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冠歷史
⑴ 歐冠歷史介紹
歐洲冠軍杯歷史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足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復興,但這項運動僅僅是通過國家隊的比賽在各國普及的。到了1953年,在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的由英格蘭隊3:6負於匈牙利隊的友誼賽竟然全場爆滿。俱樂部之間的跨國較量也是如此,匈牙利基斯佩特洪韋德、英格蘭阿森納、阿根廷河床、義大利尤文圖斯等俱樂部的海外遠征,常常吸引了大批狂熱的球迷。然而,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交流、還是俱樂部級別的賽事都為數寥寥。除了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等若干賽事之外,歐洲俱樂部之間不存在國際性賽事。這時,法國人
加布里埃爾·亞諾提出了創立歐洲冠軍杯的構想,這一年是1955年。
前法國國腳亞諾是歐洲足球先生評選活動的創始人,同時為法國《隊報》和《法國足球》雜志撰稿,他敏銳地預感到有可能出現一個嶄新的賽事,可以讓歐洲各國頂尖俱樂部匯聚一堂。他提議由各國著名俱樂部以聯賽制度創立一個新賽事。而當時歐洲足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第一屆大會定於1955年3月2日召開,他們更為關心的是內部組織問題和如何爭取各國家協會加入其組織。當時,它還沒有條件對法國人提出的這一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想法給予支持。歐洲冠軍杯的推動者們積極與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聯系,但結果卻令人失望。這兩個組織都對沒有國家隊參加的比賽不太感興趣。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舉行的俱樂部級國際比賽主要有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中歐國家自1927年起便舉行米特羅帕杯,這項比賽開始時只在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後來又陸續接納了義大利、羅馬尼亞和瑞士和球隊參加。而拉丁根開始於1949年,參加的有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球隊,這一比賽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所有這些比賽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比賽,都只是局限乾地區之間,而不包括整個大陸之間的交流。
亞諾的計劃得到了皇家馬德里隊、安德萊赫特隊、維也納快速隊等數傢俱樂部以及匈牙利足協的熱情歡迎。其它俱樂部則由於賽程沖突、球員報酬、夜間照明等種種原因而遲疑不決,或是提出異議。《隊報》委託其編輯部的一位負責人棗雅克德·里斯維克組織了一次由當時的歐洲主委俱樂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以確定歐洲俱樂部間的比賽形式。舉行歐洲俱樂部杯賽的堅定支持者之一便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的主席聖地亞哥·伯納烏。他所領導的俱樂部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不少成就,為了更進一步,他繼續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聘請了當時的幾位著名球星:阿根廷的斯蒂芬諾和里亞爾。
會議於1955年4月2日至3日舉行。盡管在一個月以前,歐洲足聯在維也納執委會會議上重申不與非國家隊參加的比賽進行任何合作,但還是阻止不了各個協會派代表去巴黎。法國《隊報》發出了18封邀請函,其中只有兩傢俱樂部代表沒有與會。一家是蘇格蘭的愛丁堡愛爾蘭人隊,不過它同意參加新賽事;另一家是蘇聯的莫斯科迪納莫隊,其解釋的理由是正值蘇聯嚴冬,難以赴會。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各傢俱樂部對賽制達成了協議:比賽由各國聯賽冠軍參加;採用主客場淘汰賽制,或兩隊積分和凈勝球都相同,則在第三者球場上舉行一場附加賽;冠軍杯的決賽須在歐洲足聯事先確定的球場上進行;在本隊球場比賽時,門票收入、廣告費和電視轉播費歸東道主處理。在這次會議上,還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聖地亞哥·伯納烏任該委員會的第一副主席。委員會負責起草擬定歐洲冠軍杯的要點,並通報了國際足聯以求理解。
歐洲足聯想搞另外一個杯賽,替代《隊報》和歐洲大部分俱樂部所提議舉行的歐洲冠軍杯。歐洲足聯所要搞的杯賽不是要俱樂部隊而是要各城市隊參加,目的是為了密切歐洲各城市間的友好聯系和體育交往。這項提議得到英格蘭足球協會的支持,它當時正對沒有參加發起創立歐洲俱樂部杯賽感到不快。這是英格蘭足協的慣用手法,英國人對未在它的國土上研究過的事情一律採取輕蔑態度。實際上,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四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一直與國際足聯鬧別扭,它退出了這個組織,停止參加奧運會比賽和最初幾屆世界盃賽。當時任英格蘭足協秘書長的斯坦利·勞斯明確表示該組織反對創立非國家非城市之間進行的比賽。他主張多組織一些歐洲人民之間、俱樂部之間、城市之間、工廠之間、青年組織之間、學校之間的友誼比賽。
後來,歐洲足聯於1955年6月舉辦了國際城市工業博覽會杯賽,這次比賽在首屆歐洲冠軍杯開賽前三個月舉行。然而,盡管歐洲足聯有著舉辦博覽會杯的良好願望,還是阻止不了該比賽變成二流比賽的趨向。首屆比賽拖了三年才結束,最後一場比賽是巴塞羅那隊和倫敦代表隊之間於1958年5月1日進行的。而在這一段時間里,已舉辦過三屆歐洲冠軍杯。
