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王字歷史

王字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14 22:57:13

❶ 王字的演化歷史

王,甲骨文承續金文字形。

❷ 王字的來歷是什麼

王字起源

1.造字法:(主)會意字,從一從土。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為斧鉞之形,斧鉞為禮器,象徵王者之權威。本義:天子,君主,君王。
2.殷周時代對君王、國王(含諸侯國)的稱呼,但,自封建社會始,意思有所擴大,王是對帝王、君王、國王、王爺的稱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土》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上》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東漢·許慎《說文》
王,天子也。——東漢·劉熙《釋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為皇帝。漢有天下,因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六書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北宋·柳宗元《封建論》
以王命聚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古典解釋
康熙字典《午集上》《玉字部》:王
《廣韻》《集韻》《韻會》雨方切,音徨。
《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
《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
《易·坤卦》或從王事。又《隨卦》王用享於西山。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盪盪。
《詩·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於外者亦曰王。又諸侯世見曰王。
《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又凡尊稱亦曰王。
《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放切,徨去聲。霸王。〕謹按王於放切,徨胡光切,王非徨之去聲,今將徨去聲霸王五字改為音旺霸王也。

❸ 古代王字的演變故事50字

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於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

❹ 王字的來歷50字

商代晚期的「王」字是一把刃朝下的「鉞」的形狀(後來逐漸抽象化,演變成了「三橫一豎」的「王」字)。

由此也可見「王」字在造出來之前「鉞」就已是軍權的象徵,這說明王權源於軍權,由象徵權力的「鉞」來代表「王」,「王」也就象徵權力。

漢字影響: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琉球群島,漢字被融合成它們語言的文字「漢字(かんじ)」、「漢字(한자)」、「漢字(hán tự)」。

❺ 王字的由來

中國人很早就對「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認識,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現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頻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於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的原因。王字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學說。 在有關王字起源的諸說中,吳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義,斧也」,其字亦斧之象形。林澐在《說王》一文中,進一步申述了此說,指出斧鉞在古代本是一種兵器,也是主要用於治軍的刑具,曾長期作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物,王的前身是軍事首長。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藏甲骨拓片中一王字作「□」,說明這一裝安鐏的斧鉞象形,告訴我們王字是由刃部朝下、□鐏橫置、正在執行砍伐功能的斧鉞象形來表示的,即「只有執行砍伐功能時的鉞,才能表示『王』」,這亦即《韓非子》所謂「王者,能攻人者也。」 《爾雅釋詁》曰:「王,君也」。《六書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為皇帝。漢有天下,因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王字的本義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寫作大(佚三八六),大(粹一O二一),似火形,此取清代古文字學家之說,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 因為「王」字使用的歷史很早,又與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字同時出現,因此,我找了一下中國最早的「王」和最早的姓「王」的人: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當然應該是黃帝,他又是八百五十個氏族部落的首領、領袖和總統,他這個「萬王之王」的頭銜,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國王的「王」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最早姓「王」的人呢?(也算是「王」姓的起源了吧) 據《莊子/逍遙游》記載:許由是帝堯的老師,堯欲將治理九州的重任託付於許由,而嚙缺又是許由的老師,嚙缺的老師是王倪。伏羲和黃帝都曾與王倪論道。王倪、嚙缺、許由,他們都是逍遙派,都是仙風道骨的長者。王倪與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晉王僑一樣,有點傳說中的人物那種特有的、很神秘的氣氛。如果傳說中的人可以被後人尊奉為始祖,王倪就可謂是中華王氏不爭的第一人了。 另一個較早出現在史籍中的王姓人,便是夏朝的冥子王亥,由於王亥的地位很高(夏王室的親王),史籍中多有提及。王亥的存在,證明了王室即為王氏之源的論點。王亥的世系清晰,為黃帝第三十七世(此前有學者傳為十世),夏王大禹的第七世孫。因為王亥的真實性沒有問題,他的身分又確實是「王」。所以,由王倪王亥來共同出任沒有爭議的,中華王氏的形式上的不同世代的第一人,應該不存在問題(法律上的第一人應是大禹、子契、後稷)。 而姬姓王氏的第一人,則非周朝的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王業莫屬。 http://post..com/f?kz=17948349 http://www.33jisi.com/zcjp/zp_list.asp?id=33&type=2 (感興趣的話,就去看看吧)

