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微生物
Ⅰ 微生物的英譯漢
一個100ml的樣品從每一個被輻射過的品種中取出,稀釋並以10-#編號.(A 100 microlitres sample was removed from each irradiated specimens and serial ten-fold dilutions were made. )
每一個稀釋後的樣品的3滴100ml分別放入BHI視盤中,並在30度缺氧的環境下擺放48小時.(Three 100 microlitres drops of each dilution were deposited onto BHI agar plates, which were then incubated for 48hours at 30oC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當被稀釋的樣品在產生分界明顯的區域(colony)時,數了區域的數量. (Colony counts were made at dilutions yielding well spaced colonies. )
然後以稀釋的程度更正區域的數量, 為了提供每一個被輻射過的樣品和控制樣品之間的相對資料.(These counts were then corrected for the extent of dilution, so as to give comparable data for every irradiated and control specimen.)
PS: 樓上是用機器翻的吧?「這些罪狀」。。。。
Ⅱ 急求翻譯幾個微生物術語阿!
你自己挑挑吧
細菌總數
--------------------------------------------------------------------------------
[解釋]:total bacterial count;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參考詞典]:漢英綜合大詞典
大腸菌
--------------------------------------------------------------------------------
[解釋]:coli bacillus; colibacillus; coliform; coliform bacteria; colon bacillus
[參考詞典]:漢英綜合大詞典
大腸桿菌 1.colon bacillus ; bacillus coli; colibacillus; ....
類大腸桿菌 paracolon
副大腸桿菌 paracolon
大腸桿菌病 colibacillosis
大腸桿菌落 coli bacteria group
大腸桿菌尿 coliuria
大腸桿菌群 coli- group; coli-group
大腸桿菌素 colicin
大腸桿菌值 colititre
類大腸桿菌素 coliformin
仔豬大腸桿菌病 colibacillosis of piglet
家禽大腸桿菌病 poultry colibacillosis
大腸桿菌毒血症 colitoxemia
大腸桿菌感染 coli- infection; coli-infection
大腸桿菌溶素 colilysin
大腸桿菌噬菌體 coli phage; colibacteriophage; coliphage
大腸桿菌素耐性 colicin tolerance
大腸桿菌性膿尿 colipyuria
大腸桿菌性腎炎 colinephritis
大腸桿菌指數 coli- index; coli-index
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 aurococcus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taph; 1.staphylococcus ; ....
葡萄球菌病 botryomycosis; staphylococcosis; staphylocosis
葡萄球菌的 staphylococcal; staphylococal; staphylococcic
葡萄球菌素 staphylococcin
葡萄球菌屬 staphylococcus; Staphylococcus
檸檬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itreus
親葡萄球菌的 staphylotropic
抗葡萄球菌的 antistaphylococcic
葡萄球菌腸毒素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沙門氏菌 salmonella
鴨沙門氏菌 Salmonella anatis
沙門氏菌素 salmonellin
沙門氏菌屬 salmonella; Eberthella; Salmonella
雛沙門氏菌 Salmonella pullorum
沙門氏菌病 salmonellosis
雞沙門氏菌 Salmonella gallinarum
希氏沙門氏菌 Bacterium paratyphosum C; Salmonella hirschfeldii; Sa....
惡臭沙門氏菌 Salmonella foetida
馬塔迪沙門氏菌 Salmonella matadi
俄賴翁沙門氏菌 Salmonella orion
腸炎沙門氏菌 Salmonella enteritidis; Bacterium enteritidis
琉喜安沙門氏菌 Salmonella luciana
馬流產沙門氏菌 Salmonella abortus equi
新加坡沙門氏菌 Salmonella singapore
牛流產沙門氏菌 rtus bovis; Salmonella abortus bovis
馬尼拉沙門氏菌 Salmonella manila
豬霍亂沙門氏菌 Salmonella suipestifer; Salmonella cholerae suis
馬凱索沙門氏菌 Salmonella makise
朔氏沙門氏菌 acterium paratyphosum B; Bacterium paratyphosum B;
霍亂弧菌 cholera vibrio; comma bacillus; vibrio cholera
類霍亂弧菌 paracholera vibrios
霍亂弧菌酶 cholerase
霍亂弧菌胞漿素 choleraplasmin
霍亂弧菌噬菌體 choleraphage
古典生物型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 of classic biotype
弧菌 1.vibrio ; vibrio; vibrion
乳酪弧菌 Deneke''s spirillum; Vibrio tyrogenus; Deneke's spiri....
