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歷史
劃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時期。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又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經歷了兩次歷史性變革。這一時期分為歷史發展的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和初步發展,以及三大社會主義變革。
社會主義社會是從1956年底開始的。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從1956年底到1966年5月):它也被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端,主題是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然而,由於主觀和客觀原因,它呈現出曲折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1)建國後歷史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頭三年,大陸國民黨反動派的剩餘武裝部隊和匪徒被淘汰,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各級人民政府的建立,官僚被沒收,企業轉變為社會主義國有企業。企業統一國家財政和經濟工作,穩定價格,完成新解放區土地制度改革。
鎮壓反革命,反腐敗,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三反革命」運動,反賄賂,反逃稅,國家財產防盜,反盜竊工作,防盜國民經濟「五反」運動的情報。舊中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的富有成效的轉變。
在順利完成重大社會改革任務,開展抗美戰爭,保衛國家大戰的同時,舊中國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 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生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從1949年10月到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逐步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實施計劃經濟建設。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㈡ 建國歷史劃分6個階段
1、1949-1956: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2、1956-1966:社會主義建設曲折前進時期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反右傾"斗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3、1967-1976: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
為祭奠周總理的四五運動奠定群眾基礎;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粉碎「四人幫」。
文革期間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損失達5000億元,但社會還是有緩慢發展。
4、1976-1978:徘徊時期
「徘徊」:黨中央主要領導人繼續犯「左」的錯誤,指導思想沒有改變,經濟建設急於求成
「前進」:教科文事業面貌一新,國民經濟較快恢復,真理標准問題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5、1978-1992:改革開放初期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步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6、1992-至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
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到21世紀初,中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到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㈢ 建國以來重大歷史事件都有哪些
1950 抗美援朝
1951-1952 整風運動 「三反」「 五反」運動 社會主義改造開始
1953 一五計劃開始實施
1956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一五計劃提前完成 中共八大
1957-1958 整風運動 反右派斗爭擴大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
1959-1962 廬山會議 反右傾斗爭發動 三年自然災害 國民經濟嚴重困難
1962-1965 七千人大會 國民經濟調整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6 十一屆三中全會 撥亂反正工作開始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7 中共十三大
1989 十三屆四中全會
1992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香港回歸
1999 澳門回歸
2002 中共十六大
2007 中共十七大
2008 北京奧運會召開
㈣ 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請詳細解答)
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請詳細解答) 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歷史版階段?(請詳細解答)權滿意答案:1、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 2、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3、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劫難) 4、1976-1978年:兩年徘徊時期 5、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相關問題:中國的歷史經歷了怎樣的階段!` 中國在歷史上一共經歷了幾次大一統? 中國的歷史大致分哪些階段? 歷史上同伊的經歷是怎樣的?
㈤ 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5)建國後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家作主的人民熱情高漲,各條戰線都出現加快發展的勢頭。但由於對當前形勢缺乏理性認識,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一股在良好願望驅動下的「大躍進」風潮悄然興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以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人民公社是大躍進運動高潮下的產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將原來的小型合作社合並成為數千甚至上萬戶的大集體,原合作社和社員的一切財產收歸社有,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
統一分配,部分供給。「人民公社化」在當時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期,向人們描繪出一個「平等、平均、共產」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建國初期中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一次失敗實踐——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再善良的願望也無法帶來美好的結局。
㈥ 中國建國歷史
1949年渡江戰役後解放了南京,八年抗戰就基本結束了,10月1日,中央人民專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屬屆第一次會議,,決定任命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後舉行國慶閱兵,下午5時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第一個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
㈦ 求中國建國後的重要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好
公元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公元1950年
•2月14日,中蘇兩國政府締結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土地改革運動展開
•10月8日,毛澤東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布赴朝參戰的命令;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朝鮮前線
•10月10日,《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右傾偏向的指示》頒布,中國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公元1951年
•5月23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正式簽訂,西藏和平解放
•1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發出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指示,「三反」運動在全國開展
公元1952年
•1月2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發出開展五反斗爭的指示,全國大中城市展開對違法資本家的五反運動【見三反五反運動】
公元1953年
•1月,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6月15日,中國毛澤東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朝鮮戰爭結束
•10月,中國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後又對油料、棉花和棉布實行計劃收購和供應
•12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全國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
公元1954年
•9月,中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在網上很難查得到,自己組織起來的工作量可不小。我根據一些資料做了點增刪,算是比較具體的,上面是建國五年內的大事,不知道是否是你所要的。內容較多,請你提供郵箱,謝謝
㈧ 列舉建國及建國初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㈨ 中國建國後大事年表
1、·1964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
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2、1997年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燈火輝煌,舉世矚目的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這里的五樓大會堂隆重舉行。
歷史的時鍾指在1997年7月1日零點那一刻,大會堂全場肅立,幾千雙眼睛向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行注目禮。這是中華民族長久期盼的一個瞬間,這是永載世界史冊的一個瞬間。
3、1999年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時,第127任澳督韋奇立在澳門總督府進行最後一次的降旗儀式,為政權移交儀式拉開序幕。
下午4時30分,在億萬觀眾的見證之下,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走出澳督府,邁出了居住了8年之久的澳督府。站在斜向門口的位置等待儀式開始。
17時,在澳門警察樂隊所奏響的葡國國歌聲中,葡國國旗從樓頂的旗桿處降下。
隨後降旗手將降下的葡萄牙國旗折疊好後送到韋奇立的手中,韋奇立接過國旗並緊緊抱在胸前,面向嘉賓再次致意,望著天空及澳督府仍掛著的葡萄牙國徽深深鞠躬後便離開澳督府。
4、2003年成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
在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00秒,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征2F火箭發射。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飛船以平均每90分鍾繞地球1圈的速度飛行。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5、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北京正式開幕。開幕式共有9萬1千多名觀眾以及多國元首政要參加。
典禮由張藝謀擔任總導演。表演開場由2008名工作人員打著會發光的缶,缶每被打一次就會發一次光,構成中國及阿拉伯的數字,倒數開幕秒數。
隨後由永定門至主會場,沿北京城中軸線連續施放29個腳印造型的煙火,象徵「第29屆奧運會一步一步走進北京」,開幕式正式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