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行書怎麼寫

行書怎麼寫

發布時間: 2022-03-31 06:07:05

㈠ 行書怎麼

點畫:行書點雖小,但很重要,起著筆畫的起止、過渡、裝飾、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點有獨立點、組合點兩種。
獨立點,寫法如楷書筆畫中撇點,右下頓筆由輕到重轉向左下,方向視下一筆畫起筆位置而定。
組合點,分橫式排列、豎式排列,重點體現出點與點之間的呼應關系。
橫畫:行書橫畫在字中起平衡作用,隨意性大,起、收筆變化多端,短橫有時處理成點,數橫並存忌平行劃一,要姿態各異。
短橫:起筆輕,收筆重,末端收筆可向左下勾出,以呼應下一筆。

㈡ 關於行書的寫法。

鋼筆行書的點畫寫法,盡管來自於毛筆行書,但用筆遠比毛筆行書簡單,它不強調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的法則。 (一)點
1.帶勾點 是由點帶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牽引下一字。寫法是先順勢寫長點,用筆要由輕而重、由左而右,勾時再用力頓一下,然後迅速向左下勾出。帶勾點要有一定的彎勢,不能生硬僵直;線條要遭勁流利,不能軟弱遲疑。2·帶下點 是指上下兩點一筆帶下,如「淤」(於)字。寫法是落筆寫上點,用力頓一下,再提筆寫下點,最後再用力頓一下,迅速勾出。上點略側,下點稍平,上下點之間,用一細細的牽絲相連。使上下連貫、粗細分明,有形態、有動勢。 3.帶右點 是由左點帶出右點,如
「以」字。寫法是用筆輕落重按先寫左點,然後提筆寫右點,略頓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寫帶右點時左點要大右點要小,如兩點差不多大,就缺少變化。4.合二點 是指左右兩點相呼相應,如「六」字。寫法是輕落重按寫左點,然後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順著勾勢寫右點,最後用力向左下撇出。合二點雖然中間沒有牽絲相連,但要一氣呵成,左點與右點之間應左高右低,遙相呼應。 (二)橫
1.下勾橫 是指橫畫下面帶勾,如「然」字。「然」字下面本來是四點,現改寫為一橫畫,是採用了草書寫法。寫法是落筆略頓,再向右寫橫,至末端用力折筆向左下勾出。2.上挑橫 是指橫畫上面帶挑,如「古」字。寫法是在寫好一橫後,再用力一頓翻筆上挑而出.上挑橫與下勾橫不同處是末端收筆的方向不一樣,前者上挑,後者下勾;上挑是為了順勢寫上畫,下勾是為了開啟下筆。 (三)豎
1.懸針豎 是指豎畫下面尖尖的如針倒懸,如「半」字。寫法是落筆略頓,接著由上而下、由重而輕寫豎畫。懸針豎要如針垂直端懸,不能東斜西倒。2.垂露豎 是指豎畫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寫法是落筆略頓,接著由上而下寫豎畫,至末端再略頓一下,回鋒收筆。垂露豎的兩端用筆重而中間用筆輕,兩端書寫速度慢而中間書寫速度快,豎中帶挺呈曲勢,如人挺立,顯得精神飽滿。3.曲勾豎 是指豎畫下端帶曲勾,如「抑」字。寫法是寫好一豎後,末端收筆時順勢向左下迅速勾出。曲勾豎的豎中略帶曲勢,並非一味地端直。4.仰勾豎 是指豎畫下端帶仰勾,如「隆」字。寫法是落筆寫豎畫,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勾出。。仰勾豎與曲勾豎的差別是前者仰勾向上、由左而右,後者曲勾向下、由右而左;前者是承上筆,後者是啟下畫。(四)撇
1.回鋒撇 是指撇畫下端回鋒向上,如「化」字。寫法是落筆稍重,隨著向左下寫撇,至撇尾再回鋒向上收筆。因為撇尾回鋒收筆,並非出鋒收筆。所以撇尾不失而圓。2.挑腳撇 是指撇畫下端挑腳向上,如「今」字。寫法與回鋒撇同,只是收筆時挑腳而出呈勾狀。一般說,回鋒撇往往是撇後寫豎,筆勢角度小,挑腳撇往往是撇後寫捺,筆勢角度大。3.斜撇斜 撇是楷書寫法,撇端尖尖的,如「余」字。寫法是落筆稍重,然後逐漸提筆向左下撇出,撇時要輕靈不要遲疑,而且力要送到撇尖。4.平撇 平撇在字頭,短小而平,如「重」字。寫法是落筆重,略頓,隨後提筆迅速撇出。平撇的形態有點象鳥啄,短小尖銳。 (五)捺
