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歷史
莆田市歷史上素有「文獻名邦」之譽,自唐代以來的1200多年間,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各個時期勇領風騷,垂範後人。出現林默、林兆恩、蔡襄、鄭樵、劉克庄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還有許多至今傳為佳話的科甲風流。諸如「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兄弟兩宰相」,「魁亞占雙標」,「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書佔五部」。還有保持唐章宋韻的莆仙方言,被譽為「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 郭沫若詩日:「荔城無處不荔枝,金復平疇碧復堤。圍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庫四時宜。梅妃生里傳猶在,夾漈藏書有孑遺。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魚米亦如之。」
科舉名邦、狀元之鄉 中國封建社會處隋朝至清朝末年整個科舉時代,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18個縣,其中福建省佔4個。而莆田縣的歷代進士,竟多達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進士縣的榜首,其次為晉江、閩縣(今福州)和建安(今屬南平市),比已經包括一些全省人才再加上福州自己管轄的九個縣的人才的福州還多。其中莆田縣進士1700多人,唐朝中期從莆田縣分出而成立的仙游縣進士701人,莆田兩縣共有2400多人,以上數據沒有包括已經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產生的人才。又據載,宋代所取進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個是莆仙人。不僅如此,單在宋代,莆仙人中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賦魁、別試第一名的人數,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狀元的有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遠1人;以賦魁天下者有鄭厚、劉夙、林旖、吳鑄疇、鄭從甫、葉大有等6人;
文武狀元名單
文科: 五代 徐寅 北宋徐鐸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鄭僑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吳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陳文龍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濟孫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環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潛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武科: 蔡必勝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舉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武舉第一名 陳從龍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 武舉第一名 葉豈頁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試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舉第一名 廖 標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吳泰來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舉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舉第一名 黃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舉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慶21年 公元(1816)年武舉第一名 周玉輝 清德宗光緒15年 公元1889年武舉第一名
⑵ 莆田歷史名人的故事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卒後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於靈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其詩作收錄於《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莆(今城廂區)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俗姓黃,名崇精。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於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著有《寒山子詩集注》。《景德傳燈錄》有傳。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集於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並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游縣人,出身軍伍。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後升節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後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病卒後,宋太宗御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貢獻。