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藝術歷史
㈠ 西方藝術發展歷程
西方的藝術是由希臘人帶來並開拓的,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在藝術的表現上也是各具特色。從繪畫為例,東方是潑墨寫意,強調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視覺與知覺的朴實性,強調的是寫實。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1)古代藝術歷史擴展閱讀:
西方藝術對世界的影響:
縱觀20世紀的中國美術發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和吸收、借鑒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歷史。
在100多年的發展、變革中,中國的一些美術家在自身的美術創作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將西方美術作為自己藝術創造的一種對比和參照對象。
尤其對一些堅持從傳統藝術本身來求新、求變的中國畫家,在保留中國畫獨特個性的同時,也自覺不自覺地採納、吸收和鑒賞現代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來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具體地講,大致有三方面的內容。
㈡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雖然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人民中間已經流傳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獻資料表明,《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輝。《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獵的英武;《塗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記錄了中國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發現,使中國古典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尚書》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相當成熟,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按音樂標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於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情意。後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範。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採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像,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後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游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闢、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朴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闢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於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秀篇章,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鄭伯克段於鄢》,或敘述激烈的戰爭進程,或表現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斗,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戰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歷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昇平。於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其體式導源於荀子的《賦篇》,並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志、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中的民歌。樂府本是國家音樂管理機構,負有采編民歌民謠,配樂演唱的職能。後人將樂府機構配樂演唱的歌稱名為漢樂府詩。漢樂府民歌和《詩經》是一脈相承的,《詩經》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以「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願望和要求。有的控訴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政策,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以及表達了對真摯愛情的嚮往,如《孔雀東南飛》、《上邪》、《有所思》,有的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等等。而《詩經》以抒情為主,漢樂府長於敘事鋪陳,標志著古代敘事詩的完全成熟。《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漢民族第一敘事長詩。
漢代文人詩歌一直無所成就。到東漢,文人在樂府民歌影響下試作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寫得質木無文,極少詩味,但是是現存最早文人五言詩。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才成為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創作的一組抒情短詩。它並非成於一人一時,抒發了處於動亂時代下層文人傷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與漢樂府民歌長於敘事不同,《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委婉含蓄自然質朴中顯出精煉工切的藝術特色,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贊譽。