1.斜捺 是指捺畫斜而長,如「秦」字。斜捺在漢字中往往與斜撇相配,如同人的左右手。寫法是順著撇勢輕落筆,略橫行,接著轉筆向右下方寫。捺時要稍用力,隨即向右平捺出。斜捺的形態是一波三折,故又稱「波畫」。2.回鋒捺 是指斜捺的捺腳收筆處不是出鋒而是回鋒,如「天」字。寫法與斜捺同,只是最後回鋒收筆,露出下尖勾,目的是為了書寫下一字。 3.反捺 是從斜捺、回鋒捺變化而來,如「木」字。寫法是輕落筆,觸紙後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筆,然後用力向左下勾出。4.圓曲捺 是指游水捺的三彎處圓曲如環。寫法是先落筆寫一點,接著順勢寫一豎,再提筆向右拐彎,然後回鋒或藏鋒收筆。寫回曲捺要注意兩點,一是拐彎要圓曲不能生硬,二是捺尾要圓渾不能尖利。 5.平捺 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頭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較小波畫較平而名之,如「之」字。寫法是回鋒落筆,略橫,隨著向右下用筆,然後用力平平捺出。平捺與斜捺一樣,形態是一波三折,有一種流動的勢態。6.挑勾捺 是指平捺的捺腳上挑,如「超」字。寫法是寫好平捺後,捺腳不平出,而是順勢上挑成勾狀,目的是為了便於寫「走」字裡面的部分。挑勾捺其實是在平捺快寫後順著筆勢自然形成的一種寫法,不可勉強為之。 (六)挑
1.短挑 是挑畫的一種,線條短小,如「地」字。短挑在行書中是承著其他點畫書寫而出,短小精銳,恰似一把短劍。寫法是落筆後略頓,隨即逐漸提筆用力挑出。2.撇折挑 是指撇和挑連寫,如「福」字。寫法是先寫一撇,然後折筆用力向右上迅速挑出,撇折挑要注意折處,書寫時點畫務必交待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帶水。(七)勾
1.蟹爪勾 是指豎勾屈曲似蟹爪,如「寺」字。寫法是先寫豎畫,然後轉筆向左行筆,再翻筆向上勾出。蟹爪勾是豎勾的變化寫法,形態優美、線條雄健、氣勢酣暢。2.戈勾 即戈字勾,如「戊」字。寫法是側鋒落筆,然後縱筆而下,勾時用力翻筆向上勾出。戈畫平中帶弧有韌勁,剛中含柔見縱勢。3.背拋勾 是指從背面反拋勾出,如「夙」字。寫法是順勢寫上橫畫,拐彎時折筆而下,然後宛轉提筆寫下彎畫,再翻筆向左上勾出。背拋勾轉彎抹角處不能生硬有稜角,勾尖要向內,對著字心首畫。4.浮鵝勾 因形同白鵝浮綠水而名,如「毛」字。寫法是落筆稍重,接著用筆向下寫直畫,隨即提筆拐彎寫橫,最後翻筆向上勾出。浮鵝勾要鵝頭高昂,鵝身平正,方正中呈圓勢,態度雍容大方,氣宇軒昂不幾。5.回鋒勾 如同回鋒捺是斜捺的快寫形式一樣,回鋒勾是浮鵝勾的快寫形式,如「也」字。寫法是順勢寫豎橫圓曲折,然後翻筆由上繞一小圈向下勾出。回鋒勾與浮鵝勾的不同處除了勾的形式和方向不一樣外,是回鋒勾的豎橫向內圓曲而浮鵝句的豎橫向外開拓。向內圓曲的比較宛轉流利,向外開拓的比較雄健挺拔。(八)折
1.橫勾折 是指橫畫加折勾,如「罪」字。寫法是落筆先寫橫畫,折時稍用力向左下方勾出。橫勾折不僅要橫與勾的筆畫分明,而且轉折要自然有力。2.豎勾折 是指豎畫加折勾,如「問」字。寫法是先寫豎畫,要心胸挺起,折時不妨筆略提起,再頓下去,然後迅速向左上勾出。3.曲折 在行書中用得很多,凡是撇捺連續快寫都成曲折,如「根」字。寫法是落筆寫撇畫,接著向右折筆,再隨即向下勾。曲折形似閃電,富於動態。4.撇捺折 是撇捺的連寫,但書寫較工整,如「衣」字。寫法是落筆稍重,再逐漸提筆寫撇,然後回鋒向右下方寫反捺,即成。撇捺折在撇捺的交接處要連寫,要有折的風味。5.三彎折 是指三彎折曲折成三彎,如「乃」字。寫法是先落筆寫橫,再折筆寫彎,接著順勢向下彎出。三彎折要折而有韌勁,彎曲自然舒展。6.內勾折 是由橫撇折的外勾變為內勾,如「序」字。寫法是寫好橫畫後,接著翻筆寫撇,撇要成內包勢,隨即趁勢向右上勾出。7.鵝勾折 是浮鵝勾的快速簡便寫法,如「光」字。寫法是依勢落筆寫短斜豎,隨即折筆向右上勾出。鵝勾折的折處要圓潤遒麗,用筆要流暢明凈。