1955年,形勢的發展使國際足聯改變了俱樂部冠軍杯賽的看法。他們看到比賽的確還象那麼回事。另外,參加比賽球隊的水平也較高。像比利時的安德萊赫特、奧地利的維也納快速、葡萄牙的里斯本競技和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等隊。另一方面,1954年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盃賽首次進行電視轉播並獲得成功後,使得歐洲電視機構支持歐洲冠軍杯可能性增大,而這一點意味著擴大影響並賺錢。
在國際足聯的勸告下,歐洲足聯開始重新考慮對歐洲冠軍杯的反對態度。歐洲足聯向歐洲冠軍杯的組織者們提出條件把組織比賽的權力交還給歐洲足聯,俱樂部代表隊參加比賽須經所在國家協會批准等。
在所提出的條件被接受後,歐洲足聯執委會於1955年5月21日在巴黎召開會議,邀請所有對比賽發生興趣的俱樂部參加。會議決定由歐洲足聯親自組織這項完整,並將比賽改稱為歐洲冠軍杯,不再使用原稱歐洲俱樂部杯賽。
英國人仍然拒不承認歐洲冠軍杯,不準切爾西隊參加首屆比賽。但首屆歐洲冠軍杯仍然於1955年9月開賽,1956年5月結束,地點在巴黎,皇家馬德里隊獲得冠軍。
1968年對比賽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即在預賽階段設立種子隊,用以避免強隊之間過早相遇。另一重大修改是「控制」抽簽,以避免那些有政治糾紛的國家(如蘇聯和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等)碰巧分在同一組。
1969年起取消了比賽中兩隊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進行附加賽的做法;改為在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根據在對方場地進球多少決定勝負,即我們常說的「客場進球雙計」。這樣做的目的是力圖避免參賽隊在對方場地採用過分保守的防守型戰術。在決賽中如出現平局,則採用加時賽,如仍不能作出勝負.則再進行一場附加賽。這種情況僅在1974年出現過一次,拜仁慕尼黑隊在附加賽中以4:0大勝馬德里競技隊,開始了他們三連冠的歷程。
1992年,歐洲冠軍杯在半決賽中引入了分組循環賽,兩個小組的第一名再進行決賽。比賽也因此而改稱了歐洲冠軍聯賽,但人們仍習慣於將其稱為歐洲冠軍杯。在後來的幾年中,冠軍杯的賽制又屢有變化,逐漸將分組循環賽制應用到復賽以前的比賽,參賽的球隊也不再限於各國的聯賽冠軍,一些足球強國的聯賽亞軍也可以參賽。曼徹斯特聯隊在1999年神奇般地奪冠,他們正是以聯賽亞軍的身份參加比賽的。而這一切變化,都是為了增加比賽的場次,使參賽的各隊能夠得到更多的收益。
1998年,為了阻止各大俱樂部建立歐洲超級聯賽的設想,歐洲足聯決賽從1999/2000賽季起對歐洲三大杯賽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改革:歐洲優勝者杯賽被取消。而根據歐洲俱樂部比賽成績的排名,各國可以派出1-4支球隊參加歐洲冠軍杯賽;在冠軍杯賽中進行兩個階段的分組循環賽,第一階段各小組的第三名還可以繼續參加聯盟杯
⑵ 歐冠歷史資料來源網站
歐洲冠軍聯賽(UEFA CHAMPIONS LEAGUE)是歐足聯最有聲望的一項俱樂部賽事。前身是1955/56賽季創建的歐洲俱樂部冠軍杯賽。1992年歐洲足聯對這項杯賽的賽制.
⑶ 歐冠有多少年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足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復興,但這項運動僅僅是通過國家隊的比賽在各國普及的。到了1953年,在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的由英格蘭隊3:6負於匈牙利隊的友誼賽竟然全場爆滿。俱樂部之間的跨國較量也是如此,匈牙利基斯佩特洪韋德、英格蘭阿森納、阿根廷河床、義大利尤文圖斯等俱樂部的海外遠征,常常吸引了大批狂熱的球迷。然而,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交流、還是俱樂部級別的賽事都為數寥寥。除了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等若干賽事之外,歐洲俱樂部之間不存在國際性賽事。這時,法國人加布里埃爾·亞諾提出了創立歐洲冠軍杯的構想,這一年是1955年。
前法國國腳亞諾是歐洲足球先生評選活動的創始人,同時為法國《隊報》和《法國足球》雜志撰稿,他敏銳地預感到有可能出現一個嶄新的賽事,可以讓歐洲各國頂尖俱樂部匯聚一堂。他提議由各國著名俱樂部以聯賽制度創立一個新賽事。而當時歐洲足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第一屆大會定於1955年3月2日召開,他們更為關心的是內部組織問題和如何爭取各國家協會加入其組織。當時,它還沒有條件對法國人提出的這一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想法給予支持。歐洲冠軍杯的推動者們積極與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聯系,但結果卻令人失望。這兩個組織都對沒有國家隊參加的比賽不太感興趣。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舉行的俱樂部級國際比賽主要有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中歐國家自1927年起便舉行米特羅帕杯,這項比賽開始時只在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後來又陸續接納了義大利、羅馬尼亞和瑞士和球隊參加。而拉丁根開始於1949年,參加的有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球隊,這一比賽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所有這些比賽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比賽,都只是局限乾地區之間,而不包括整個大陸之間的交流。