《荔枝譜》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人。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曾一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後,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和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晚年誤國,罪責在身。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後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傳世。
鄭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漁仲。學者習慣稱之「溪西」先生、「夾祭」先生。宋興化縣(今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十歲閉門讀書,不應科舉,刻苦學問,博覽群書,三五年著書,十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鄭樵第一個創立了中國通史體系。其歷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萬字,集天下書為一書,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三通」,後人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祭遺稿》、《六經奧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陳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輔。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輸省南京市)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親自來莆弔唁,並書其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鄭僑(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宋興化縣(今仙游縣)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狀元。後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使判官,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權禮部郎中兼侍講,知建寧、建康、福州府。寧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移建康,拜觀文殿學士。晚年,因與韓 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緻,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初名子龍,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狀元。度宗易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陳文龍是南宋末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奸相賈似道對元兵一味求和誤國。遭賈打擊,憤而辭官。元兵入閩攻陷福州後,元將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二旗堅守興化城。初戰退敵於囊山,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悲痛萬分,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行朝詔贈太師,謚「忠肅」。
柯維騏(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地方十八次薦其才可備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餘年,致心於著述,四方從學者四百餘人,教人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著有《宋史》、《遼史》、《金史》等三史為一書,糾正其謬誤、疏略,加以考訂、補遺,國內外史學界均予以較高評價,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傳播,世稱良史,此外,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於嚴懲奸惡。先後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乃」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僉都御史,巡撫蘇松。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並免徵賦稅三年。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餘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隻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林蘭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里。明唐王立於福州,起用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後晉升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又號梅陽山人,莆田縣人。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名列第一。