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渭源歷史

渭源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22:17:10

⑴ 渭河的歷史

淮河是中國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別山和江淮丘陵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分界。流域東西長約70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00公里,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為19萬平方公里,泗、沂、沭河水系為8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由淮河與泗、沂、沭河兩大水系組成。淮河幹流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經豫、皖至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196 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比降0.5‰;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處的三河閘為中游,長490公里,流域面積 16萬平方公里;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面積3萬平方公里,入江水道長150公里。淮河中上游流域有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21條,其中大於 2000平方公里的有16條。

泗、沂、沭河水系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泗河源於新泰市南部太平頂西麓,流經南四湖,匯湖東西諸水後,經韓庄運河、中運河,又匯邳蒼地區來水,經駱馬湖由新沂河入海。沂河源於沂源縣魯山南麓,南流經臨沂至江蘇境內入駱馬湖,流域面積1.16萬平方公里。沭河源於沂山南麓,南流至臨沭縣大官莊分為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經江蘇新沂縣入新沂河,新沭河東流穿馬陵山經江蘇石樑河水庫和沙河故道,至臨洪口入海,流域面積為5700平方公里。

此外,淮河流域還包括有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高郵湖等多座較大的湖泊,其中洪澤湖的庫容達130億立方米,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淮河流域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年降水量南部大別山區最大達1300~1400毫米,北部黃河沿岸僅為600~700毫米。每年6~9 月份為汛期,降水量占年總量的60~70%。淮河流域年均地表徑流深為240毫米,年地表徑流量為622億立方米,屬中國水資源短缺地區。流域內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蘊藏較豐富,一般在地下60米內均有較好的含水層,地下水來源由降水補給。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年均為224億立方米。兩者合計為846億立方米。

由於長期以來的自然和人為因素,使得淮河的水質日趨惡化,並一度喪失了自凈能力。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整治下,這一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位於我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東南地區,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渭河流域包括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區13個地區86個縣市,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其中甘肅佔44%,寧夏佔6%,陝西佔50%。

渭河流域地貌復雜,山地包括橫貫陝甘的秦嶺山脈北坡及六盤山、隴山、斷陷盆地包括關中沖積平原及黃土台原,黃土高原包括隴東、寧南、陝北的高原溝壑及丘陵溝壑區。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游,長430公里,河道狹窄,川峽相間,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寶雞峽至咸陽鐵橋為中游,長177公里,河床寬淺,沙洲較多,水流分散,為游盪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漸變緩為1/1500。咸陽至潼關河口為下游,長211公里,華縣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單股無汊,由於泥沙淤積和受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影響,河道縱坡由1/5000漸變為1/6000。渭河下游在三門峽水庫修建前為輸沙近於平衡的相對穩定河道,渭河入黃口高程(潼關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門峽水庫建成後,由於回水淤積影響,潼關渭河人黃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響渭河下遊河道也淤積抬高,常有洪泛發生,因而在渭淤36斷面以下的208公里,兩岸修建堤防控制,並建有一些護灘控導工程。

大堤維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務較大。後三門峽樞紐經過兩次改建並改變水庫運用方式,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穩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圍內大部分為深厚的黃土覆蓋,質地疏鬆,且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富含碳酸鈣,易被水蝕;加之歷史上長期濫墾亂伐,植被遭到破壞,以及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因而水土流失嚴重,使渭河成為一條多泥沙河流。

由於地質構造上的原因,渭河屬不對稱水系。北岸支流源遠流長,主要流經黃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懸殊,泥沙含量大,以懸移質為主,是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南岸支流較短,主要流經土石山區,比降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質為主,水力資源較為豐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北岸匯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蘆河、牛頭河、通關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匯人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藉河、石頭河、黑河、澇河、灃河、灞河。其中涇河、北洛河雖然是黃河的二級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積大(涇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分別為21.4億立方米及9.9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分別為3.09億噸及1億噸,其徑流和泥沙都是黃河支流中較多的河流。加之涇河、北洛河分別在渭河入黃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處匯入渭河,歷史上北洛河還曾直接入黃河,與黃河關系密切。因此,習慣上都將這兩條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視為一級支流,常與渭河本流並稱為涇、洛、渭河,並在歷次規劃中將涇河、北洛河從渭河流域中分離出來單獨規劃,而渭河治理規劃則不包括涇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年平均氣溫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發量1000~2000毫米,無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內變化與降水相似。6~10月為汛期,多暴雨,降水強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間的徑流佔全年的60%—70%。年於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實測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調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每秒 (1898年)。

⑵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

渭源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⑶ 渭源縣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分別有哪些成就