亞諾的計劃得到了皇家馬德里隊、安德萊赫特隊、維也納快速隊等數傢俱樂部以及匈牙利足協的熱情歡迎。其它俱樂部則由於賽程沖突、球員報酬、夜間照明等種種原因而遲疑不決,或是提出異議。《隊報》委託其編輯部的一位負責人棗雅克德·里斯維克組織了一次由當時的歐洲主委俱樂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以確定歐洲俱樂部間的比賽形式。舉行歐洲俱樂部杯賽的堅定支持者之一便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的主席聖地亞哥·伯納烏。他所領導的俱樂部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不少成就,為了更進一步,他繼續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聘請了當時的幾位著名球星:阿根廷的斯蒂芬諾和里亞爾。
會議於1955年4月2日至3日舉行。盡管在一個月以前,歐洲足聯在維也納執委會會議上重申不與非國家隊參加的比賽進行任何合作,但還是阻止不了各個協會派代表去巴黎。法國《隊報》發出了18封邀請函,其中只有兩傢俱樂部代表沒有與會。一家是蘇格蘭的愛丁堡愛爾蘭人隊,不過它同意參加新賽事;另一家是蘇聯的莫斯科迪納莫隊,其解釋的理由是正值蘇聯嚴冬,難以赴會。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各傢俱樂部對賽制達成了協議:比賽由各國聯賽冠軍參加;採用主客場淘汰賽制,或兩隊積分和凈勝球都相同,則在第三者球場上舉行一場附加賽;冠軍杯的決賽須在歐洲足聯事先確定的球場上進行;在本隊球場比賽時,門票收入、廣告費和電視轉播費歸東道主處理。在這次會議上,還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聖地亞哥·伯納烏任該委員會的第一副主席。委員會負責起草擬定歐洲冠軍杯的要點,並通報了國際足聯以求理解。
歐洲足聯想搞另外一個杯賽,替代《隊報》和歐洲大部分俱樂部所提議舉行的歐洲冠軍杯。歐洲足聯所要搞的杯賽不是要俱樂部隊而是要各城市隊參加,目的是為了密切歐洲各城市間的友好聯系和體育交往。這項提議得到英格蘭足球協 會的支持,它當時正對沒有參加發起創立歐洲俱樂部杯賽感到不快。這是英格蘭足協的慣用手法,英國人對未在它的國土上研究過的事情一律採取輕蔑態度。實際上,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四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一直與國際足聯鬧別扭,它退出了這個組織,停止參加奧運會比賽和最初幾屆世界盃賽。當時任英格蘭足協秘書長的斯坦利·勞斯明確表示該組織反對創立非國家非城市之間進行的比賽。他主張多組織一些歐洲人民之間、俱樂部之間、城市之間、工廠之間、青年組織之間、學校之間的友誼比賽。
後來,歐洲足聯於1955年6月舉辦了國際城市工業博覽會杯賽,這次比賽在首屆歐洲冠軍杯開賽前三個月舉行。然而,盡管歐洲足聯有著舉辦博覽會杯的良好願望,還是阻止不了該比賽變成二流比賽的趨向。首屆比賽拖了三年才結束,最後一場比賽是巴塞羅那隊和倫敦代表隊之間於1958年5月1日進行的。而在這一段時間里,已舉辦過三屆歐洲冠軍杯。
1955年,形勢的發展使國際足聯改變了俱樂部冠軍杯賽的看法。他們看到比賽的確還象那麼回事。
⑷ 歐冠的歷史
歐洲冠軍聯賽(UEFA CHAMPIONS LEAGUE)是歐足聯最有聲望的一項俱樂部賽事,前身是1955/56賽季創建的歐洲俱樂部冠軍杯賽,1992年歐洲足聯對這項杯賽的賽制和名稱進行了修改,西甲豪門巴塞羅那是最成功的俱樂部,先後四次奪冠。如果算上歐洲冠軍杯時代,一共9次奪冠的皇家馬德里是戰績最輝煌的,在它之後是7次奪冠的AC米蘭和5次奪冠的利物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足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復興,然而,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交流、還是俱樂部級別的賽事都為數寥寥。這時,法國人加布里埃爾·亞諾提出了創立歐洲俱樂部杯賽的構想。 亞諾是歐洲足球先生評選活動的創始人,同時為法國《隊報》和《法國足球》雜志撰稿,他敏銳地預感到有可能出現一個嶄新的賽事,可以讓歐洲各國頂尖俱樂部匯聚一堂。他提議由各國著名俱樂部以聯賽制度創立一個新賽事。歐洲俱樂部杯賽的推動者們積極與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聯系,但結果卻令人失望。這兩個組織都對非國家隊參加的比賽不太感興趣。但是亞諾的計劃得到了皇家馬德里隊、安德萊赫特隊、維也納快速隊等數傢俱樂部以及匈牙利足協的熱情歡迎。 《隊報》委託其編輯部的一位負責人棗雅克德·里斯維克組織了一次由當時的歐洲主要俱樂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以確定歐洲俱樂部間的比賽形式。盡管歐洲足聯在維也納執委會會議上重申不與非國家隊參加的比賽進行任何合作,但還是阻止不了各個協會派代表去巴黎。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各傢俱樂部對賽制達成了協議:比賽由各國聯賽冠軍參加;採用主客場淘汰賽制,如果兩隊積分和凈勝球都相同,則在第三者球場上舉行一場附加賽;冠軍杯的決賽須在歐洲足聯事先確定的球場上進行;在本隊球場比賽時,門票收入、廣告費和電視轉播費歸東道主處理。在這次會議上,還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皇家馬德里主席聖地亞哥·伯納烏任該委員會的第一副主席),委員會負責起草擬定歐洲俱樂部杯賽的要點,並通報了國際足聯以求理解。 歐洲足聯的想法是組織另外一個杯賽,替代《隊報》和歐洲大部分俱樂部所提議舉行的歐洲俱樂部杯賽。這個杯賽的參賽者不是俱樂部,而是城市,目的是為了密切歐洲各城市間的友好聯系和體育交往。但形勢的發展使國際足聯改變了歐洲俱樂部杯賽的看法。他們看到比賽的確還象那麼回事,參加比賽球隊的水平也較高。另一方面,1954年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盃賽首次進行電視轉播並獲得成功後,使得歐洲電視機構支持歐洲俱樂部冠軍杯可能性增大,而這一點意味著擴大影響並賺錢。 歐洲足聯開始重新考慮對這項歐洲俱樂部杯賽的態度。他們向杯賽的組織者們提出把組織比賽的權力交給歐洲足聯,俱樂部代表隊參加比賽須經所在國家協會批准等。 在所提出的條件被接受後,歐洲足聯執委會於1955年5月21日在巴黎召開會議,決定由歐洲足聯親自組織這項賽事,並將賽事定名為歐洲足球俱樂部冠軍杯,不再使用原稱「歐洲杯」。