由翰林檢計歷光國史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考選御史,旋掌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義諫,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唯致力於公益事業。翌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以其修家鄉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勛章,拒之不受。著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後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於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吳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政府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吳德懋曾獲1924年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1924年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獲五項全能及十項全能冠軍,並獲鐵餅第二名和鉛球、標槍第四名,同時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轟動全國體育界。1925年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榮獲五項全能第一名,為我獲得僅有的一項冠軍。吳德懋在任教期間,精心造就一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1942年在重慶喪生於車禍。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游縣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鷳應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迴教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歐元懷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⑶ 莆田的歷史
莆田,史稱「興安」、「興化」,又稱「莆陽」,「莆仙」。是八閩古府之一、版歷史上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權「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是歷史上有名的科舉名邦。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福建省的省轄市,市內設置仙游縣和荔城、城廂、涵江、秀嶼四區。全市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人口302萬人,常年有60多萬人在外經商辦企業 ;莆田籍在外鄉親人才濟濟,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職稱的人才遍布全國,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為兩院院士)。旅居在外的僑胞70萬 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20萬人,歸僑、僑眷30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
⑷ 莆田有哪些歷史名人
莆田極具代表性十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莆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間,涌現出2000多名進士,10名狀元,8名宰相。他們恰似燦爛的群星,在歷史的銀河裡閃爍,各領風騷,垂範後人。
林默
號為「通賢靈女」
林默,一名默娘,民間親切地稱她「姑媽」、「娘媽」或「媽祖」。莆田人。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莆田縣湄洲嶼的一個仕宦家庭。生後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被名為「默」,又稱「默娘」。默娘聰慧過人,8歲從塾師讀書,就能解書中大意。稍長,好誦經禮佛。她精醫術,常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災,又熟習水性。
江采萍
懸壺濟世的醫道世家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別名江妃、江東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寵妃,帝王後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長詩賦、樂器、歌舞,著有《謝賜珍珠》《樓東賦》等,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驚鴻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在當時廣為流傳。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落逃未帶上困於冷宮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投井自盡。
黃滔
授予「四門博士」
黃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內前埭(今荔城區東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四庫全書》收《黃御史集》10卷,附錄1卷。黃滔故居蕃衍出的後裔,有進士94人,其中狀元2人即後唐天成丁亥(927)科狀元、端明殿掌院學士潘湖翁黃仁穎居晉江潘湖。
劉克庄
文名久著,史學尤精
