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怎麼
1、(浩瀚)的太空。
2、(神秘)的太空。
3、(遙遠)的太空。
4、(黑暗)的太空。
5、(無垠)的太空。
6、(壯觀)的太空。
7、(浩渺)的太空。
8、(廣闊無垠)的太空。
9、(浩瀚無際)的太空。
10、(無邊無際)的太空。
② 太空怎麼生活
太空只是失去重力,別的力還有啊!吃的是膏狀食物,睡覺綁在太空倉里。
③ 太空是怎麼形成的
宇宙是由一個虛擬的點,發生大爆炸後膨脹成了宇宙。最後還會回歸到零點。我們這些物質是從真空中分離出來的,每一個原子在產生的時候,都有對應的反原子產生。當兩個量相等正反原子相撞時就湮滅了,消失在真空了。當所有的原子都湮滅了,宇宙就消失了。據我估計黑洞就是一種反物質,它能吸引一切正物質,連光都逃不過。吸的太滿時,就形成了恆星或別的星球。恆星爆炸後,噴射正物質過度,就形成了黑洞。估計以後就可以從真空中分離出我們想要的物質資源,然後用垃圾資源把那些產生的反物質中和。這樣就可以有取之不盡的資源了
④ 太空是怎樣的
有些事情在地面上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可是在太空中就成了大問題,大小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航天員謝潑德坐在水星號飛船內等待發射升空,由於技術原因發射被拖延了4個多小時,這時謝潑德向地面控制中心報告要求撒尿,因為他憋尿已經憋了好長一段時間,現在實在憋不住了。按原計劃,由於這次太空飛行的時間不長,因此沒有必要為航天員准備大小便設備,現在謝潑德突然提出要撒尿,給地面控制中心和工程技術人員一個措手不及。經過同有關方面緊急磋商,地面控制中心最後決定,讓謝潑德直接往自己穿的航天服的褲子里尿。
為太空飛行的航天員解決大小便問題並不像在地面那樣簡單,一方面是因為太空是失重環境,人排出來的大小便不是往下流,而處於飄浮狀態;另一方面是所有在太空的設備,都必須是體積小、重量輕、耗電少,這就給設計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地面上所有的個人衛生設備在太空都不適用。
大小便收集袋不好使用
美國航宇局吸取謝潑德的教訓,很快為航天員設計出一種在太空收集尿的裝置——尿收集袋。這是一個小塑料袋,用帶子系在航天員的腰部,主要是收集小便。航天員返回地面以後,袋子被密封和拋棄。至於大便問題,只好等待回到地面來解決。
在雙子星座飛船中,在發射和著陸階段航天員還是帶著尿收集袋,但是在軌道飛行期間,大小便則分開收集。小便使用尿收集裝置,這種裝置上有一根管子,管子的一頭放在航天服內,外形與避孕套相似,要套在航天員的陰莖上,另一頭通到一個尿貯箱內,尿貯箱又與太空相通,因此航天員的尿最後就撒到太空中。大便收集裝置也很簡單,實際上就是一個長塑料袋,它直對著航天員的屁股。
阿波羅登月飛行情況雖然復雜,但航天員仍然使用雙子星座航天員用的大小便收集裝置,只是作了一些小改進。小便收集袋的改進是接尿管可以不跟身體直接接觸,這項改進雖然不大,但是最讓航天員滿意。另外,在水星和雙子星座飛行中這種尿收集袋是一次性使用的,而在阿波羅飛行中改為可多次使用,並要求這種袋子不僅容易帶上去而且容易取下來。
阿波羅航天員除了帶著尿收集袋外,還要穿著大便收集褲。兩者都穿在液冷通風服之外。尿收集袋是系在航天員腰部,穿在大便收集褲外邊。尿收集袋有一根排尿管,無論航天員是穿著航天服或是脫掉航天服,只要把這根管子與飛船的廢物處理系統相接,袋中的尿即被排空。不過如果航天員是在指令艙內,這些尿最後都被排放到太空中,但如果是在月面上,這些尿就不能排放到月面上,而應該暫時儲存起來。
大便收集褲顧名思義就是一條特製的短襯褲,褲內有一個裝大便的塑料袋,航天員的大便就是拉在這個塑料袋裡。但在失重條件下使用這種大便袋有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大便處於飄浮狀態,總是在屁股附近,因此航天員不得不用手將它推開。另外,大便袋旁邊還有一個小袋子裝有殺菌液,航天員大便完後要用手將這個小袋子擠破,讓殺菌液噴灑到整個袋子內。大便完後,航天員還要將袋子密封好,儲藏在飛船內的特定地方,以便帶回地面來處理。使用這種袋子拉成形的大便還算可以,但如果遇到拉不成形的大便或是拉稀,問題就麻煩了。