⑸ 歐冠有多少年的歷史
歐洲冠軍杯歷史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足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復興,但這項運動僅僅是通過國家隊的比賽在各國普及的。到了1953年,在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的由英格蘭隊3:6負於匈牙利隊的友誼賽竟然全場爆滿。俱樂部之間的跨國較量也是如此,匈牙利基斯佩特洪韋德、英格蘭阿森納、阿根廷河床、義大利尤文圖斯等俱樂部的海外遠征,常常吸引了大批狂熱的球迷。然而,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交流、還是俱樂部級別的賽事都為數寥寥。除了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等若干賽事之外,歐洲俱樂部之間不存在國際性賽事。這時,法國人加布里埃爾·亞諾提出了創立歐洲冠軍杯的構想,這一年是1955年。
前法國國腳亞諾是歐洲足球先生評選活動的創始人,同時為法國《隊報》和《法國足球》雜志撰稿,他敏銳地預感到有可能出現一個嶄新的賽事,可以讓歐洲各國頂尖俱樂部匯聚一堂。他提議由各國著名俱樂部以聯賽制度創立一個新賽事。而當時歐洲足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第一屆大會定於1955年3月2日召開,他們更為關心的是內部組織問題和如何爭取各國家協會加入其組織。當時,它還沒有條件對法國人提出的這一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想法給予支持。歐洲冠軍杯的推動者們積極與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聯系,但結果卻令人失望。這兩個組織都對沒有國家隊參加的比賽不太感興趣。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舉行的俱樂部級國際比賽主要有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中歐國家自1927年起便舉行米特羅帕杯,這項比賽開始時只在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後來又陸續接納了義大利、羅馬尼亞和瑞士和球隊參加。而拉丁根開始於1949年,參加的有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球隊,這一比賽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所有這些比賽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比賽,都只是局限乾地區之間,而不包括整個大陸之間的交流。
亞諾的計劃得到了皇家馬德里隊、安德萊赫特隊、維也納快速隊等數傢俱樂部以及匈牙利足協的熱情歡迎。其它俱樂部則由於賽程沖突、球員報酬、夜間照明等種種原因而遲疑不決,或是提出異議。《隊報》委託其編輯部的一位負責人棗雅克德·里斯維克組織了一次由當時的歐洲主委俱樂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以確定歐洲俱樂部間的比賽形式。舉行歐洲俱樂部杯賽的堅定支持者之一便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的主席聖地亞哥·伯納烏。他所領導的俱樂部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不少成就,為了更進一步,他繼續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聘請了當時的幾位著名球星:阿根廷的斯蒂芬諾和里亞爾。
會議於1955年4月2日至3日舉行。盡管在一個月以前,歐洲足聯在維也納執委會會議上重申不與非國家隊參加的比賽進行任何合作,但還是阻止不了各個協會派代表去巴黎。法國《隊報》發出了18封邀請函,其中只有兩傢俱樂部代表沒有與會。一家是蘇格蘭的愛丁堡愛爾蘭人隊,不過它同意參加新賽事;另一家是蘇聯的莫斯科迪納莫隊,其解釋的理由是正值蘇聯嚴冬,難以赴會。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各傢俱樂部對賽制達成了協議:比賽由各國聯賽冠軍參加;採用主客場淘汰賽制,或兩隊積分和凈勝球都相同,則在第三者球場上舉行一場附加賽;冠軍杯的決賽須在歐洲足聯事先確定的球場上進行;在本隊球場比賽時,門票收入、廣告費和電視轉播費歸東道主處理。在這次會議上,還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聖地亞哥·伯納烏任該委員會的第一副主席。委員會負責起草擬定歐洲冠軍杯的要點,並通報了國際足聯以求理解。
歐洲足聯想搞另外一個杯賽,替代《隊報》和歐洲大部分俱樂部所提議舉行的歐洲冠軍杯。歐洲足聯所要搞的杯賽不是要俱樂部隊而是要各城市隊參加,目的是為了密切歐洲各城市間的友好聯系和體育交往。這項提議得到英格蘭足球協會的支持,它當時正對沒有參加發起創立歐洲俱樂部杯賽感到不快。這是英格蘭足協的慣用手法,英國人對未在它的國土上研究過的事情一律採取輕蔑態度。實際上,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四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一直與國際足聯鬧別扭,它退出了這個組織,停止參加奧運會比賽和最初幾屆世界盃賽。當時任英格蘭足協秘書長的斯坦利·勞斯明確表示該組織反對創立非國家非城市之間進行的比賽。他主張多組織一些歐洲人民之間、俱樂部之間、城市之間、工廠之間、青年組織之間、學校之間的友誼比賽。
後來,歐洲足聯於1955年6月舉辦了國際城市工業博覽會杯賽,這次比賽在首屆歐洲冠軍杯開賽前三個月舉行。然而,盡管歐洲足聯有著舉辦博覽會杯的良好願望,還是阻止不了該比賽變成二流比賽的趨向。首屆比賽拖了三年才結束,最後一場比賽是巴塞羅那隊和倫敦代表隊之間於1958年5月1日進行的。而在這一段時間里,已舉辦過三屆歐洲冠軍杯。
