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煤炭歷史

中國煤炭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19:41:53

A. 古代黑歷史:煤炭是如何在中國興起的

早在距今3500年前後,中國人就發現了煤炭,並且已經開采和利用,極有可能已經將煤用於生產冶煉。因此,可以驕傲地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炭的國家。

B. 中國最早煤炭發展第三大煤炭發源地是哪三個

中國最早發展煤炭的地方應該是遼寧省的阜新,這里有全國第一的海州露天礦。其他三大煤炭發源地應該是內蒙,山西,黑龍江等等。

C. 中國歷年煤炭進口多少

中國的煤炭儲量豐富,且產量巨大,去年的產量為30多億噸,居世界第一。但是大部分為電煤,高等級的焦煤屬於稀缺資源,由於煤炭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和西部,所以運輸是中國煤炭供應的一大瓶頸,以上兩點導致了中國進口煤炭的動力。從2008年開始,中國變為煤炭的凈進口國,每年大概1億多噸,大部分為電煤,有幾千萬噸焦煤。

D. 我國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1)古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塊煤精雕刻製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本層煤,「新樂遺址」出土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這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938年有撫順還發現過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點遺址燃煤的遺跡。

從漢代開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時期,開始採煤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現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最為突出。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明代,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由於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2)近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合資煤礦企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t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t,平均效率為每工0.3t。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繼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國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其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煤礦開采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t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t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t。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t。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t。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產業

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煤礦,加上解放區民主政府興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人開辦的小煤窯,1949年生產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全面恢復了原有煤礦的生產,對32處礦井進行了改擴建,並開工建設新井17處,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礦開采發展的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又開發建設了平頂山、鶴壁、包頭、潞安、石嘴山等10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礦井194處,設計生產能力75.37Mt/a;建成投產礦井205處,設計生產能力63.76Mt/a;恢復礦井38處,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1957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130.73Mt。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及這期間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不適當地擴大了煤礦建設規模,一些新建礦井簡易投產,一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礦方法,出現嚴重的採掘失調。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工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時期,煤炭開發戰略和建設重點有重大改變。在此期間,集中建設了煤炭工業「大三線」——西南和西北煤炭生產基地,突擊性開發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設了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建設礦井共28處,設計生產總能力14.11Mt/a,建成投產礦井21處,設計生產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建設總規模達到42處,設計生產能力12.82Mt/a;建成礦井(露天)13處,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顯著改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三五」時期對江南煤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范圍廣闊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期末,建成礦井295處,設計生產能力39.36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實際,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能實現。

針對20世紀70年代偏重挖掘生產礦井潛力,新井建設規模縮小,一些生產礦井又出現採掘失調的情況,從70年代後期起,又進行了煤炭工業第二次大調整。加大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江南轉向北方和東部,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煤礦開採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新開發了10多個新礦區,新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礦井和露天礦,大力推廣采礦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有重點地建設多層次的高產高效礦井,大力發展了地方煤礦,開辦了遍布全國的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了重點產煤縣,使煤礦開採在更大規模和高質量的基礎上持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國煤礦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進行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建設,並建成129處高產高效煤礦(井工123處,露天6處),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開拓出了我國煤礦開采21世紀發展的新道路。[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及開採的新高潮。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為近六年來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 近六年來原煤產量及增長比例

E. 中國用煤炭的歷史

中國古代煤礦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先秦時期是煤炭的發現與早期開發利用階段;西漢至南北朝是煤炭開發利用走向成熟階段;隋唐至元是煤炭開發利用的普遍發展與長足進步階段;明清時期是古代煤炭開發利用的鼎盛階段。
孔子時代應該就使用煤炭了,但還用的不多。

