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為什麼要反
1.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少帥》這部電視劇,在這其中就有一個很重要角色——郭松齡。
而此時,看著張作霖發展的太快,南方的孫傳芳也開始警惕了起來,於是孫傳芳主動出兵,打敗了楊宇霆,為此,張作霖不得不趕緊召郭松齡回來。郭松齡本來就和楊宇霆不和,在吃了敗仗之後的楊宇霆自然更不被郭松齡瞧得起。
但是,要知道,在楊宇霆身後一直站著的是張作霖,即便打了大敗仗,之前的很多好處依舊是都給了楊宇霆,郭松齡自身什麼都得不到。張作霖利益的分配不均,也讓郭松齡對張作霖大為不滿。
而在內戰上面,郭松齡一直主張和平發展東北,他這樣的決定與張作霖的想法大相徑庭了,同時也讓張作霖非常生氣,而此時外面的風聲都傳出了張作霖命令郭松齡回沈陽,並且要處置郭松齡。而此刻,張作霖剛好真的命令郭松齡回沈陽,無奈之下,郭松齡最終選擇了鋌而走險。
2. 郭松齡為什麼要反
因為看不慣楊宇霆的做法,所以郭松齡反了。
楊宇霆專橫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著大帥張作霖的寵信,有時對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而郭松齡呢,屬於那種不苟言笑的特別嚴肅的人,為人心胸狹窄,剛愎自用。
奉軍在整編軍隊時,楊宇霆常限制二、六旅的經費預算和軍械彈葯的供應,張學良都感到「事事受楊的刁難」。楊與郭歷來不合,分別仗著老帥和少帥的寵信,更成水火不容之勢。
馮玉祥趕跑直系軍閥、控制北京後,奉系張作霖對他虎視眈眈。因缺糧缺餉,馮玉祥一面虛與委蛇,一面秘密聯系奉系少壯派將領郭松齡,打算里應外合,聯合反奉。
(2)郭松齡為什麼要反擴展閱讀:
在郭松齡起兵之初,日本人明裡打著「嚴守中立」、「不幹涉」的幌子,背地裡卻與郭松齡接觸,企圖乘機取得過去沒有得到的利益。
拉攏郭松齡失敗後,日本人轉而與張作霖接觸。在此危急時刻,張作霖慌不擇路,也希望日本人能夠拉自己一把。張作霖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機提出增築吉會等7條鐵路、獲得商租權等侵害中國國家主權的要求。
張作霖為一時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雙方訂立了反郭密約。戰事結束後,張作霖對日本人所作的承諾全部反悔,作為補償,張作霖親自攜帶私款500萬現大洋酬謝日方有關人員。但此舉並沒有起多大作用,日後被炸身亡,即源起於這個沒有兌現的反郭密約。
3. 郭松齡為何反奉以及他的功過。
一、郭松齡反奉原因:
1925年,郭松齡與夫人到日本考察軍事,聽聞張作霖正在日本購買武器,要與南方的國民軍開戰,郭松齡憤慨至極,遂決定聯絡馮玉祥共同反奉,事後卻被馮玉祥出賣。
1925年11月,郭松齡在灤州起兵,同時殺害了姜登選,發表反奉宣言。郭松齡率七萬大軍攻佔山海關,奪取綏中、興城,沖破連山防線,佔領錦州。奉軍全部退卻到遼河東岸據守。
郭軍在攻打新民縣巨流河時,卻遭到日本關東軍襲擊,後方被從黑龍江來支援的奉系吳俊升切斷,白旗堡的彈葯庫被燒,日本飛機對郭軍陣地進行轟炸。
二、郭松齡功過:
1、戰功
1905年就讀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次年進永平府北洋陸軍第二鎮隨營學堂,1908年任奉天防軍哨長。1909年隨朱慶瀾換防進入四川,擔任連長。
1910年加入同盟會。曾為張學良之教官,奉軍著名愛國將領。郭松齡歷任張作霖麾下第二團團長、第八旅旅長、第三軍副軍長、津榆駐軍司令部副司令,在與段祺瑞、曹錕、吳佩孚作戰中取得軍功,並與張學良要好。
2、殺害忠臣
姜登選,字超六,直隸省南宮縣(今河北省南宮市)陳村人,1903年被派往日本學習軍事,畢業於振武士官學校,同時受黃興、宋教仁等影響,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參加了「同志會」。
(3)郭松齡為什麼要反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著名愛國將領之一。
郭高大挺拔,樸素簡朴,平素穿一套布軍服,和士兵軍服一樣。當時奉軍將領都是穿的質地很好的呢軍服,布軍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軍服又長得像白俄一樣高大,因此遂被人呼為「郭鬼子」。
4.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呢
張作霖之所以能從一個綠林成為“東北王”,並不是他對東北有著強有力的控制權,而是他實際上是作為各方利益妥協的最終一個結果。他的背後是無數人借著他的名義去實現自己的個人目的,特別是日本人,還是東北四分五裂的各方的勢力。