湯用彤,字錫予,是近代國際聞名的哲學家和佛教學者。一八九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在甘肅省的渭源縣。

周祥初,男,甘肅省渭源縣人,生於1895年,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畢業。1934年後,任國民黨軍隊旅長、師長。

⑷ 渭源的家鄉風俗

當地的節慶活動除除夕、春節、元霄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送灶等中國傳統節日外,還有具有當地特色的「二月二」節和「四月八」節。農歷二月二節日舊稱「花朝日」,當地都要炒蠶豆吃,叫「殺蟲」。這種習俗已逐漸消失,但習語仍存。農歷四月八為踏青的好時節,很多人都到當地有名的蓮峰山、老君山等山爬山,採集艾草,有「五月蒿草四月艾」之說。四月八前後,極負盛名的渭源西部和宗丹河畔等周邊地區的「花兒會」此起彼伏。
傳承以久的「五月會」由以前的騾馬交流大會而來,逢會時各地客商雲集,各種商貨交易,小吃眾多,往往有秦腔大戲上演,非常紅火,勝於一般節日。

⑸ 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在解放時的歷史及土匪人物

紅軍長征時期
1上寨堡子戰斗遺址和坡兒紅軍烈士紀念碑:位於渭源縣蓮峰鄉坡兒村。
2隴右地下革命斗爭時期
隴右地下臨時印刷所:位於渭源縣居義鄉峪里溝。

⑹ 渭源縣的名勝古跡

灞陵橋
灞陵橋坐落在渭源縣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卧式懸臂拱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 4米,寬4. 8米,底部以並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11組,為定西地區的旅遊標志。
蓮峰山
蓮峰山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的森林公園,因九峰環峙、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馬鹿成群出沒於山林俗稱馬鹿山。景區內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形態各異的九座陡峭山峰。
首陽山
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0公里處,因列群峰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商末周初,孤竹國二皇子伯夷、叔齊因互讓君位和恥食周粟而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於此,首陽山也因此名揚天下。
天井峽
天井峽位於渭源縣南部距縣城25公里的石門水庫後面,橫亘十五里,峽谷兩邊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樹木蔥蘢,上仰藍天,中開一縫,就像大鋸解開的板縫。
太白山
太白山位於渭源縣城西南25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50公里。相傳太白金星在這里修行悟道,因此得名。
渭水源
渭水源,全稱「鳥鼠同穴山」,距縣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發源地。渭水源南側的山谷有3眼清泉噴涌而出,形成一個倒「品」字,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頭。品字泉邊建有禹王廟,是為上古時代治理水災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夏禹所建。
雙石門
雙石門位於渭源縣城南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 164公里,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於一體的生態景區。
秦長城
渭源縣境內的秦長城,修築於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經過4個鄉鎮14個村,蜿蜒起伏36公里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⑺ 渭源縣歷史上最大的地震

渭源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渭源縣轄8鎮、8鄉,共3個社區、217個行政村,153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17萬人 ,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以下。
2011年,渭源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61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8%,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

⑻ 渭源縣的建制沿革

據《禹貢》載:天下分為九州,渭源處古雍州之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隴西郡轄九縣,渭源為隴西郡管轄。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隴西郡分置首陽縣,因境內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齊避居採薇之首陽山而得名。
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首陽縣為渭源縣,兼置渭源郡,縣治由原首陽縣遷至今渭源縣城東北老龍亭。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除郡制,渭源縣屬渭州,隸屬秦州總管府。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秦鳳路安撫使王昭築渭源堡,後降縣渭堡,稱渭源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為渭源縣,屬陝西行中省鞏昌路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初,沿用明治,由陝西省分設甘肅省,渭源縣屬甘肅臨洮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為道,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新設蘭山道,渭源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省縣兩級,渭源直屬甘肅行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甘肅省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渭源屬第一區公署管轄,專署駐地臨洮縣。兩年後,專署駐地遷岷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甘肅省增設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地臨洮縣,渭源屬其管轄。
1949年8月,渭源、會川相繼解放後,兩縣隸屬岷縣專區。
1950年,岷縣專區撤銷,渭源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195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渭源縣,合並於隴西縣,將原會川縣區域分別劃歸臨洮、漳縣。
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渭源縣,屬臨洮專區。
1963年12月,撤銷臨洮專區後,渭源縣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2003年,由定西市管轄。

⑼ 渭源灞陵橋的歷史,故事

灞陵橋為純木的卧式懸臂拱橋。初建於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間,清同治末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部屬梅開泰重建。以前所建皆為平橋,民國八年(公無1919年)仿蘭州卧橋改建於原址。橋為南北坐落。全長40米,高15.4米,寬4.8米,曲跨29.5米,共13間,64柱。橋面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11組,從兩岸橋墩底部逐次遞級,上有屋瓦可遮風雨。

