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原理與問題
1. 物理知識提問
都靜止,好象沒有哪個物理理論這樣預言吧?
你是不是從熱寂說得到的結論啊?那樣的話,最終宇宙中各個物體的溫度將一致,是構成他們的分子都在以相同動能運動,並不是完全不動的。
回到你的問題上來,這種情況下,討論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所有的變化都消失了,也無所謂什麼人和動物,天體了,整個宇宙都均勻的彌漫著稀薄的物質,這樣的話,時間即使在流逝,但宇宙不會在變化,你說沒有時間也可以啊。總之,准確的說法是時間已經失去了意義。
PS,熱寂說並不被廣泛接受,詳細資料可以參考下面。
1867年克勞修斯曾表述這樣的思想「宇宙的能永遠守恆,宇宙的熵永遠增大」,「宇宙的熵處於極大,進一步變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後達到極限狀態,那就任何進一步的變化都不會發生了,這個宇宙將進入一個死寂的,永恆的狀態」克勞修斯的表述便是「熱寂說」的最初由來。
現在的宇宙學和宇宙發展的客觀事實都說明了「熱寂說」是錯誤的,這似乎說明熱力學第二定律與宇宙學不相容。
熱力學與宇宙學相容的關鍵之一是宇宙在膨脹。
考慮一種簡單情況,在一定空間里有兩種物質,比如一種是輻射,一種是粒子。(在高一物理教材的緒言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宇宙大爆炸的開初,有的只是極高溫的熱輻射和其中隱現的高能粒子……)如果兩類物質的溫度不同,即輻射溫度Tr≠粒子溫度Tm,顯然,按照熱力學,經過一段時間後將會是Tr=Tm。可是如果上述空間不斷膨脹,結論會完全不同。膨脹會使各類物質的溫度降低,一般來說,不同物質的溫度隨著膨脹而降低的速度不一樣。輻射溫度隨膨脹降低得較慢,而粒子則較快。這就是說,隨著宇宙的膨脹,原來溫度相同的兩種物質會變得不同,即Tr>Tm,產生溫度差,有人會說這個溫度差不能保持,它們將由輻射和粒子之間的碰撞而消失,最後達到熱平衡。
熱力學與宇宙學相容關鍵之二是引力理論。
一箱氣體,其中包含許多分子,如果氣體分子分布不均勻的,按熱力學第二定律演化的結果氣體分子分布是均勻的,但是同樣是這箱氣體,如果氣體分子之間的引力作用不可忽略,而且起主導作用,結果將完全不同。假定氣體分子的分布開始是均勻的,在沒有引力時,這是平衡態,而在引力的主導作用的條件下,均勻分布狀態並不是穩定的。因為在某個局域內,由於某分子的雜亂無章的運動會使某個局域的密度會變得稍大一點,則這個局域的引力將會變得更強一些,這就會吸收更多的物質,形成更大的密度,這就是破壞不均勻。
在宇宙范圍內引力是主導的,所以哪怕是宇宙開始時是均勻的,無結構的,它也會產生出非均勻的有結構的狀態。各種尺度的天體,就是依靠這種非均勻化的過程聚集而成的。從早期的均勻宇宙到現在非均勻宇宙就是這樣演化的。
為什麼宇宙並不象熱死預言那樣從復雜到簡單,而是由簡單到復雜?因為有引力。
為什麼宇宙並不象熱死預言那樣從有序到無序,而是從無序(混亂)到有序(有結構)?因為有引力。
為什麼宇宙並不象熱死預言那樣從非熱平衡到熱平衡,而是熱平衡生成非熱平衡?也是因為有引力。
由於引力的存在,熱寂說已成為歷史的一頁,為什麼引力有「回天之術」,保證著宇宙的進化?因為至今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引力理論,所有這些問題尚有待解決。
2. 物理問題
選C
為防止外界的場 (包括電場、磁場 ,電磁場 )進入某個需要保護的區域 ,稱為屏蔽 .屏蔽分為靜電屏蔽、靜磁屏蔽、電磁屏蔽是電磁學的三種不同分支.這三種屏蔽的根本目的則是依據不同的物理原理 ,利用屏蔽殼上由外場產生的感應效應來抵禦外場的影響 ,從而為「保護區」設立了屏障 ,抑制了外界的干擾。
3. 《物理:原理與問題》電子書下載txt
去新浪愛問找
4. 求解釋一個物理現象,用物理知識回答
分兩種情況來解釋:
1. 第一種情況:蚊子一開始就趴在桌子上,或者窗戶上等地方,這種情況很好理解。
在這種情況下,當汽車從靜止開始加速時,蚊子和它的接觸面之間的靜摩擦力給它提供了一個跟汽車一樣的加速度而和汽車一起運動。所以當汽車加速到某一個速度時如果蚊子從桌子上飛起來,蚊子只需要花和汽車靜止時飛起來時一樣的速度就可以了。這只是一個運動參考系的問題。
