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的發展
Ⅰ 關於電影的歷史和發展歷程.
電影的誕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它涉及到物理學中的光學、電學、化學、生理和心理學以及機械製造和攝影技術,當這些技術發展到相當水平後才促使電影的出現,並隨著這些學科及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首先是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確立為電影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什麼是視覺暫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時候可能見過並玩過一種叫做幻盤的玩具。在一張圓形的硬紙板上,一面畫著一隻小鳥,另一面畫著一個鳥籠。當你拉緊系在紙板兩端的繩子,讓紙板快速旋轉時,好像小鳥關在籠子里了。如在黑暗中點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圓圈快速揮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人圈。這些就是視覺暫留現象。這時因為反映在我們視網膜上的視象不會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視象有視網膜上具有滯留性的特點。科學家試驗並確證,視像在眼前消失之後,仍然能夠在視網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時間。今天的電影,膠片上每畫格中的影像都是靜止不動的呆照。但是,通過給我們以連續運動的幻覺,這就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而產生的效應。
其次,電影的發明是在攝影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而普通攝影的拍攝對象,一般只能是靜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攝和表現出連續運動中的人和物。據說19世紀50年代,有位攝影師想6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他採用的辦法是: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未曝光的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如此這般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拍攝一個簡單的動作竟如此困難和煩瑣,如要拍攝快速復雜的連續運動,自然更加無能為力了。如:1872年美國有位富商和人打賭,他認為馬在奔跑時,它的4隻蹄會同時離地騰空。為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請一位攝影師來拍攝馬在奔跑時的實況。攝影師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機進行連續拍攝的試驗,花了幾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這項實驗,雖獲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可見一般的攝影技術是不可能適應電影攝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經過多年探索,終於製成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才首次為電影攝影奠定了初步基礎。
還有,適應電影攝影需要的膠片,必須依靠化學工業及其技術才能生產,而膠片必須通過放映機平穩、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銀幕上也並非易事,它有賴於機械工業為製作放映機提供先進的技術條件。1894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每次可放映半分鍾,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盧米埃爾從縫紉機的運作工藝得到啟發,在前人探索試驗製造放映機的基礎上獲得較大突破,發明了膠片以每秒16畫格的均衡速度通過放映機片門的放映技術,遂使影象清晰穩定地投射到銀幕上供大家觀賞,終於迎來了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一天,法國里昂的企業家、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7內,向社會正式公映了自己製作的幾部「活動照相」,如《火車到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壇和電影史學家們公認,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結束和電影時代的正式開始。偉大的電影先驅者盧米埃爾,為世界電影史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
1896年8月11日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外國人在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中放映了一部表現外國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轟動,被稱為西洋影戲。從此,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人也紛紛把自己國家的影片輸入中國,在酒樓茶肆中放映。
中國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當數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拍的《定軍山》。這是一部短戲劇片,主演是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定軍山》是譚派的保留劇目。京劇是當時中國人最喜愛、最熟悉的劇種,譚鑫培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京劇藝術家。任景豐當時的選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頗有精品意識的,因此,影片大獲成功。報載,放映時有13「萬人空巷來觀之勢」。當然,由於那時還是默片時代,所以任景豐等人只拍了其中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或舞蹈比較多的場面。
本世紀20年代前後是中國的電影事業的萌芽時期。1917
年,中國有了第1所自己的電影企業——商務印書館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樣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紀錄片、風光片,動畫片都出現了,但基本上還是在探索階段中。那時拍出的一些影片,如《嚴瑞生》、《紅粉骷髏》等,無論在影片的內容上、藝術性上,都很低劣。不過那時也確有一些影片具有積極意義。如我國的第1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辦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國人出資、中國人拍攝的
《莊子試妻》成為第1部送到外國去的影片。1931年,還誕生了我國的第1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0年代初,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左翼
文藝運動的興起,同時也標志著左翼電影的興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拍出了許多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又有相當藝術水準的影片,如《春
蠶》、《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狼山蝶血記》等。孫瑜執導的《野草閑花》不僅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其中的