兩漢散文創作的成就很高。漢初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散文,思想敏銳、直言時弊、文采飛揚。後期至東漢的散文雖有駢偶化發展的傾向,但能夠保存漢初關注現實,指摘時弊的文風。而兩漢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史書編寫體例。它敢於批判、敢於歌頌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為人們所稱道。從文學的角度看,司馬遷以飽滿的情感和豐富的歷史知識,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使它成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如《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李將軍列傳》中的飛將軍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等。《史記》刻畫人物的高超技巧,變化多樣的謀篇布局和語言的非凡表現力,都對後世敘事散文起到了示範作用。魯迅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語熱情地評價《史記》傑出的史學和文學成就。可以和《史記》相提並論的是班固的《漢書》。《漢書》記事詳贍,寫得也頗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准則,來寫入記史,顯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遜於《史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詩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面,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傑作。
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鬱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於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願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並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南朝詩歌在謝靈運手上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備。
此外,南北朝樂府民歌也足以與漢樂府詩前後輝映。南朝的吳歌、西曲明麗柔婉,北朝少數民族歌曲則多剛健亢爽,風格各異,但都情意真切。
從我國古代小說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來說,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其中晉干寶的《搜神記》和南朝劉宋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最值得重視。《世說新語》記載了自漢至晉不少上層士族人物的軼事言談,寫人氣韻生動,記言簡約精妙,實開後世筆記小說之先聲。
由於文學意識的漸趨自覺,這一時期出現了探討文學觀念、分析創作過程、批評作家作品的文學論著,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鍾蠑《詩品》。後兩部在我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堪稱劃時代的巨著。
大唐王朝國力空前強盛,國家從長期分裂復歸於統一,封建經濟和文化獲得了充分發展的良好條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尤其是確立了以詩賦取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對仕途的壟斷,使大批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最終創造了唐代文學的空前繁榮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影響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唐代詩歌堪稱一代文學標志,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輩出,大家紛呈。詩歌創作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兩千餘家,詩作近五萬首,而實際遠不止此數。
初唐時期,宮廷詩歌承齊梁余風,流行靡麗軟艷的「上官體」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詩頹風,使唐詩開始由宮廷走向社會,由艷情轉向現實,由靡靡之音變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時的宋之問和沈佺期在詩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膽的探索,他們共同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史稱盛唐,這一時期出現了兩大詩歌流派和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上承陶淵明、謝靈運而別開生面。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收在《輞川集》中的五言絕句,如《鹿柴》、《辛夷塢》等,善於將繪景狀物與闡發禪趣相結合,意境幽美,藝術精妙。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詩風剛健。韻味深長,唱出盛唐強音。高適的《燕歌行》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七言歌行體詩,描繪雄奇的邊塞風光和艱苦的軍旅生活,或悲壯渾厚,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邊塞詩的佳篇。李白與杜甫是古今詩壇的「雙子星座」。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史稱「詩仙」。