脫硫弧菌 Desulfovibrio; desulphovibrio
蟾弧菌 Vibrio xenopus
蛭弧菌屬 Bdellovibrio
變形弧菌 Finkler-Prior spirillum; Vibrio proteus
弧菌病 vibriosis
弧菌科 Vibrionaceae
弧菌狀的 vibrioid
霍亂弧菌 cholera vibrio; comma bacillus; vibrio cholera
去磺弧菌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似弧菌的 vibrioid
空腸弧菌 Vibrio jejuni
假弧菌 Massauah's vibrio
愛爾托弧菌 EL Tor vibrio; Vibrioeltor
脫硫弧菌屬 Desulfovibrio
丁酸弧菌屬 Butyrivibrio
類霍亂弧菌 paracholera vibrios
金黃色弧菌 Vibrio aureus
弧菌性流產 vibrionic abortion
霍亂弧菌酶 cholerase
西里伯斯弧菌 Celebes vibrio
弧菌性敗血病 vibrio septicemia
霍亂弧菌胞漿素 choleraplasmin
霍亂弧菌噬菌體 choleraphage
琥珀酸弧菌屬 Succinivibrio
麥奇尼科夫氏弧菌 Vibrio danubicus; Vibrio metchnikovii; Vibrio metchni....
古典生物型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 of classic biotype
Ⅲ 在人體皮膚上最常見的微生物葡萄球菌嗎
皮膚、耳、眼部
皮膚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有時有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葡萄球菌在臉部與手部皮膚較多見。鼻翼、腋窩及腹股溝等處皮膚較潮濕,還可有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等革蘭氏陰性桿菌。皮脂多的部位常見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外陰部與肛門周圍皮膚可找到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皮膚受損時,這些正常菌群可趁機侵入引起化膿性感染。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癤、濃皰瘡、汗腺炎等;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在痤瘡內找到,同時還可以發現痤瘡丙酸桿菌。外耳道的正常菌群以肺炎鏈球菌(Sptreptococcus pneumoniae)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較多,中耳和內耳一般無菌。
眼結膜上菌群甚少,因淚液中有溶菌酶存在。有時可有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Sptreptococcusi)、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等。
口腔與消化道
口腔中有弱鹼性唾液、食物殘渣等,為正常菌群的繁衍提供了合適條件。最常見的菌群是甲型鏈球菌和厭氧鏈球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奈瑟氏菌(Neisseria)、乳桿菌(Lactobacillus)、螺旋體(Spirochaeta)、假絲酵母(Candida)等。當拔牙時,甲型鏈球菌可通過傷口進入血流。一般情況下,少量菌很快被肝、脾、淋巴結和骨髓中的吞噬細胞清除。但若心臟瓣摸有病損,或者是安裝了人工瓣膜的人,細菌就會被阻留在那裡並繁殖起來,導致內心膜炎。厭氧鏈球菌中有一種變異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與齲齒的形成關系密切。該菌能分解食物中的蔗糖產生高分子量、粘度大的不溶性葡聚糖,以致將口腔中其它菌群粘附於牙齒表面而形成菌斑。其中的乳桿菌能發酵多糖類產生大量酸,使酸鹼度下降至4.5左右,使牙釉質和牙質脫鈣而造成齲齒。
新生兒出生後數天內的口腔菌群,與母親陰道內的菌群相同,隨後逐漸接近成人的口腔菌群。
消化道中的正常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在不同部位是不同的。胃酸的酸度很高(pH2-3),因而胃內基本無活菌。空腸和回腸上部的菌群很少。結腸和直腸則有大量細菌,主要是類桿菌(Bacteroides)、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大腸埃希氏菌、乳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Proteus)、梭菌(Clostridium)等。1克干糞含菌總數在4千億個左右,約占糞重的40%,其中99%以上是厭氧菌。腸道菌群受飲食、年齡等因素影響很大。多食蛋白質的人,大腸埃希氏菌生長旺盛;以吃澱粉為主的人,乳桿菌較多。哺乳期嬰兒的腸道菌群主要是雙歧桿菌,占總菌數的90%左右;隨著成長,雙歧桿菌下降,類桿菌、乳桿菌、梭菌等逐漸增多。
嬰兒剛出生時腸道是無菌的,1-2小時後就有菌出現。開始時菌種和數量少,隨後逐步增多。先定殖的是需氧菌,然後是厭氧菌。因前者生長繁殖需消耗周圍微環境中的游離氧,這有利於厭氧菌的繁殖。此過程約1周左右。
鼻腔與呼吸道