❻ 姓王的歷史簡介

王姓,是中國大姓,源出有五: 太子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屬於以王族身份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於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後代被世人稱為王家,便以王為氏。太子晉去世後,楚國詩人屈原在《遠游》中有雲「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唐代李白也曾寫過「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的詩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後。姬高始封於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後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
例如信陵君魏無忌,先是避難於泰山,至西漢時期入朝,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陵君, 王姓的起源和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其後裔子孫認為自己源於王族顯貴之家,便易姓為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成湯王子比干後裔,屬於以王族身份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後,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國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他不滿於時局,多次犯顏直諫, 王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後世譽為忠於祖國的楷模,並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輝市城北15里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居住的衛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王氏。
源流三
源於姚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姚姓之後齊王田和後裔,屬於以王侯身份為氏。舜生於姚地,即以姚為姓,其後子孫即以父姓和地姓的姚為氏,稱為姚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出於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即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後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新朝皇帝(建興帝)王莽出於此脈。《漢書·元後傳》:「孝元皇後,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源流四
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戰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劉氏改姓王氏。西漢末,建興帝王莽建立新朝,公元10年(始建國二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②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③楊氏、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源流五
出自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①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②隋代的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③鮮卑族可頻氏。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鉗耳氏。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後兄弟並改姓王氏。」鉗

耳兄弟成為王後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後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後同輩。
⑤高麗人。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樂浪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⑥回紇人。安東都護府是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公元48年(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頗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王氏,世代相傳至今。
除了一些原來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為王姓,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中都有曾經為王、稱王、做官、稱帝的 、稱帝的人和後代把自己的本來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當官、稱王、稱帝意圖、王族、皇族、被賜姓王的人把本姓改為王姓,王姓的由來很復雜。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女孩名字大全_2020新生寶寶女孩名字大全_科學

女孩名字大全,參考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著作!女孩名字大全,分析嚴謹,精選好名等你來拿!女孩名字大全,結合傳統科學理論,科學起名,新穎內涵
銅陵辰陽文化科技有..廣告 
姓王女生的名字_2020寶寶起名大全_國學傳統國學起名

專注姓王女生的名字35年,已為眾多起名客戶取名,精選好聽,寓意吉祥,如意的美名!寶寶取好名,高分好聽吉祥美名,寶寶起名大全,讓您輕松給寶寶起名大全。
安慶天漲信息咨詢服..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取名大全女孩2020屬鼠寶寶起名宜用字
取名大全女孩,屬鼠寶寶起名宜用有"豆","禾","米","草"的字根。取名大全女孩,名字中有這些字,表現了豐盛感,滿足感,屬鼠寶寶不愁吃穿。比如:顯,粟,梁,秉等。
572020

❼ 「王」字的來歷

這些不戴帽子的王,最初被解釋為「站立的立」,字,可是,可是這樣解釋,上古留下的很多詞句就沒有辦法讀通,更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直到,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才對這些不戴帽子的王字正了名,上古的很多詞句才能讀通。

然而,仍然有和很多的王字的寫法,給後人想像的空間。

從大篆的字形看,的寫法中還可以看出,最下一橫開始並不是平直的「一」,而是有一個弧形,上端的兩橫像斧子柄。

有人推測 「王」這個稱號最初指的是上古的軍事首領。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逐漸成為了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專名。