在「阿波羅」飛行中為了更好地解決大便問題,航宇局要求航天員在發射前盡量吃一些低殘渣的食物,同時服用一點通便葯,也就是說在發射之前盡量將大便排凈;而在飛行期間,除了繼續吃低殘渣的食物外,還服用一點減少腸蠕動的葯或止瀉葯,以減少排便次數。
太空梭和空間站上的廁所
與載人飛船上的個人衛生設備相比,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上的個人衛生設備真是「鳥槍換炮」。在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上,美國航宇局為航天員設立了廁所,航天員在這種太空廁所內不再使用尿收集袋和大便袋,而是使用太空馬桶。在太空梭飛行中,如果不是在發射和返回著陸階段,航天員是不穿航天服的,因此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樣上廁所。在太空梭上,太空廁所位於軌道飛行器乘員艙的中層甲板上。廁所有兩道門,門上都掛有門簾,由於航天員中有男有女,這樣就給航天員提供一個保護隱私的空間。
太空廁所中安裝的馬桶與地面上使用的也不一樣。由於太空是失重環境,水不會往下流,因此不能使用抽水馬桶,而是使用「抽氣馬桶」。這種「抽氣馬桶」是靠氣流將大小便帶走,因此使用這種馬桶時,屁股一定要跟馬桶的邊緣貼緊,使馬桶內完全密封。如果密封不嚴,裡面的氣流就無法將糞便帶走。
在「抽氣馬桶」內大小便是分開收集的。馬桶的前端有一個漏斗狀的適配器,可以將小便收集和輸送到小便桶中。「抽氣馬桶」不分男女,但適配器則分男女。
在太空拉大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航天員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因為中央孔的直徑只有10厘米大,航天員必須將肛門對准中央孔,將大便拉出來,才算操作成功。為了訓練航天員拉大便,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馬桶訓練器。在訓練器的馬桶內裝有一台電視攝像機,當航天員坐在馬桶上時,通過電視,可以看到自己的肛門是否對准中央孔。通過訓練,航天員一定要記住自己屁股與馬桶座部的相對位置。航天員大便時,如果不注意未將屁股對准中央孔,大便就可能從馬桶中飄出來,在艙內到處亂飛,就像「天女散花」,太空生活可就成了一場災難。
2007年美國航宇局作出一項驚人決定,花1900萬美元購買俄羅斯的太空廁所。這個廁所將於2008年送到國際空間站上,准備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站艙內。在新廁所啟用之前,所有航天員都是使用安裝在俄羅斯站艙內的一個太空廁所。美國航宇局的官員說,訂購新廁所的原因並不是原來的廁所不夠用,而是為了節約用水。新廁所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將尿和其它廢水經過處理,變成可飲用水。因為在太空,水的運輸費用是非常昂貴的,如果能將尿和廢水變成可飲用水,這將節約很大的一筆費用。因此盡管從俄羅斯購買太空廁所比較昂貴,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合算的。至於為什麼要從俄羅斯購買,航宇局的官員說,如果我們自己研製和設計,不僅費用更高,而且由於研製周期長,不可能近期提供給美國航天員使用。
航宇局的「秘密武器」 ——強力吸尿褲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期間可以使用太空廁所,但是在太空梭發射和著陸以及在太空行走期間,航天員又是使用什麼東西解決大小便問題?