鼻腔粘膜常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有時有甲型鏈球菌、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布蘭漢菌(Branhamella)等。醫務人員的鼻腔若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常會污染病房空氣,這就使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意外受到感染,我們稱這種感染為醫院內感染。醫院內感染加重了患者病情,應引起人們重視。
咽喉和扁桃體粘膜上普通存在甲型鏈球菌,經常有肺炎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
上呼吸道的菌群進入下呼吸道後,由於受到機體多種免疫因素的影響,菌數逐漸減少而消失。正常情況下,支氣管末梢和肺泡是無菌的。
泌尿生殖道
生殖器的正常菌群較多,常有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腸球菌(Enterococcus)、棒狀桿菌、類桿菌、奈瑟氏菌、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恥垢分枝桿菌、支原體(Mycoplasma)、假絲酵母等。這些菌群也可以在男女兩性的尿道口發現。
陰道內菌群隨內分泌變化而波動。陰道分泌物中常含有無害的微球菌。初生女嬰陰道的酸鹼度在5左右,主要為乳桿菌;出生後1個月至青春期,酸鹼度升至7左右,主要菌群轉為表皮葡萄球菌、棒狀桿菌、大腸埃希菌等。青春期後,陰道酸鹼度又下降,乳桿菌等重占優勢,直至絕經期為止。
Ⅳ 中國微生物的歷史
夏朝時,簡狄發明了酒(酒麴),使禮樂發達。周朝時,利用黃黴菌回來染皇後所用的黃答色禮服(人物不詳),宋代時發明了人痘接種。春秋時發明了豆醬(麴菌)(酵母菌)。如果你想細細考察,知道的更多,建議請你看一看我推薦的一本明代記錄人民群眾的民間技術的書----《天工開物》裡面可能有記載微生物的篇幅,相對於其他資料,天工開物可以說是中國在微生物這方面記載比較多的書籍。
Ⅳ 微生物在食品製造中的作用
1.微生物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v 微生物生產酶制劑的特點 v 優點:種類多、便於工業化生產、產量大可 v 保證供應。 v 缺點:一種微生物可同時產生多種酶,因此 v 工序較復雜。
2.應用:1.1 食醋
食醋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製造出來的一種酸性調味品。它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在人們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在我國的中醫葯學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全國各地生產的食醋品種較多。著名的山西陳醋、鎮江香醋、四川麩醋、東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紅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種。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為合成醋、釀造醋、再制醋三大類。其中產量最大且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釀造醋,它是用糧食等澱粉質為原料,經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發酵、醋酸發酵等階段釀制而成。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還含有各種氨基酸、有機酸、糖類、維生素、醇和酯等營養成分及風味成分,具有獨特的色、香、味。它不僅是調味佳品,長期食用對身體健康也十分有益。
1.1.1 生產原料
目前釀醋生產用的主要原料有:薯類 如甘薯、馬鈴薯等;糧谷類 如玉米、大米等;糧食加工下腳料 如碎米、麩皮、谷糠等;果蔬類 如黑醋栗、葡萄、胡蘿卜等;野生植物 如橡子、菊芋等;其他 如酸果酒、酸啤酒、糖蜜等。
生產食醋除了上述主要原料外,還需要疏鬆材料如谷殼、玉米芯等,使發酵料通透性好,好氧微生物能良好生長。
1.2 發酵乳製品
發酵乳製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經過殺菌作用接種特定的微生物進行發酵作用,產生具有特殊風味的食品,稱為發酵乳製品。它們通常具有良好的風味、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並深受消費者的普遍歡迎。常用發酵乳製品有酸奶、乳酪、酸奶油、馬奶酒等。
發酵乳製品主要包括酸奶和乳酪兩大類,生產菌種主要是乳酸菌。乳酸菌的種類較多,常用的有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亞乳桿菌(L. bulgaricus)、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植物乳桿菌(L. plantarum)、乳酸乳桿菌(L.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等。
