582年6月2日,織田信忠因為救出織田信長失敗自殺
1582年6月3日、柴田勝家軍攻下上杉家的魚津城,第二天才知道本能寺之變
1582年6月4日,本能寺之変3天後羽柴秀吉(豐臣秀吉)軍得知情況,和毛利講和
1582年6月4日,備中高松城落城,城主清水宗治自殺,羽柴秀吉(豐臣秀吉)軍開始急速撤退
1582年6月5日,明智軍佔領安土城
1582年6月13日,山崎合戰,羽柴軍擊敗明智軍
1582年6月13日,撤退途中的明智光秀在京城小栗棲被農民殺死,享年55歲
1582年6月15日,明智軍坂本城落城,明智一族滅亡
1582年6月15日,織田信雄軍防火燒毀安土城
1582年6月18日,神流川之戰,滝川一益軍被北條軍擊敗
1582年6月27日,清洲會議,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力推織田三法師繼承家督,羽柴秀吉和柴田勝家決裂
1583年4月21日,賤岳合戰,羽柴軍擊敗柴田軍
1583年4月24日,柴田勝家本城北之庄城落城,柴田勝家自殺
1583年9月1日、羽柴秀吉(豐臣秀吉)開始築大坂城
1584年3月18日,沖田畷之戰,島津軍擊敗龍造寺軍,龍造寺隆信戰死。
1584年4月9日、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軍擊敗羽柴軍,池田恆興、森長可戰死
1584年10月,伊達政宗繼承家督
1584年11月,織田信雄和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單獨講和
1584年2月,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講和
1585年7月11日,羽柴秀吉(豐臣秀吉)任關白
1585年8月6日,長宗我部元親向羽柴秀吉降伏
1585年閏8月2日,真田昌幸在上田城戰勝德川軍
1585年11月12日,德川家重臣石川數正出奔到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家
1585年11月17日,人取橋之戰,伊達軍苦戰擊敗二本松、蘆名、佐竹聯軍
1586年7月27日,岩屋城之戰,大友家得高橋紹運帶領700人和島津軍20000人作戰,全軍陣亡
1586年10月17日,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豐臣秀吉)臣服
1586年12月13日,戶次川之戰,島津軍擊敗羽柴秀吉(豐臣秀吉)配下仙石秀久軍
1586年12月19日,羽柴秀吉任太政大臣天皇賜姓豐臣(豊臣)
1587年5月8日,島津義久向豐臣秀吉臣服
1587年6月19日,豐臣秀吉下令流放天主教徒
1587年10月1日,豐臣秀吉召開北野大茶會
1587年12月3日,豐臣秀吉頒布關東奧州戰事禁止令
1588年4月18日,後陽成天皇行幸聚樂第
1588年7月8日,豐臣秀吉頒布刀狩令
1589年6月5日,摺上原之戰,伊達軍擊敗蘆名軍,蘆名義廣逃往常陸
1589年10月23日,北條家家臣豬俁邦憲奪取真田家支城名胡桃城
1589年11月24日,豐臣秀吉向北條家宣戰
1590年4月7日,伊達政宗殺死弟弟小次郎
1590年6月9日,伊達政宗向豐臣秀吉臣服
1590年7月5日,北條氏直向豐臣軍投降,小田原城落城,北條氏政切腹自殺
1590年8月9日,豐臣秀吉任命黑川城奧州仕置,日本統一
1591年1月22日,豐臣秀長病死
1591年2月28日,千利休自殺
1591年8月5日,豐臣秀吉之子鶴松死亡
1591年8月21日,豐臣秀吉頒布身分統制令
1591年9月4日,平定九戶政實之亂
1591年9月16日,豐臣秀吉下令出兵朝鮮,史稱文祿之役
1591年10月,豐臣秀吉開始在名護屋築城
1591年12月27日,豐臣秀吉把關白之職讓給豐臣秀次,自任太閣(太閣立志傳的由來)
1592年3月4日,日本軍開始向朝鮮渡海
1592年5月2日,日本軍一番隊小西行長進入漢城
1592年7月22日,豐臣秀吉之母大政所死亡
1593年閏3月,豐臣秀吉移居伏見城
1593年4月18日,日本和朝鮮簽訂休戰協定
1593年8月3日,豐臣秀賴誕生
1595年7月8日、關白豐臣秀次自殺
1595年8月2日,豐臣秀次一族在九條河原被斬首
1596年閏7月13日,伏見地震
1596年9月1日,日本和朝鮮和平交渉決裂
1596年9月2日,日本再次向朝鮮出兵朝鮮,史稱慶長之役
1596年9月,聖-費力派號在土佐靠岸
1596年11月,長崎26名基督教徒被斬首,史稱26聖人殉教
1597年1月,日本軍開始渡海
1597年2月,豐臣秀吉發表慶長之役的陣立書
1598年1月4日,朝鮮蔚山城之戰
1598年3月15日,醍醐賞花會
1598年7月15日,豐臣秀吉要求諸大名對豐臣秀賴誓忠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死亡,享年62歲
1598年8月25日,豐臣五大老宣布撤軍朝鮮
1598年11月25日,日本軍從朝鮮撤退
1599年閏3月3日,前田利家死亡
1599年閏3月4日,加藤清正等七將對石田三成官邸發動襲擊
1600年3月16日,荷蘭船立夫迪號在豐後國佐志生靠岸
1600年4月10日,德川家康會見維利阿姆-阿達姆斯
1600年5月7日,德川家康向上杉景勝發出討伐令
1600年6月16日,德川家康向大坂城出兵
1600年7月17日,石田三成、毛利輝元為總大將,向德川家康宣戰
1600年7月25日,會津討伐軍小山評定,做出向石田三成征伐的決定
1600年8月1日,西軍的伏見城落城,德川軍鳥居元忠自殺
1600年8月23日,東軍的岐阜城落城,織田秀信降伏
1600年9月15日,關原合戰,東軍戰勝西軍被捕
1600年10月1日,石田三成等3人被斬首
1602年5月1日,德川家康命人在二條築城
1603年2月12日,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
1603年7月28日,豐臣秀賴和家康的孫女千姫結婚
1604年5月3日,幕府、糸割符制度的確立
1604年7月17日,德川家光誕生
1605年4月16日,德川秀忠繼任二代將軍
1607年5月6日,德川家康向朝鮮發出國書
1607年7月3日,德川家康遷居城駿河
1609年3月,對馬的宗家朝鮮簽訂己酉約條締結