劉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後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於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初名灼,師事真德秀。寧宗嘉定二年(1209)補將仕郎,調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珏任為沿江制司准遣,隨即知建陽縣。
許稷
安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
許稷,字君苗,莆田人。曾在京師與歐陽詹、林藻等酒會,激於林藻戲語,隱終南山,苦學三年,出就府薦,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舉進士,歷南省員外,終衡州刺史。許稷少年,美鳳儀,善談論,警敏能文,性喜漫遊。嘗謁九鯉湖,知何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於南山而煉丹於湖,丹成飼鯉化龍,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鯉,總名曰何岩,皆以何氏始。
林藻
胸有大志,敏而好學
林藻,字緯乾,莆田人。唐貞元七年(791)應試《珠還合浦賦》,辭彩過人,受到主考官杜黃裳的賞識,認為他「有神助」,終得進士及第,官至嶺南節度副使。林藻與其胞弟林蘊都以善書聞名,成為唐德宗貞元時期名書法家和文學家。林藻的書法學顏真卿,尤擅長於行書,極得智永遺法,筆意蕭疏古淡,意韻深古,其書作雜於魏晉書法藝林之中。
康大和
被朝廷譽為一代宗師
康大和,字原中,號勵峰。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於莆田縣崇福里礪山(今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升遷南京工部尚書。康大和,少年聰穎,篤志好學,被人譽為「神童」。他立志日後要出人頭地,在學堂里比他人更加發奮,學業上都是名列前茅,頗受老師器重。
林環
精伏氏經方
林環,字崇璧,號?齋,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四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講。預修《永樂大典》,為《書經》部分總裁官。他曾兩次出任會試考官,所取多為真才。林環識略過人,通曉世務,深得成祖器重。永樂十二年二月,林環隨從明成祖出征瓦剌,途中染病,回到北京後不治而亡,年僅38歲。林環善詩文,著作頗豐。
戴大賓
未老思閣老,無才做秀才
戴大賓,字寅仲,福建莆田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呂?榜進士第三人。戴大賓出身於書香門第,3歲就學背詩文,5歲便能吟詩作文,尤善聯詩作對,在當地小有名氣,被稱為神童。8歲那年,有一天,他到縣里的學館去遊玩,老師知道他善對就指著廳堂里的椅子出了一聯:「虎皮褥蓋學士椅。」戴大賓對曰:「兔毫筆寫狀元坊。」老師聽後連連稱奇。
翁承贊
右諫議大夫
翁承贊(859?932)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人。翁氏為禮樂名家,東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檢校右散騎常侍;祖則,官大理司直;父巨隅,榮王府咨議參軍,贈光祿少卿,累遷少府監,居興福里,見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後有竹林環蔭」,遂名其鄉「竹嘯翁庄」。
作者:水瓶blank998
⑸ 福建莆田有多少年歷史
莆田市位於福建沿海中部。它具有多重的地緣特徵:東臨大海,近有湄洲島、南日島相依,遠有台灣島作屏障;西北有大山阻隔,主要山脈使莆田與周邊地區形成多重屏障,陸域為福州與泉州交接處的過渡地帶。莆田於唐代肇始發祥,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莆田開發初期就呈現許多優勢:一是遠離兵燹。唐宋兩朝,中原烽火連天;這里卻是世外桃源,政治上相對穩定,兩宋經濟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宋代成為莆田歷史上文化最輝煌鼎盛時期,它留下的文化積淀為明清持續發展奠定了厚實基礎;二是由於地形阻隔,莆田發祥前是個封閉地區,當中原漢人帶來他們用聰明智慧創造的華夏文化時,莆田便以拿來主義的辦法,把其運用於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一個後來居上的態勢;三是多元文化熏陶。莆田開發後,各種文化基因都融入莆田,莆田以開放的心態給予接納。這就促進了莆田文化的成熟與發展。正由於有這多種因素,使莆田從宋代起就被稱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一千多年來,隨歷史演進,營就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具體表現在:
一、人文璀璨。自唐至清,在選拔封建社會主體的進士考試中,鍾靈毓秀的莆仙兩縣考中2370多名進士(含特奏名等),其中獲狀元的12人,榜眼7人,探花5人。進入宰相官階的14人,當過尚書30多人,侍郎30多人,這些出仕者中,有的不僅為政壇上的俊秀,且也是文壇的高手。唐黃滔「閩中文章初祖」的稱譽,宋蔡襄的政德,鄭樵的史字,劉克庄的文學,林光朝的理學,還有鄭僑的清正,陳文龍的忠貞,江春霖的剛直,王於浩的無畏……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人物,功績彪炳史冊,浩氣振興中華。
二、文物豐厚。莆田市擁有國家級文物4處、省級文物22處、市縣兩級文物387處。這些文物中有名寺名剎幾十處,廣化寺、梅峰寺、龜山寺、三會寺、圓通寺、龍華寺、湄洲祖廟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幾十處:廣化寺釋迦文佛塔、東岩山石塔、鳳山無塵塔、龍華雙塔。有古代水利工程陂壩多處:木蘭溪、泗華陂、延壽陂,還有建築古樵樓等古遺址、摩崖石刻等,豐富多彩。 三、著述浩瀚。莆田人歷代著述卷幀浩繁,據不完全統計,唐有25部,宋有632部,元代有60部,明代有994部,清代有470部,被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有書目57部1082卷,存目74部1196卷。