近年來,隨著對雙歧乳酸桿菌在營養保健方面作用的認識,人們便將其引入酸奶製造,使傳統的單株發酵,變為雙株或三株共生發酵。由於雙歧桿菌的引入,使酸奶在原有的助消化、促進腸胃功能作用基礎上,又具備了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雙歧桿菌因其菌體尖端呈分枝狀(如Y型或V型)而得名。雙歧桿菌是無芽孢革蘭氏陽性細菌,專性厭氧、不抗酸、不運動、過氧化氫酶反應為陰性,最適生長溫度為37~41℃。初始生長最適pH6.5~7.0,能分解糖。雙歧桿菌能利用葡萄糖發酵產生醋酸和乳酸(2:3),不產生CO2。目前已知的雙歧桿菌共有24種,其中9種存在於人體腸道內,它們是兩歧雙歧桿菌(B. bifim)、長雙歧桿菌(B. longum)、短雙歧桿菌(B. brevvis)、嬰兒雙歧桿菌(B. angulatum)、鏈狀雙歧桿菌(B. adolescentis)、假鏈狀雙歧桿菌(B. pseudocatenulatum)和牙雙歧桿菌(B. dentmum)等。應用於發酵乳製品生產的僅為前面5種。
雙歧桿菌與人體,除了如在酸奶中起到和其它乳酸菌一樣的對乳營養成分的「預消化」作用,使鮮乳中的乳糖、蛋白質水解成為更易為人體吸收利用的小分子以外,主要產生雙歧桿菌素。其對腸道中的致病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等具有明顯的殺滅效果。乳中的雙歧桿菌還能分解積存於腸胃中的致癌物N-亞硝基胺,防止腸道癌變,並能通過誘導作用產生細胞干擾素和促細胞分裂劑,活化NK細胞,促進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活化巨嗜細胞的功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人體對癌症的抵抗和免疫能力。
目前,發酵乳製品的品種很多,如酸奶、飲料、乾酪、乳酪等。現僅簡要介紹一下雙歧桿菌酸奶的生產工藝。
雙歧桿菌酸奶的生產有兩種不同的工藝。一種是兩歧雙歧桿菌與嗜熱鏈球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共同發酵的生產工藝,稱共同發酵法。另一種是將兩歧雙歧桿菌與兼性厭氧的酵母菌同時在脫脂牛乳中混合培養,利用酵母在生長過程中的呼吸作用,以生物法耗氧,創造一個適合於雙歧桿菌生長繁殖、產酸代謝的厭氧環境,稱為共生發酵法。
1.3 氨基酸發酵
1.3.1 概述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其中有8種氨基酸是人體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人體只有通過食物來獲得。另外在食品工業中,氨基酸可作為調味料,如谷氨酸鈉、肌苷酸鈉、鳥苷酸鈉可作為鮮味劑,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為甜味劑,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其營養價值等等。因此氨基酸的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表7~1列出部分氨基酸生產所用的菌株。
自從60年代以來,微生物直接用糖類發酵生產谷氨酸獲得成功並投入工業化生產。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產大國。味精以成為調味品的重要成員之一,氨基酸的研究和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傳統的工藝不斷地進行改革,但如何保持傳統工藝生產的特有風味,從而使新工藝生產出的產品更具魅力,是今後研究的課題。
1.5 黃原膠
1.5.1 概況
黃原膠(Xamthan Gum)別名漢生膠,又稱黃單胞多糖,是國際上7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型發酵產品。它是由甘蘭黑腐病黃單胞細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原料,經通風發酵、分離提純後得到的一種微生物高分子酸性胞外雜多糖。其作為新型優良的天然食品添加劑用途越來越廣泛。
國際上,黃原膠開發及應用最早的是美國。美國農業部北方地區Peoria實驗室於60年代初首先用微生物發酵法獲得黃原膠。1964年,美國Merck公司Keco分部在世界上首先實現了黃原膠的工業化生產。1979年世界黃原膠總產量為2000t,1990年達4000t以上。在美國,黃原膠年產值約為5億美元,僅次於抗生素和溶劑的年產值,在發酵產品中居第3位。
我國對黃原膠的研究起步較晚,進行開發研究的單位,如南開大學、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山東食品發酵研究所等,均已通過中試鑒定。目前全國有煙台、金湖、五連等數家黃原膠生產廠,年產在200t左右,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劑。我國生產黃原膠的澱粉用量一般在5%左右,發酵周期為72~96h,產膠能力30~40g/L,與國外比較,生產水平較低。隨著黃原膠生產和應用范圍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北京、四川、鄭州、蘇州、山東等地都有黃原膠生產新廠建成,預示著我國的黃原膠生產將呈現一個新的局面。
2 食品製造中的酵母及其應用
酵母菌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利用酵母菌製作出許多營養豐富、味美的食品和飲料。目前,酵母菌在食品工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利用酵母菌生產的食品種類很多,下面僅介紹幾種主要產品。
2.1 麵包
麵包是產小麥國家的主食,幾乎世界各國都有生產。它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以酵母菌、糖、油脂和雞蛋為輔料生產的發酵食品,其營養豐富,組織蓬鬆,易於消化吸收,食用方便,深受消費者喜愛。