如《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無不顯示了詩人獨特的情感色調和藝術個性。杜甫詩歌號稱「詩史」,風格沉鬱頓挫。他用詩歌創作抒發了憂國憂民之心,象《三吏》、《三別》這樣的詩歌,實錄了唐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負盛名。那些優美寫景述懷詩,也不忘憂國憂民,如《登高》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安史之亂以後,進入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衰退之後,詩歌創作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劉長卿、韋應物的山水詩,是王維、孟浩然一派的繼續;盧綸、李益的邊塞詩,是高適、岑參一派的余緒。以白居易、元稹為首的現實主義詩人,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創作主張,並以巨大的熱情投入了新樂府詩的創作實踐。他們的新樂府詩,往往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加以集中概括,對朝廷一系列錯誤政策和由此造成的社會弊端進行諷諭批評,主題明確,題材集中,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戰斗性,諸如《賣炭翁》、《杜陵叟》等篇章,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白居易的詩歌創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長恨歌》和《琵琶行》,也堪稱古代敘事詩中的傑作。這一時期,和元白詩派齊名而詩風殊趣的是以韓(愈)孟(郊)詩派。韓孟詩派以才學為本,以議論見長,作詩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險,開了後世宋詩的風氣。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劉禹錫、賈島和李賀。李賀以其濃麗浪漫的詩風獨樹一幟,並啟迪了晚唐的李商隱。
到了晚唐,隨著李唐王朝走向沒落,詩歌氣格染上了濃厚的衰亡感傷色彩。最有成就的詩人是杜牧和李商隱。世稱「小李杜」。杜牧長於寫七絕,可與盛唐「七絕聖手」王昌齡並肩。他的詠史懷古詩,風格俊爽高絕。寫景也自然清麗,如《山行》讓人百讀不厭。李商隱的七律沉博絕麗,以愛情詩獨擅勝場。他的《無題》詩,工於比興,用典甚多,往往意蘊深永,耐人尋味,部分作品則未免有晦澀難解之病。
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獲。《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作品(包括駢散兩體)一萬八千四百餘篇,可以反映當時的創作盛況。六朝時期駢文的畸形繁榮,成為散文發展的嚴重障礙。批判六朝以還的形式主義文風,恢復先秦兩漢散文的優秀傳統,是時代和文學本身發展向作家提出的要求。初唐陳子昂、蕭潁士、獨孤及等人,較早出來提倡尚簡古、切實用的散文,但成就不大。到了中唐,韓愈、柳宗元以復興儒學為旗幟,領導了一場其實質是文學革新的古文運動。在「文以載道」的創作思想指導下,他們要求文章寫作務去陳言,要文通字順,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要努力反映社會現實問題,要感情真切,抒發不平之鳴。韓愈、柳宗元在眾多散文作家中,猶如並峙的雙峰,他們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不愧為繼司馬遷之後兩位最優秀的散文家。韓愈的說理散文如《原毀》、《師說》、《答李翊書》等,議論透闢,氣勢縱橫,有很強的邏輯力量;記敘散文如《張中丞傳後敘》,刻畫人物仿效司馬遷《史記》筆法,將飽滿的愛憎感情傾注毫端,在善於取材和精於細節描寫方面,顯示出精湛的藝術造詣。柳宗元的記人敘事多寄寓作家進步的政治主張。如《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諸篇。而其山水游記最為後世稱美。貶謫永州後所寫的「永州八記」,如《始得西山宴遊記》、《小石潭記》,運用寫景寓情手法,在表現山水之美中滲透了作者的人格之美,成為後世游記文學的典範之作。晚唐的古文偏於師承韓愈散文奇險艱澀的一面,成就不高。而值得一提的是以羅隱、皮日休、陸龜蒙等所寫的批判現實的小品文,魯迅曾贊之為「一塌胡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唐人的傳奇是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之作。如《鶯鶯傳》、《李娃傳》無不寫得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語言華艷生動。
詞是在唐代隨燕樂而興起的新詩體。它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以後,文人才士倚聲填詞才漸成風氣,[菩薩蠻]、[憶秦娥]掛名為李白所作,缺少確鑿的證據。溫庭筠、韋庄都是晚唐曲子詞創作的佼佼者。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於西蜀。而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早期作品多寫宮廷享樂生活,國破被俘以後,以詞抒寫家國身世之恨,感慨遙深,形象真切,語言樸素自然又珠圓玉潤,《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勺等均是小令中妙品。
詞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據《全宋詞》所載,作品有二萬余首,詞人一千四百餘位。唐詩。宋詞,堪稱中國文學的雙璧。北宋初期,朝廷提倡享樂,君臣晏安,詞風繼承花間一派的婉約綺靡而視為正宗。晏殊的詞風雍容閑雅,有富貴氣。晏殊之子晏幾道,由於其個人遭遇的不幸,詞風有異於晏殊,較多低回感傷的色彩。范仲淹鎮守邊塞,生活經歷不同,他的詞中開始出現了境界開闊、格調蒼涼之作,給宋初詞壇注入了一股新鮮感。