四、媽祖文化。媽祖出生於莆田沿海農村,生前除惡扶正,濟世救人,逝世後人們仍信仰她,把她作為神來崇拜。隨歷史演化,媽祖信仰演繹為媽祖文化。至今全世界有媽祖信徒2億多人,媽祖廟2500多座,幾乎凡有華人的地方均有信仰媽祖及其廟宇。尤為台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媽祖文化尋根熱,媽祖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很強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全島有一百多座媽祖廟組團來湄洲謁祖,媽祖文化架築民間文化交流橋梁,搭台唱經濟戲,莆田市外貿企業中,台資佔40%。
鑒於莆田「文獻名邦」久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1994年,市社科聯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市建委等八家,共同發起召開莆田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吳建華為組長的籌備領導小組,著手開展各項申報工作。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⑹ 莆田歷史文化有什麼
莆田市位於福建沿海中部。它具有多重的地緣特徵:東臨大海,近有湄洲島、南日島相依,遠有台灣島作屏障;西北有大山阻隔,主要山脈使莆田與周邊地區形成多重屏障,陸域為福州與泉州交接處的過渡地帶。莆田於唐代肇始發祥,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莆田開發初期就呈現許多優勢:一是遠離兵燹。唐宋兩朝,中原烽火連天;這里卻是世外桃源,政治上相對穩定,兩宋經濟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宋代成為莆田歷史上文化最輝煌鼎盛時期,它留下的文化積淀為明清持續發展奠定了厚實基礎;二是由於地形阻隔,莆田發祥前是個封閉地區,當中原漢人帶來他們用聰明智慧創造的華夏文化時,莆田便以拿來主義的辦法,把其運用於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一個後來居上的態勢;三是多元文化熏陶。莆田開發後,各種文化基因都融入莆田,莆田以開放的心態給予接納。這就促進了莆田文化的成熟與發展。正由於有這多種因素,使莆田從宋代起就被稱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一千多年來,隨歷史演進,營就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具體表現在:
一、人文璀璨。自唐至清,在選拔封建社會主體的進士考試中,鍾靈毓秀的莆仙兩縣考中2370多名進士(含特奏名等),其中獲狀元的12人,榜眼7人,探花5人。進入宰相官階的14人,當過尚書30多人,侍郎30多人,這些出仕者中,有的不僅為政壇上的俊秀,且也是文壇的高手。唐黃滔「閩中文章初祖」的稱譽,宋蔡襄的政德,鄭樵的史字,劉克庄的文學,林光朝的理學,還有鄭僑的清正,陳文龍的忠貞,江春霖的剛直,王於浩的無畏……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人物,功績彪炳史冊,浩氣振興中華。
二、文物豐厚。莆田市擁有國家級文物4處、省級文物22處、市縣兩級文物387處。這些文物中有名寺名剎幾十處,廣化寺、梅峰寺、龜山寺、三會寺、圓通寺、龍華寺、湄洲祖廟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幾十處:廣化寺釋迦文佛塔、東岩山石塔、鳳山無塵塔、龍華雙塔。有古代水利工程陂壩多處:木蘭陂、泗華陂、延壽陂,還有建築古樵樓等古遺址、摩崖石刻等,豐富多彩。
三、著述浩瀚。莆田人歷代著述卷幀浩繁,據不完全統計,唐有25部,宋有632部,元代有60部,明代有994部,清代有470部,被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有書目57部1082卷,存目74部1196卷。
四、媽祖文化。媽祖出生於莆田沿海農村,生前除惡扶正,濟世救人,逝世後人們仍信仰她,把她作為神來崇拜。隨歷史演化,媽祖信仰演繹為媽祖文化。至今全世界有媽祖信徒2億多人,媽祖廟2500多座,幾乎凡有華人的地方均有信仰媽祖及其廟宇。尤為台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媽祖文化尋根熱,媽祖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很強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全島有一百多座媽祖廟組團來湄洲謁祖,媽祖文化架築民間文化交流橋梁,搭台唱經濟戲,莆田市外貿企業中,台資佔40%。
鑒於莆田「文獻名邦」久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1994年,市社科聯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市建委等八家,共同發起召開莆田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吳建華為組長的籌備領導小組,著手開展各項申報工作。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⑺ 莆田歷史事件
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的活動。夏商時,莆田區域屬「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周時,是「七閩」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屬閩越地。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莆田被正式納入行政建制以來,秦王朝時期,從建立閩中郡到納入行政建制 ,南朝時期,置莆田縣。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閩州為豐州,州署設晉安郡(今福州)。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分南安地(今泉州)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郡治今泉州南安豐州。自此,莆田方有獨立之縣冶,所轄之地相當於今莆田區域范圍。隋開皇九年(589)再置莆田縣,由於南安郡人口不足而被撤銷,下轄的莆田縣也被撤銷。唐朝武德年間 622年,莆田再次置縣,至閩國時期,屬泉州.