1955年,形勢的發展使國際足聯改變了俱樂部冠軍杯賽的看法。他們看到比賽的確還象那麼回事。另外,參加比賽球隊的水平也較高。像比利時的安德萊赫特、奧地利的維也納快速、葡萄牙的里斯本競技和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等隊。另一方面,1954年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盃賽首次進行電視轉播並獲得成功後,使得歐洲電視機構支持歐洲冠軍杯可能性增大,而這一點意味著擴大影響並賺錢。
在國際足聯的勸告下,歐洲足聯開始重新考慮對歐洲冠軍杯的反對態度。歐洲足聯向歐洲冠軍杯的組織者們提出條件把組織比賽的權力交還給歐洲足聯,俱樂部代表隊參加比賽須經所在國家協會批准等。
在所提出的條件被接受後,歐洲足聯執委會於1955年5月21日在巴黎召開會議,邀請所有對比賽發生興趣的俱樂部參加。會議決定由歐洲足聯親自組織這項完整,並將比賽改稱為歐洲冠軍杯,不再使用原稱歐洲俱樂部杯賽。
英國人仍然拒不承認歐洲冠軍杯,不準切爾西隊參加首屆比賽。但首屆歐洲冠軍杯仍然於1955年9月開賽,1956年5月結束,地點在巴黎,皇家馬德里隊獲得冠軍。
1968年對比賽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即在預賽階段設立種子隊,用以避免強隊之間過早相遇。另一重大修改是「控制」抽簽,以避免那些有政治糾紛的國家(如蘇聯和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等)碰巧分在同一組。
1969年起取消了比賽中兩隊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進行附加賽的做法;改為在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根據在對方場地進球多少決定勝負,即我們常說的「客場進球雙計」。這樣做的目的是力圖避免參賽隊在對方場地採用過分保守的防守型戰術。在決賽中如出現平局,則採用加時賽,如仍不能作出勝負.則再進行一場附加賽。這種情況僅在1974年出現過一次,拜仁慕尼黑隊在附加賽中以4:0大勝馬德里競技隊,開始了他們三連冠的歷程。
1992年,歐洲冠軍杯在半決賽中引入了分組循環賽,兩個小組的第一名再進行決賽。比賽也因此而改稱了歐洲冠軍聯賽,但人們仍習慣於將其稱為歐洲冠軍杯。在後來的幾年中,冠軍杯的賽制又屢有變化,逐漸將分組循環賽制應用到復賽以前的比賽,參賽的球隊也不再限於各國的聯賽冠軍,一些足球強國的聯賽亞軍也可以參賽。曼徹斯特聯隊在1999年神奇般地奪冠,他們正是以聯賽亞軍的身份參加比賽的。而這一切變化,都是為了增加比賽的場次,使參賽的各隊能夠得到更多的收益。
1998年,為了阻止各大俱樂部建立歐洲超級聯賽的設想,歐洲足聯決賽從1999/2000賽季起對歐洲三大杯賽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改革:歐洲優勝者杯賽被取消。而根據歐洲俱樂部比賽成績的排名,各國可以派出1-4支球隊參加歐洲冠軍杯賽;在冠軍杯賽中進行兩個階段的分組循環賽,第一階段各小組的第三名還可以繼續參加聯盟杯。
歷屆冠軍
1956 皇家馬德里
1957 皇家馬德里
1958 皇家馬德里
1959 皇家馬德里
1960 皇家馬德里
1961 本菲卡
1962 本菲卡
1963 AC米蘭
1964 國際米蘭
1965 國際米蘭
1966 皇家馬德里
1967 凱爾特人
1968 曼聯
1969 AC米蘭
1970 費耶諾德
1971 阿賈克斯
1972 阿賈克斯
1973 阿賈克斯
1974 拜仁慕尼黑
1975 拜仁慕尼黑
1976 拜仁慕尼黑
1977 利物浦
1978 利物浦
1979 諾丁漢森林
1980 諾丁漢森林
1981 利物浦
1982 阿斯頓維拉
1983 漢堡
1984 利物浦
1985 尤文圖斯
1986 布加勒斯特星
1987 波爾圖
1988 埃因霍溫
1989 AC米蘭
1990 AC米蘭
1991 貝爾格萊德紅星
1992 巴塞羅那
1993 馬賽
1994 AC米蘭
1995 阿賈克斯
1996 尤文圖斯
1997 多特蒙德
1998 皇家馬德里
1999 曼聯
2000 皇家馬德里
2001 拜仁慕尼黑
2002 皇家馬德里
2003 AC米蘭
2004 波爾圖
2005 利物浦
2006 巴塞羅那
⑹ 歐冠歷屆冠軍都有那些
歐冠歷屆冠軍:
1、1955-56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2、1956-57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3、1957-58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4、1958-59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5、1959-60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6、1960-61賽季冠軍:本菲卡
7、1961-62賽季冠軍:本菲卡
8、1962-63賽季冠軍:AC米蘭
9、1963-64賽季冠軍:國際米蘭
10、1964-65賽季冠軍:國際米蘭
11、1965-66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12、1966-67賽季冠軍:凱爾特人
13、1967-68賽季冠軍:曼聯
14、1968-69賽季冠軍:AC米蘭
15、1969-70賽季冠軍:費耶諾德
16、1970-71賽季冠軍:阿賈克斯
17、1971-72賽季冠軍:阿賈克斯
18、1972-73賽季冠軍:阿賈克斯
19、1973-74賽季冠軍:拜仁慕尼黑
20、1974-75賽季冠軍:拜仁慕尼黑
21、1975-76賽季冠軍:拜仁慕尼黑
22、1976-77賽季冠軍:利物浦
23、1977-78賽季冠軍:利物浦
24、1978-79賽季冠軍:諾丁漢森林
25、1979-80賽季冠軍:諾丁漢森林
26、1980-81賽季冠軍:利物浦
27、1981-82賽季冠軍:阿斯頓維拉
28、1982-83賽季冠軍:漢堡
29、1983-84賽季冠軍:利物浦
30、1984-85賽季冠軍:尤文圖斯
31、1985-86賽季冠軍:布加勒斯特星
32、1986-87賽季冠軍:波爾圖
33、1987-88賽季冠軍:PSV埃因霍溫
34、1988-89賽季冠軍:AC米蘭
35、1989-90賽季冠軍:AC米蘭
36、1990-91賽季冠軍:貝爾格萊德紅星
37、1991-92賽季冠軍:巴塞羅那
38、1992-93賽季冠軍:馬賽