㈢ 行書的寫法

行書是我們最常見的書法格體,它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藝術,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書體。民間的書畫展,楹聯,匾額,題詞,……都能看到行書的墨跡。下面,夢筆生輝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寫好行書的5種常見技法。

第一、筆畫曲直轉換到位
凡練過行書的人都知道,行書的運筆速度較楷書、隸書和篆書都快,而且不少筆畫之間的過度會通過連寫來表現,所以行書的筆畫看起來比楷書更加自然,更富有曲線美,筆畫連接而產生的弧線會有所增加。書寫行書的時候,掌握筆畫之間的曲直轉換主要靠筆鋒的折轉,提頓來實現。行書字體筆畫的直線性,給人一種沉重剛毅的視覺效果,如下圖的「情」字,豎心旁的豎畫,就顯得很沉重。而行書筆畫的曲線性呈現出一種柔和美,與直線性互為映襯,才能體現行書的俊美灑脫。

第二、書寫行書要做到點畫誇張
行書的點畫誇張是最為常見的書寫技法。這種變化通常有三種情形,一是筆畫舒展延伸,以縱向取勢。二是筆鋒強調抑揚頓挫,突出曲線美,讓筆畫的變化更豐富。三是書寫某些筆畫時,在收筆之時重筆回鋒,突出筆勢。如下圖的「能」字。可以這么說,不善於點畫誇張的書法家,其字體多顯得呆板。

第三、做到書寫筆畫粗細有別
行書不同於楷書的是,同樣一個字在書法演繹中,都有粗細變化,寫法也未必一致。這種筆畫粗細的變化,在不同的書法格體中各有側重!在實際書寫當中,筆畫粗的,多以頓筆和折筆書寫所產生,給人一種勁建雄壯的視覺效果;筆畫細的,給人行雲流水的感覺。所以,書寫行書應做到粗細有別,不同筆畫的厚重感給人不同的韻律美。