酵母是生產麵包必不可少的生物松軟劑。麵包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屬真菌類,學名為啤酒酵母。麵包酵母有圓形、橢圓形等多種形態。以橢圓形的用於生產較好。酵母為兼性厭氧性微生物,在有氧及無氧條件下都可以進行發酵。
2.2 釀酒
我國是一個酒類生產大國,也是一個酒文化文明古國,在應用酵母菌釀酒的領域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獨特的釀酒工藝在世界上獨領風騷,深受世界各國贊譽,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釀酒具有悠久的歷史,產品種類繁多如:黃酒、白酒、啤酒、果酒等品種。而且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名酒,如紹興黃酒、貴州茅台酒、青島啤酒等。酒的品種不同,釀酒所用的酵母以及釀造工藝也不同,而且同一類型的酒各地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2.2.1 啤酒
啤酒是以優質大麥芽為主要原料,大米、酒花等為輔料,經過制麥、糖化、啤酒酵母發酵等工序釀制而成的一種含有C02、低酒精濃度和多種營養成分的飲料酒。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酒種之一。
3.1 生產用黴菌菌種
澱粉的糖化、蛋白質的水解均是通過黴菌產生的澱粉酶和蛋白質水解酶進行的。通常情況是先進行黴菌培養制曲。澱粉、蛋白質原料經過蒸煮糊化加入種曲,在一定溫度下培養,曲中由黴菌產生的各種酶起作用,將澱粉、蛋白質分解成糖、氨基酸等水解產物。
在生產中利用黴菌作為糖化菌種很多。根霉屬中常用的有日本根霉(Rhizopus japonicus AS3. 849)、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華根霉(Rhizopus chinensis〉等;麴黴屬中常用的有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宇佐美麴黴(Asp. usamii)、米麴黴(Asp. oryzae)和泡盛麴黴(Asp. awamori)等;毛霉屬中常用的有魯氏毛霉(Mucor rouxii),還有紅曲屬(Monascus)中的一些種也是較好的糖化劑,如紫紅麴黴(Monascus. Purpurens)、安氏紅麴黴(Monascus. anka)、銹色紅麴黴(Monascus. rubiginosusr)、變紅麴黴(Monascus. serorubescons AS3.976)等。
3.2 醬類
醬類包括大豆醬、蠶豆醬、面醬、豆瓣醬、豆豉及其加工製品,都是由一些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主要原料,利用以米麴黴為主的微生物經發酵釀制的。醬類發酵製品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即可作小菜,又是調味品,具有特有的色、香、味,價格便宜,是一種受歡迎的大眾化調味品。
用於醬類生產的黴菌主要是米麴黴(Asp.oryzae),生產上常用的有滬釀3.042,黃麴黴Cr-1菌株(不產生毒素),黑麴黴(Asp. Nigerf-27)等。所用的麴黴具有較強的蛋白酶、澱粉酶及纖維素酶的活力,它們把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澱粉變為糖類,在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生成醇、酸、酯等,形成醬類特有的風味。
3.3 醬油
醬油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食品調味料,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用蛋白質原料(如豆餅、豆柏等)和澱粉質原料(如麩皮、麵粉、小麥等),利用麴黴及其他微生物的共同發酵作用釀制而成的。
醬油生產中常用的黴菌有米麴黴、黃麴黴和黑麴黴等,應用於醬油生產的麴黴菌株應符合如下條件:不產黃麴黴毒素;蛋白酶、澱粉酶活力高,有谷氨醯胺酶活力;生長快速、培養條件粗放、抗雜菌能力強;不產生異味,制曲釀造的醬製品風味好。
1923年美國科學家研究成功了以廢糖蜜為原料的淺盤法檸檬酸發酵,並設廠生產。1951年美國Miles公司首先採用深層發酵大規模生產檸檬酸。我國1968年用薯干為原料採用深層發酵法生產檸檬酸成功,許多微生物都能產生蘋果酸,
食品製造中的主要微生物酶制劑及其應用
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催化效率高、反應條件溫和和專一性強等特點,已經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生物界中已發現有多種生物酶,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的僅有澱粉酶、蛋白酶、果膠酶、脂肪酶、纖維素酶、葡萄糖異構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十幾種。利用微生物生產生物酶制劑要比從植物瓜果、種子、動物組織中獲得更容易。因為動、植物來源有限,且受季節、氣候和地域的限制,而微生物不僅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且種類繁多、生長速度快、加工提純容易、加工成本相對比較低,充分顯示了微生物生產酶制劑的優越性。現在除少數幾種酶仍從動、植物中提取外,絕大部分是用微生物來生產的。
4.1 主要酶制劑、用途及產酶微生物
酶制劑可以由細菌、酵母菌、黴菌、放線菌等微生物生產。
.3.1 酶制劑在食品保鮮方面的應用
