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桐梓歷史

桐梓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21:37:35

Ⅰ 我的家鄉桐梓縣 怎樣描述

桐梓縣,貴州省遵來義市轄自縣。位於貴州省北部,北與重慶市接壤,南接匯川區、仁懷市,西連習水縣和重慶市綦江區,北抵重慶南川區、萬盛區。地跨北緯27°57′~28°54′,東經106°26′~107°17′,土地總面積3202平方公里。
桐梓縣下轄2個街道、20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 [1] 2017年末,桐梓縣戶籍人口74.23萬人。 [2]
桐梓縣是「中國方竹筍之鄉」 [3] ,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鎖鑰」之稱。川黔鐵路、210國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縣城至貴陽、重慶行車時間2小時左右。
2018年9月,桐梓縣退出貧困縣。

Ⅱ 桐梓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該怎樣去保護它


馬鞍山古人類遺址
馬鞍山文化是我國舊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是西南部文化區系的組成部分。馬鞍山北洞文化遺址上部層位年代屬晚更新世後期,距今約15至18萬年;下部層位則距今2萬年以上,與貴州黔西觀音洞及鄰近四川、雲南、湖北房縣等地同時代遺址亦有相似標本。1986年首次系統發掘的萬余件化石中,找到大熊貓、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華南晚更新世動物群的代表性動物齒化石,出土一件人的下頜骨並附著前臼齒和臼齒;人類用火遺跡有灰坑、灰燼、燒骨等。所獲骨器製作除打擊技術外,有骨錐、骨鏟、骨叉、耳陲、胸陲、還有骨鑷和刻紋的骨棒,都是舊石器時代罕見的文化遺物。遺址中存在兩個文化類型:出自層位上部的2-6層器物,以小型工具為主,頻似四川富林文化,更遠可追溯至我國北方的小石器文化傳統,它代表一種交流文化。出自層位下部7-8層的文化遺物,與黔西觀音洞文化接近,代表一個區域性文化。1990年第二次系統發掘,獲2萬件碎骨片,400多枚動物齒化石,石製品1300多件。碎骨片的專項研究中分析指出,這些碎骨的產生主要是遺址的佔有者——馬鞍山人的生活活動:
「桐梓人」遺址
九壩岩灰洞: 《辭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均專刊「桐梓人」條目記載:「桐梓人我國古人化石」。1972年在貴州桐梓岩灰洞發現,故名。所發現的化石為牙齒兩枚。地質時代可能屬更新世中、晚期。牙齒的形態特徵:門齒粗壯,有發達的底結節,根尖圓鈍;前臼齒也顯得很粗壯。這兩枚牙齒的大小及形態特徵與北京猿人的十分相似,而與現代人顯著不同。」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聯合因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 第十七屆會議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會議。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和破壞現象;
考慮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壞變或丟失都有使全世界遺產枯竭的有害影響;
考慮到國家一級保護這類遺產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為保護對象的財產的所在國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
回顧本組織《組織法》規定,本組織將通過保存和維護世界遺產和建議有關國家訂立必要的國際公約來維護、增進和傳播知識;
考慮到現有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際公約;建議和決議表明,保護不論屬於哪國人民的這類罕見且無法替代的財產,對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考慮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采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這種援助盡管不能代替有關國家採取的行動,但將成為它的有效補充;
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採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歷史文化遺產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可能是整個時代的精華,它證明了古代發展的文明程度。
歷史文化遺產能從一些方面反映當時整個時代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當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重視它,就是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意識可以能動地作用於物質,即可以幫助我們能動的改造社會,創造更大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社會的發展無礙於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累,所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能幫助我們發展社會。
歷史文化遺產也能反映當時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了解歷史文化可以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認同感。有利於凝結社會文化力量,大力提高國家的文化文明,同時對於國家的下一代人才來說也是有極大意義的。
但我們也要辨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對於不好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屏棄;對於好的,我們應該大力保護。同時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耗費大量的社會財富和力量,國家的能力是有限的,作為國家人民的我們也應該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Ⅲ 貴州的在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有的.