詞到柳永手上,有了第一次革新。柳永從都市中下層人民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以寫男女離別相思和個人流落江湖的羈旅之愁見長。他大量創作篇幅較長、結構復雜、音調更為繁復美聽的慢詞。他的詞多用鋪敘白描之法,層次分明,語言通俗,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平民色彩,在當時市民中傳唱極盛。《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雨霖鈴》(「寒蟬凄切」)等詞借景寓情,俗而能雅,是他的精心之作,尤傳誦於後世。蘇軾作為詞的革新家,又不滿於柳永詞沉吟於風花雪月之中,肆力打破詩詞界限,把藝術的筆觸伸向了廣闊的現實生活和個人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使詞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這就是所謂「以詩為詞」。蘇軾的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界。他用詞來寫景、抒情、懷古.感舊、記游,甚至說理談禪風格多樣。《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筆細膩、風情婉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高歌入雲、逸懷浩氣,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給宋詞帶來了新氣象,啟迪了南宋豪放詞派的誕生。這時的秦觀、趙令峙,賀鑄、黃庭堅等人也各有自己的成就,他們共同創造了北宋詞壇多種風格相互競爭的繁榮局面。
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的是周邦彥。周邦彥基本承襲了柳永詞的余風,仍表現男女戀情和羈愁行役等傳統內容,但由於他妙解音律,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使詞藝趨於精美化方面功不可沒。讀他的詞,可以感受到他在章法結構變化的多樣性、表現技巧的豐富性、音律語言的諧暢精工。南宋的格律派詞人,無不在藝術上受到他的熏染。
在南北宋之交,還出現了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她的詞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語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後的作品如《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將國破家亡的悲憤與身世漂泊的傷痛融合一氣,纏綿抑鬱,感人心魄,其審美價值大大超過了早期主要抒寫閨情的篇什。
宋室南渡以後,宋詞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感時傷亂,抒發愛國情懷,成為詞的一大主題。南宋初詞人大多親歷靖康之變,故其詞作突破了北宋末年的平庸浮靡,表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著名的有張元干、張孝祥、陳與義,向子謹、朱敦儒等,他們上承蘇軾一脈,下啟辛派詞風,是兩者之間的重要過渡。南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當推辛棄疾。辛棄疾生當南宋衰世,有出將入相之才,滿懷抗金報國的凌雲之志,但受朝廷妥協苟安政策的羈縛,壯志難酬,郁憤深積,只得將一腔愛國情懷寄之於詞,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他繼承東坡詞的豪放風格而加以發展,尤其是他駕馭語言的功力極深,能將經史子集之語熔鑄入詞而一如己出,前人稱其「以文為詞」,辛詞又深於寄託,融傳統的婉約和豪放於一體,人稱他的詞作是「色笑如花,肝腸如火」。把詞的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名篇如《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打破傳統的章法結構;《永遇樂》(千古江山)壯懷激烈,豪氣逼人;而《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纏綿哀怨之中有「裂帛之聲」;《清平樂》(茅檐低小)清新活潑,都各具特色。同時的陳亮、劉過等,風格似辛卻有點劍拔弩張。後世屬於辛派詞人還有劉克庄、劉辰翁。
南宋詞人姜夔繼承周邦彥,走上了尚風雅、主格律的創作道路。他的詞作以紀游、詠物、懷人為主要內容,意境清空,格調騷雅,音律嚴整,在藝術上冠絕一時。史達祖、高觀國等人是他的羽翼。在詞風偏於疏宕的南宋,吳文英詞卻傾向於密麗的風格,人稱「七寶樓台」,可謂一枝獨秀。由宋入元的重要詞家尚有張炎、周密,王沂孫等,隨著南宋王朝的覆滅,他們哀怨衰颯的詞作成了宋詞的尾聲余韻。
宋詩總的成就不如唐詩,但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晚唐李商隱,但多講究聲律辭藻,注意華麗典雅,缺少社會內容,號西昆體。王禹偁起而與之抗衡,作品面對現實,走平易流暢的一途。繼之而起的梅堯臣,蘇舜欽,都針對西昆體流弊而有所革新,歐陽修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獎掖後進,倡導平易流暢、注重氣骨、長於思理的詩風,形成宋詩的自身特點。北宋詩壇上影響最大的兩位詩人是蘇軾和黃庭堅。蘇軾詩說理抒情,自由奔放,更進一步發展了宋詩好議論、散文化的傾向,由於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故能避免許多詩人所犯的淺率無味或生硬晦澀的弊病,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黃庭堅和他的江西詩派的詩歌最具宋詩的特色。其詩宗尚杜甫,自立門戶,大率瘦硬生新。屬於江西詩派的詩人有陳師道、陳與義、韓駒等。陸游、楊萬里和范成大,他們都出於江西詩派,最終卻分別自成一家。陸游是宋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留下來的詩共九千三百餘首,他的詩篇最感人的是表現了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抗敵復國的愛國壯志。在《關山月》一詩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詩人憂心如焚的情懷。楊萬里的詩清新活潑,范成大的詩善寫田園風光,頗有生活情趣。他們在創立獨特的詩歌風格上都各自作出了努力。南宋後期還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但作品現實感不強,詩格比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篇,浩氣磅礴,為這期詩壇增添了最後一抹光彩。