現在在美國,無論是男航天員或是女航天員,在太空梭發射和著陸以及在太空行走期間,都穿著一種稱為「強力吸尿褲」的短襯褲,以解決小便問題。當航天員需要小便時,直接將小便尿在強力吸尿褲上,等回到地面上或是回到氣閘艙以後,將這種褲子扔掉即可。太空梭發射前,航宇局發給每名航天員三條強力吸尿褲,一條在發射時穿用,一條在著陸時穿用,還有一條留作備用。航天員在太空行走前,也要穿上這種褲子,一般是貼身穿,穿在液冷通風服的裡面。這種強力吸尿褲外形像普通的運動短褲,不過它有極強的吸水能力,一條褲子能吸附2升多的尿。這種褲子能強力吸尿的原因是褲內縫有一層稱為聚丙烯酸鈉的化學織物,這種化學織物能吸附比自身重量重一千倍的水。1988年美國女航天員開始穿用這種強力吸尿褲,後來男航天員也跟隨穿用,因為男性穿著也很舒適,尿也不會溢漏出來。據說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航宇局為航天員訂購了3200條這種強力吸尿褲,至今尚未用完。
一般人只知道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穿這種強力吸尿褲,實際上在太空梭准備起飛時,航天員是半躺在座椅上的,這時下肢抬高,頭在下面。由於這種姿勢會給大腦一種人體胸部充血的感覺,從而反射性的增加排尿。因此航天員一般在這種時候都想要上廁所,所以這時他們也需要穿這種褲子。
在美國航宇局公開發表的文獻里,男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期間是使用尿收集裝置,而女航天員則是穿一種一次性使用的能吸尿的短褲樣的東西,從來沒有提到「強力吸尿褲」這個名詞。一直到2007年2月,美國女航天員麗薩·諾瓦克因犯謀殺情敵罪被捕,人們才知道航宇局有強力吸尿褲這種東西,並將它簡稱為「太空尿褲」。麗薩·諾瓦克為了去謀殺情敵,曾驅車1440千米,連續駕駛14個小時,途中沒有一次停留。當記者問她難道途中連廁所也不上?她說她身上穿著強力吸尿褲。自此美國公眾才知道他們的航天員在太空行走中身穿這種「神奇」的太空尿褲。不久,這種尿褲很快成為商品,在商店裡即可購買到。特別是當女士們要到國外旅遊,國外有些旅遊景點廁所很少,而且又不太衛生,如果穿上這種尿褲,可以一天不用上廁所,這就給女遊客帶來極大的方便。
太空廁所的未來
21世紀人類要飛往火星和太陽系的其它天體,進而還要在火星上建立臨時性基地和永久性基地,也就是說要在火星上長期生活下去。人類要在火星上長期生存,首先要解決呼吸用的氧氣問題,其次是飲水問題,最後是吃飯問題。而這些東西必須自給自足,不能依靠來自地球的補充供應。這是因為從地球到火星,路途遙遠,飛行過程中又有很大的風險,將所有這些生活必需品從地球運上去,所需費用將是天文數字。
為了保證人類在火星上能長期生存,科學家正在研製一種非常先進的生命保證系統,即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統。這種系統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的生物圈,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凈化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生產糧食。利用微生物處理廢物和廢水,利用植物的蒸騰作用使廢水凈化。這樣既處理了航天員產生的廢物,又為人體提供了氧氣、水和食物。盡管這種生物再生式生保技術的復雜程度和難度是空前的,它需要的空間、質量和能量消耗都是相當大的,但是要想建立火星基地,提供大批人員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除了依靠這種技術,別無選擇。
現在美國、俄羅斯、歐洲空間局、日本和我國都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國從2002年就正式開始研究這種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統,並將一直持續到2016年以後,到時將實現95%的糧食生產和95%的固體和液體廢物的回收利用。
⑤ 在太空中怎樣生活
吃——最容易的事變得復雜奇妙
吃飯、喝水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宇航員的飲食就變得十分復雜而且特別奇妙。可以說,宇航員的營養需求、食品制備、供給和他們的進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與他們在地面生活的飲食有著很大的不同。
航天食品從本質上講與地面普通食品是一樣的,都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和營養。但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宇航員攜帶的航天食品應盡可能重量輕、體積小。如營養好的干化餅乾和干化香腸,吃時用水泡一下,即可恢復到與新鮮食品相近的味道。航天食品除了要能經受住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沖擊、振動、加速度等的考驗而不失效外,還必須針對宇航員在失重條件下生理改變的指數對膳食的營養素作適當調整,如肌肉萎縮就要求食品必須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骨質丟失則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等。