F.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大量使用煤炭的

宋以後開始大量使用煤炭,

南宋出現焦炭,
元以後大量使用。
西漢是我國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時期。
煤的顏色黝黑,狀似石頭,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烏金石」、「黑丹」等名稱。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約公元前五世紀)的《山海經·五藏山經》說,「女床之山」、「女幾之山」「多石涅」。女床之山在今陝西,女幾之山在今四川,說明當時這些地區已經發現了煤,這是我國關於煤的最早記載。
西漢時,我國開始開採煤礦並將煤用作燃料。《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後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進山採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下百餘人」「盡壓殺」,說明採煤的規模已經不小。解放以後,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和鄭州古滎鎮等漢代冶鐵遺址中,又發現了用於冶煉的煤塊以及用煤末摻合粘土、石英製成的煤餅。照一般情況看,煤用作冶煉燃料應該比一般燃料晚,使用煤餅又要比使用煤塊晚。可見,西漢使用煤已有較長的時間。
北魏酈道元《水經·河水注》引釋氏《西域記》中,有我國古代用煤冶鐵的最早記載:「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屈茨即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內,那裡冶煉的鐵,可供當時新疆一帶的36個國家使用,足見採煤冶鐵的規模相當可觀。
北宋末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開采和廣泛使用煤。煤已較為普遍地用於冶鐵和制瓷的燃料,有的地方煤還代替了柴草,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宋代的煤礦開采,已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明代的採煤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已出現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礦井塌陷的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國家。在歐洲,公元315年才有關於煤的文字記載,比我國的文字記載晚了約800年;英國在公元13世紀才開始採煤,比我國晚了約 1400年。

G. 我國煤碳始於哪個朝代

礦業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古老的領域之一。礦業的發展與擴大礦產資源的開發 利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產生了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中華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從他們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從事礦產開發利用活動。歷史學家將人類歷史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當時人們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種類為特徵。正是我們的祖先在適應自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發現礦產、認識礦產與開發利用礦產的過程中,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為今天大規模的礦業開發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我們偉大祖國的遼闊疆域是世界人類誕生、繁衍與發展的重要地區 。從距今200萬年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勞動與繁衍在這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從遠古時起至1840年鴉片戰爭時止,是我國古代地質事業和礦業的萌芽、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古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為我國古代文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為近代和現代礦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原始社會時期以利用石料礦產製作工具為特徵,始稱石器時代,並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從"巫山人"(距今約200萬年)、"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起,到"藍田人"(距今約6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就開始利用石片、石塊等石料礦產製作石器工具來採集食物和抵禦毒蟲猛獸的襲擊。這個階段屬於舊石器時代。到了新石器時代,石料礦產的利用更為廣泛,製作的工具也更為實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還有石斧、石鐮、石犁等,表明鋤耕農業開始向犁耕農業過渡。新石器時代在礦業開發利用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開發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屬礦產為原料來燒制陶器。另外,對玉石礦產、銅礦和煤礦的利用。
從夏代開始了我國古代史中的奴隸社會。自然銅的利用開始向青銅器過渡,並逐漸達到繁榮,之後又向鐵器時代過渡。到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在先秦時期,除了開發某些非金屬礦產外,對銅、鐵、銀、錫、鉛、汞等礦產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發。煤炭也已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與管理的加強,礦業因擺脫戰國後期的戰亂影響而逐步恢復,鹽礦和鐵、銅、金、銀、鉛、錫、汞等的開采進入一個興盛時期。魏晉時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們也已懂得將石油作燃料用於戰爭中的火攻。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礦業的繁榮時期。除了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出現了一個高峰外,鹽業的生產也有很大的發展。隋唐礦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力發展銅礦並將采礦權全部收歸國有。
經過五代時期由於戰亂而導致礦業的蕭條之後,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礦業繼續發展。煤在宋代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手工業較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採煤為生。煤炭已成為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
綜觀我國礦業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古代礦業活動經歷了由認識不自覺到比較自覺,又低級到高級,又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其基本特點為:1、中國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2、我國古代開發利用的礦產數量眾多;3、我國古代礦業活動地理分布既相當廣泛,又很不平衡,時間分布也是如此。