39、1993-94賽季冠軍:AC米蘭
40、1994-95賽季冠軍:阿賈克斯
41、1995-96賽季冠軍:尤文圖斯
42、1996-97賽季冠軍:多特蒙德
43、1997-98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44、1998-99賽季冠軍:曼聯
45、1999-00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46、2000-01賽季冠軍:拜仁慕尼黑
47、2001-02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48、2002-03賽季冠軍:AC米蘭
49、2003-04賽季冠軍:波爾圖
50、2004-05賽季冠軍:利物浦
51、2005-06賽季冠軍:巴塞羅那
52、2006-07賽季冠軍:AC米蘭
53、2007-08賽季冠軍:曼聯
54、2008-09賽季冠軍:巴塞羅那
55、2009-10賽季冠軍:國際米蘭
56、2010-11賽季冠軍:巴塞羅那
57、2011-12賽季冠軍:切爾西
58、2012-13賽季冠軍:拜仁慕尼黑
59、2013-14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60、2014-15賽季冠軍:巴塞羅那
61、2015-16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62、2016-17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63、2017-18賽季冠軍:皇家馬德里
(6)歐冠歷史擴展閱讀:
大耳朵杯:
大耳朵杯,是歐洲冠軍聯賽冠軍獎杯的非正式俗稱,因獎杯兩旁如同兩只大耳朵而得名,有時也被誤稱為「聖伯萊德杯」。
歐洲足聯規定,贏得5次歐洲冠軍聯賽冠軍或者連續贏得三屆冠軍的球隊,都可以永遠保留原始獎杯。1966年,根據新規則,第六次奪冠的皇家馬德里永遠留住了第一座原始獎杯。
當時的歐洲足聯秘書長班格特決定,重新設計一座獎杯,於是他把這一重任交給了瑞士專家斯塔德爾曼。
不久,斯塔德爾曼與父親拿著一大堆圖紙來到班格特的辦公室,班格特對所有的設計方案發表了很多看法,他說,德國人可能喜歡這個方案的底座,而保加利亞人可能喜歡那個的杯口。於是大家集思廣益,把很多的設計如拼圖般重新組合,決定了最後的設計方案。
斯塔德爾曼說:「我記得我們必須在1967年3月28日之前完工,因為我之後要去美國度蜜月。我們加班加點,用了340小時,終於在最後期限之前完成了。」
之後,由於阿賈克斯隊和拜仁慕尼黑隊都曾連續奪取了三屆冠軍,AC米蘭隊和利物浦隊也先後第五次奪冠,因此他們都各收藏了一座獎杯,現在的獎杯也就成了第六座。
歐洲足聯規定,奪冠的球隊必須在下賽季的決賽之前將獎杯交還,不過他們可以保留一座復製品,但復制的獎杯不能超過原件大小的五分之四。
⑺ 歐冠獎杯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足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復興,但這項運動僅僅是通過國家隊的比賽在各國普及的。到了1953年,在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的由英格蘭隊3:6負於匈牙利隊的友誼賽竟然全場爆滿。俱樂部之間的跨國較量也是如此,匈牙利基斯佩特洪韋德、英格蘭阿森納、阿根廷河床、義大利尤文圖斯等俱樂部的海外遠征,常常吸引了大批狂熱的球迷。然而,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交流、還是俱樂部級別的賽事都為數寥寥。除了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等若干賽事之外,歐洲俱樂部之間不存在國際性賽事。這時,法國人加布里埃爾·亞諾提出了創立歐洲冠軍杯的構想,這一年是1955年。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舉行的俱樂部級國際比賽主要有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中歐國家自1927年起便舉行米特羅帕杯,這項比賽開始時只在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後來又陸續接納了義大利、羅馬尼亞和瑞士和球隊參加。而拉丁根開始於1949年,參加的有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球隊,這一比賽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所有這些比賽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比賽,都只是局限乾地區之間,而不包括整個大陸之間的交流。
亞諾的計劃得到了皇家馬德里隊、安德萊赫特隊、維也納快速隊等數傢俱樂部以及匈牙利足協的熱情歡迎。其它俱樂部則由於賽程沖突、球員報酬、夜間照明等種種原因而遲疑不決,或是提出異議。《隊報》委託其編輯部的一位負責人棗雅克德·里斯維克組織了一次由當時的歐洲主委俱樂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以確定歐洲俱樂部間的比賽形式。舉行歐洲俱樂部杯賽的堅定支持者之一便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的主席聖地亞哥·伯納烏。他所領導的俱樂部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不少成就,為了更進一步,他繼續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聘請了當時的幾位著名球星:阿根廷的斯蒂芬諾和里亞爾。
後來,歐洲足聯於1955年6月舉辦了國際城市工業博覽會杯賽,這次比賽在首屆歐洲冠軍杯開賽前三個月舉行。然而,盡管歐洲足聯有著舉辦博覽會杯的良好願望,還是阻止不了該比賽變成二流比賽的趨向。首屆比賽拖了三年才結束,最後一場比賽是巴塞羅那隊和倫敦代表隊之間於1958年5月1日進行的。而在這一段時間里,已舉辦過三屆歐洲冠軍杯。
在國際足聯的勸告下,歐洲足聯開始重新考慮對歐洲冠軍杯的反對態度。歐洲足聯向歐洲冠軍杯的組織者們提出條件把組織比賽的權力交還給歐洲足聯,俱樂部代表隊參加比賽須經所在國家協會批准等。