在很多場合下,郭松齡的成功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張學良。所以他雖然功勞很大,但是卻集中了別人的矛盾,還得不到相應的獎賞。
張作霖可以培養張學良,為以後接自己班做准備,另外也是希望張學良能夠靠過硬的軍功,去在奉軍中,乃至整個東北形成強有力的威信。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郭松齡實際上非常尷尬。因為他幾乎吸引了奉軍中所有其他勢力的敵意。別人對張作霖如此捧張學良心裡即便不滿,但是也不便表達,所以把矛頭針對郭松齡是再說難免的。
5.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內部發生了激烈的地盤之爭。據何柱國回憶:張作霖原先預定由姜登選去接江蘇,郭松齡去接安徽。不料楊宇霆也想要個地盤,結果楊去了江蘇,把姜登選擠到了安徽,郭松齡則落了空。郭松齡在此次直奉戰爭中功高而未獲賞,心中極為不滿。後來楊宇霆、姜登選將蘇、皖丟失,郭松齡氣憤地對張學良說:「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斷送了3個師的兵力,現在楊宇霆又纏著老帥,給他們去打地盤子,這個炮頭我不再充當了。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此時,郭松齡已露出反奉的心思,但張學良沒有在意11月21日晚,郭松齡發出討伐張作霖、楊宇霆的通電,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罪魁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
6. 郭松齡為什麼要反東北王
奉軍將領郭松齡軍閥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民國亂世,梟雄輩出,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段祺瑞、孫傳芳、吳佩孚、張宗昌、郭松齡,這些草莽英雄卻演繹了一件件驚世駭俗的或荒唐、或仁義、或忠奸難辨的故事。從本期開始,《晨報講堂》特別邀請省內外的相關學者,陸續將這些軍閥之間頗有爭議的事件講給大家聽。本期堂主聶茂就將為您講述張學良的良師益友郭松齡為何要反張作霖。是奉系的高級將領,死後卻被人扔在小河沿曝屍三天。那是1925年12月25日,數十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在奉天小河沿來回走動。在離士兵不遠的地方,擺著一具屍體,腸肚盡被挖去,只剩下血糊糊的軀殼。死者竟是郭松齡。此人系奉軍張作霖部高級將領,英勇善戰,在奉軍中頗有威望。他是怎麼死的,竟然死得如此之慘?郭松齡,字茂辰,綽號郭鬼子,奉天省城東郊魚樵寨(今遼寧沈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人。年幼時,郭家十分貧寒。郭松齡十分喜愛讀書,他看的書大多是從當地一位老先生家裡借來的。為此,他得替老先生干不少雜活,其中包括挑水和劈柴。後來,老先生病了,大小便失禁,癱瘓在床。郭松齡自始至終幫他擦身子,喂飯菜,時間長達兩個多月。老先生十分感動,臨終前說:「我一生愛書如命,但是現在,你看中什麼就拿什麼吧!」辛亥革命前,郭松齡表現較為開明,同情革命,且參加了同盟會。武昌起義後,郭松齡密謀鬧革命,事敗被捕,本來是要被殺頭的,幸得紅顏知己韓淑秀冒死攔囚車,這才免於一死。1917年,郭松齡隨奉天陸軍朱慶瀾赴粵,會晤過孫中山,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一定認識。在廣州待了一陣子之後,他回頭投身奉軍。開始,東北王張作霖看不起他,但張學良卻對他欣賞有加。早在沈陽講武學堂時,郭、張就已相識。郭是張的老師。讀書期間,張就向父親推薦過郭,郭被委任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張學良為人治軍的思想深受其影響,兩人亦師亦友,後來張學良甚至稱,他和郭松齡好得就像穿一條褲子的兄弟。郭松齡遇難後,張學良更是抱頭痛哭。
7. 郭松齡反奉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郭松齡為什麼反奉,坊間基本上也是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因為張作霖的行為關乎到了郭松齡的利益,即便張作霖之前對郭松齡有恩,在利益面前人也是說變就變。當時奉系軍閥之間對地盤已經有了激烈的爭斗。根據何柱國會議,當時張作霖贗本打算讓姜登選去接受江蘇,讓郭松齡去接受安徽。
但是楊宇霆也想要個地盤,於是就自己去了江蘇,而姜登選就到了安徽,所以郭松齡就什麼也沒撈著。但是當時郭松齡在直奉戰爭中算的上是勞苦功高的,因此就為了楊振宇的這件事情和張作霖起了爭執,要讓張作霖把楊宇霆這個傢伙趕走,但是當時張作霖沒有在意,所以後來也就有了郭松齡起兵反奉的事情了。
8. 郭松齡為什麼要反奉郭松齡跟張作霖有仇嗎