1609年4月5日,在島津軍前,琉球王朝降伏
1609年7月25日,德川家康許可和荷蘭貿易
1611年3月28日,德川家康和豐臣秀賴在二條城會面
1611年6月24日,加藤清正死亡,享年50歲
1612年3月21日,因為朱印狀偽造之罪,本多正純與力岡本大八被火刑
1613年4月25日,大久保長安死亡,享年69歲
1614年7月21日,方廣寺鍾銘事件
1614年11月15日,大坂冬之陣開始
1614年12月19日,雙方講和
1615年5月5日,德川家康從二條城出陣,史稱大坂夏之陣
1615年5月8日,德川軍攻下大坂城,豐臣秀賴自殺,日本戰國結束
1616年4月17日,德川家康死亡,享年75歲
1624年9月6日,高台院寧寧(豐臣秀吉的正室)死亡,享年83歲
1632年1月24日,德川秀忠死亡,享年54歲
1636年5月24日、伊達政宗死亡,享年70歲
⑸ 近代日本的發展史
19世紀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後,明治天皇開始,自上而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迅速崛起,國力很快超過大清王朝。明治維新27年後,1895(甲午)中日海戰對決,大清北洋水師慘敗,日本海軍完勝,國威大振。
甲午戰爭9年後,1904日俄戰爭,日本獲勝,攫取了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舉侵華,1940之後佔領東南亞諸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偷襲美國珍珠港大獲全勝,稱霸半個太平洋,1945日本戰敗,日本近代史結束。
(5)日本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從甲午戰爭到上世紀40年代,日本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侵略史。十九世紀末後的日本,在這筆政治遺產的驅動下,迅速滑向軍國主義。
日本先後發動了日俄戰爭、侵華戰爭、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為世界近現代史上發動侵略戰爭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波及面最廣、危害度最深的國家。
日本侵略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造成巨大災難的同時,也使日本付出慘痛代價,明治維新後,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二戰中成為法西斯陣營的中堅力量,最終徹底覆滅。
⑹ 近代日本發展歷史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內治、經容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
迅速崛起的世界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法西斯軍國主義徹底失敗。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通過法律是大批農民湧入城市,以補充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持續高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⑺ 日本國的歷史
日本國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7)日本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⑻ 日本的歷史沿革
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成為統一的國家,稱為大和國。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後,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制國家。12世紀末,日本進入由武士階層掌管實權的「幕府時代」。19世紀中葉,英、美、俄等國家迫使日本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實行封建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統治動搖,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思想的地方實力派薩摩和長州兩藩,在「尊王攘夷」、「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倒幕。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了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1904年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侵吞朝鮮。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進入昭和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成為戰敗國。戰後初期,美軍對日本實行單獨佔領。1947年5月,日本實施新憲法,由絕對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天皇為日本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現任天皇明仁1989年即位。
⑼ 日本有何發展史
在我們戰國時期的時候,日本只是原始社會。在漢朝的時候,他們才開始進入戰國時代,在唐朝的時候,他們開始進入幕府時代,後來走上了資本發展道路,建立了發達國家