《尋兄詞》開了我國電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漁光曲》,在中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時期,我國電影藝術家對於電影語言的運用更加純熟了,推、拉、搖、跟、升、降的攝法,各種蒙太奇手段的運用,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1937年以後,我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拍攝了《塞上風雲》、《八14百壯士》、《長空萬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派的腐敗和反革命的本質。而物質條件技術設備極差的解放區也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企業,1946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在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成立,為人民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我國的電影事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僅成立了許多新的電影製片廠,一些著名的優秀電影藝術家創作。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而且涌現了許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鋼鐵戰士》、《梁山伯與祝英台》、《聶耳》、《我這一輩子》等還在國際上獲獎或者獲得好評。十年浩劫,曾給中國的電影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害。打倒「四人幫」以後,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影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許多新的題材、新的辦法、新的電影藝術家大量涌現,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導演們拍攝了一批《天雲山傳奇》、《黃土地》、《紅高粱》等有國際聲望的電影,中國的電影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已穩步走向世界。
Ⅱ 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之後的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反抗封建主義壓迫的革命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1898年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的舞台,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Ⅲ 形容歷史發展的成語
歷史悠久
久經滄桑
滄海桑田
百年老店
千秋萬代
源遠流長
歷史悠久
Ⅳ 關於中國的發展史
1958年,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但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開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電,29英寸彩電的市場價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售出10多萬台。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後,康佳隨後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當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國產品牌通過價格戰將國外品牌大量的市場份額奪在了手中。這場降價戰後來也導致整個中國彩電業的大洗牌,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
1999年,消費級等離子彩電出現在國內商場。當時40英寸等離子彩電的價格在十幾萬元。
2001年,中國彩電業大面積虧損,康佳、廈華、高路華虧損,長虹每股贏利只有1分錢,這種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過技術提升得以扭轉。
2002年,長虹宣布研製成功了中國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電視。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傳統業界極限,屏幕尺寸達到了30英寸,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屏」。
2002年,TCL發動等離子電視「普及風暴」,開啟了等離子電視走向消費者家庭的大門。海信隨即跟進。
2003年4月,倪潤峰掀起背投普及計劃,背投電視最高降幅達40%。
2004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彩電實施反傾銷,導致中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
2004年,中國彩電總銷量是3500萬台,其中平板電視銷量不過區區40萬台,占整個彩電產品的1.14%。
2004年10月開始,平板電視在國內幾個主要大城市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傳統CRT(模擬)彩電。
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台,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
Ⅳ 中國鐵路歷史發展史
19世紀,中國繼日本及印度之後成為第三個修建鐵路的亞洲國家。1875年,英國在上海鋪設了14.5公里長的吳淞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
受「師夷長技以治夷」思想影響的「洋務派」清政府官員還是被迫接受了鐵路,於1881年建造了第一條清政府主張興建的官辦鐵路——唐胥鐵路。
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出了宏偉全面的鐵路建設計劃,設計了連通全國的3條主要干線,總長20萬公里。
1950年代初,新中國政府決定填補西部地區的鐵路空白,開始建設成都到重慶的成渝鐵路,1950年6月開工建設,1952年6月通車,成為解放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大秦鐵路建於1985-1997年,是中國唯一一條煤炭運輸專線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鐵路。京九鐵路,又稱京九線,是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深圳的鐵路。
2008年中國擁有了第一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截止至2016年,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2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65%以上。
(5)關於歷史的發展擴展閱讀:
自從中國的高鐵網路建成之後,每天的客流量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在春節等一些大型節日中,高鐵更是為廣大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在中國內地,還有著很多貧窮與落後的地方,在高鐵網路全面建成之後,在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必將讓中國的經濟再次騰飛。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鐵路運輸對於兵力運輸意義重大。而在中國高鐵網路出具規模的今天,想要集合十萬大軍,所需要的時間不超過半天。
Ⅵ 中國古代的史學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史學指先秦時期至鴉片戰爭(1840 年)以前的中國史學。
1起源編輯
中國古代史學追本溯源,萌發於古代先民對於遠古英雄人物的傳說。黃帝、蚩尤之戰是關於部落戰爭中的英雄人物的傳說,羿射九日、女媧補天是關於對自然災害進行斗爭中的英雄人物的傳說,禹善治水、稷善耕稼是關於在社會生產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英雄人物的傳說,還有許多關於創造發明、祖先崇拜、血統承傳的傳說。這是在文字出現以前先民的原始歷史意識和歷史知識傳播的最初形式。
2產生