以下來自msii.cn引用自最新研究成果:作為我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貴州有悠久的歷史,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址由黔西南、黔西北到黔北呈曲線分布,無論早中晚期均相互關聯。從發現的3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看,貴州距今五六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其中最重要的有:黔西觀音洞古人類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距今約五十至六十萬年,稍早於北京猿人;桐梓岩灰洞古人類遺址,被命名為「桐梓人」,處於「古猿人」向「古人」過渡階段,是我國南方最早發現的早期「智人」;水城硝灰洞古人類遺址,被命名為「水城人」,屬典型的中晚期「智人」。是我國南方發現古人類用火最早和最多的遺址,時間約晚於桐梓人;興義貓貓洞古人類遺址,被命名為「興義人」, 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時間晚於水城人。屬「古人」向「新人」過渡的晚期「智人」;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被命名為「穿洞人」,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較系統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的活動狀況;具有重要考古研究價值的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為國內保存最完好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對研究遠古人類東西方文化交流、古人類遷徙、古人類生活原貌等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被列入「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石器時代,貴州發現多處遺址。根據威寧、赫章、畢節、平壩等地發掘研究,貴州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由打制石器轉入磨製石器和燒制陶器階段。農牧業已從狩獵採集中分離出來,進入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至5000年。 夏商周及春秋時期,今貴州地區行政區劃情況,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說認為屬「鬼方」,一說認為屬古「牂牁國」。有待出土文物及文獻作進一步研究。 春秋戰國至西漢初年(公元前7世紀至前1世紀),今貴州地屬夜郎國,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秦統一中國後設置的黔中郡轄今松桃、銅仁一帶。 漢代,牂牁、武陵、巴、犍為四郡分治今貴州地,部分地方形式上納入中央王朝統治,實際上是一種鬆散的「羈縻」關系。 秦漢時期,夜郎國逐漸縮小。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夜郎王興因反叛被誅,夜郎國滅亡。 魏晉南北朝,今貴州所轄郡縣略有調整。隋代設沅陵等六郡轄今貴州地。唐代基以烏江為界,江以北設經制州,朝廷委派官吏治理,江以南為「羈縻」州,由民族首領治理,仍推行漢代的「羈縻」政策。 宋代今貴州雖分屬夔州路、荊湖北路、廣南西路、潼川路管轄,實際大部分地區仍分布著數十個羈縻州。從漢至宋,貴州成為全國「羈縻」州最多的地區。 元代置行省。今貴州分屬湖廣、四川、雲南三省。並開始推行「土司制度」。設有八番順元、播州、思州、思南、亦溪不薛、烏撒烏蒙等六個宣慰司及普定、普安、永寧三路。 明初維持元代土司制度,並先後設立30個衛、140多個所,置屯軍鎮壓威懾少數民族。明代設三司治理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貴州都指揮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因思南、思州兩宣慰司長期爭斗,明王朝殺田琛、田宗鼎兩宣慰使,撤銷宣慰司,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貴州正式建省,成為全國13個行省之一。永樂十四年(1416年)設貴州提刑按察使司,貴州三司齊備,下轄思南、鎮遠、銅仁、烏羅、思州、石阡、新化、黎平八府;普安、普定、永寧、鎮寧四州及貴州宣慰司。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反叛被誅後,撤銷播州宣慰司,設遵義、平越二府。清順治二年(1645年),原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帝位,年號永曆。在清軍追擊下,永曆政權先後遷到梧州、桂林等地,順治九年(1652年),大西軍余部將領孫可望迎永曆帝至貴州安龍並獨霸朝政,順治十一年(1654年),永曆帝支持李定國除孫未遂,孫即於安龍誅殺了參與此事的18位大臣,其墓葬後人稱為「明十八先生墓」,並建祠供後人瞻仰。順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國軍至安龍,移永曆帝往雲南。康熙元年(1662年)永曆帝在緬甸被殺。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攻佔貴州,繼明代永樂、萬曆兩次「改土歸流」,康熙、雍正兩朝全面推行「改土歸流」。貴州土司制度基本廢除,但殘存一些長官司,至民國時期仍有土司存在。清初從鄰省劃進遵義等州縣屬貴州省,清末貴州省轄12府,2直隸廳、13州、13廳、43縣、53長官司。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24年(1935年),貴州相繼為興義系軍閥和桐梓系軍閥統治。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尾追紅軍進入貴州,取代軍閥統治,建立中央直接控制的政權。民國30年(1941年),設貴陽市、新增6個縣。至民國38年(1949年)全省有1直轄區、6行政督察專員區;1市、78縣、1設治局。
麻煩採納,謝謝!

