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否有邏輯
Ⅰ 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有何區別
區別在於一個是實證,一個是推理。
歷史方法,實證的方法。
歷史方法力圖按照發展的順序和歷史事實來說明歷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實證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反對解釋歷史的隨意性和主觀性,缺點是容易只停留在歷史現象的表面,對歷史變動的深層原因和規律無法作出解釋。邏輯方法也要根據歷史事實來研究歷史,但它更側重用一些概念、范疇和模式來說明歷史,排除各種非本質的因素。它的優點是能夠對歷史變動的深層原因和規律作出某種說明,盡管這種說明不一定正確或完善,但它能啟發人們從理論上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它的缺點是容易把鮮活生動和復雜的歷史簡單化、概念化和公式化。
邏輯方法,指人們在邏輯思維過程中,根據現實材料按邏輯思維的規律、規則形成概念、作出判斷和進行推理的方法。
Ⅱ 歷史永遠是邏輯而沒有意外
是考試學習么,還是自己研究?如果是前者不用采我的答案,後者可以看看。
歷史確實有規律,因此歷史發展基本上是符合邏輯的。但是歷史也有意外,意外主要表現在兩點:
歷史上有些勢力的萌芽產生或者不產生,可能是意外。比如西漢、宋、清沒有宦官之災,東漢、唐、明有,為什麼呢?就是前者沒有產生宦官專政的萌芽,後者有。這就是意外。當然萌芽產生之後就會自動發展。但凡宦官稍微涉及一點政事的朝代,最後都會以宦禍收場。這就是邏輯。
歷史邏輯產生了兩派勢力,雙方斗爭得難解難分的時候,意外就會決定歷史發展。例如國共戰爭,國強共弱。但是共軍有毛,於是就贏了。如果沒有,那國軍基本能贏。這就是意外。當然毛走了之後鄧的統治方式又類似於蔣,這就是歷史的邏輯。
Ⅲ 高中歷史課本有邏輯聯系嗎
有啊,必修一就是政治二是經濟三是思想文化這是單本,例如:串起來就是中國古代歷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藝術)中國近代史,現代史。世界近代,世界現代
Ⅳ 歷史決定邏輯,邏輯修正歷史這句話對嗎
歷史是指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和人們對這一過程的認識;邏輯在此是指上述過程在思維中反映的次序和進程。歷史特別是客觀事物發展的過程是在先的,它決定著邏輯,是邏輯產生的基礎。關於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性,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的邏輯也應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範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但歷史本身包括無數的細枝末節和偶然因素,邏輯則以理論形態把握歷史及其規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舍棄那些細枝末節而抓住主幹和本質的東西。這就是邏輯對歷史的「修正」,沒有這種「修正」就不可能正確地把握歷史,所以我們說「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是將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觀點。
Ⅳ 什麼是歷史邏輯
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規則。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輯與邏搭配讀輕聲。
邏輯(理則學),源自古典希臘語(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因為該詞是由日制漢語「倫理」一詞分拆而來,所以日語還把它譯為「倫理學」。
傳統上,邏輯被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自從19世紀中期,邏輯經常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研究。邏輯的范圍非常廣闊,從核心主題如對謬論和悖論的研究,到專門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確的推理和涉及因果關系的論證。
在我國古代,邏輯學又被稱為理學、理則學、名學、刑名之學等。
邏輯(logic)是一個外來詞語音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
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
Ⅵ 歷史學是不是最大的邏輯學
「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學問。」「歷史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這種說法的由來比較復雜。歷史學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個人感覺歷史學本身邏輯性不是很強。所以算不上最大的邏輯學
Ⅶ 請問「歷史」與「邏輯」的含義各是什麼,它們的辯證關系又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編輯本段]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所謂抽象是認識客觀世界時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logic 最早被清末的嚴復翻譯成漢語邏輯,屬音義意義相結合的公認比較完美的翻譯,當然主要是音譯,後由中國傳入日本,但在日語中則註明只是對logic的注音,logic在日語中的正式漢語翻譯詞為「論理」。 [編輯本段]什麼是邏輯? 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了.於是對爸爸說.媽媽不好.爸爸好.爸爸給我買玩具.
這就是邏輯最基本的公式列.邏輯是一種融合了矛盾的東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邏輯.還是不完美的邏輯.在時間面前永遠站不住腳.
邏輯成為一門科學,那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恐怕懷疑的人很少。我們知道亞氏並沒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邏輯」,但他明確指出他的研究對象是「三段論」,而這是關於從一個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結論的科學。他的三段論有兩種,一是蘊涵三段論,二是歸納三段論。前者我們不必說,後者實際上是一種完全歸納,因而也是演繹性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邏輯」,就是關於「必然推理規則」,或「必然證明或論證規則」的科學。他盡管提到過簡單枚舉歸納,但並不是從「邏輯」意義上來說的,只是為了和「邏輯」進行對比而從論辯的意義上而言的。
從詞源來說: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語言中體現的「客觀次序」,也是在「必然」意義上講的。因此,「邏輯」的本義不僅僅是指「推理規則」,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規則」。邏輯學和其它學科分科的意義,實際上就在這里。如同當今中國許多人指責經濟學沒有研究「生產力」一樣,硬要邏輯學去研究它的內容是否為真,本來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邏輯學什麼都可以研究,就應該叫「知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