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麼意思
Ⅰ 年月支是什麼意思
月支:古代用地支紀月,十二支分別指十二個月。月支,指該月所值之支。《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六月建未,明年太歲在未,書雲:『一物一太極,物物一太極。』雖說月支與年支不礙,究竟不可不避。」參見「月建」。
年支:年支一般叫地支。年支就是後面的那一個字,例如:2007年是丁亥年,亥就是年支。
例如:今年是庚寅年,年支(稱為地支)就是「寅」,年干(稱為天干)就是「庚」。若是陰歷的正月份。這個月的月干支是「戊寅」,月干是「戊」,月支是「寅」。
Ⅱ 年字的含義是什麼
年:nián
含義
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一~、三~五載。
每年的:~會、~鑒、~利、~薪。
每年的:~會、~鑒、~利、~薪。
一年的開始:~節、新~、有關年節的(用品):~畫、~禮、~貨。
時期,時代:近~、~華、~號(a.帝王用的紀年名稱;b.公元紀年名稱)、~限、~深日久。
收成:~成、~景、~謹、荒~。
歲數:~紀、~事(歲數)、~高、~輪。
人一生所經年歲的分期:幼~、童~、青~、壯~、中~、老~。
科舉時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稱:~兄、~誼(同年登科的關系)。
姓。
Ⅲ 對年是什麼意思
對年指約定期限年後的發生日所指的年份。「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歷法有關,而歷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一過程是隨著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我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
Ⅳ 年是什麼意思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凶光,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就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Ⅳ 傳說中的年是什麼意思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徵著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著希望。
在這個傳說中年的形象與現在年的形象可謂大相徑庭,現在年的形象往往是生肖,比如今年是牛年,那麼年就以一個氣沖鬥牛的牛形來到人間,歡迎每個生肖年的到來意味著告別過去的不幸和迎接新的希望,所以年關未至就已充滿隆重的歡愉氛圍。而傳說中的過年則是為了躲避凶獸,年關意味著奔逃,躲避,如果有所謂歡度也不過是為自己還活著感到慶幸而已。拋開傳說中對習俗的解釋因素之外,我們仍然不難發現傳說與現實二者間對年的態度仍有本質的不同。
何以如此?何以傳說中的年要以凶獸的面目出現?
讓我們來重溫這個傳說,這個傳說告訴我們,年是個兇猛異常的「怪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會上岸活動等等。如果我們不從現實意義而從象徵的意義上來理解的話,這個故事就不是那麼有趣了。「海」是神秘莫測之物的象徵,年從海上來,即是告訴我們,年的來源乃是不可言說的神秘,是不可理解的。而每到除夕上岸是說,年以除夕為周期周而復始的出現,遵循著一定的時間長度來「傷害人命」,年的到來以奪走生命為目標,這是年出現的目的,也是年因此被看作怪獸的原因——年的出現不可理解,帶來的後果又是如此的可怖,以至人們只有紛紛躲避。至此我們可以猜到,這個周而復始來到人間帶走生命而又無人可以抗衡,從不可理解的神秘之地來到人世的「年」,實際上就是指時間。時間不停的流逝,以除夕為周期提醒人們自己的存在,兩個除夕之間的時間即是一個「年」,它來奪走地上一切生物的生命,尤其是其中有時間意識的那個生命——人。
人作為所有生物中唯一有時間意識的生物,需要對時間的迫近威脅有所反應,如何反應?