Ⅳ 我的家鄉桐梓600作文

我的家鄉 作者:梁永
我的家鄉座落在一個國家三A級景區,紅色旅遊勝地,「婁山關」的山腳下,——桐梓縣城,也是貴州省的第一大門,「黔北大門」;更是俗稱重慶市的,「後花園」。
這里風景優美,從我們縣城到達婁山關景區,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沿著雄偉壯觀的山脈,走在綠樹成蔭的樹林里,一路上都有著紅軍的雕像,放眼望去,就像是一個個英姿颯爽的紅軍戰士在那裡站崗,保衛著我們的家園。
沒過多久,我們就來到了婁山關的半山腰,遠遠望去,在一座光禿禿的山壁上,三個耀眼奪目的大紅字映入了我的眼簾,「婁山關」,爸爸在旁邊說道,這可是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親筆寫上去的哦,聊著聊著,我們就到了婁山關的山頂,一到現場,我被我們主席寫的詩詞所吸引住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雖然有些讀不懂,看看主席的筆鋒,真是了不得,這時,爸爸又輕輕說道,我們的主席不但仗打得好,他還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詩人,這時,我對我們的主席非常的崇拜。
這里交通發達,鐵路,高速路,現在還有高鐵,座高鐵八個小時就可以直接到我們首都北京,聽說以後還有飛機場,是我們貴州省最方便的縣城之一,四通八達,到哪裡都方便,因此,俗稱第一北大門。
這里熱情好客,氣候宜人,每到夏天,重慶的很多遊客就到我們這里來避暑,他們有時去婁山關看看山峰和歷史博物館,有時去小西湖看看水庫,走一走玻璃棧道,有時去沙坪欣賞大片的花海,再去玩一玩那裡的水上樂園,有時去堯龍山去爬一爬山頂,品嘗當地的特色黃燜雞,最後回到我們縣城嘗一嘗遠近聞名的重點特色,「方竹筍火鍋」又香又脆。簡直是太好吃了,是你走親訪友的必備禮物,也是很多遊客帶回家的產品之一。
我們這里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馬鬃的苗寨人家;有楚米的夜郎水寨;有官倉的瓜地走廊;有木瓜的水銀河;有茅壩的中關村。還有很多很多好玩的地方,歡迎你來我家鄉做客。

Ⅳ 桐梓什麼意思

桐梓是貴州遵義的一個縣城,古夜郎國所在地,歷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優越.