H. 中國煤炭工業的歷史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煤礦企業。1896年中美商人合辦門頭溝通興煤礦(後改為中英合辦)。1898年德國根據不平等的膠州灣租借條約,取得膠濟鐵路沿線兩旁15公里內的礦山開采權,首開攫取中國礦權的先例,1901年德國人成立華德公司開采山東坊子、黌山煤礦。繼後,英商福公司(ThePekin Syndicate Ltd.)於1898年取得河南焦作煤礦開采權,1902年正式施工開采(見焦作礦務局)。1898年曾由李鴻章派員創辦於1882年的直隸臨城煤礦,因連年虧損,向比利時借款,全部資金由比國供給,采礦權乃屬比國,至1920年華商還清借款,收回礦權,官商合辦,年產煤20多萬噸。1936年礦井被水淹沒報廢。1898年清朝鐵路督辦盛宣懷委派張贊宸創辦萍鄉煤礦(見萍鄉礦務局)。1899年張連芬集資恢復一度停辦的山東棗庄煤礦,取名中興公司,它是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辦的生產規模最大的一個近代煤礦,年產煤100多萬噸。1931年該礦從德國購買兩台割煤機,在薄煤層中試用,每台日產能力160噸左右。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之機,騙買開灤煤礦(見開灤礦務局),後又與灤州煤礦公司合並,改名開灤礦務總局,由中英合辦。20世紀30年代開灤煤礦年產煤400~500萬噸,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煤礦之一。1903年中國商人集資開采六河溝煤礦,後因連年虧損,於1911年借德款辦礦,聘德人為顧問,受制於德人。1914年該礦主持人以礦產向華比銀行抵押,借比款償還德債,又為比國人所控制,直到1919年還清比債,收回礦權,成為華商自辦的煤礦,最高年產70多萬噸,1946年後因戰爭破壞,礦井遭水淹沒報廢。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軍佔領中俄合辦的撫順煤礦,後交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經營,直至1945年。撫順煤礦用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方法。其露天開采規模,是20世紀初世界上比較大的。從1914~1945年,撫順露天礦採煤7700萬噸,剝離土石量18921萬米3,其剝離量等於世界有名的巴拿馬運河土石挖掘量的2倍。撫順煤礦的產量在當時是中國產量最多的煤礦,在東亞也首屈一指(見撫順礦務局)。1908年山西省官紳成立保晉礦務公司,贖回英商福公司在山西的開礦權,開采陽泉、大同等地煤礦。1910年中日合辦本溪湖煤鐵礦(見本溪鋼鐵公司)。
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 (1937年改為商辦,主要投資者是宋子文經營的建設銀行公司),日產能力700噸。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日產300~400噸。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噸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其中年產60萬噸以上的煤礦8個(開灤、井陘、中福、淄博、中興、撫順、本溪、西安煤礦)。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噸。平均效率每工0.3噸。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率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 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從「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8月)、華北、華中(從「七七」事變起至1945年8月)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搶走原煤41950萬噸。
日帝侵佔的煤礦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帝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帝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噸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噸。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噸以下。從 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噸。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噸。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10月,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噸。中國1912~1949年煤產量見附圖。 1949年以來,中國煤炭工業在原來破落不堪的基礎上,經過30年建設,形成一個能夠獨立完成勘探、設計、施工、生產、洗選加工、機械製造和科研、教育等各項任務的工業體系。中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垂深1500米(南方1000米)以內的預測儲量為32000億噸,1982年末累計探明儲量 7527億噸,保有儲量7418億噸。煤種齊全,有煙煤、無煙煤和褐煤,主要是煙煤。在煙煤中,氣、肥、焦、瘦等煉焦煤和非煉煤約各佔一半。成煤地質條件較好,有一定儲量可供露天開采。到1982年,擁有407個統配煤礦、2333個縣營以上地方煤礦、101個選煤廠、84個建井工程處、34個重點煤礦機械廠、131個煤田地質勘探隊、29個煤礦設計院,另有為煤炭工業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技術儲備、開展科學研究的大專院校12所,中專36所,煤炭科學研究機構34所。共有職工447萬人,其中省屬以上煤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23萬餘人。1949~1982年原煤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9.6%,1982年生產原煤66632萬噸,比1949年的3240萬噸增長19.5倍。煤炭洗選加工和綜合利用也有一定發展,洗煤廠設計處理原煤能力11699萬噸/年。