第一種態度不出意料是生物性的——逃離,逃到深山躲避「年」,實際上是希望逃離人自身上的時間性,希望以空間上的躲避拉開與時間的距離,藉此逃避時間帶來的生命終結之焦慮。顯然這只是權宜之計,年到該來的時候還是照來不誤,這種逃避無助於驅趕人們對時間的焦慮。正當人們對年(時間)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老人出現了。順便說說,在不同國家的各種傳說中,總是出現一些老人的形象,他們在故事的中途出現,為主人公指點方向,這些老人代表一種精神上的原型——睿智,富有遠見,並且常常以其道德品質著稱。這個故事裡的老人也不例外,他宣稱自己能趕走「年」,眾人當然對他的說法表示懷疑,這是當然的,好比一個人不能拔著頭發把自己揪離地面,在時間中的人如何能超越根植於他自身的時間性呢?人能超越時間而活著嗎?於是,智慧(老人)被留下獨自面對時間(年)。
時間按部就班的出現,但智慧卻給時間准備了一個驚喜——紅色、火光和炸響,年被嚇跑了。聲、光、色,對應於聽覺、視覺和觸覺,只能為有意識的生物所體驗,智慧以加強的生命體驗對抗時間。這里,對時間的第二種態度出現了,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的應對。
然而,時間是無意識且冷漠的,與一切感覺無關,何以在故事中年會被紅色、火光和炸響所驚走呢?
在故事的結尾,人們重回村裡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年被趕走了,不僅如此,人們同時還得到了三個對抗年的法寶,從此以後,人們在除夕的時候不再需要逃離,而是用這三種法寶的衍生形式「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來度過年。智慧藉助工具召喚生命體驗的加強,並把這種體驗以形式化的方式固定下來,成為一種儀式,藉助這種儀式,人們不再對年感到害怕,人們能夠對年的到來坦然以對。換言之,人們通過儀式驅散了對時間的焦慮。到這里,智慧(老人)的策略就逐漸清楚了,人不能脫離時間而生存,但可以克服隨時間而來的焦慮,通過把視線從時間(年)轉移到儀式(貼對聯、放鞭炮、在家守歲),人的焦慮得到緩解,人在過年儀式的形式中感到安全,時間雖然仍然繼續(「年」深居海底),但人們不再恐懼(「年」倉惶而逃 ),年的力量被剝奪,人自由了。人自由地棲居在大地上,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過年」成為節日)。
卡夫卡曾談到童話,「沒有不流血的童話。每個童話都是來自血液和恐懼的深處。這是所有童話共同的地方」。關於年的傳說也是一個小小的童話,他真正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時間帶來死亡,對死亡的焦慮需要人們來克服它,最終在某種程度上克服時間。不止通過儀式,也要通過語言,人們給自己講述了一個克服時間及其焦慮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和其他的童話一樣,人們給自己許諾了一個光明的未來。
Ⅵ 「年」是什麼意思
年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幾種說法:
"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熬年的傳說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另一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
★年
也是一種姓氏
如年庚堯、傻子瓜子年廣久等。
Ⅶ 年意是什麼意思
1.第2段寫伏天和臘月里看《大過新年》的木板年畫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這樣寫的用以是什麼?
答:對比的寫法,突出年意的奇妙,年意就在人的心裡
2.文章最後一段「而年呢?就像一盞紅紅的燈籠,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中的「它」指什麼?這句話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指年意,採用了比喻,生動形象寫出了年的美好以及隨之年的到來,年意濃濃的熱鬧美好的氛圍。
3.聯系全文,說說「年意」有哪些內涵?
答:年意是一種熱烈的情緒;年意是人們心中美好的祈願;年意是一種圓滿過年的生活傳統。
4.作者通過敘述濃濃的年意,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對熱烈年意的贊美,對人們熱愛生活之情的贊美。
Ⅷ 過年的「年」是什麼意思
年首先是歷數單位。年的概念最初是由莊稼成熟的物候形成的,《說文解字》說:「年,谷熟也。」五穀成熟曰年。現代天文學認為:年是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為基礎的時間單位。其次,年還是我國重大傳統節日,即春節。舊時農村從臘月三十日一直過到翌年正月十五。
此外,傳說中,年還是一種怪獸的名稱。民間各個地方對於年都有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以下給讀者朋友們講解一下: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Ⅸ 是年的意思是什麼
年意思是這一年,「是」即為這、此的意思,「是」的這個意思多用於古語和近代文學中,現代用的不多,還有些常能聽到的詞語: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是說;是為;比比皆是……等等,「是」在裡面都有「這和這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