Ⅵ 桐梓有哪些名人

桐梓是唐夜郎國所在地。李白曾經流放於此;
民國時,有周西城等人掌控了黔系軍閥10年之久。
具體的,還請到婁山新聞網上查詢。

Ⅶ 婁山關的來歷

婁山關原名高岩子,又名黑神埡。關名可追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稱婁山為「不狼山」。據清末遵義著名學者鄭珍考證「不狼山」即婁山,亦稱大婁山。《桐梓縣志》載,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楊端應朝廷之募,率領令狐、成、婁、梁、趙、韋七姓族鄉人收復播州,攆走南詔勢力,分土世襲。其部將婁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婁姍與另一個將軍梁宗理之子梁關為表兄共戎高岩子,時稱婁珊梁關,年久訛稱婁山關,以此得名。明時播州楊應龍(楊端29代孫)叛明,被朝廷平定,曾改婁山關為「太平關」,但人們仍習慣稱為婁山關
據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孫梁宗理同郎舅婁殿邦同為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平蠻入播,駐守遵桐連界之高岩山黑神埡,其後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繼承父業鎮守黑神埡,再後婁珊、梁關奉令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駐軍的魚水之情,逐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後稱之為「婁山關」。
1932年,時任貴州省民政廳廳長的黃丕謨(黃道彬)題書「婁山關」三個草書大字鏨碑立於川黔公路遵義與桐梓兩縣交界處。
1985年,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縣政府在婁山關東北側石岩上製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婁山關」。「婁山關」三個字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摩岩全長11米,字徑2.3米,筆力雄渾遒勁,陰刻描紅,輝映於雄關青松間格外醒目。

Ⅷ 桐梓的特色是什麼

桐梓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風味獨特,經濟實惠。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各類小吃有上百種,從糕團米酒到筵席細點;從涼拌冷食到熱飲羹湯;從鍋煎油烙到蒸煮烘烤;從烤雞烤鴨到烤全羊,花色齊全琳琅滿目,甜咸酸辣一應俱全。比如:用純天然放養的山羊肉做成的羊肉粉,肉嫩而不爛、粉白而不碎、湯鮮而不濁、紅油辣而不燥;用糠殼、鋸木面作燃料,烤制的戀愛豆腐果,外脆內嫩、咸辣爽滑,滿口噴香;用糯米紙包上各種時令蔬菜做成的絲娃娃,灌上一瓢熱湯,趁熱吃下,辣香味濃;用手工製作的"下街擔擔面",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還有油茶、燒烤、洋芋粑、大肉粉、豆花面、小籠包子、豌豆糯米飯、鍋貼餃、婁山關黃燜山雞、黔北霸王香辣兔等美味,每一樣都能讓你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其中,尤以桐梓松花皮蛋、牛肉鬆牛肉乾聞名省內外。

Ⅸ 桐城的歷史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全市國土面積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3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旱地5.3萬畝,湖泊水面16.7萬畝桐城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內礦藏豐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礬、花崗石、大理石、銅、鐵等10餘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穿山甲、水靈貓、水獺、江豚、白鶴、巨晰等,珍稀植物有銀杏、金錢松、鵝掌楸、杜仲等,葯用植物多達200餘種。

桐城市系對外開放城市,全國商品糧基地,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市)和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市,市區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設有國家星火密集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桐城日益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熱土。

桐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發祥地,著名黃梅戲表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故鄉。歷代英傑名士群星璀璨,素稱文化之鄉。

桐城境內,綿延百餘里的龍眠山,峰巒疊翠,風光旖旎。歷史勝跡,瑰麗多姿。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鐵路,206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縱貫全境。

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文化名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遠古祖先曾在這里留下各種歷史見證的,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加燦燦明珠,烘初這座古城的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佔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優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朴初先生題書。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台,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
通觀文廟建築群,不僅石坊沖天,飛檐凌空,氣勢宏偉,還有許多造型優美、精巧細致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僅文廟門樓就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
文廟內設有桐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御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御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Ⅹ 遵義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歷史事件如下:

1、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岩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跡,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2、公元前八至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

3、「夜郎」郡縣

(1)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的范圍。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2)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與今遵義有關的,一是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大詩人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這里。這個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

4、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5、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

6、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7、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8、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

9、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地級市,1997年11月掛牌),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

10、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 全市共轄2區、2市、8縣和2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二、遵義簡介

1、遵義,簡稱「遵」,位於貴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中心城市,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2、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1] 「茅五劍」之一的茅台酒的故鄉。

熱點內容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