⑽ 渭源縣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渭源初級中學創建於抗日戰爭時期。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根據社會各界的願望和當時大批小學生無力去外地求學的困難狀況,熱心地方教育事業的張亨(字嘉民,當時在北關張氏小學任教)倡導創辦渭源中學。1943年1月,成立了「籌備委員會」。籌委會由戴爵伯(商會會長)、禹仲珊(城區小學校長)、馮子厚、馮子萬、周友笙、張哲溪、張亨七人組成。公推張亨任主任,禹仲珊任副主任,並承報縣政府備案。同時,籌委會向社會籌集募捐法幣11萬元;縣政府以開辟「首陽門」(西門)拍賣城外公地籌措了26萬元;渭源縣五竹鄉教育工作者楊華亭捐法幣1萬元;另外,臨洮縣商人王志英先生慷慨解囊捐獻銀元500元作為助學金。是年,修補粉刷了文廟東西廊房10間(可容2個教學班),購置了桌凳及少量的教學設備,秋季招收男女學生80名,分甲、乙兩個班。次年,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建成土木結構二層教學樓2棟(20間,可容4個教學班),講演亭一座,教師宿舍4棟。初具規模後,經籌委會推薦,由縣政府呈報省教育廳核准,正式建立「渭源縣初級中學」,委任張亨為首任校長。
教學工作走上正軌
建校初期,學校教師缺乏,校長張亨聘任漆映琳(渭源縣鍬峪鄉人,北京輔仁大學畢業,當時在臨洮中學任教導主任)為教導主任,聘請本地閑居的大學生郭世雄、張允中、郭世恩、郭世緒等,以及公務員中的高中畢業生原書齡、張季倫、謝勁夫、張問仁、徐樹梧、李俊傑、王賓、羅宜軒、王鑒、韓縉、魏璇等作為義務教師。省教育廳承認、批准為正式學校並撥經費後,才開始聘請專職教員,教學工作走上正軌。
學校剛成立,由於教學人員少,當時一人兼數職,張嘉民任校長,並兼任甲班班主任;漆映琳任教導主任,並兼任乙班班主任。
建校初期,學校條件非常簡陋,學生上晚自習點著菜油燈,住校學生睡的是草鋪。教師的待遇也很低,月薪每人發給9升糧食(135市斤)。
學校建立後,教學班級和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教學班由兩個增加到四個,學生增加到160多人,教職工由13人增加到14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秋季,學校已發展到6個教學班,學生人數增加到240多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秋,學校開始設立高中部,首次招收1個高中班,大約40多人。此時,班額增加到7個。
開設課程
建校初期,開設的課程有:公民、國語、英語、算術、代數、幾何、化學、歷史、地理、生理衛生、動物、植物、體育、音樂、美術、勞作等。
渭源初級中學的建立,結束了渭源縣沒有初中的歷史。到1949年8月解放時,已有四屆初中生畢業,為地方培養初中畢業生300多人。 1948年8月,渭源縣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的誕生,使渭源一中教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渭源一中同全國一樣,教育事業在求索中發展,在發展中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盡管當時受到「左」的思潮和政治運動的沖擊和干擾,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但總的來說,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渭源一中教育事業取得的成績是非常顯著的。十七年來,共為國家和當地經濟建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各類人才。
從1949年到1965年的十七年,從教育的發展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不斷探索,穩定發展(1949-1956)
1949年新中國一成立,學校全面改革了舊的教育體制,建立了新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首先,取消了解放前的一長制和訓導制,實行了校長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制;在辦學方向上由面向有錢人轉向面向廣大工農子弟,並向他們發放人民助學金;在教學理論上,學習蘇聯的學校教育模式,組織教師學習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的《教育學》;改革了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課程設置上,取消了《公民》,開設了政治課;在教材的使用上,學校先後使用了陝甘寧邊區編的教材,西北教育部編的教材,甘肅教育廳所編的教材。同時,在學生中認真開展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在教師中學習了周恩來同志的《關於知識分子的問題》,認真進行了思想改造,逐步樹立了為社會主義新中國服務的思想。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工作,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建立了新的教學秩序,教育事業得到較快地發展,到1956年,教學班增加到11個,學生人數增加到706人,教職工增加到34人。1952年,學校首屆高中畢業生考入高等院校的有14人;1956年,初中畢業生考入甘肅省五年制師范專科學校的學生有13人。
(2)道路曲折,負重前進(1957-1961)
1957年至1961年的五年,學校經歷了反右派運動、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這些運動和自然災害使渭源一中的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的影響。但當時所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對後來的發展仍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1957年,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方針確定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任務,它使學校的教育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58年,學校響應黨的號召,開展了教育革命,在「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指引下,學校組織師生在校辦工廠(當時學校辦了沼氣池、木器廠、養蜂廠等)和校辦農場參加生產實踐,還組織高中生和部分初中生去鐵溝參加為期四個月的「大煉鋼鐵」(當時臨時成立了「鐵溝中學」,由教師孫繼南負責)。這次教育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學校「三脫離」(即脫離政治、脫離實際、脫離生產)的狀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以上這些,實際上是教育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