宇航員在航天飛行活動中如何進食,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在失重條件下,一杯盛滿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樣,杯子里的水不會自動飄浮或灑落出來,如果放在桌子上,杯子會連同水一起飛起來。所以說,宇航員在地面上原有的吃飯、喝水習慣到了太空就完全不能適用了。一般來講,各種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宇航員從食品櫃里拿出食品後,要把裝食品的復合塑料膜袋剪開一個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進口袋裡叉著往嘴裡送。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處飄飛,影響宇航員或設備的正常工作,這種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裝,製成與口大小相近的方塊、長方塊或小球狀的「一口吃」食品,吃時不必再切開。如果宇航員要喝水,吃湯、羹、汁、果醬時,直接從塑料口袋或牙膏狀的軟鋁管里,一點一點往嘴裡擠就可以了。
隨著火箭技術的發展,宇航員從地面帶去的食品可以豐富些了。如濕食品或半濕食品的帶汁火雞、牛肉等,它們的水分含量和地面吃的正常食品相同。現在,宇航員們在太空艙里已經可以使用微波加熱器來烘烤食物了。這種微波加熱器與地面上使用的加熱器有所不同。它上面有一些特製的凹進去的小格。為了防止加熱時食物飄浮起來,需要加熱的食物都必須固定在這些小格內,插上電源後,一會兒就可以將食物加熱到可口的程度。有了它,宇航員們就可以品嘗到熱烘烘、香噴噴的紅燒牛肉、炒蛋、豬排等食物了,其口感與在地面沒有多大區別。
穿—一件衣服價值千萬美元
人們對於服裝的認識往往只局限於其蔽體、保暖、美觀、大方等特點,可是當人類進入太空就會發現,航天服的作用早已超出了傳統范疇。因為,太空接近真空的壓力環境、極端的溫度環境,缺乏生命所需的氧氣,空間隕塵、空間碎片和空間輻射的威脅等,都需要航天服為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個良好的防護和保障系統。
航天服按功能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艙內航天服用於飛船座艙發生泄漏、壓力突然降低時,宇航員及時穿上它,接通艙內與之配套的供氧、供氣系統,服裝內就會立即充壓供氣,並能提供一定的溫度保障和通信功能,保證宇航員在飛船發生故障時能夠安全返回。而艙外航天服則更為復雜。它是宇航員出艙進入開放的宇宙空間進行活動的保障和支持系統。它不僅需要具備獨立的生命保障和工作能力,包括極端熱環境的防護和人體平衡控制、氧氣供應和壓力控制、服內微環境的通風凈化、測控與通信系統、電源系統以及宇航員視覺防護與保障,而且還需具有良好活動性能的關節系統以及在主要系統故障情況下的應急供氧系統。艙外航天服結構上由微流量防護層(外罩)、真空隔熱屏蔽層、氣密限制層、通風結構和液冷服等組成,猶如一個獨立的生命保障系統。一套艙外航天服系統通常比一個健碩的人還要重許多。它的價格自然也不菲,目前研製生產一件艙外航天服要花費上千萬美元。
談到航天服,不能不講一下「太空噴氣背包」。這種背包高約1.25米,寬約830毫米,總重150公斤,內裝12公斤液氮,共有24個噴嘴。它像一把沒有坐位的椅子,安在宇航員的背上。宇航員可以通過扶手上的開關控制24個微型噴嘴,噴射出背包里的壓縮氮氣,從而形成各個方向大小不同的反推力,實現不同方向的移動。有了這種噴氣背包,宇航員就能在茫茫太空中隨心所欲地翻筋斗、旋轉,向上、向下、向前、向後地自由移動了。
住——密艙生活考驗技巧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在這樣的環境中宇航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於是,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座艙用來保護宇航員。
供宇航員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密閉艙是宇宙飛船上的一個主要部分,是保證宇航員身體健康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生命保障系統最為重要的是供水系統。它的主要任務是供給宇航員生活用水和飲食用水。密閉艙是一個狹小的環境,必須對不斷產生的污染物加以凈化,以維持艙內空氣新鮮,保證宇航員的身體健康。
由於失重飄浮,宇航員行動起來不像在地面上那樣自如,坐立不穩搖搖晃晃,稍一抬頭仰身就有可能來個大翻身,彎腰時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動作都得小心翼翼。航天飛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在失重時分不清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一樣,所以宇航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又可以筆直地站著靠牆壁睡,只要他高興。為了防止無意中觸及開關,他們睡覺時必須把雙手束在胸前。宇宙空間中的睡覺姿勢很特殊,失重時,身體完全放鬆會自然形成一種弓狀姿勢。在空間軌道站上,宇航員已可享受分隔式卧室和床,但他們在睡覺時必須把自己捆在床上,以免翻身時因失重而飄離。