第四、注意避讓和點畫呼應
書寫行書字體時。要知道,凡是左右相迎的字,稱為相向,書寫的時候要注意既要使筆畫舒展,又要對一些筆畫做避讓處理,如下圖的「林」字。書寫點畫時,要特別講究首尾呼應,這是行書的基本要求。比如,上一筆的收筆與下一筆的收筆之間,或上一部分與下首一部分之間,都應筆斷意連、氣勢貫通,如下圖。
第五、書寫行書要斜中求正
欹正是漢字的一種基本形態,在人的視覺中,字體看起來是方方正正,而不會有斜勢,實際上,書寫的時候,會取斜勢。不過,漢字中有不少字本身就有斜勢,如「少」、「尹」字。在書寫行書當中,為了求得「似斜而正,斜中求正」的藝術效果,我們會故意將某些姿態是正的筆畫寫成斜勢,以達到「險中求穩,斜中有正」的效果。如下圖的「一」字。

㈣ 行書的文字怎麼寫

【行書的文字怎麼寫】--您的問題是不是【行書】與其它【漢字】不一樣呀,這是不對的,【漢字】有很多種寫法,【甲骨文】【金文】【簡文】【帛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等,當然還有很多【書體】,您再查一查【資料】。

如何書寫行書

行書技法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
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分兩個方面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
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
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如下頁。
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
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
了點畫的附鉤和挑趯,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
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系。
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
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
瀟灑。如:
一般情況是凡字的固有筆畫則重些,而兩畫之間的連接相應輕些,但不
可截然跳動,否則呆板無神。牽絲形成連的效果是行書的主要特徵之一,但
卻要運用得當。一味的牽連纏繞,當斷不斷,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書書寫中的大忌。一位書法家講過「連與斷效果不同,連易斷難,
故當知斷」。因此將牽絲引帶與點畫呼應分開來講以區別它們的不同功用,
這是行書的又一重要特徵。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
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
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
並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如
其中「無」字中間四豎和下邊四點被一組相連的豎撇橫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簡化作用。其餘各字也是用這種方式形成了現在的寫
法。有時為了行筆的便利,行書字書寫時,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筆畫順序,
如: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
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
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頫的圓轉為主的書
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書則隨筆順勢
轉折,變化無窮,方圓兼用,靈活生動。如:
因此注意到方圓的變化,使之自然融匯,使書寫的效果既有方筆的雄勁
力度,又富圓筆的通暢靈動。若一味方折,則顯板滯、生硬,純用圓轉則又
俗滑、疲軟。總之臨習中要多觀察,創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輕提:楷書中的一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
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
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
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
然。提按處在行書中幾乎隨處可見,一字之內的提按變化如《集字聖教序》
中的:一畫之內也當有輕重之別,如:
至於一篇之內的根據章法的需要而出現的輕重布局,也是行書作品中屢
見不鮮的。歷代書家對此各有體會,我們仔細品味後面作品即可領會提按在
行書書寫中的妙用。
運腕得宜:「書法之妙,全在用筆。」今天看來,有人以為前人這個論
斷未免偏頗。其他如章法、墨法之類固然也很重要。但書法是線條的造型藝
術,提高線的表現力往往是書法家畢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類也離不
開線條去完成表現,而線條的表現力全在於筆的運用,因此,前人的說法可
謂一語中的,不容忽視。
談到用筆,不能不提到運腕,二者是不可分。這一點初學書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確。
前面提到筆的運動可以組合出秀美、雄強、古樸、稚拙等不同風格的作
品,那麼用筆的關鍵是什麼呢?當然,是大腦,但大腦的設想是靠指、腕、
臂的合理配合來完成的,指過於細弱,精巧處或許尚可,總體上卻力不從心。
誰也不能運指寫出盈尺大字來。臂又過於粗大,寫榜書或許差強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卻難盡如人意。那麼只有腕居中承啟,能兼領二者的功能。尤其是
行書的靈動精妙處,有時全憑腕的運動來完成。
運腕是指在書寫過程中腕要有意識地指揮毛筆左右揮灑,疾徐提按,使
轉變幻。以使書寫效果靈動流暢。舉例來說:寫百字時百筆落紙後腕須往左
傾推筆向右,至橫的末端即刻腕須轉向右擺,提筆帶過再向懷內壓至小豎折
處提鋒向右上,使轉帶下向內提筆作點收,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轉動,如果光靠臂來運動則顯然難以准確地使筆恰到好處地寫出輕重變幻
的線條,一些靈巧之處更難准確地表現出來,寫半尺以內的字則顯得費力不
討好了。當然如果寫檗窠大字,則需臂的協助運動,而控制筆還靠腕來完成。
因此,運腕是行草至關緊要的練習課程。當然,腕與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視的。
選帖與臨摹
有的朋友練字,喜歡隨意揮灑,盡情抒發,這就創作而言是無可厚非的,
但練習字則不應如此。因為書法的練習,應是將前人好的字借鑒過來,掌握
它,使之變成自己的技藝,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鑽研任何一門學問應取的
態度。為什麼要練呢?肯定是認識到自己有不足之處,但練習時不講究方法
還是達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寫了很長時間,字的變化不大,
究其原因,不外是臨習的方法問題。寫字要臨帖,這是常識。臨就是對照字
帖上的字體會它的運筆方法和結字規律,必要時還要用薄紙收一些字鉤摹影
拓下來熟記於心,運用於筆,從而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而不只是抄寫帖上
的文字內容,有些同志臨了一遍又一遍,枉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
是自己原來的模樣,並無進展,這恐怕就不是臨帖而是抄書所致。
在臨帖練習中,對初學者或對原帖體會不深的同志,以選字放大為宜,
這樣可以更好更清楚地體會分析原帖字的筆法與結構。對有些基礎掌握了臨
習方法的人則以原大通篇為宜,因為對他們來說,筆法與結字規律已經不是
問題,更重要的是體會原帖的氣韻、章法或神采與風格了。
對初學行書者來說,臨習中對原帖字形的外觀、大小、聚散、攲正,筆
畫的提按、收放、長短、角度、方圓、呼應等都是要仔細觀察、分析、體會
的。我的體會是先選出一些結構與筆畫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進行
分析,有了印象之後即可動筆臨習,臨一遍後即對照原字進行比較,找出不
合原帖處再對照臨習,這樣反復幾遍,逐漸與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開
原帖,背臨一遍。