隨著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一種嶄新的食品保鮮技術—酶法保鮮技術正在崛起。酶法保鮮技術是利用生物酶的高效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因素對食品的不良影響,從而保持食品原有的優良品質和特性的技術。由於酶具有專一性強、催化效率高、作用條件溫和等特點,可廣泛地應用於各種食品的保鮮,有效地防止外界因素,特別是氧化和微生物對食品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是一種氧化還原酶,它可催化葡萄糖和氧反應,生成葡萄糖酸和雙氧水。將葡萄糖氧化酶與食品一起置於密封容器中,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條件下,該酶可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密封容器中的氧氣,從而有效地防止食品成分的氧化作用,起到食品保鮮作用。
酶制劑在澱粉類食品生產中的應用
澱粉類食品是指含大量澱粉或以澱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類食品。澱粉可以通過水解作用生成糊精、低聚糖、麥芽糊精和葡萄糖等產物。這些產物又可進一步轉化為其他產物。在這些產物的生產中,已廣泛應用各種酶。
在澱粉類食品的加工中,多種酶被廣泛地應用,其中主要的有a-澱粉酶、β-澱粉酶、糖化酶、支鏈澱粉酶、葡萄糖異構酶等。現在國內外葡萄糖的生產絕大多數是採用澱粉酶水解的方法。酶法生產葡萄糖是以澱粉為原料,先經a-澱粉酶液化成糊精,再利用糖化酶生成葡萄糖。果葡糖漿是有葡萄糖異構酶催化葡萄糖異構化生成果糖,而得到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糖漿。
Ⅵ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哪些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人物有:列文虎克、巴斯德、維諾格拉茨、伊萬諾夫斯基、畢希納、弗萊明、比德爾和塔特姆、科思、科恩伯格、埃倫貝等等。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事件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
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bacteria(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科思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為過濾性病毒。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爾觀察細菌菌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
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6)漢微生物擴展閱讀
微生物學對人類的作用
在微生物與工業發展的關繫上,通過食品罐藏防腐、釀造技術的改造、純種厭氧發酵的建立、液體深層通氣攪拌大規模培養技術的創建以及代謝調控發酵技術的發明,使得古老的釀造技術迅速發展成工業發酵新技術。
在遺傳工程等新技術的推動下,進一步發生質的飛躍,發展為發酵工程,並與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一起,共同組成當代的一個高技術學科生物工程學。
微生物在當代農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新世紀的農業是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高科技為依託,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搞大農業(含農、林、牧、副、漁)、生態農業和工廠化的農業,因而是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低投入和無廢棄物的農業。
它兼有高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和高生態效益的特點。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極其重要卻易被忽略,例如,以菌治害蟲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術: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長的微生物增產技術;以菌作飼(餌)料和以菌當蔬菜的單細胞蛋白和食用菌生產技術。
Ⅶ (多選)下列微生物中,()屬於革蘭氏陽性菌.A.大腸桿菌B.芽孢桿菌C.金黃色葡萄球菌D.肺炎雙球
革蘭氏陽性菌(G+)細胞壁含大量的肽聚糖,獨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糞腸球菌化、鏈球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丹毒桿菌、炭疽桿菌、破傷風桿菌、螺旋體、放線菌、結核菌、芽孢桿菌;革蘭氏陰性菌(G-)含極少肽聚糖,獨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如檸檬酸桿菌屬、克雷白菌屬、腸桿菌屬、摩根菌屬、普羅威斯登菌屬、假膜胞菌屬、流感嗜血桿菌、不動桿菌屬、擬桿菌屬、大腸埃希氏菌、大腸桿菌、赤痢菌、布蘭漢氏球菌、傷寒沙門菌、巴氏桿菌、布魯氏菌等,可見 BCD符合題意.