散文在唐代古文運動以後漸呈頹勢,這情況到宋初仍未改觀。柳開、石介、尹沫等人提倡恢復韓柳古文傳統,但成績不大。至宋仁宗慶歷年間,在政治革新潮流的鼓盪下,詩文革新運動也隨之興起,在歐陽修等人努力下,宋初浮華的文風得以革除,宋代散文取得了足與唐文媲美的傑出成就。歐陽修極力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反對險怪奇澀之文,並在自己的散文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形成一種富於情韻、平易暢達的藝術風格。他的散文不論寫景狀物,還是敘事懷人,都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量,如《醉翁亭記》、《瀧岡阡表》等;即使是純粹說理的政論性散文,如《五代史伶官傳序》,也是一唱三嘆,情見乎辭,頗有特色。在歐陽修的提攜指引下,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都是一時俊彥。王安石的政論散文觀點鮮明,言辭犀利,如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充分表現了一個政治改革家堅定的立場和傑出的辯才。三蘇中的蘇軾,其散文多種體裁俱備,自由揮灑,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代表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文與可畫賞雪谷偃竹記》,在卓越的文藝見解的表述中體現出作者幽默灑脫的個性,既是文論名篇,又是散文力作。他的《前赤壁賦》,《後亦壁賦》,兼有辭賦的體格和散文的氣韻,形象性與哲理性緊密結合,水乳交融,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歐、王,曾、三蘇加上唐代的韓、柳,被後世尊崇為『唐宋八大家』,他們的作品一直是後入學習古代散文的楷模。此外,由於兩宋理學盛行,在重道輕文觀念指導下,理學家寫了很多談性說理的簡古散文,還有多用民間口語的語錄體作品,代表作家有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
宋代的通俗文學也得到了發展。在唐代講唱文學的基礎上演化產生了話本,成為後世演義小說和白話小說的濫觴。《碾玉觀音》、《錯斬崔寧》是宋話本中
㈢ 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中國園林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園林建築與其他建築不同,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然也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中國古代園林有著漫長的歷史,是一個園林發生得最早,又最完善,又連綿不斷地發展的國家,從先秦至明清,數千年來,歷朝歷代,均有成就。最早的是周文王造靈台,接著是從三國至南朝的齊梁(公元220年-公元479年)、從齊梁至晚唐(公元479年-公元836年)、晚唐至北宋(公元836年-公元1127年)、從南宋至元代(1127年-1368年),最後為明清時期(公元1368年-19世紀),此時的明清中國園林,發展到了頂點,更講究意趣。「趣」為情趣,求神韻;「意」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內涵。這時的園林,山水林木,其實己經化作人的自我價值,或者說以此與人交流,達到更深的哲理性。縱觀中國園林歷史,明清園林的造詣境界,是東方古代園林之最完美者,至此以後不可能再有其他園林相企及了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天」是一個歷史范疇,起源於遠古人類對無法預測的茫茫太空的畏懼。夏商以後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春秋之後,對這種主宰的崇拜構架起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觀,並形成「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後,人們強調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一種觀點,這種思想促使人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在以後的園林建設中更是遵從這一思想理念。
明清是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時期,此時期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多與離宮相結合,建於郊外,少數設在城內的規模也都很宏大。其總體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礎上加工改造,有的則是靠人工開鑿興建,其建築宏偉渾厚、色彩豐富、豪華富麗。並且其園林藝術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學藝術成了園林藝術的組成部分,所建之園處處有畫景,處處有畫意。這一時期宮苑園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時期園林的另一個特點是建造的數量大,特別是清朝。園林藝術裝飾豪華、建築尺度大、庄嚴,園林的布局多為園中有園。在有山有水的園林總體布局中,非常注重園林建築起控制和主體作用,也注重景點的題名,形成清代山水園林與建築宮苑的明顯特點。這種園林藝術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圓明園,利用西山泉水製造水景;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莊以山林景色見長以及故宮中的乾隆御花園,還有眾多的私家園林,如有著悠久人文傳統的江南的拙政園(建園明正德年間),中部總體以開放的水景為主,建築景觀為輔;網師園(最早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園內建築稀少,但主次分明、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內有景;無錫寄暢園(建於明正德年間),西靠惠山,東南有錫山,泉水充沛,自然環境優美;江蘇的蘇州園林,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㈣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關於藝術的本質和起源的論述多嗎
中國古代藝術歷史悠久,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從世界范圍來說,中國古代藝術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其本身的特異性為世界藝術花園增色,並成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價值和技巧技法對世界文化藝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古代藝術不僅以鮮明的民族特色立身於世界藝術之林,而且對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古代藝術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不僅深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的藝術發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也受到中國藝術的啟發。早在秦漢時代,中國古代藝術就同其他文化一道,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外傳播。在東方國家中,日本受到的影響最大。彌生時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國技術的同時,其造型藝術也深受中國造型藝術的影響,銅鐸就是這方面的傑作。在西方,由於中國絲綢傳到羅馬,也使西方人的造型與服飾藝術有了明顯的改變。