宋太平興國年間析平海軍(今泉州)莆田、仙游地設立興化縣,後改興化軍,領興化、莆田、仙游3縣。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現亦思巴奚戰亂.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經湄洲灣時,修葺並擴建媽祖廟。莆田各衛水手亦多隨鄭遠航。景泰四年(1453年)全省鄉試中式90名,莆田縣佔44名,時有「一邑半榜」之譽。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金學曾檄各府縣栽種自呂宋國(今菲律賓)引進的番薯(地瓜),以佐五穀。楓亭民眾始育番薯苗,銷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縣,為當時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是年,刑部郎中仙遊人鄭瑞星主持修築杜陂上游一段16里長的陂渠,俗稱「官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水師督施琅率軍自平海起航攻澎湖、台灣,鄭克塽(鄭成功之孫)降,中國重歸統一。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游兩縣屬興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1878年哲理中學(今莆田第二中學)創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興郡中學堂(今為莆田第一中學)。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
⑻ 莆田的歷史是什麼
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
吳希賢第一次給莆陽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陽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東山曉旭
東山是東岩山的簡稱,原名烏石山,因其山勢如麒麟,又名麟山。該山位於莆田舊縣城北部,勝利北路西側,海拔69米。2002年劃人荔城區管轄,是清代標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西岩晚眺西岩,即城西南的西山,位於城廂區的田尾地段。
梅寺晨鍾梅峰光孝寺位於市區梅峰東麓,簡稱梅峰寺,與南山廣化寺、龜山、福清寺、囊山慈壽寺並稱為「莆陽四大叢林」。西湖水鏡
西湖水鏡」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是名存實亡,成為歷史的遺憾。
南山松柏
南山廣化寺,這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福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鳳凰山麓。近年隨著莆田城的迅速建擴展,這里已與市區融成一體了。木蘭春漲在城廂區南郊木蘭山下,有一座建於北宋年間的大型古堰——木蘭陂。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鍾潭噌響
鍾潭位於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離莆田市中心約5公里。柳橋春曉
石室藏煙
位於城廂西郊鳳凰山山腰。
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廂區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北瀨飛泉位於離縣城約十公里、北九華和南天馬兩山相夾、坐西向東的常太鎮松峰村的虎基底。
綬溪釣艇
延壽溪雅稱綬溪,系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條碧綠的綬帶,綰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現屬荔城區拱辰街道管轄。其下游與木蘭溪匯聚,滾滾東去,注入興化灣。
延壽溪發端於九鯉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瀨飛泉」。壺山致雨據史料稱,距今一億多年前,地球演變劇烈。從生物進化進程劃分,屬中生代;從地球地貌變化角度分析,那時正是造山運動時期,海洋里的地塊碰撞,加上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岩漿的噴擊,地貌極不穩定。那
時的莆田也深受造山運動影響,形成了九華山一帶強烈的地塊升降現象。今天的湄洲灣,上升中當時的浮嶼變成今的壺公山。
三紫凌雲
三紫山位於莆田縣華亭鎮境內,是紫霞山、紫微山、紫雲山的總稱,海拔分別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著於龜山、其山頂圓如帽,儼然如靈龜昂首向南高視之狀,龜山之名由此而來。紫霄怪石,紫霄山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庄」)境內,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霧飄逸,景物多奇。山腰處,有一座釋道兩教相容並立的千年古剎——紫霄迎福寺,俗稱「紫霄寺」。
古囊峢獻
囊山坐落於涵江區江口鎮,山勢一列如屏,綿延幾公里長。縱觀全山,獨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是山椒裸露的眾多花崗石,崢嶸林立,形態各異;加上峰巒復疊,參差爭聳,石群壘列,狀如蓮瓣,蔚為一大奇觀。明清之際文人美其名曰「古囊列山獻」.谷城梅雪位於城笏路黃石段的左側。白塘秋月位於涵江區的白塘鎮,地跨洋尾、鎮前、上梧三村,匯聚泗華,木蘭諸水,面積達三百畝,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個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溝」,俗叫「白塘」。白塘白水茫茫,風
⑼ 莆田古代叫什麼名字