I. 誰知道中國的煤炭發展史謝謝

1 前言
1.1 世界及我國煤炭儲量與分布
1.1.1 世界煤炭資源儲量與分布
世界煤炭資源在地區分布廣泛且具有不平衡性。全世界擁有煤炭資源的約有80個國家,共有大小煤田2,371個。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侏羅紀,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紀,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從資源的地區分布看,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緯30°~70°之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帶,佔有世界煤炭資源量的70%以上,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溫帶和亞寒帶地區。
世界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以兩條巨大的聚煤帶最為突出,一條橫亘歐亞大陸,西起英國,向東經德國、波蘭、原蘇聯,直到我國的華北地區;另一條呈東西向綿延於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比較豐富的有澳大利亞、南非和波札那。其中地質儲量在5,000億噸以上的7個大煤田是蘇聯的勒拿、通古斯、泰梅爾、坎斯克——阿欽斯克和庫茲巴斯,巴西的阿爾塔—亞馬孫,美國的阿巴拉契亞。此外,儲量超過10億噸的煤田尚有近200個。
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較豐富,現探明煤炭資源量中,亞太地區296889百萬噸,約佔世界的32.7%;北美洲有254432百萬噸,約佔世界的28.0%;歐洲及歐亞大陸有287095百萬噸,約佔世界的31.6%。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資源都比較少,其中中南美洲19893百萬噸,約佔世界的2.2%;非洲和中東50755百萬噸,約佔世界的5.6%。
從各國擁有煤炭資源來看,儲量上100億萬噸的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南非、烏克蘭、哈薩克、波蘭、巴西10個國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探明儲量246643百萬噸,佔世界煤炭儲量的27.1%;其次是俄羅斯,探明儲量157010百萬噸,佔世界煤炭儲量的17.3%;中國和印度分別是114500百萬噸和92445萬噸,分別佔世界煤炭儲量的12.6%和10.2%。
2005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儲量909064百萬噸,其中:北美洲 254432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28.0%;中南美洲 19893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2.2%;歐洲及歐亞大陸 287095 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31.6%;非洲與中東 50755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5.5%; 亞太地區 296889百萬噸,約佔世界煤炭探明儲量的32.7%。

圖1-1 世界煤炭資源分區區分布示意圖

圖1-2 世界煤炭資源分布圖
1.1.2 中國煤炭資源儲量與分布
中國也是煤炭儲量大國,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高達70%左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1倍。截至2007年底,我國保有資源量約14000億噸,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地域廣,但不均衡,具有東少西多、南貧北富、相對集中的特點。北方已經查明資源量佔90%,其中65%集中分布在晉陝蒙三省(區)。南方查明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0%,且集中分布在貴州和雲南省,佔南方區的77%。資源量與儲量的相對集中反映了與大型含煤盆地的密切關系,也決定了我國煤炭「北煤南運」」、 「西煤東調」的發展格局。
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具有多時代分布,煤類分帶性明顯的特點。晚古生代以中變質煤為主;中生代以低、中變質煤為主;第三紀主要形成低變質褐煤。煤類在地理分布上呈現天山—陰山以北,以褐煤與低變質煤為主;天山—陰山以南,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以北,則分布有各級變質程度的煙煤和無煙煤及少量褐煤;秦嶺—大別山以南,以高變質煤為主,中變質煤有分布,低變質煤很少。煤類品種全,但以優質動力煤為最豐,占保有儲量的72.9%;優質煉焦煤、無煙煤比例偏小,佔25.4%。煤田區伴生礦種類多,可綜合利用產生新效益。