至隋唐,由於中國出現了太平盛世.國力強大、藝術輝煌,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其中與日本的交流尤為密切,中國使者東渡,日本留學生西進,雙向交流極為頻繁。在這一過程中,唐代的建築、書法、工藝瓷器、繪畫對日本古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築上,日本的藤城京、平城京、平安京與唐長安城極為相似,其總體設計思想是體現中央集權的加強,強調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平面布局呈棋盤式格局;書法方面,唐朝人喜愛的王羲之書體在日本風行,日本書法史上三大名家之一的空海和尚的作品,因極具王羲之韻致,被列為日本的國寶;工藝瓷器方面,日本的「奈良三彩」即是模仿著名的唐三彩而燒制的;繪畫方面,奈良前期的代表作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盛唐壁畫如出一轍。除此之外,唐代的音樂、舞蹈、雕塑等對日本也極具影響力。當時日本社會各階層深受唐代藝術的影響,人們吟哦唐詩,雅好唐樂,發展「唐繪」,可以說日本對中國唐代藝術進行了全面、充分的汲取。
㈤ 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代代相傳
比如:古代圓明園1744年(乾隆九年)宮廷畫師沈源、唐岱繪制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給我們展示了它的真實面貌。在這些圖畫中,我們看到:古代圓明園的水域有很大比例是淺水型濕地(水深高度在0.2-0.8米左右),它們通過古畫中有大面積的石灘區、荷花區、稻田區和蘆葦區表現出來。
中國藝術設計
從上面對中國工藝美術歷程及西方近現代設計歷史的簡要回顧,可以看出20世紀前期中國的藝術設計,仍是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歐洲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工藝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式翻版,它們成為20世紀前期中國藝術設計的主要形式。可見"圍繞著造物的藝術活動,近百年來在中國走了一條'圖案--工藝美術--設計藝術'的路"。(1)因此,從理論上講,中國設計教育的初具規模還是近20年的事情,此前的設計概念僅僅停留在工藝美術基礎上的借用,從心理到方法的認知都是從被動的向西方學習和對傳統手工藝國粹的膜拜。
我國本世紀初根據日譯把design譯為"圖案",而日本後來覺得這種譯法欠妥,改用片假名,把design音譯為デザイン即"迪扎因"。而我國長期以來在譯名上沒有變更,只是從"圖案"轉換為"工藝美術"作為design的對應物,由於譯名和原術語的語義不符,才造成了理解上的思維混亂。
那麼今天,藝術設計又是一種新形式下的復合詞。將藝術與設計和而為一,是結合中國國情和中文語境下的產物,是充分理解了現代設計的產生背景和原理後,一種較好地能解釋和傳達西方Design的復合詞,筆者以為基本上還是反映了其始祖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思想。"包豪斯"從一開始就將藝術因素納入整個設計教育結構體系中,將藝術與設計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藝術設計通過設計一種創造性的人為事物,美化和豐富人們的生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柳冠中語),它是集物質與精神、科學與藝術於一體的造物活動(李硯祖語)。
下面從中文字面再探討一下"藝術設計"這個復合詞的語義。
我們還是從藝術設計的第一個關鍵詞"藝術"開始分析吧。公元1世紀時的羅馬修辭學家昆提連(Quintilian)曾把藝術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理論的藝術",如天文學;第二類是"行動的藝術",如舞蹈;第三類是"產品的藝術",即通過某種技能製作成品的藝術。(11)因此這第三類"產品的藝術"較接近於我們當今的藝術設計的含義。古希臘文中的藝術(Texvn,)是表示某種專門化的技巧形式,如木工等。英文的藝術(Art)和德文的藝術(Kunst)也表示一種可學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的才能。(12)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藝"的概念,"藝"被定為"士"的必修科目,如古人的"六藝"就是指禮(禮儀)、樂(音樂)、射(武術)、御(馬術)、書(書法)、數(算術)等六種技藝。因此,我國古漢語中的'藝',也包含著類似英文Art的語義,含有技巧和才能的概念。因此,概括地說,藝術這個詞所包含的基本含義就是技巧、手段。
而"設計"(Design)的概念產生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其最初的意義是指素描、繪畫,而發展到後來設計的含義變得更加寬泛了,還包含了藝術家頭腦中創造性的思維,故有人將設計定義為:"事先在心中醞釀,在想像中已描繪出結果,並能通過實踐使之成為現實的可視物。"(12)在《高級漢語大辭典》上是這樣解釋"設計"的:"按照任務的目的和要求,預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計劃,繪出圖樣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圖案。"故張道一先生說:"如果從字面訓詁,設計就是'設想'和'計劃'"。(13)柳冠中先生認為"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是創造一種更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
㈥ 中國古代藝術門類發展歷史的基本常識