2.第二種情況:蚊子一開始就是在車廂裡面,跟任何物體都不接觸,為什麼它還能保持和車子一樣的速度前進呢?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和第一種情況是有類似之處的。雖然蚊子不和任何我們看得見的物體接觸,但是它和空氣是接觸的。當汽車速度改變(加速或者減速)時,會帶動車廂裡面的空氣一起加速或者減速。蚊子的身軀是如此的嬌小,以至於空氣加速減速的力量,以及空氣對它的摩擦力都會帶動蚊子一起做加速或者減速運動,從而保持和車廂大體一致的運動速度。這道理就好像我們坐在一個電梯裡面,電梯向上加速時,我們不會掉到樓下去,而是會因為電梯向上的推力而和電梯一起加速一樣。
另外一方面,蚊子本身是有適應能力的,在上面所說的"空氣力"的作用下,雖然不能保證它的飛行速度和車廂完全一致,但是當它感覺的和周圍環境(或者目標位置)的距離有偏差的時候,它自己也會調整飛行姿態和飛行速度,以便使自己的飛行位置維持在自己所需要的准確位置。這是物種的本能,也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所以,您提的這個問題,既是物理問題,也是生物問題,嘿嘿。
5. 物理理論問題
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合力這么簡單的。大船向左轉向,向前的原速度和向左的新速度的合速度也是向左前吧,怎麼能把大船向右推開?
沒有看過完整的動畫,看圖感覺像是在描繪船吸現象。船吸現象是指相隔間距較小的同向行駛的兩條船,會發生不受控制相互吸引導致撞船的一種物理現象。
導致船吸現象發生的物理原理是流體力學裡面的伯努利原理。伯努利原理的推論簡單說就是流體流動時流速越大壓力越小,即流速與壓力成反比。兩船靠近並行的時候,兩船之間的水流速變大,對船身的壓力減小,因船外側的水壓大於內側水壓,兩船就會開始強烈吸引。如果不及時減速並拉開距離,兩船就會發生碰撞。
如果在圖中這種情況,試著解釋一下。大船向左轉向,等於是大船用較大的船頭阻擋了兩船之間的水流,兩船之間的水流速度減慢、水位升高,對船身的壓力隨之增大,大於船身對側的低水位負壓區水壓,這樣大船左側的水壓就把大船向右推開,同時小船也因同樣原理被水壓向左推開,兩船分離。
當然這個解釋只是基於船吸的物理原理,並不是實際試驗的結果,實際情況下的物理因素會更復雜,是否真會按動畫的方式演變也不一定。
6. 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問題,中學生能夠初步分析、解決的實際問題是十分廣泛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發掘並引入這些實際問題。由於實際問題只給出了具體情境,而未給出相應的物理模型,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把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問題。首先要對問題進行合理簡化,建立起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後找出這個物理問題與哪些物理概念、規律有聯系,用相應的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際問題可分為「解釋現象」和「作出判斷或提出方案」兩種類型。
解釋現象的實際問題是用物理知識去說明實際現象背後的為什麼。例如:
(1)燒水的鋁壺壺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圓圈,這些同心圓圈起什麼作用?
(2)油炸食品時,油鍋中滴入水滴會發生爆裂聲,並把熱油濺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卻沒有類似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3)夏天,自來水管上常有水珠,這是為什麼?
(4)為什麼許多電冰箱的後背都塗成黑色?