㈥ 怎麼寫行書

學寫行書,是大家普遍感興趣的事情。因為行書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書體,它比楷書簡括,比草書易識,實用價值高,藝術表現力強,是民間應用最為廣泛的手寫文字,也最受人們的喜愛。由於行書比其他書體更善於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書法展覽中,行書作品總是佔有很大的比重。大凡書法愛好者,沒有一個人不在行書上狠下功夫的。
縱觀中國書法發展史,自魏晉以來的近兩千年中,篆、隸、草、楷諸體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不景氣的變化過程。如周秦時期的篆書和漢代隸書,自唐以後皆一厥不振,直至清代才得以發揚和光大。唐代的楷書最是登峰造極,然自唐以後也是每況愈下。至於草書更是太「陽春白雪」了,一直和盛者蓋寡。唯有行書自產生以來一直不斷地向前發展著。東晉以降,行書藝術更是盛行不衰流派紛呈,顯現出它那極為旺盛的生命力。

關於行書,唐虞世南說,行書之體略同於真。唐張懷瓘說,行書之體是真書的小偽,其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有人說,楷如立,行如走,這種說法比較通俗形象。

關於行書的史略,晉衛恆《四體書勢》說:「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於劉德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於世。」據史料記載,鍾繇(公元151—230)、胡昭(公元85—173),均為三國時期魏國的書家,劉德升(公元147—189)則為東漢時期書家。據此推斷,行書大約萌始於漢代而大盛於晉代,距今約有1800年之久。
關於行書的種類,唐張懷瓘說,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這就是後人所謂行書有行楷、行草之說的依據。

