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歷史
1. 百色是革命老區嗎
是啊百色市位於廣西西部,北與貴州接壤,西與雲南毗鄰,東與南寧相連,南與越南交界,總面積3.63萬平方公里。全市轄12個縣(區),183個鄉鎮,2001年末總人口 365萬人。 百色是「老少邊山窮」地區,是鄧小平同志領導的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百色起義、建立右江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老區,又是少數民族地區;既是貧困地區,又是邊境地區,全市有壯、漢、瑤、苗、彝、仡佬、回等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7%,其中壯族佔80%。百色地處祖國邊陲,那坡縣和靖西縣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360.5公里;百色是典型的山區,山區占總面積的95.4%(石山佔30%,土山佔65.4%),丘陵、平原僅佔4.6%。
百色市自然資源豐富,土山面積共3500多萬畝,人均10多畝;現有森林面積2728萬畝,木材蓄積量44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3.48%;動植物資源有500多種,素有「土物產倉庫」 和「天然中葯庫」 之稱;右江河谷有著獨特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全年無霜凍、無台風的優越條件,是全國亞熱帶水果基地、全國南菜北運基地;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已發現57個礦種,探明的有34種,已開發利用的26種,其中,鋁土礦、銅礦、水晶、褐煤等儲量居廣西首位,黃金儲量為全國第二個金三角,鋁土礦儲量達10億噸,國家大型企業平果鋁業公司是我國九大有色金屬基地之一,百色鋁工業基地是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基地;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有400萬千瓦以上,是我國西電東送基地;百色市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旅遊資源潛力很大,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潛在的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
2. 百色民風民俗歷史和由來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
逐。回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答後投江自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
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
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
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
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
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3. 百色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百色起義,又叫右江暴動。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陳豪人、張雲逸等同志在廣西百色組織領導的武裝起義,創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是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和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
意義:創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是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和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此戰,攻佔百色縣城,斃敵600人,繳槍300餘枝(挺),子彈2萬余發.
4. 廣西百色一帶曾經有過什麼皇帝
歷史文化 早在80萬年前,百色就有人類居住。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在百色盆地先後挖掘了百穀遺址、檀河遺址、楊屋遺址等古人類遺址群,共出土各類標本3萬多件,其中石製品7000多件,經考古學家反復研究表明,早在80.3萬年前右江河谷就有古人類活動。他們的研究成果,特別是「百色手斧」的發現,打破了長期以來統治學術界把亞洲大陸視為「文化滯後的邊緣地區」的「莫維斯理論」,2000年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其中百穀遺址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戰國時期,百色西林已成為古句町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經區內外專家學者考證,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是壯族的始祖布洛陀的居住地。另外,百色還有清朝雲貴總督、受封「太子太保」抗法將領岑毓英和四川總督、兩廣總督岑春煊父子故居—西林宮保府遺址;「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遺址等。所有這些,構成了百色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 革命傳統文化 百色是鄧小平同志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建立右江革命根據地和右江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老區,擁有一大批珍貴的紅色文化。
5. 百色這個地名最早是怎麼來的,什麼意義
以前,百色地區生活著壯族人們,而最近使用白話的人也不少,我來解釋一下:
讀音。
「百色」這個詞,以前讀作:[bó sè]。在白話中,和[bǎi sè]的發音一樣,這一來二去的,人們也習慣了[bǎi sè]這一讀法。
意義。
「百色」在壯話中是「要塞」的意思,因為這里是連接雲南省和廣州等地的交通要道,更是中國的一扇「南大門」。
另一說,「百色」的壯話意思也做「洗衣服的地方」,大概因為靠近右江的緣故吧……
最早出現。
清朝在分田州土州設立廳制之後,在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 1729年設置百色廳,這是百色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6. 廣西的歷史是怎樣的