殷、周時期出現了甲骨文和金文,有了簡單的文字記載,為史學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中國古代史學從最早的官文書《尚書》和史詩即《詩經》中的《雅》《頌》出現為萌芽起,歷二千餘年,經過5 個發展時期,取得了世所罕見的成就。1.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產生。《尚書》中的《盤庚》《牧誓》等篇記載了殷、周時期的一些重大史事,《雅》《頌》反映周室東遷前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情況和有關封國、征伐、農事等活動,它們與金文記載都表現出明確的歷史意識。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國史」發展起來,稱「春秋」、「檮杌」、「乘」,均編年紀事。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為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開私人撰史的先河。戰國時期私人撰史逐漸增多,《左傳》和《國語》是記述春秋史事的,《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家書》是記述戰國史事的,《竹書紀年》和《世本》是記述遠古至當世史事的通史,政治形勢走向統一的趨勢在史書中多有反映。
3確立
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確立。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歷史巨著《史記》和《漢書》,前者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後者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們奠定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基礎。西漢初年諸家史論和東漢末年荀悅撰寫的第一部斷代編年史《漢紀》,也是這個時期的重要史學成果。
4發展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三國志》、《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周書》、《北齊書》、《隋書》、《南史》、《北史》等 13 部「正史」的編撰,是這個時期史學的重大成就。它們佔了《廿四史》的半數以上。劉知幾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史學評論著作《史通》(唐中宗景龍四年,即公元 710 年),杜佑寫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體通史《通典》(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即公元 801 年),擴大了歷史撰述的領域。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傳、譜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發展,史書的數量、種類和體裁也都明顯的增加。
5完善
五代宋元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繼續發展。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鄭樵的《通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代表了編年、紀傳、典制三種體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是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傑作。《舊唐書》、《舊五代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等 7 部「正史」的編撰,以及對於當代歷史文獻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學繼續發展的勢頭。5.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嬗變。李贄的《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顧炎武的《日知錄》,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宋論》,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等,是這個時期的史學名作。對於歷史文獻的考訂、整理、校勘和對於古史的考信,王鳴盛、錢大昕、趙翼、阮元、崔述等,是為名家。封建正宗史學思想仍居統治地位,同時出現了批判和揭露封建專制主義的進步思想。
Ⅶ 關於人類發展的歷史
人類的史前時代還有歷史
詳情請看《熊貓戰紀》新浪首發,火熱連載
Ⅷ 有關歷史發展的名言
●只有傳記是真實的歷史。
——卡萊爾(英)《新聞評論》
●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
——湯因比(英)《湯因比論湯因比》
●人類的具體歷史,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所有人的歷史,也必然是人類的一切希望、斗爭和受難的歷史。
——波普(英)《公開社會及其敵人》
●正如哲學是研究他人誤解的學問,歷史是研究他人錯誤的學問。
——菲利浦•古德利爾(英)《龍套與超人》
●歷史是人類的過去的知識。
——亨利—伊雷內•馬魯(法)《歷史如同知識》
●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法)《歷史哲學》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雨果(法)《笑面人》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神聖家族》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
——列夫•托爾斯泰(俄)《戰爭與和平》
●歷史是知識分子文化活動的結果。
——高爾基(蘇)《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
●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
——卡爾•貝克(美)《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
——廖沫沙(中)《廖沫沙近作選•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歷史會重演。
——修昔底德(古希臘)《歷史》
●死亡的歷史會復活,過去的歷史會變成現在,這都是由於生命的發展要求它們的緣故。
——克羅齊(意)《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
●每一種真正的歷史都是現代史。
——克羅齊(意)《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
●歷史有三種不同的任務,我們可以稱為科學的、想像的或推測的和文學的。
——喬治•屈維廉(英)《克萊奧——一位繆斯》
●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
——雨果(法)《悲慘世界》
●歷史展示出現在與過去的一種對話,在這種對話中,現在採取並保持著主動。
——雷蒙•阿隆(法)《歷史哲學》
●歷史是一出沒有結局的戲。每個結局都是這出戲的新情節的開始。
——彼得•海爾(荷)《在歷史中遭遇》
●人離開狹義的動物愈遠,就愈是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恩格斯(德)《自然辯證法》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比起大自然來,歷史對人類的感情更嚴酷,更殘暴。大自然要求人們僅僅滿足於天賦的本能,而歷史卻要強制人的理智。
——高爾基(蘇)《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
●歷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機遇是赫赫名人、偉大人物的間歇出現。
——阿倫•尼文斯(美)《歷史學導論》
●人類的歷史是很忍耐地等待著被侮辱者的勝利。
——泰戈爾(印度)《飛鳥集》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
——班固(漢)《漢書•京房傳》
●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
——魏源(清)《默觚•治篇五》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李道釗(現代)《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
——毛澤東(中)《周恩來在第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報告》
●舊的歷史,帶著它的詩、畫,與君子小人,必須死!新的歷史必須由血里產生出來!