兩人並無仇怨,這事得從郭松齡和張學良認識開始說起。
1919年2月,張作霖重開東三省講武堂,郭松齡調入東三省講武堂任戰術教官。在這里,他結識了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二人結成莫逆之交。時年郭松齡36歲,張學良19歲。張學良畢業後,向張作霖力薦郭松齡出任自己的副手。郭松齡在短短的七年時間里,隨著張學良的升遷而升遷,迅速成為奉系集團的軍事指揮人物。但隨著職位的升遷,郭松齡性格中的弱點越加明顯,他孤傲、盛氣凌人、剛愎自用、意氣用事,並且心胸狹窄,攬權的企圖越來越明顯。
郭松齡在1925年11月22日起兵反奉之初,是打著張學良的名義進行的,不僅郭的部隊被蒙在鼓裡,就連張學良也被蒙騙。張在得知郭發布通電是「清君側」,懲辦楊宇霆,請張學良主持東三省大政之時,想盡各種辦法企望能夠與郭松齡見上一面,然而郭卻決絕不與張學良見面,甚至不接張學良打給他的電話。張通過寫信仍幻想可以勸說郭松齡幡然悔悟,甚至可以答應郭提出的任何停戰條件。
張學良在給郭的信中寫到:「承兄厚意,擁良上台,隆誼足感。惟良對於朋友之義,尚不能背,安肯見利忘義,背叛乃父。故兄之所謂統馭三省,經營東北者,我兄自為猶可耳。良雖萬死,不敢承命,致成千秋忤逆之名。君子愛人以德,我兄知我,必不以此相逼。兄舉兵之心,弟所洞亮。果能即此停止軍事,均可提出磋商,必能解決。至兄一切善後,弟當誓死負責,絕無危險……」在這封信里,張學良明白無誤地向郭松齡表明自己不可以背叛自己的父親張作霖,同時也隱含著指明了郭松齡起兵反奉動機,向郭松齡提出只要達成雙方停戰,一切條件都可以商量,並保證事後郭松齡的安全。然而郭對張學良的轉信人日本醫生守田道出了他的內心獨白:「此次舉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再不能中止。我已經42歲,這樣的病軀,也許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張上將軍(張作霖)痛改前非而下台的話,請學良到日本去留學三四年,自己的經綸抱負實現一部分之後,就將位置讓給張學良君,自己願意下野,靜度閑雲野鶴的餘生,這不是假的,是真的。為此,可請吉田總領事,白川司令官等做保人。」由此可見,郭是急於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採取的這次反奉行動,目的是推翻張作霖的統治,達到自己掌權的目的。
張作霖一生崇信關羽,講究忠義。郭松齡由一個一窮二白的窮書生陞官晉爵都靠張作霖的提攜。兩人並無仇怨,只不過郭松齡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反奉倒張取而代之。所以當郭松齡打著義旗造反時,他恨恨不已,不僅將他處決,還將他剁去雙腳,在奉天小河沿曝屍三日,並將其慘象拍成照片分發東三省全境。
9. 郭松齡為什麼要反
主要因為與奉軍首領張作霖政見不合。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進軍全國,而郭松齡要求退換自守,保境安民,但是沒有被接受,導致郭松齡反奉
10. 郭松齡為什麼要反奉
「郭松齡倒戈」是奉系軍閥由強到弱的重要轉折點,雖然張作霖成功擊敗了郭松齡,但奉軍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實力。郭松齡作為張學良最為倚重和信任的將領,如果不反,未來鐵定是奉軍的第二號人物,在這種情況下,郭松齡還是選擇鋌而走險,原因可以概括為三個:
第一,從思想深處來看,郭松齡與張作霖本質上並不是一路人。郭松齡於1906年進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正規軍事培訓,同時也從同盟會成員方聲濤那裡接觸到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郭松齡經方聲濤、葉荃介紹,正式加入新軍同盟會。1912年郭松齡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第二年秋,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
第三,郭松齡本人野心已經膨脹起來。由於張學良的關系,郭松齡掌握著奉軍最為精銳的力量,這讓他的野心極度膨脹了起來。郭松齡倒戈後,向全國發了一份通報,內容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罪魁楊宇霆;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但是緊接著面對張學良的勸降,他開出的條件是「山東歸岳維竣;直隸歸馮玉祥;熱河歸李景林;郭回奉執政,統掌東北」。
所以,什麼擁護張學良、承辦楊宇霆等等可能都是障眼法,郭松齡真正想要的是統掌東北,因為他感覺只有他才能把東北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