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是哪個朝代的
A. dead李紳是哪個朝代的
唐代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B. 李紳是什麼朝代的
唐朝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2)李紳是哪個朝代的擴展閱讀:
李紳是中書令李敬玄之曾孫。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
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錡幕府。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李錡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C. 李時珍和李紳各是什麼朝代
李時珍
(明朝醫葯學家)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1]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李紳
(唐代宰相、詩人)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宰相、詩人。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大歷七年(772年),父親李晤時任烏程縣縣令,生李紳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1]
李紳六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廬氏帶著他遷居潤州無錫(今屬江蘇),由母親躬授學業。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D.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人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E.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
寫《憫農》的詩人是唐代的。
F.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李紳朝代:唐朝。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6)李紳是哪個朝代的擴展閱讀
李紳個人作品:
一、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二、答章孝標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譯文:只有虛假的,不好的東西才需要一個好的包裝。如果是真實的,好的東西就不需要華麗的包裝來掩飾了。十年春秋苦讀才能及第,你為什麼不積累知識,而去想那些遠大的志向呢?
G. 李紳是什麼朝代的
《憫農》
所屬朝代:唐代
所屬文學時期: 隋唐五代文學
同時期作家:元稹、白居易
李紳(772—846)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
H.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中唐詩人。
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江蘇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蘇無錫東亭長大廈村)。15歲時讀書於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進士,補國子監助教。歷官翰林學士,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後捲入牛李黨爭。長慶四年(824年)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開成五年(840年)任淮南節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
李紳脾氣急躁,對於僧徒一向蔑視,「或允相見,必問難鋒起,祗應不供者,多咄叱而出」[1],有僧人向李紳宣傳因果報應。他問:「阿師從何處來?」僧答:「貧道從來處來。」李紳將他痛打二十下,說:「任從去處去!」[2]。當上宰相之後有〈條流僧尼敕〉[3]。
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揚州。《全唐詩》錄《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為著名。
I.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的
J.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
李紳 - 唐趙國公、詩人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