圖1-3 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圖

圖1-4 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及主要產煤基地
1.2 我國煤炭工業發展概述
1.2.1 我國古代煤炭工業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煤炭的開發與利用,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極大地便利和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1)遠古時代
我國一些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眾所周知女媧氏煉石補天的神話,這就與煤的發現和利用有關。相傳女媧氏在山西平定東浮山上設灶煉石,使用的燃料就是煤炭。明代學者陸深根據民間傳說和當地人民自古以來用煤燒塔火的習俗(「家家置一爐焉,當戶,高五六尺許,實以雜石,附以石炭,至夜煉之達旦,火焰焰然,……是之謂補天」),認定女媧氏用煤來煉石補天,並為此寫了《浮山遺灶記》碑文。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則進而認為「此即後世燒煤之始」。明代另一學者甄敬也認為「石火(燒煤)之利,其始於女媧乎!」。所謂女媧氏補天,並不可信,但平定地處盛產煤炭的陽泉礦區,那裡很早就利用露頭煤來燒火則是十分自然的。
此外,在山西大同礦區還流傳著天火把石頭引著,人們於是知道這里的黑石頭能燒、可以取暖做飯,以及「木頭不著石頭著」的傳說等,都是中國人民很早就發現煤炭的間接例證。
2)從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時期
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個別地區一經發現煤炭的可燃性能並從煤層露頭處零星拾取和利用煤炭。
中國2500年前的《山海經》,最早記載了煤並稱之為「石湟」。從遼寧沈陽發掘的新樂遺址內,發現多種煤雕製品,證實了中國先民早在6 000~7 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認識和利用了煤炭。繼新石器時代到夏朝、商朝煤炭逐步得到了更廣泛的利用,到了周代(公元前1122年)煤炭開采已有了相當發展,並開始了地下採煤。采礦業就有了很完善的組織,采礦管理機構中還有「中士」、「下士」、「府」、「史」、「胥」、「徒」等技術管理職責的分工,這既說明了當時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勞動分工,也反映出礦業有相當大的發展。
3)兩漢時期煤的開發與利用
從漢代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時期,開始採煤煉鐵。這是因為周代已出現了鐵器,到了漢代時鐵制兵器數量猛增,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實行鹽鐵官營政策,分別在產鹽和產鐵地區設鹽官和鐵官。從而使漢代的冶鐵業得到較快發展。於是解決燃料問題成為開辦冶鐵業的先決條件。漢代的冶鐵業一般都靠近燃料產地,記載西漢鹽鐵會議情況的《鹽鐵論》一書反映了這一事實:「鹽冶之處,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鐵炭」。這里的「炭」所指的就是煤。
三國時期東漢末年,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後,以城為基,修建三台(銅雀、金虎、冰井)之一的冰井台中就貯藏了大批煤炭。八九十年以後,西晉文學家陳雲登臨三台,見到曹操在三台中所貯藏的煤炭(當時叫石墨),很覺得新奇,於是寫信告訴他哥哥陸機。信中說:「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數是萬斤,雲燒此消復可用,然(燃)煙中不知,見頗見之不」。這里所提可燃燒的石墨,即是煤。
當時曹魏的煤炭開采情況是怎樣的呢?西晉左思《魏都賦》中講:「墨井鹽池,玄滋素液」,又據《魏都賦》唐人李善註:「鄴西,高陵西,伯陽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當時煤稱石墨,墨井即石墨井,故《魏都賦》中的墨井以及李善所注的石墨井即煤井無疑。魏都即指鄴都,這條關於墨井的記載及其注釋正好是曹操在三台貯藏煤炭的補充說明,它提示了煤井的位置在伯陽城西。鄴鎮以西,乃今安陽、磁縣以及峰峰、邯鄲一帶礦區。至於井深八丈,當指立井井筒深度,並非包括井下巷道的延深,當時已用深八丈的立井採煤,其生產規模也大致可知。
4)西晉南北朝時期的煤炭開采與利用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9年),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江西高安煤炭開發利用見於《後漢書•郡國志》。該書在豫章郡建城一節的注中載:「《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兩傾,可燃以鬢」。這是我國南方用煤的最早記載。
新疆一些地區煤炭開採的程度,利用規模更為龐大,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載:「屈茨北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雲:龜茲能鑄冶」。酈道元所引《西域記》中的這一段話,把新疆煤炭的產地、自燃現象、廣泛用途都講得一清二楚。「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是我國用煤冶鐵最早的文字記載。說明至遲在《西域記》作者所處的晉朝,我國就完全掌握了用煤冶鐵的技術。