廣西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說明距今約 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廣西最早的人類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粵。壯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甌和雒越支系的後裔,是廣西最早居住的民族。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開鑿靈渠,把長江與珠江兩條水系聯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蒼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貿集市,合浦成為海外貿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鄉出現定期圩市;宋代,出現與交趾商人展開貨物交換的搏易場;明清時,廣西采礦業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是金、銀、銅、鋁、錫、鐵等礦。據統計,清順治六年至十八年報開的礦場達127處,居全國第3位。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於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廣西是中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築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農歷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最為隆重。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廣西絕大多數人和地區(包括少數民族中的許多人)講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方言、閩方言6種,為中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以講壯語居多,有1700萬人。地方曲藝主要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廣西魚鼓、銅鼓音樂等。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又名八桂。宋代設置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其中廣南西路包括今日廣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至於"桂"這一簡稱的由來,說法不一: 其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百越之地,設桂林,象郡,南海3郡。桂林,象郡所在之地多在現在的廣西版圖之內,因此而的名"桂"。 其二:廣西史志記載,自宋建州縣以來,即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多以桂林為政治中心而得名。
7. 百色學院的歷史沿革
百色學院前身是廣西省立田西師范學校,創建於1938年8月。
1941年2月5日,廣西省立田西師范學校改為廣西省立百色師范學校。其中廣西省立南武師范學校(簡稱「南武師范」)並入省立百色師范,改稱「廣西省立百色南武聯合師范學校」。
1950年,省立天保師范學校和縣立田陽簡易師范兩校先後並入百色師范。
1958年,廣西成立百色專科學校。作為百色專科學校專業校之一的百色師范專科學校誕生,下放到百色縣管理。
1971年2月,「百色專區」改名為「百色地區」。3月,「百色師范專科學校」改稱為「百色地區師范學校」。
1976年下半年,百色地區師范學校開設師范教育專業大專班,為百色地區培養合格的初中師資人才,設有中文、數學、物理三個大專專業班,學制為二年。
1983年5月10日,廣西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百色地區師范的基礎上建立。
2003年12月,百色民族師范學校和百色民族中專學校並入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005年底,在南京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第四屆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百色學院。
2006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獲准升格為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百色學院。
8. 百色起義的歷史與黨之間有什麼聯系
百色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利用蔣介石和桂系軍閥俞作柏、李明瑞之間的矛盾,在廣西百色發動的旨在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武裝奪取政權的一次成功的軍事暴動。起義是在中共廣東省委和中央代表鄧斌(小平)的指導下,由陳豪人、張雲逸和中共廣西前委直接領導下舉行的。百色起義舉行時陳豪人是中共廣西前委書記和中共廣西軍委負責人,是中共在廣西右江地區和紅七軍的首要領導人,在起義中起著旁人無法取代的作用。在當時中央和廣東省委文件中他的名字和鄧斌是並提的,可是後來在大陸的一些出版物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陳豪人的名字和他在百色起義中的領導作用是經常有意或無意不被提及。張雲逸是前委常委和右江督辦主任,也是參加起義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的大隊長。參加領導和策劃起義工作的還包括南寧市公安局長龔鶴村、李立三的弟弟李謙(隆光)、廣西特委在右江的負責人雷經天、和東蘭縣農軍總指揮韋拔群等中共黨員。 參加起義的人員除了中共派來的骨幹外,主要是由張雲逸和李謙掌握的廣西國民政府警備第四大隊的三個營和南寧軍官教導總隊的一部分,加上來自恩隆、奉議、思林和凌雲等縣的農民自衛
百色起義領導人之韋拔群
軍,約3000人,以及韋拔群領導的東蘭、鳳山農民自衛軍,加上百色的農民自衛軍,約1000多人。1929年12月11日,在廣西西部的百色轉變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張雲逸為軍長,陳豪人為政治部主任,龔鶴村為參謀長,下轄三個縱隊,李謙為副軍長兼第一縱隊長,韋拔群任第二縱隊長。中共廣西前委也改名紅七軍前委,陳豪人任書記,張雲逸、何世昌、李謙、韋拔群等任委員。第二天,在平馬成立右江蘇維埃政府。選雷經天為主席,實行了工農武裝割據。
9. 百色市的來歷
2兆,兩年600元,可以提速到4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