《六書故》中就說,擁有天下的人就成為王,帝王是一個意思,直到秦始皇自己稱之為皇帝;漢代以後,封同姓為王名稱就亂了。

而吳大徵先生認為王字的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為「王」。

❽ 歷史上名字中帶王字的名人、中外都可以。謝謝

在我國歷史上,王姓傑出人物不但領域廣泛,而且人數繁多。最早的名人要數戰國時「鬼谷先生」王詡;秦朝時有大將王剪,漢朝時有文學家王褒、權臣王鳳、名臣王允、思想家王充,晉朝時有丞相王導、書法家王羲之及王獻之,唐代有文學家王維、王勃、王昌齡,宋朝有政治家王安石,元朝有劇作家王實甫、書畫家王蒙、農學家王楨,明朝時有文學家王世貞、哲學家王守仁,清代有思想家王夫之、書畫家王原祁、學問家王鳴盛等。近代有中共早期創始人之一王盡美,革命家王若飛,國學大師王國維,國民黨將領王陵基等。現代有革命家王稼祥、王震,科學家王淦昌,教育家王大牛,美國電腦大王王安,著名富豪王永慶等。

歷史名人
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薊、荊諸地的名將王翦。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東漢時誅殺董卓的王允,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還有創立新莽王朝的王莽。晉朝時,王氏之盛達到巔峰狀態,西晉有大將王愷,太尉王衍;東晉的王導接連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還有琅邪的王羲之、王獻之、王微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以及名士王通等。北宋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名臣王安石。金朝的名道王重陽是全真教的創立者。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典,還有著名的畫家和詩人王冕,工畫墨梅,亦擅竹石,能刻印。明朝有文學家王世貞,哲學家和教育家王守仁,散曲家王磐、王慎中,還有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論>的王夫之。清代有畫家王鑒,思想家王源等,清末有大文學家王國維,所著有《人間詞話》等,尤致力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的考釋。

姓氏來源
王姓是占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復雜。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於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這一支系出自於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出自於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王朝的後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於可頻氏;在馮翊一帶的,原來是鉗耳族的後代;山東營州王姓,來自高麗國;安東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廣韻》中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處:太原(今山西)、琅邪(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西安)、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檔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為著名。正因為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的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賜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孫嘉,獻符命於王莽,賜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據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故易名王罕。不僅華夏族的王室之後不少是以王為姓,許多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執政者的後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其意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布廣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支王氏在山東繁衍的子孫,其子孫世代簪纓,使王氏成為一時望族。

❾ 王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人很早就對「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認識,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現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頻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於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 「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的原因。王字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學說。

在有關王字起源的諸說中,吳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義,斧也」,其字亦斧之象形。林澐在《說王》一文中,進一步申述了此說,指出斧鉞在古代本是一種兵器,也是主要用於治軍的刑具,曾長期作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物,王的前身是軍事首長。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藏甲骨拓片中一王字作「□」,說明這一裝安鐏的斧鉞象形,告訴我們王字是由刃部朝下、□鐏橫置、正在執行砍伐功能的斧鉞象形來表示的,即「只有執行砍伐功能時的鉞,才能表示『王』」,這亦即《韓非子》所謂「王者,能攻人者也。」

《爾雅•釋詁》曰:「王,君也」。《六書•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為皇帝。漢有天下,因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王字的本義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寫作大(佚三八六),大(粹一O二一),似火形,此取清代古文字學家之說,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

因為「王」字使用的歷史很早,又與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字同時出現,因此,我找了一下中國最早的「王」和最早的姓「王」的人: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當然應該是黃帝,他又是八百五十個氏族部落的首領、領袖和總統,他這個「萬王之王」的頭銜,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國王的「王」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最早姓「王」的人呢?(也算是「王」姓的起源了吧)

據《莊子/逍遙游》記載:許由是帝堯的老師,堯欲將治理九州的重任託付於許由,而嚙缺又是許由的老師,嚙缺的老師是王倪。伏羲和黃帝都曾與王倪論道。王倪、嚙缺、許由,他們都是逍遙派,都是仙風道骨的長者。王倪與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晉王僑一樣,有點傳說中的人物那種特有的、很神秘的氣氛。如果傳說中的人可以被後人尊奉為始祖,王倪就可謂是中華王氏不爭的第一人了。