在所提出的條件被接受後,歐洲足聯執委會於1955年5月21日在巴黎召開會議,邀請所有對比賽發生興趣的俱樂部參加。會議決定由歐洲足聯親自組織這項完整,並將比賽改稱為歐洲冠軍杯,不再使用原稱歐洲俱樂部杯賽。
英國人仍然拒不承認歐洲冠軍杯,不準切爾西隊參加首屆比賽。但首屆歐洲冠軍杯仍然於1955年9月開賽,1956年5月結束,地點在巴黎,皇家馬德里隊獲得冠軍。
1968年對比賽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即在預賽階段設立種子隊,用以避免強隊之間過早相遇。另一重大修改是「控制」抽簽,以避免那些有政治糾紛的國家(如蘇聯和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等)碰巧分在同一組。
1969年起取消了比賽中兩隊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進行附加賽的做法;改為在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根據在對方場地進球多少決定勝負,即我們常說的「客場進球雙計」。這樣做的目的是力圖避免參賽隊在對方場地採用過分保守的防守型戰術。在決賽中如出現平局,則採用加時賽,如仍不能作出勝負.則再進行一場附加賽。這種情況僅在1974年出現過一次,拜仁慕尼黑隊在附加賽中以4:0大勝馬德里競技隊,開始了他們三連冠的歷程。
1992年,歐洲冠軍杯在半決賽中引入了分組循環賽,兩個小組的第一名再進行決賽。比賽也因此而改稱了歐洲冠軍聯賽,但人們仍習慣於將其稱為歐洲冠軍杯。在後來的幾年中,冠軍杯的賽制又屢有變化,逐漸將分組循環賽制應用到復賽以前的比賽,參賽的球隊也不再限於各國的聯賽冠軍,一些足球強國的聯賽亞軍也可以參賽。曼徹斯特聯隊在1999年神奇般地奪冠,他們正是以聯賽亞軍的身份參加比賽的。而這一切變化,都是為了增加比賽的場次,使參賽的各隊能夠得到更多的收益。
1998年,為了阻止各大俱樂部建立歐洲超級聯賽的設想,歐洲足聯決賽從1999/2000賽季起對歐洲三大杯賽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改革:歐洲優勝者杯賽被取消。而根據歐洲俱樂部比賽成績的排名,各國可以派出1-4支球隊參加歐洲冠軍杯賽;在冠軍杯賽中進行兩個階段的分組循環賽,第一階段各小組的第三名還可以繼續參加聯盟杯。
⑻ 歷史上的歐冠冠軍
俱樂部 次數 年份
1 皇家馬德里 9 1956,1957,1958,1959,1960,1966,1998,2000,2002
2 AC米蘭 7 1963,1969,1989,1990,1994,2003,2007
3 利物浦 5 1977,1978,1981,1984,2005
4 阿賈克斯 4 1971,1972,1973,1995
拜仁慕尼黑版 4 1974,1975,1976,2001
巴塞羅那 4 1992,2006,2009,2011
7 曼徹斯特權聯 3 1968,1999,2008
國際米蘭 3 1964,1965,2010
9 本菲卡 2 1961,1962
諾丁漢森林 2 1979,1980
波爾圖 2 1987,2004
尤文圖斯 2 1985,1996
13 凱爾特人 1 1967
費耶諾德 1 1970
阿斯頓維拉 1 1982
漢堡 1 1983
布加勒斯特星 1 1986
埃因霍溫 1 1988
貝爾格萊德紅星 1 1991
馬賽 1 1993
多特蒙德 1 1997
⑼ 求歐洲冠軍聯賽的歷史
法國人加布里埃爾·亞諾提出了創立歐洲冠軍杯的構想,這一年是195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足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復興,但這項運動僅僅是通過國家隊的比賽在各國普及的。到了1953年,在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的由英格蘭隊3:6負於匈牙利隊的友誼賽竟然全場爆滿。俱樂部之間的跨國較量也是如此,匈牙利基斯佩特洪韋德、英格蘭阿森納、阿根廷河床、義大利尤文圖斯等俱樂部的海外遠征,常常吸引了大批狂熱的球迷。然而,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交流、還是俱樂部級別的賽事都為數寥寥。除了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等若干賽事之外,歐洲俱樂部之間不存在國際性賽事。這時,
前法國國腳亞諾是歐洲足球先生評選活動的創始人,同時為法國《隊報》和《法國足球》雜志撰稿,他敏銳地預感到有可能出現一個嶄新的賽事,可以讓歐洲各國頂尖俱樂部匯聚一堂。他提議由各國著名俱樂部以聯賽制度創立一個新賽事。而當時歐洲足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第一屆大會定於1955年3月2日召開,他們更為關心的是內部組織問題和如何爭取各國家協會加入其組織。當時,它還沒有條件對法國人提出的這一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想法給予支持。歐洲冠軍杯的推動者們積極與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聯系,但結果卻令人失望。這兩個組織都對沒有國家隊參加的比賽不太感興趣。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舉行的俱樂部級國際比賽主要有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中歐國家自1927年起便舉行米特羅帕杯,這項比賽開始時只在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後來又陸續接納了義大利、羅馬尼亞和瑞士和球隊參加。而拉丁根開始於1949年,參加的有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球隊,這一比賽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所有這些比賽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比賽,都只是局限乾地區之間,而不包括整個大陸之間的交流。