「恆充三十六國用」這一記載更為重要。三十六國泛指西域的廣大地區。當年西域戰事頻繁,鐵制兵器及鐵制農具的用量是相當大的,其用煤量之多是可想而知。煤炭開採的具體地點,是「屈茨北而百里」一代的山中,屈茨即龜茲,在今新疆庫車地區。
5)隋唐時期的煤炭開采與利用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正要燃料。任著作郎的王劭在表中說:「在晉時,有人以洛陽火渡江者,世世事之,火色變青。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警火,氣味各不相同」。王劭在關於火的奏報中把石炭放在首位,並與木炭、竹草等其他燃料較其異同,說明石炭已成為宮廷內第一位的燃料了。
到了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唐代開採煤炭的地區已較多,利用煤炭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因此唐代詩人李婉有「長安分石炭,上黨結松心」的詩句。據山西地質資料記載,太原西山煤田「遠自唐宋年間即有土窯開采」,經地質調查,那裡「虎峪的神底窯,官地附近的林溝窯以及晉祠、梁泉溝的西溝窯等,就是唐宋年間開鑿的」。
遼寧撫順在唐五代時期,特別是遼金時期,已進入了煤炭採掘高潮。當時燒制陶器普遍用煤作燃料。《東北的礦業》一書載:「唐朝時,有國人李氏者,首先開掘,知用煤之方法,惟今日尚可發現高麗人採掘之遺跡,亦即圓形斜坑與容油器等」。《滿鐵十年史》一書也講:「煙台(今遼陽境內)煤炭採掘和利用的方法,是由唐朝李某所傳,且和撫順礦一樣,在唐宋時期為高麗人所採掘」。
山東淄博和棗庄兩個煤田也都是在唐朝時被發現和開發。據吳承洛《今世中國實業通志》記載,山東棗庄「礦區內有唐宋時期舊井甚多」。
在唐代,我國已大致掌握了煉焦技術,當時雖沒有出現正式煉出的焦炭,但已經有焦炭的雛形。據唐人康驕《劇談錄》載:「洛中豪貴子弟……,凡以炭炊飯,先燒令熟,謂之煉炭,方可入暴,不然猶有煙氣」,這里的炭指的就是煤而不是木炭,因為木炭在少制過程中已煉去煙氣,這里還是有煉去煙氣,顯然是指煤是有煙的,先燒一下,使之去掉煤煙,正好炊用,所以才有生熟之分。但是,這里的煉炭並非有目的燒煉而成,僅接近於焦炭,所以只是焦炭的雛形。盡管如此,煉炭的出現,是我國用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古人在發明煉焦技術的道路上已前進了一大步。
6)宋代煤炭的開發與利用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省最為突出。宋代文人朱翌講:「石炭自本朝河北、山東、陝西方遂及京師。」足見石炭產地之廣。據《汝州全志》卷四載:「宋時寶豐清嶺鎮產煤、礬,故名興寶」。此外,河南文物工作隊於1960年在鶴壁礦區發現了包括一個井口、4條巷道、10個采區、和1處排水井在內的宋元時代煤礦遺址,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很完整的采礦技術。
此外,在遼寧撫順大官屯金代瓷窯遺址以及山東淄博、河南鶴壁、新安,陝西銅川、旬邑,河北曲陽、觀台等地的宋代或宋元時代瓷窯遺址中,都發現了燒煤的遺跡。這些發現表明,上述地區已經開采利用煤炭了。
特別應該提出,至遲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宋朝已用焦碳冶鐵了。1961年,在廣東新會縣發掘的南宋咸淳六年(1270)前後煉鐵遺址中,除找到爐渣、石灰石、礦石外,還找到焦碳,這說明那時已用焦碳來冶鐵了。目前所知,這是世界上冶鐵用焦碳的最早實例。歐洲到18世紀才開始煉焦,比中國晚了500多年。
7)元代煤炭開采業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據《元一統志》記載:「石炭煤,出宛平縣西十五里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溝,有白煤十餘洞」,「水火炭,出宛平縣西北二百里齋堂村,有炭窯一所」。由於煤窯較多,元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山設官吏加以管理。為便於煤炭買賣,還在大都內的修文坊前設煤市,並設有煤場。
在元朝時,從義大利來中國的馬可•波羅(Marc Polo,1254—1324),看到中國用煤的盛況,很感新鮮驚奇。回國後,他寫了一部《游記》,書中描述了中國有一種「黑石頭」,像木材一樣,能夠燃燒,火力比木材強,晚上燃著了直到第二天早上還不熄滅,價錢比木材便宜。於是歐洲人把煤當作奇聞來傳頌。至於歐洲人用煤煉鐵,到16世紀才開始。
元明以後,使用煤炭已經普及。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他的著作《天工開物》「冶鐵」條下說:那時全國冶鐵,用煤炭的約十分之七,用木炭的約十分之三。可見在明末,煤炭已是冶鐵的主要原料了。
8)明代煤炭開采業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省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鍛煉進士之用」,宋應星還詳細記述了在冶鐵中所用的煤的品種、使用方法、操作工藝等。據他估計,「凡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之)七,木炭居十(之)三」。煤炭在熾鐵燃料中竟佔70%之多,說明煤和鐵的密切關系,再聯繫到明代冶鐵業的發展,不難想像這一行業用煤量之大。在明代,煤炭的勘查、採掘和提升運輸技術都有很大發展。在嘉靖以前一段時間,河南安陽一帶煤窯井下延深已經到數十百丈,煤炭可以大規模地開采,產量不斷增加,煤炭開采范圍十分廣泛,主要產煤區幾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