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沒有像國外一樣從實踐經驗上升為抽象的理論體系,而是更專注於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效果,這也就限制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在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的影響下,更多的人入仕從商,不能快速轉化為生產力的自然科學研究只能成為少數人(負責技術的官員等)的專利。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還是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像四大發明,雖然目的依然是為生產服務,但後來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使它們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另外像在天文、歷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令人矚目。
墨家的確可謂是中國最早專門研究自然科學的群體,但春秋戰國混亂的背景和自身「兼愛」「非攻」的思想主旨制約了它的發展。
不過,我自己更偏向於是儒家思想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儒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中國人沒有像外國人那樣思想自由。這一現象在明清程朱理學崛起後更加凸顯。。。思想不自由,很多使就發生了。。。歷史書上不順眼的地方都可以歸結到這方面吧。思想決定了很多東西。。。虧得我們還祭孔。。。無奈啊!!~~
㈦ 中國古代藝術的成就
1. 聞名中外的繪畫珍品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代的大部分圖畫是畫在牆壁或屏風上。漢、唐時代,就曾經在宮殿上畫元勛像,以表彰他們開國奠基的汗馬功勛。這些宮殿畫今天早已無存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漢、唐等時代的墓室壁畫上,還可以看到那時的壁畫風格。它們多方面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但描繪了地主階級出行、宴會等享樂腐化的生活,也表現了勞動人民漁獵、制鹽、煉鐵、採桑等生產活動,還有頂竿、跳丸等各種精彩的雜技表演。
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也是古代畫家們喜愛表現的題材。晉代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他的不少作品是表現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的。例如《洛神賦圖》就是根據三國時代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以豐富的藝術想像,描繪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會的情景。他的畫,用筆如春蠶吐絲,初看似乎平易,仔細揣摩,處處符合繪畫的法則。他很重視對人物神情動態的刻畫,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洛神賦圖》 唐、宋是中國繪畫最興盛的時代。盛唐時期的吳道子,被後世尊為「畫聖」。他一生畫過三百多面壁畫和大量卷軸畫。他既善於畫人物,又擅長畫山水,筆勢飛動,他的畫風對後代影響很大。李公麟是宋代的多能的大畫家,最擅長白描人物畫,畫馬也很著名。他的作品有《免胄圖》、《五馬圖》、《臨韋偃收牧放圖》等。存世的人物畫中,最為輝煌的巨制,要算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首都汴梁(開封)的繁華景象,畫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橋,橋面上車水馬龍,磨肩擦轂;橋下,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下桅准備過橋,人們吆喝著,忙成一團。畫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旅館、官衙,幾百個人物熙熙攘攘地忙碌著。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安排畫面結構的高度技巧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南宋愛國畫家李唐作的《伯夷叔齊採薇圖》,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清明上河圖》
魏晉以後山水畫興起,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了「金碧山水」,由於使用礦物的石青、石綠等顏料,並用泥金勾勒輪廓,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畫家王維倡導水墨山水,富於詩情畫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兩宋,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山水畫家,有荊浩、關同、董源、巨然、范寬、郭熙等。北宋末年,18歲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創作了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這幅氣象萬千的巨作,以細密嚴謹的筆墨和瑰麗的色彩,無限深情地歌頌了當時正在遭受金奴隸主貴族鐵蹄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南宋畫家馬遠、夏 圭等人的畫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元代以後,水墨寫意山水盛行,許多畫家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們強調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畫面上,熔詩詞、書法、繪畫為一爐。但到後來,一些人只知模仿前人,作品越來越脫離生活。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因襲,力主創作,為山水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個重要畫種,它以表達大自然中花卉鳥獸的活潑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鳥畫家非常重視觀察生活,如宋代畫家易元吉,經常長時間地到深山密林中去,觀察鳥獸在大自然中的真實生態,所以他筆下的動物十分傳神。