另一個較早出現在史籍中的王姓人,便是夏朝的冥子王亥,由於王亥的地位很高(夏王室的親王),史籍中多有提及。王亥的存在,證明了王室即為王氏之源的論點。王亥的世系清晰,為黃帝第三十七世(此前有學者傳為十世),夏王大禹的第七世孫。因為王亥的真實性沒有問題,他的身分又確實是「王」。所以,由王倪王亥來共同出任沒有爭議的,中華王氏的形式上的不同世代的第一人,應該不存在問題(法律上的第一人應是大禹、子契、後稷)。

❿ 王字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

王字起源

1.造字法:(主)會意字,從一從土。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為斧鉞之形,斧鉞為禮器,象徵王者之權威。本義:天子,君主,君王。
2.殷周時代對君王、國王(含諸侯國)的稱呼,但,自封建社會始,意思有所擴大,王是對帝王、君王、國王、王爺的稱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土》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上》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東漢·許慎《說文》
王,天子也。——東漢·劉熙《釋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為皇帝。漢有天下,因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六書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北宋·柳宗元《封建論》
以王命聚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古典解釋
康熙字典《午集上》《玉字部》:王
《廣韻》《集韻》《韻會》雨方切,音徨。
《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
《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
《易·坤卦》或從王事。又《隨卦》王用享於西山。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盪盪。
《詩·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於外者亦曰王。又諸侯世見曰王。
《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又凡尊稱亦曰王。
《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放切,徨去聲。霸王。〕謹按王於放切,徨胡光切,王非徨之去聲,今將徨去聲霸王五字改為音旺霸王也。

王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王」源出有許多,帝王的後裔稱王子,王孫,遂為氏。

一 ; 出於「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子孫在陳國,齊王田和為其後人。

二 ; 出於「子」姓。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

三 ; 出於「?」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 ; 又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邪 ( 今山東膠南 ) ,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為「王」氏。

四 ; 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五 ; 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復姓可頗氏。亦改為王氏。

六 ; 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七 ; 西?鉗耳族有王氏。

八 ; 賜姓,如燕王丹的玄孫嘉,在西漢末年王莽當朝時被賜姓「王氏」。

九 ; 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家族名人

王子喬,神話傳說中的仙人。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稱為王喬、王子晉。

王翦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秦的名將,頻陽(今陝西富平縣東北五十里)人。事秦始皇,曾定趙、燕、薊諸地,後為李信所讒,謝病歸里,後信戰敗,始皇遂用翦策以平荊。

王昭君 ( 王嬙 ) (生卒年不詳)漢秭歸人。元帝時選入掖庭,呼韓邪單於入朝,求美人為閼氏,帝以嬙賜之,號寧胡閼氏。晉時避司

馬昭諱,改稱明妃。

王羲之 (321~379)字逸少,東晉臨沂(今屬山東)人,後南遷為會稽人。嘗為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善書法,所寫草隸,冠絕古今,以蘭亭集序、樂毅論等為最,後人稱為書聖。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宋臨川人。博覽強記,工書畫,尤善詩,而文詞簡練。神宗時為相,改革政治,銳行新法,因反對者眾多,沒有成功。封荊國公,卒諡文。著有周官新義、臨川集、唐百家詩選等。

王陽明 (1472~1528)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大儒,弘治進士。正德時巡撫南贛,定宸濠之亂。嘉靖時封新建伯,總督兩廣,破斷藤峽賊,卒諡文成。其學以知行合一為主,發揮致良知之教,反對朱熹格物窮理之說,講心學淵源於宋之陸九淵,世稱姚江學派。嘗築室於陽明洞,學者稱「陽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書。

熱點內容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