——老舍(中)《四世同堂》
●歷史是不能容納謊言的。
——唐弢(中)《只是過剩》
●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
——余秋雨(中)《藝術創造工程》
●歷史是進化的,但有時總使人感覺它是在重復過去。
——廖沫沙(中)《廖沫沙雜文集•歷史重復》
●歷史不能長久被欺騙,正像民眾不能長久被欺騙一樣。
——華崗(中)《中國歷史的翻案》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
——範文瀾(中)《範文瀾歷史論文選集•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歷史是嚴峻的。歷史並不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古華(中)《芙蓉鎮•人情•鬼情》
●歷史對事業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結果來評定的。
——喬萬尼奧里(意)《斯巴達克思》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
——休謨(英)《論歷史研究》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
——喬治•屈維廉(英)《克萊奧——一位繆斯》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
——喬治•屈維廉(英)《克萊奧——一位繆斯》
●歷史又可教我們以智慧和價值的相對性。
——莫洛亞(法)《書卷長留伴一生》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只要我們都尊重歷史,就一定能夠得到真理。
——廖沫沙(中)《廖沫沙近作選•關於我在三十年代寫的兩篇雜文》
●我們的歷史是一份無比珍貴的遺產,是值得我們自豪的。
——吳晗(中)《學習集•論歷史知識的普及》
●歷史還不是一門科學,僅僅靠偽造和刪節才會被弄得像門科學似的。
——羅素(英)《自由與組織》
●歷史只是一連串罪惡與災難的圖畫。安分守己與清白無辜的人,在廣大的舞台上一向就沒有立足之地。
——伏爾泰(法)《天真漢》
●歷史有如悲劇,要沒有情慾、罪惡、災難,在其中掀風作浪,就會顯得毫無生氣,令人生厭。
——伏爾泰(法)《天真漢》
●歷史不時表現為一團烏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轉的洪流一樣。
——雅斯貝爾斯(德)《人的歷史》
●歷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創造的。
——高爾基(蘇)《克里姆•薩姆金的一家》
●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
——米•左琴科(蘇)《一本淺藍色的書》
●科學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錯覺和失敗的歷史,是偉大的玩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進行工作的歷史。
——寺田寅彥(日)《科學家與頭腦》
●歷史永遠是陳舊的,新的生活不能把歷史為根據,這正如一種新的愛情不能和舊的愛情一樣。
——胡也頻(中)《到莫斯科去》
●研究歷史是醫治心靈疾病的良葯。
——李維(古羅馬)《羅駛》
●歷史是生活的教師。
——克羅齊(意)《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
●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後世的教訓。
——塞萬提斯(西班牙)《堂•吉訶德》
●歷史總是為生活服務的,它提供範例,評價過去,或者把目前這個時刻安放到生成——演變中去。
——雷蒙•阿隆(法)《歷史哲學》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
——馬克思(德)《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雅斯貝爾斯(德)《人的歷史》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
——趙鑫珊(中)《哲學與當代世界》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管子(戰國)《管子•形勢》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大戴禮記•保傅》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漢)《報任少卿書》
Ⅸ 歷史的發展受了哪些影響
歷史的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後來恩格斯為了反對有的人對唯物史觀的簡單化,還提出了歷史發展的「合力」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把作用於社會歷史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個復雜的動力系統,是它們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甚至把許多人的意志力量也看成是一種「合力」。但是,這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現實:歷史過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其最終的決定力量是社會生產力。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所闡明了的歷史運動的規律。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在人類的命運中,除了不固定本身外沒有任何固定的東西,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只要注意觀察歷史的不可阻擋的進程,看到歷史的車輪是怎樣無情地駛過一個個帝國的廢墟、常常毫不惋惜地毀滅整整一代人,充滿了偶然突發的事件,但歷史發展的總航向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唯物史觀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毫無疑問,歷史唯物主義會把人類關於自身歷史的研究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