歷代畫家留下大量的花鳥畫作品,無論是細入毫發的工筆畫,還是潑墨淋漓的寫意畫,都生意盎然,而且能啟發人們對生活的聯想。例如齊白石老人畫的彈跳的蛙,浮游的魚蝦,以至各種昆蟲、鳥獸,那生動的神態,以及作者透過濃墨重彩傳達出來的奔放的熱情,不是都能激發起人們蓬勃向上,熱愛生活的感情么!2. 藝術奇花——中國書法我國的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書體上說,其趨勢是由繁入簡,而書法的藝術技巧卻變化多端,風格多樣。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創造,匯成了書法藝術的豐富寶藏和優異的傳統。從古以來的書體,大體分來,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這是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結構、長短、大小略無一定,筆法有方有圓,有飛肥有瘦。行款疏疏落落。極為錯綜,而風格或雄偉或勁峭,精神爽朗,古趣橫生。從書法的源流上另成體系。
漢魏以後,中國的書法真正成為一門藝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經過多年苦學苦練,在文字形體、表現方法、用筆用墨方面,有許多創造,並且能夠把行筆落墨同書法家自己內在的情感相結合,使這一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蘭亭序》 晉代的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從七歲就學習書法,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下懸筆練字。經過多年勤學苦練,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書法艷若春雲,剛如曲鐵,外形的優美同內在的遒勁融合在一 起。著名的《蘭亭序》,即是他的墨跡。遺憾的是,原本久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都是摹本。《蘭亭序共計》324字,中間有20個之字,但這些「之」字,或從結構上變法,或從筆法上轉換,都不同樣。唐代書法家顏真清巧拙並用,古樸有力;柳公權清秀峻逸,疏朗明麗;其餘如歐陽詢、虞世南、 遂良等都世各創一體的書法大家。張旭、懷素的草書,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體勢連綿飛動,筆意奔放熱烈。其後,宋有蘇軾、黃庭堅、米市、蔡襄,大多擅行、草兩體,或溫淳婉媚,或豐腴跌宕,或俊邁剛勁,風格多樣,都有極高的造詣。元朝有趙孟 ,圓轉遒麗,人稱趙體。明朝有董其昌等。清至近代,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
㈧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
先秦繪畫己在古籍中有記載,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多是神話人物,氣勢恢宏。魏晉南北朝,出現文人畫。隋唐發展快,產生名家。宋朝發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繼發展。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秘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制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為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公元17世紀前後,歐洲繪畫傳入中國,為了與本土傳統繪畫相區別,舶來之歐洲繪畫作品冠名為"西洋畫",本土繪畫自然就稱為"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最初的稱謂,是相對於西洋繪畫(泛指歐洲繪畫)而言的。
中國畫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無論在藝術內容、形式,還是表現手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都有極大的差別。
工筆重彩畫與水墨寫意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致,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為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盡量簡練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採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著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為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准。
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為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從畫面布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為,"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為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給觀賞者想像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
以人物形象為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為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嚮往著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為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啟示。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
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為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為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