在回答這些解釋現象的實際問題時,要注意把問題中原有的日常生活語言轉變為物理語言,做解釋時不要依據直覺的生活經驗而要緊緊依據物理知識。
作出判斷或提出方案的實際問題是利用物理知識進行思維,確定解決問題所應當採取的行動或提出行動的詳細方案。例如:
劉豐打算在他家外屋庫房安裝一個防盜報警裝置,想實現如下效果:只要有人打開他家庫房的房門,裝在住室里的燈和電鈴同時發出警報(燈亮鈴響)。請你設計這個電路,並說明工作原理。
這類問題如能結合實物或現場任務提出,由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和操作,看到實際成果,其教學效果會更好。
當學生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分析、解決了過去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之後,會進一步認識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同時會感到一種由衷的喜悅,會感到對自然、對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將激勵他們以更高昂的熱情去學好新的物理知識。
7. 物理知識
吸收紫外線?我覺得應該是阻擋紫外線的吧?!
8. 浙江教育出版社《物理原理與問題》的答案 +化學的求大神幫助
你去正規書店買正版的絕對有答案~或許是你們老師給抽了
9. 羽毛球中的物理原理和現象(請詳細一些)
學打羽毛球我覺得貼切一點講是學怎麼樣發力!學會了發力以後,後期再學手法、步法什麼的就很容易迎刃而解,後期只是一個過程!很多人以為學打球就是將精力放在學步法怎麼跑,手法啊假動作啊怎麼才漂亮……清醒一下,打球的手還是硬的,試問學步法學殺球、反手啊這些有什麼用呢?沒用……學打球嚴格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找發力的竅門。其實掌握了發力的過程,就基本上能掌握打羽毛球的技巧了,而這個過程,有些人幾天就學會,有些人卻幾年都不解。在此,我先向大家做個實驗,以加深對如何發力以及發力過程的理解:
拿一條軟繩,放在一平面的桌上,手握軟繩的一端向上輕快地抖動一下,做100次都會出現同一個現象:軟繩產生波浪型從你的手握位置向軟繩的末端移動。為了便於識別,我從手握位置開始到軟繩的末端分成A、B、C 3段作記號。好了,現在拿一根很短的空心竹子套在軟繩上的B位,你再試一下抖動軟繩,現象就是波浪型只從A傳到B,而C位是靜止不動了!將空心竹子套在軟繩上的C位,同樣是波浪傳到C位就靜止不動。
當我們手握鞭子把鞭子甩出去的時候是從根部就開始用力的,也就是說你的初始力量越大,鞭子末端擊向物體的力量越大!我們的手臂就好比是這條鞭子,是從身體傳到大臂,大臂傳到小臂,小臂傳到手腕,手腕傳到拍子,拍子再傳到羽毛球上!某一個環節發硬,就好比在軟繩上套上了竹子,力量會剎時減弱!
那我們如何通過手臂的發力將這個「波浪」加大?還記得上面的A、B、C嗎?在波浪正在通過A點時我們就在A點發力,這樣波浪就會增大一倍!這個波浪通過B點時我們再在B點發力,波浪就會再增大一倍!但,假如波浪正在通過A點時我們在B點發力你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嗎?很有趣,到達C點的時候只傳送到B點的力,A點的波浪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明白了嗎?又或者假如波浪正在通過C點時我們才在B點發力,那麼最後也是產生2個波浪!後面的波浪力量是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人說大臂和小臂同時發力,或小臂和手腕同時發力,從絕對上來說是錯誤的!我可以推翻,實際的情況是大臂比小臂早發力,小臂比手腕早發力,早多少呢?0.01—0.02秒左右吧。呵呵。
所以學怎麼樣發力就是要學怎麼樣放鬆手臂的肌肉、放鬆手臂的關節!舉個例:打頭頂高遠球就是靠手臂迅速的揮動,不懂得發力的人就千萬不要用力了,在擊球的一剎那要做的只是把拍子握緊,不讓它脫手就行了。就算手臂完全不發力我試過這樣的高遠球也能打得好遠,只要一開始揮動得夠快……以後慢慢再學用力吧,把自己的力量添加到A或B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