莆田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的活動。夏商時,莆田區域屬「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周時,是「七閩」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屬閩越地。秦代,為閩中郡的一部分。西晉末,中原戰亂,大批南下的士族百姓,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與當地閩越人一起勞動、開發,使莆田的經濟文化出現了飛躍。到了南朝陳光大二年 (568),莆田開始立縣。唐武則天聖歷二年(699),析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後改名仙游縣),莆仙兩縣均屬當時的清源郡(郡治在今泉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又析莆田、仙游等部分區域設立興化縣,置太平軍(旋改興化軍),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軍治由游洋遷到莆田,轄莆田、仙游、興化三個縣。莆田逐步成為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升為興安州。元代改稱興化路。明代改為興化府,裁撤興化縣,轄地分別歸並莆仙兩縣。清代仍為興化府。民國時期,廢府,歷屬南路道、廈門道、福建省、興泉省和福建第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莆仙兩縣歷屬福建第五行政督察區、晉江專區、閩侯專區、莆田地區。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莆田撤區設市,轄城廂、涵江兩區和莆田、仙游兩縣,成為我國東南沿海一座新興城市。2002年5月,再次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原莆田縣的部分鄉鎮分別劃入城廂區、涵江區,並新設立了荔城區、秀嶼區。莆田市現轄有城廂、荔城、涵江、秀嶼四區和仙游縣。
⑽ 莆田的歷史和文化
宋代莆田(時稱興化軍)雖偏居東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揚天下,有「文獻之邦」的美譽,成為無可爭議的科舉文化發達地區。
進士及第人數眾多。據統計,兩宋319年間共舉行118次進士考試,錄取進士約39000餘人,其中福建籍進士7000多人,名列全國第一。而區區只有三個縣的興化軍卻「舉進士者970餘人,預諸科、特奏名者640餘人」。為福建進士總數的1/7強,同時占整個莆田進士總數(自唐至清約2300餘人)的70%左右。這就是說,宋代所取進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個是莆田人。難怪一代名相王安石會發出贊嘆:「興化多進士。」
另據《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興化府志》的統計,當時興化軍的人口數只佔全國總人口的0.5%,但考取的進士數卻佔全國進士總數的2.5%。正如邑人蔡襄在《興化軍仙游縣登第記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舉天下郡縣,無有絕過吾郡縣者。甚乎,其盛也哉!」所以,無論從考取進士的絕對數來看,還是按照人口比例考取進士數而言,宋代莆田科舉都居於福建乃至全國前列,莆田科甲鼎盛由此窺見一斑。
考取進士者等級較高。在莆田考取的近1000餘名進士中,獲等級較高者眾多。據《宋歷科狀元錄》載,宋代共有118名文狀元,福建籍狀元有19名,其中莆田人就佔5名(徐鐸、黃公度、鄭僑、吳叔告、陳文龍)占福建狀元的1/4多。這些狀元及第入仕後,在文學、政事等方面作出相當的成就,並擔任了重要職務。如鄭僑、陳文龍官至副宰相,參與執掌朝政;徐鐸則任至尚書,著述甚豐;黃公度更是詩文詞賦兼備。此外,在眾多進士中,獲榜眼的有6名: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以賦魁天下者」6名:鄭厚、劉夙、林旗、吳錫疇、葉大有、鄭涇甫;「為別試所第一」3名:宋椿、林慮、林益嚴。
進士及第者官居高位多。宋代是莆田政治精英輩出的時代,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莆田科舉文化的一大特色。終宋之世,莆田人在《宋史》中立傳的有34名,其中進士出身的就佔26名;出仕官員中位居宰相者3人:蔡京、葉顒、陳俊卿,執政者7人:蔡卞、蔡攸、龔茂良、鄭僑、陳卓、陳文龍、黃庸。還有官至六部尚書者12人:林英、徐鐸、蔡修、林大鼐、陳居仁、薛元鼎、劉榘、方大琮、卓得慶、葉大有、劉克庄、方應發;侍郎者14人:蔡襄、方會、許敦仁、蘇樺、傅義夫、宋棐、林光朝、陳讜、黃黼、黃艾、余崇龜、劉彌正、趙時願、林彬之。
登進士第者「文賦名里」多。為文,是莆田進士入仕後追求的另一個目標。他們從政之餘,不忘詩文,繼續勤奮勵學。許多人不僅以詩賦揚名科場,更多的則是著書立說,留傳後世,為華夏文化寶庫增磚添瓦。可以說,宋代也是莆田人文薈萃的時代,筆耕高手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宋時文采煥發、見重名家的莆田進士作家就有二、三十人,其中有以文名當世、為歐陽修深愛的陳動之;有朱熹稱其「文章見重外夷」的蔡襄;有著書百卷、劉敞以為「似兩漢儒者」的黃君俞;有宋徽宗和曾鞏、曾布推重的傅楫;有孫覿稱其文賦「魁琦瑋麗」的傅諒友;有徽宗朝四大名儒的徐師仁;有紹興間奏賦第一、號稱莆陽文字「開山祖」的鄭厚;有下筆數千言、王十朋嘆為「傳世之文」的蔣邕等。而成就最大、影響最深的當屬被譽為南宋三大詞人之一的劉克庄了。
宋代莆田科舉的興盛還體現了考取者具有集中性的特點。有的縣,甚至一些村莊涌現出一批科甲世家,產生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叔侄進士以及「三世登雲、四代攀桂」等連續幾代登進士的奇特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仙游縣楓亭蔡氏,從北宋天聖五年(1027)蔡滾考中進士開始,一直到南宋淳七年(1247)蔡儀國被錄取為進士為止。蔡氏一共為宋朝廷提供了23名進士,其中1名榜眼即蔡佃;2名宰執即蔡京、蔡卞兄弟。此外,還有一村一姓數十名進士,如莆田縣的方氏、陳氏、林氏,仙游縣的許氏、葉氏等。甚至有19對兄弟雙雙同科及第,168對兄弟先後考中進士,不一而足。
總之,興化軍莘莘學子不僅創造了科學史上的罕見奇觀,而且留下了許多至今仍廣為流傳的科甲風流,諸如「龍虎榜頭孫嗣祖,鳳凰池上弟聯兄」、「一科兩狀元」、「枌榆未三里,魁亞占雙標」、「四異同科」、「兄弟共相」、「相樞同朝」等等。這些活生生的事實為確立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歷史地位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