1959年至1961年,國家經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渭源一中幾乎一半以上的學生流失,學校無法上課。教師分赴各公社,動員學生返校學習,但返校的學生仍屈指可數。盡管如此,但由於師生們克服困難、積極努力,1960年的高考仍取得了好的成績。1960屆共有64名高中畢業生,有56名考上了高等院校,這是60年代考上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年。
(3)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2-1965)
1961年,學校貫徹了中央《全日制中小學工作條例》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學校加強了教學管理,穩定了教學秩序。1963年,學校有高中教學班5個,初中教學班10個,共有學生444人。由於重視了「雙基」教學,教學質量逐步提高。1963年,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全校開展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校園中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師生中形成了助人為樂的好風尚。高考升學人數也有所增加,1963年,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是6人;1964年是5人;1965年是18人。 1966年至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渭源一中的教育事業遭到嚴重創傷。學校領導體制由原來的校長負責制變為「革命委員會」制,由於貫徹「學制要縮短」的精神,學制由原來的「三.三」分段制改為「二.二」分段制,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好多時間參加政治運動,經常停課參加生產隊的秋收、農田基本建設等。教材刪繁就簡,削弱了「雙基」教學,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校根據上級的指示,首先成立了「文化革命籌備委員會」(簡稱籌委會),籌委會領導學校的文化大革命,原學校的黨支部、校委會、工會、團委、學生會全部癱瘓。5月中旬,全校停課搞文化大革命,開展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絕大部分教師都受到了沖擊,當時被批鬥的學校領導和教師有侯宗周、趙惠文、陶立品、張亨、周中榮、楊志道、魏從一、鮑觀棠、王振乾、馬振中等十人。同年6月,縣委派五人工作組進駐一中,領導學校的「文化大革命」,組織師生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7月20日,根據縣委的安排,全校教職工在校集中,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集訓,集中批判了「三家村」「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和「牛鬼蛇神」。秋後,開始「大串連」,一中部分師生組成「長征隊」,步行到革命聖地北京、延安、井岡山等,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紅衛兵」的造反精神。1968年4月,成立了有軍方代表、領導幹部代表、師生代表參加的「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革委會」下設政工組、教改組和行政管理組。「革命委員會」對學校黨、政、財、文實行一元化領導,組織師生進行「鬥批改」,開展「復課鬧革命」。當時學校開設五門課,即毛澤東思想教育、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革命文藝和軍體課。當時的教材缺乏雙基知識。1970年,渭源一中校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歸一中,屬於「城關中學」,西歸「五七紅專學校」。當時,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走「五七道路」。學校建成了「五七工廠」、「五七農場」,開辦了農機、農技、「紅藝班」等短期訓練班,請工農兵和專業技術人員上課。雖則當時培養了一批社會急需的人才,但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改變了普通中學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學制及課程。由於忽視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的文化素質滑坡,教學質量下降。文革後期,又經歷了「反回潮」、「學朝農」、批判「師道尊嚴」、「批林批孔」「評《水滸》」等,學生中「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泛濫,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76年,歷時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了;1977年,全國高等學校實行統一招生考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根據黨中央的部署,進行撥亂反正。首先,推倒了「兩個估計」(即17年教育戰線基本上是黑線專政,教師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接著,平反了歷次政治運動中,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重新評價了「文革」前十七年的渭源一中的教育教學工作,認真落實了黨對知識分子的各項政策。1983年,完成了由「二.二」分段制向「三.三」分段制的過渡;1985年,實行了校長負責制,學校逐步健全了各種組織機構;1987年,學校開始對教師評定專業技術職稱,先後共評定高級教師42人(包括退休教師),在職一級教師64人;1990年,對教師的工作開始實行量化考核辦法。1981年至2000年7月,學校一直設「兩處一室」,即教導處、總務處和辦公室,2000年8月,學校機構增設為「三處一室」,即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和辦公室。學校制定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恢復和建立了以教學為主的教育教學工作秩序,逐步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健康發展。

熱點內容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