另外,在宇宙中航行的宇航員和地球上的人一樣,也需要有個人清潔衛生的處理,如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等,但這一切都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比如在失重時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飄浮起來,水珠在艙內飛飄,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儀器正常運轉。為防止這個問題,美國採用一種特製的橡皮糖,讓宇航員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宇航員洗澡時,需要將耳朵塞上,帶上護目鏡,就像潛水員一樣。當人進入浴室,還要穿上固定的拖鞋,這樣就不會飄浮起來了。美國「奮進」號太空梭上裝備有一種太空馬桶,造價高達2340萬美元。這種馬桶可貯存處理更多糞便,有獨立的尿液分離器,可將尿和糞便分開處理。馬桶上的氣流導引裝置,解決了失重條件下人體排泄的困難。
行——防止成為茫茫太空的人體衛星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離開「上升」2號飛船密閉艙,系著安全帶第一次到茫茫太空中行走,開創了人類太空行走的先例。然而太空行走與人們在地面上的行走不能相提並論,其困難程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措施。
由於太空處於真空狀態,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溫度變化也很大,太陽照射時溫度可高於100℃,無陽光時溫度可低於-200℃,同時還存在著能傷害人體的各種輻射和微流星體,因此在太空行走時,必須身穿特製航天服。同時,由於宇宙飛船、空間站、太空梭這些載人航天器密閉艙內的人造氣壓、空氣組成基本與地面相同,故人體內吸有一定量的氮氣,而航天服內的氣壓較低,僅為大氣壓的27.5%,宇航員如果猛然出艙,遇到低的氣壓後血液供應會較差,溶解在脂肪組織中的氮氣游離出來卻不能通過血液帶到肺部排出而形成氣泡,因此可能造成氣栓堵塞血管,引發嚴重疾病。所以宇航員出艙前需要吸取純氧將體內氮氣排出,以免隱患。
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員圍繞地球高速運行時,在廣袤的空間中沒有參照物,無法分清物體的遠近大小、速度快慢,如無保險措施,就可能會丟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為人體衛星。再加上載人航天器和自己都在運動,宇航員有時會被搞得暈頭轉向,亦有可能出現危險,所以太空行走需要採取保險措施———身系安全帶。安全帶猶如嬰兒的臍帶將宇航員與航天器連接起來,以防宇航員在太空中走失。1984年2月7日,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進行第11次飛行時,宇航員布魯斯·麥坎德里斯穿著一種帶助推裝置的航天服,首次在不系安全帶的情況下在太空中自由行走了95分鍾,捕獲了已經停止工作的「太陽峰年」號人造衛星,並對其進行修理,排除故障後又將其重新送回軌道。布魯斯完成了太空梭首次捕獲衛星的任務。這次太空行走也為人類在太空中的活動開創了新的天地。但為了保險起見,現在宇航員仍被要求系安全帶。萬一宇航員不能自己走回太空梭,可以用牽引纜索把他拉回來。
太空生活看似有趣,實際上是對宇航員生存技巧的一大考驗。看來要做個太空人,享受一下與地球人不一樣的生活,還真不是件容易事。
⑥ 太空是怎麼來的
宇宙的形成現在還不是很清楚,不過宇宙大爆炸學說是現在的主流。該學說認為宇宙最開始從一個奇點爆炸,然後向外擴散開來。
⑦ 太空是怎麼來的
普遍的說法是太空原本是一個極小,極度緻密,溫度極高的純能量點,這純能量點爆炸形成的
⑧ 要如何上太空
上太空很難,首先,因為地球引力會把萬物拉向其表面,因此,為了上太空你不僅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你還得非常快地飛向一邊。所以當你向地球落回時,你就不會落到地面而是沿著地球飛行,這就是你如何呆在太空中。
我們人類造了若干准備飛向太空的火箭,但如果你想搭上其中的一個,很多人會沖你發火,那你就會很麻煩了並且很有可能蹲監去。如果你想搭火箭去太空而不是蹲監,你必須讓很多重要的人物說「OK」才行。在他們說「OK」之前,你必須要為上太空做多年的准備。
如果你想像過去的人那樣上太空,你得去學校學習飛戰斗機,並且要很擅長駕馭它。你還需很好的視力及聽力,並且身體和大腦還需扛得住。還有許多其它的事情你也需要擅長,並且你還得需要好運。但是如果你很好、很幸運,並且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說「OK」,那麼也許有一天你可以飛向太空。
文章首發:怪羅網 微信公眾號:guailuo123 歡迎關注
⑨ 太空怎麼方便
在太空中居住,航天員感到最不方便的可能就是大小便了。神舟六號飛船上安裝了我國科學家自己研製的太空馬桶。航天員需要方便時,只需要將馬桶上的塑料軟管緊貼到排泄器官上,馬桶內的抽氣設備將會把航天員的大小便收集到一個固定的容器里。小便也許比較簡單,但大便就不太容易了。根據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的經驗,在無重力的環境里人體內的腸子漂浮著,內臟並不能正常工作,許多人從太空馬桶上下來時經常喃喃自語:「又失敗了。」
需要注意的是,太空中放屁也得小心,因為其反作用力可能會把人推走,而且還會污染航天器座艙中的環境。屁中的氫和甲烷等成分還是可燃氣體,嚴重時可引起爆炸,因此必要的時候最好到廁所里解決,看來在太空里只好忍一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