⑽ 日本的歷史演變
考古學家認為,早在十萬年前,日本還與亞洲大陸相連時群島上已有居住,歷史上稱為舊石器時代。當時的人以狩獵拾荒為生,到了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製造較精細的石器和陶器,人們開始學用弓箭狩獵煮食物和儲藏食物。
公元前八十世紀至三世紀史稱「繩紋時代」,人們已開始在陶器上製作繩狀花紋。公元前三世紀左右,農業和製造金屬器具的方法從亞洲大陸傳入、鐵器的傳入使農業得到了發展,人們開始製造武器,並在宗教儀式中使用銅鏡和銅劍。由於分工的關系,社會出現了分化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開始出現,部落和國家也隨之而產生。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三世紀史稱"彌生時代,轆轤窯窯等先進制陶工具及技術相繼傳入日本。到了四世紀,邪馬台國勢力強盛, 統一了各國。四世紀到六世紀,中國文化經由朝鮮傳入,儒家和佛家思想也傳到日本。日本和朝鮮建立了關系, 從朝鮮引進中國漢朝發明的紡織、金工、鞣革、造船等技術。日本又從中國引入表意文字,學習中國的醫術、天文歷法和儒家思想。 並模仿中國建立政制。
八世紀初,日本在奈良建立了第一個首都,開始了奈良時代。皇族成員在奈良居住了七十多年,勢力愈益強大,逐漸向全國伸展。
平安時代從公元794年開始。日本皇朝以當時的中國首都為藍本,在京都建立新都,稱為"平安京"。平安京作為首都幾乎延續了近一千年。 前期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文化,直到九世紀末,鎖國政策抬頭,中斷了與中國的交往,日本固有的文化才開始發展。這是個吸收和同化的過程, 外來的東西漸漸染上了日本的色彩。日本的文字"假名"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 取漢字的邊傍部首和部分草書而製成,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字系統。
由於宮廷上下沉迷於奢華靡爛的生活,放鬆了對地方武士的控制,地方勢力逐漸落入"桓武平氏"和"清和源氏"手中。兩大家族的先祖都是皇族,源氏於1185年,在瀨戶內海的"壇之浦大戰"吐殲滅平氏。
源氏得勝,朝廷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權,開始了以後七百年的封建時代。1192年,源賴朝在鐮倉(今東京附近)成立幕府。 有感於京都朝廷耽於逸樂,生活頹廢,以至失去權力,鐮倉幕府厲行新政,鼓勵幕府中人習武,加強紀律。鐮倉時代,武士道盛極一時。 1213年,北條氏從源氏手中奪得了政權。北條氏是源賴朝妻子的家族,攝政期間出掌幕府,直至1333年。期間,蒙古人兩次入侵九州北部, 兩次入侵艦隊都遇上台風潰不成軍,失敗而歸。
1333至1338年,日本曾一度恢復皇室統治。但很快政權又被尊氏奪去。尊氏在京都的室町成立新幕府,史稱室町時代。 室町武士執政歷時二百多年。由於期間厲行武士道的嚴謹紀律,以致藝術及宗教活動都深受影響。時至今日,日本的藝術仍然十分拘謹,線條簡單。
室町幕府末期開始受到地方部族的挑戰,十六世紀末,日本飽受內戰蹂躪,群雄並起,割據稱霸。1590年,大將軍豐臣秀吉統一天下。 1592及1597年豐臣氏兩度出兵伐朝鮮,但遭到朝中兩國的反抗,終告失敗。
1598年豐臣秀吉病沒伏見城,將軍德川家康在關原一戰全殲對立派。1603年,德川氏在江戶建立幕府,歷史進入了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延續了二百六十四年。
德川家康完成了統一後,著手整頓社會及政治體制。為鞏固政權的穩定,壓制地方勢力,幕府加強控制對外交往,禁止基督教布教,實施鎖國政策。鎖國政策使社會及政治制度日趨僵化,難以適應時代的變遷,要求對外開放的呼聲四起。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里率領四艘船開入東京灣,次年再度叩關,終於說服日本與美國簽訂了和約。同年,日本又與俄、英、荷先後訂立條約,恢復對外關系。四年後,又訂立了通商條約。不久又與法國締結了類似條約。
在外來勢力沖擊下,謀求體制改革的壓力日益強烈,動亂不停,動搖了封建制度的基礎。德川幕府終於在1867年崩潰。
推翻了封建制度後,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天皇再次重獲政權。明治時代從1868年到1912年,是日本歷史上輝煌顯赫的時代。
明治初年,天皇由京都遷都江戶,改稱東京。不久頒布憲法,成立內閣及兩院制立法機關,廢除封建的階級制度,舉國上下掀起了研究西方文化熱潮。 為了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化,明治政府提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以西方先進資本主為榜樣,發展先進科學技術, 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在短時期內,把日本建成一個擁有近代軍備和雄厚經濟實力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到半個世紀, 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用了二百年時間才完成的近代化過程。不過,明治改革的成功反而刺激了日本的向外擴張野心, 終於使日本走上了窮兵潰武的道路。兩次大戰,日本政府給全世界和日本人民造成了極大災難。
1985年,日本己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圓。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日本正在朝金融大國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