行書源於楷書,然行與楷相比較,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就線條而言,楷法筆筆規正、橫直分明,行則伸縮、收放自由、弧多於直。就結體而言,楷法結構字字規范平正,行則可正可欹,可大可小,變化不拘。就行筆速度而言,楷法行筆較慢,行則較快且酣暢淋漓。加上行書又大力吸納草法,常常以簡代繁,以圓轉替代方折,加強了字里行間的呼應和連貫。因此,行書的特點是既具楷書之規矩,又具草書之靈動,筆法較為豐富,時而側鋒配合中鋒以露鋒入紙凌空取勢,時而方圓並用藏露結合以剛柔相濟。行書用筆講究起筆得勢、行筆得力、起收呼應、起迄分明,這些都是行書有別於楷書的重要特徵。此外,行書的兼融性很強,大凡今草之飛舞流動、章草之渾郁凝練、魏碑之方勁厚朴、隸書之氣骨沉著、篆書之遒麗勻整,行書都很善於運用和表現,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徵。行書雖出於楷書而又異於楷書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於草書的介入,行書常常會對楷書中的某些偏旁部首的寫法作一些刪省、改革;二是行書為了自己書寫便捷的需要,也常常會改變楷書的原有書寫筆順,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三是行書常常在點畫與點畫之間,增加了連綿和引帶的手法,產生了某些牽絲和鉤挑,形成了自己的脈絡相通、意氣流動、生動活潑的性格特徵。
初學行書,應採取如下學習步驟循序漸進:
首先是先要對行書的偏旁部首作重點練習。書寫行書的偏旁部首,其行筆速度應略快於楷書。筆畫之間可隱約產生出一種自然纖細的游絲,使人感到有婉轉輕靈的意味。其間,書寫點畫時用筆要慢些,在筆畫之間互相轉換時,用筆要快些,游絲不可粗於或重於點畫。

其次是要在選定帖子的基礎上,逐字打好攻堅戰,並要在「熟」上狠下功夫,以逐步了解和掌握行書有別於楷書的特徵和寫法。平時可多作一些書空練習,如古人所說,「坐以指畫膝,卧以指畫席」,是解決「熟」的問題的重要環節。

再次是要在逐字「攻堅」的基礎上作逐行的攻堅,重點了解和掌握上下字之間的過渡及氣息貫通,逐步了解和掌握上下字之間的顧盼、承應的用筆技巧和方法。行書的字群排列,或大或小、或粗或細、或重或輕、或正或欹、或放或收、或開或合,都應各盡其態、各得其所、協調有序。

最後,要在一行一行學習的基礎上擴大為章法的學習和臨寫。行書很注重自己的筆勢和筆意方面的表達,積字成行、積行成篇要求有一氣呵成的氣魄和膽略。通篇的章法學習和臨寫,有助於日後的行書創作學習。在通篇的章法學習和臨寫中,要加強「背臨」和默寫,這樣更有利於在「熟」字上下功夫。
學習行書創作要先構思後動筆,要「不打無准備之仗」。在創作前,要充分做好各項准備工作。如正文內容和章法的確定,創作工具及文房四寶的准備(對所用的工具材料,一定要非常熟悉和了解),對正文文意的學習和領會,以及營造好創作的心態和環境等。下筆之前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正文中的首字和首筆非常重要,其成敗得失關繫到全局,沒有足夠的把握就不要輕易下手。一旦揮毫寫字一定要自信,不得患得患失或雜念纏身。寫草字一定要注意草法的正確性,不得任意杜撰。孫過庭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成通篇之准。在同一篇書法作品中,作品的基本格調和風格必須保持一致。行書很講究墨法,濃淡枯濕之間要巧妙搭配。行書書寫時要一筆多字,一墨多字,不可蘸一筆寫一筆,亦不可千字一濕或千字一色。怎樣把握墨色,這對作者來說至關重要。此外,行書創作者還應注意加強對所選正文文意內容的學習和理解,以便藉助於文學作品來升華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總而言之,初學行書的人,不僅要知其法,更要盡其理,因為書學貴在心到。所謂盡其理,則需要在提高審美層次上下功夫。唐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黯於胸襟,自然容於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這,就是我們行書學習的努力方向。