故選:BCD
Ⅷ 有益的微生物有哪些
微生物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生存息息相關。有很多食品(如醬油、醋、味精、酒、酸奶、乳酪、蘑菇)、工業品(如皮革、紡織、石化)、葯品(如抗生素、疫苗、維生素、生態農葯)是依賴於微生物製造的;微生物在礦產探測與開采、廢物處理(如水凈化、沼氣發酵)等各種領域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微生物是自然界唯一認知的固氮者(如大豆根瘤菌)與動植物殘體降解者(如纖維素的降解),同時位於常見生物鏈的首末兩端,從而完成碳、氮、硫、磷等生物質在大循環中的銜接。若沒有微生物,眾多生物就失去必需的營養來源、植物的纖維質殘體就無法分解而無限堆積,就沒有自然界當前的繁榮與秩序或人類的產生與維續。
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多數微生物對人體是無害的。實際上,人體的外表面(如皮膚)和內表面(如腸道)生活著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們占據這些表面並產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著落與生長;它們也協助吸收或親自製造一些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和氨基酸。這些菌群的失調(如抗生素濫用)可以導致感染發生或營養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類與動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pathogen)。經常聽說的致病微生物還有:流行已經完全得到控制或消滅的天花病毒(引起天花)和脊髓灰質炎病毒(導致小兒麻痹症);引起炭疽病的炭疽桿菌;以及近年來顯現的薩斯冠狀病毒(引起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又名薩斯、也俗稱非典型肺炎)和可能將在人類流行的禽流感。
Ⅸ 微生物學中較典型的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分別有哪些
革蘭氏陽性菌
葡萄球菌
鏈球菌
糞腸球菌
消化鏈球菌屬
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球專菌
丹毒桿菌
炭疽屬桿菌
破傷風桿菌
螺旋體
放線菌
結核菌
革蘭氏陰性菌
該菌有3個屬:變形桿菌屬(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粘液變形桿菌),摩根變形桿菌屬( 摩根桿菌)以及普羅威登斯菌屬(雷特格變形桿菌,產鹼變形桿菌和斯氏變形桿菌).
檸檬酸桿菌屬
克雷白菌屬
腸桿菌屬
沙雷菌屬
變形菌屬
摩根菌屬
普羅威斯登菌屬
假膜胞菌屬
流感嗜血桿菌
不動桿菌屬
擬桿菌屬
大腸埃希氏菌
大腸桿菌
赤痢菌
布蘭漢氏球菌
傷寒沙門菌
巴氏桿菌
布魯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
高中里出現的有關這個的我就記得一個大腸桿菌 是陰性的
Ⅹ 請問Bioengineering和Biotechnology的區別
就我本科的學習經驗來看(浙江大學):
生物工程偏向下游的產業轉化,多用在發酵、生物產物生產的工業過程式控制制上,屬於工科範疇。
生物技術屬於產業中游,偏向於在實驗室中將理論研究結果轉化為可使用的技術,並對技術過程進行系統和優化。
生物科學屬於上游產業,屬於基礎理論研究。(ps:我是生物科學的)。
所以,很多學校把生物工程歸化工學院管,而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是生命科學學院的。
life science就是生命科學,是大類,一切有關生命的研究都成為life science。 生物工程、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都是生命科學的子項。
舉個例子,生物科學是研究一個基因控制細菌產生乙醇能力的高低,生物技術是建立高效發酵酒精的轉基因菌株,而生物工程是用這種菌株來發酵產生酒精。這三者都屬於生命科學研究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