亞諾的計劃得到了皇家馬德里隊、安德萊赫特隊、維也納快速隊等數傢俱樂部以及匈牙利足協的熱情歡迎。其它俱樂部則由於賽程沖突、球員報酬、夜間照明等種種原因而遲疑不決,或是提出異議。《隊報》委託其編輯部的一位負責人棗雅克德·里斯維克組織了一次由當時的歐洲主委俱樂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以確定歐洲俱樂部間的比賽形式。舉行歐洲俱樂部杯賽的堅定支持者之一便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的主席聖地亞哥·伯納烏。他所領導的俱樂部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不少成就,為了更進一步,他繼續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聘請了當時的幾位著名球星:阿根廷的斯蒂芬諾和里亞爾。
會議於1955年4月2日至3日舉行。盡管在一個月以前,歐洲足聯在維也納執委會會議上重申不與非國家隊參加的比賽進行任何合作,但還是阻止不了各個協會派代表去巴黎。法國《隊報》發出了18封邀請函,其中只有兩傢俱樂部代表沒有與會。一家是蘇格蘭的愛丁堡愛爾蘭人隊,不過它同意參加新賽事;另一家是蘇聯的莫斯科迪納莫隊,其解釋的理由是正值蘇聯嚴冬,難以赴會。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各傢俱樂部對賽制達成了協議:比賽由各國聯賽冠軍參加;採用主客場淘汰賽制,或兩隊積分和凈勝球都相同,則在第三者球場上舉行一場附加賽;冠軍杯的決賽須在歐洲足聯事先確定的球場上進行;在本隊球場比賽時,門票收入、廣告費和電視轉播費歸東道主處理。在這次會議上,還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聖地亞哥·伯納烏任該委員會的第一副主席。委員會負責起草擬定歐洲冠軍杯的要點,並通報了國際足聯以求理解。
歐洲足聯想搞另外一個杯賽,替代《隊報》和歐洲大部分俱樂部所提議舉行的歐洲冠軍杯。歐洲足聯所要搞的杯賽不是要俱樂部隊而是要各城市隊參加,目的是為了密切歐洲各城市間的友好聯系和體育交往。這項提議得到英格蘭足球協會的支持,它當時正對沒有參加發起創立歐洲俱樂部杯賽感到不快。這是英格蘭足協的慣用手法,英國人對未在它的國土上研究過的事情一律採取輕蔑態度。實際上,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四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一直與國際足聯鬧別扭,它退出了這個組織,停止參加奧運會比賽和最初幾屆世界盃賽。當時任英格蘭足協秘書長的斯坦利·勞斯明確表示該組織反對創立非國家非城市之間進行的比賽。他主張多組織一些歐洲人民之間、俱樂部之間、城市之間、工廠之間、青年組織之間、學校之間的友誼比賽。
後來,歐洲足聯於1955年6月舉辦了國際城市工業博覽會杯賽,這次比賽在首屆歐洲冠軍杯開賽前三個月舉行。然而,盡管歐洲足聯有著舉辦博覽會杯的良好願望,還是阻止不了該比賽變成二流比賽的趨向。首屆比賽拖了三年才結束,最後一場比賽是巴塞羅那隊和倫敦代表隊之間於1958年5月1日進行的。而在這一段時間里,已舉辦過三屆歐洲冠軍杯。
1955年,形勢的發展使國際足聯改變了俱樂部冠軍杯賽的看法。他們看到比賽的確還象那麼回事。另外,參加比賽球隊的水平也較高。像比利時的安德萊赫特、奧地利的維也納快速、葡萄牙的里斯本競技和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等隊。另一方面,1954年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盃賽首次進行電視轉播並獲得成功後,使得歐洲電視機構支持歐洲冠軍杯可能性增大,而這一點意味著擴大影響並賺錢。
在國際足聯的勸告下,歐洲足聯開始重新考慮對歐洲冠軍杯的反對態度。歐洲足聯向歐洲冠軍杯的組織者們提出條件把組織比賽的權力交還給歐洲足聯,俱樂部代表隊參加比賽須經所在國家協會批准等。
在所提出的條件被接受後,歐洲足聯執委會於1955年5月21日在巴黎召開會議,邀請所有對比賽發生興趣的俱樂部參加。會議決定由歐洲足聯親自組織這項完整,並將比賽改稱為歐洲冠軍杯,不再使用原稱歐洲俱樂部杯賽。
英國人仍然拒不承認歐洲冠軍杯,不準切爾西隊參加首屆比賽。但首屆歐洲冠軍杯仍然於1955年9月開賽,1956年5月結束,地點在巴黎,皇家馬德里隊獲得冠軍。
1968年對比賽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即在預賽階段設立種子隊,用以避免強隊之間過早相遇。另一重大修改是「控制」抽簽,以避免那些有政治糾紛的國家(如蘇聯和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等)碰巧分在同一組。
1969年起取消了比賽中兩隊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進行附加賽的做法;改為在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根據在對方場地進球多少決定勝負,即我們常說的「客場進球雙計」。這樣做的目的是力圖避免參賽隊在對方場地採用過分保守的防守型戰術。在決賽中如出現平局,則採用加時賽,如仍不能作出勝負.則再進行一場附加賽。這種情況僅在1974年出現過一次,拜仁慕尼黑隊在附加賽中以4:0大勝馬德里競技隊,開始了他們三連冠的歷程。
1992年,歐洲冠軍杯在半決賽中引入了分組循環賽,兩個小組的第一名再進行決賽。比賽也因此而改稱了歐洲冠軍聯賽,但人們仍習慣於將其稱為歐洲冠軍杯。在後來的幾年中,冠軍杯的賽制又屢有變化,逐漸將分組循環賽制應用到復賽以前的比賽,參賽的球隊也不再限於各國的聯賽冠軍,一些足球強國的聯賽亞軍也可以參賽。曼徹斯特聯隊在1999年神奇般地奪冠,他們正是以聯賽亞軍的身份參加比賽的。而這一切變化,都是為了增加比賽的場次,使參賽的各隊能夠得到更多的收益。
1998年,為了阻止各大俱樂部建立歐洲超級聯賽的設想,歐洲足聯決賽從1999/2000賽季起對歐洲三大杯賽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改革:歐洲優勝者杯賽被取消。而根據歐洲俱樂部比賽成績的排名,各國可以派出1-4支球隊參加歐洲冠軍杯賽;在冠軍杯賽中進行兩個階段的分組循環賽,第一階段各小組的第三名還可以繼續參加聯盟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