9)清代煤炭開采業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六月十五日,兩廣總督鄂彌達、廣東巡撫楊永斌奏請開發廣東煤炭,陳述了「煤斛為民間日用炊爨之物,未便概為封禁」的道理,雍正皇帝明確指示道:「煤始於薪,乃日用所需,非礦廠之比,何須封禁」。這些區別對待的礦業政策對於煤炭開發是十分有力的。由於和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有一個高潮。
1.2.2 我國近代煤炭工業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在李鴻章奏請試辦直隸磁州煤礦的同時,兩廣總督沈葆楨奏請試辦台灣基隆煤礦。磁州煤礦試辦失敗了,而基隆煤礦卻試辦成功,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煤礦。基隆煤礦1878年建成投產出煤,與1895年台灣淪陷時關閉。基隆煤礦最高年產在1881年,為54 000t,當年每工工效為0.18t。
1)中國近代煤礦的發展與特點
1887年直隸總督李鴻章任命唐廷樞、丁壽昌、黎壽棠籌辦開平煤礦,1881年建成唐山礦,以後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礦。至1894年還先後開辦了直隸磁州煤礦、湖北開採煤鐵總局、安徽池州煤礦、湖北荊門煤礦、山東峰縣煤礦、廣西富川縣賀縣煤礦、直隸臨城煤礦、江蘇徐州利國驛煤鐵礦、安徽貴池煤礦、北京西山煤礦、山東淄川煤礦和湖北大冶王三石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自台灣基隆煤礦和直隸開平煤礦創建後,中國民族資本家開始對投資煤礦業感到興趣,在19世紀80~90年代初,形成了一個開辦煤礦的小高潮。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是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二階段。40年間,帝國主義相繼掠奪了中國的采礦權,外國資本大量侵入中國煤礦,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請王朝為止,外資經營煤礦的產量占當時中國近代煤礦產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煤炭工業。從1903年起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回收礦權運動。經過斗爭,全國收回礦權9宗,並創辦了民族資本煤礦企業,主要有陝西保晉礦務局、晉北礦務局、山東中興煤礦公司、華東煤礦公司和河南中原煤礦公司,開辦了陽泉、大同、壽陽、晉城、峰縣、焦作、六河溝、萍鄉、賈江等煤礦。1914~1918年,中國民族資本近代煤礦得到了一定發展,又先後開辦了華東、長興、北票、正豐、長城、柳江、恰立、中和、大通、淮南等煤礦,(煤炭產量雖有所上升,但仍不到外資經營煤礦之半。)
中國近代煤礦是適應洋務派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其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1、創辦人大都既是封建官僚又是大買辦。他們一部分來自清朝政府或政府官吏,一部分來自商人。
2、技術上完全依賴外國。礦井設備要從國外購買,礦師、工匠都從國外聘請,生產技術管理的實權都在外國礦師手中。自1875年試辦新式煤礦起,至1895年止,20年間,居然沒有一個掌握近代開采技術的中國礦師主持過近代煤礦的開采。
3、生產的煤炭主要供洋務派開辦的軍工和民用企業,剩餘部分供國外企業、輪船和城市居民使用。
上述三個特點就是我國早期近代煤礦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據統計 ,在1875~1895年20年間,我國共先後開辦了16個煤礦。從1895~1936年41年間,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辦的煤礦就有32個,其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總數的1/2到2/3。在同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亦先後開辦了幾十個新式煤礦,到1936年止,中國年產5萬t以上的近代煤礦共有61個,其中年產達到60萬t以上的煤礦有10個(開灤、撫順、中興、中福、魯大、井陘、本溪、西安、萍鄉、六河溝煤礦)1936年,全國產煤3934萬t,其中新式煤礦產量2960萬t,編造的勞動效率平均每工0.3t左右。在1933年,煤礦工人已經發展到27萬人,占當時全國工人總數的33.5%左右。這期間,政府制定了礦業法,企業制定了若干管理章程,使管理工作略有所循,尤其明顯進步的是,逐步開展了全國范圍的煤田地質調查工作,初步搞清了中國煤田分布於煤炭儲量。

J.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大量使用煤炭

人類發現和使用煤炭,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古時期」(十二到十七世紀左右)快要結束的時候,煤炭才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到了西元1710年左右,「蒸氣」動力開始被運用在工業上,推動機器,甚至發動火車.

中國人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已懂得用煤炭作為燃料。然而,大多數歐洲人在十三世紀,還不知道煤的用途。故此,當馬可波羅看到中國人用煤時,竟以為那是一種可以燃燒的「黑石頭」。可見十三世紀時,中國的物質文明遠在西方國家之上。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熱點內容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