㈦ 行書怎麼寫

首先 寫行書一定要有比較好的正書基礎 熟悉筆性 當你對結構 筆畫 空白 造型都可以很好的掌握 之後
就有了條件了 練行書時 首先是臨帖 不要寫 先看 把一個字看透 就從上面說的那幾個方面看 看好了 就丟開字帖 一氣合成 注意 這里就關系的寫行書最重要的東西了 就是 連貫的氣運 每個筆畫一定要靠氣運聯系在一起 一個字才能很好的成為一個整體 不要停 不要填 還有就是 筆觸一定要」跳起來」 行書字才顯的活 不然回很死板 可以從兩個對稱的點開始練 用彈跳的筆觸練 找到感覺後 開始寫
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空白(重中之重) 氣運
這兩點做好了 其他的東西比如如何造型 筆畫的連接 都是比較靈活的 可以自己設計 單但畢竟寫出來的一定還是字啊
不過練習時可以當作畫來』畫」 主要是練習筆畫之間的關系

㈧ 求行書寫法 各種字的寫法 連筆方法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與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㈨ 請的行書怎麼寫

一、請的行書寫法: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請,謁也。從言,青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請,謁見。字形採用「言」作邊旁,採用「青」作聲旁。

三、相關組詞:

1、提請[tí qǐng]

提出並請求:~上級批准。~大會討論通過。

2、回請[huí qǐng]

被人請後(如請吃飯等),還(huán)請對方。

3、稟請[bǐng qǐng]

向上請求。

4、請吃[qǐng chī]

提供飲食款待。

5、請讞[qǐng yàn]

古代下級官吏遇到疑難案件不能決斷,請求上級機關審核定案。

㈩ 「以」 行書怎麼寫

「以」的筆順是豎提、點、撇、點,行書寫法如下圖:

以,音已(yǐ),用在單純的專方位詞前,表示屬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歲以下。

也表示用、拿,把,憑借,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還表示因為、目的、認為,也作連詞,同「而」。

部首是人部,相關組詞有很多,比如以為、以前、以往、以後、給以、以免、足以、以外、以便、以致等。

(10)行書怎麼寫擴展閱讀:

詞語解析:

一、以為

1、拼音:yǐ wéi

2、釋義:指作為,用作。

二、以前

1、拼音:yǐ qián

2、釋義:指比現在或某一時間早的時期。泛指從前,以往。

三、以往

1、拼音:yǐ wǎng

2、釋義:猶言以後。

四、以後

1、拼音:yǐ hòu

2、釋義:時間副詞,指比現在或某一時間晩的時期。

五、給以

1、拼音:gěi yǐ

2、釋義:給以,猶予以。多用於抽象事物。

熱點內容
江北語文網 發布:2025-09-19 00:51:35 瀏覽:370
七年級下冊地理同步 發布:2025-09-18 21:49:01 瀏覽:253
大學城英語 發布:2025-09-18 21:32:25 瀏覽:589
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試題 發布:2025-09-18 19:59:33 瀏覽:531
干電池化學 發布:2025-09-18 16:30:48 瀏覽:733
何猷君怎麼讀 發布:2025-09-18 16:07:13 瀏覽:158
2017個人師德總結 發布:2025-09-18 16:04:58 瀏覽:8
教師資格證統考一年幾次 發布:2025-09-18 14:01:59 瀏覽:922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發布:2025-09-18 07:59:57 瀏覽:944
師風師德評價表 發布:2025-09-18 07:01:17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