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內功怎麼練

內功怎麼練

發布時間: 2022-04-05 07:36:55

A. 內功怎麼

練真氣運行法,沒騙你的,大多數人練:真氣運行法(五步功法)本功法具有健腎補腦作用,督脈貫通後,真氣在任督脈內運行(小周天),頭項百會穴和丹田產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這樣腎中元陰元陽可上達髓海而還精補腦,五臟精華又下歸丹田,補充腎精,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使人體由衰返壯。
從生理學觀點看,督脈貫通後,可促使腎上腺和腦垂體間互相激惹、互相滋補、生機旺盛。早在戰國初期的《行氣玉佩銘》中已有真氣運動的記載,內中指出: 「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 經會陰、尾閭、命門向後竄動,夾脊向上,透玉枕直達腦海,繼而又下行丹田,稱為小周天。茲將練功法介紹如下: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閉,舌舐上齶,雙目微閉,排除雜念。先注意觀鼻尖片刻,隨即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使其別發粗聲,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如果仍然夾念紛擾,可用 「 數息法 」 。即呼氣默數一,再呼氣默數二,這樣一直數到十數,再從一反復操作,直到雜念不再興起,即可放棄數息法。入靜後,呼氣時真氣要入丹田,不要在呼聲上打擾。 時間:每天早中晚各1次,共3次,每次20分鍾,一般認真操作,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應:練功到3 - 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5 - 10天,每次呼氣時都感到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這是自然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堅持鍛煉就會變得自然。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方法:當第一步功夫練到每一呼氣,即感心窩發熱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呼氣時應延伸下沉的過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不可操之過急,如果用力過大可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時間:依法每日3次,每次25 - 35分鍾,10天就可氣沉丹田。
反應:每次呼聲都感到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時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現象增多。這是真氣運到小腹,腸功能發生改變,驅逐邪氣的表現。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周圍臟器(如大小腸,膀胱,腎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方法:當第二步功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時間: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所需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內形成氣流,隨著功夫的加深,氣流也越來越大,小腹力量充實。待力量蓄足後,即可向下游動,此刻練功者有時會感到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腰部發熱等,以上感覺出現的遲早可因人而異。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通過練功不斷地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對陽痿有一定療效,對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一定療效。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方法:意守丹田40天後,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時,意識應伴隨著真氣(勿忘),如果真氣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這種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來決定的。若實力尚不足,它就會停下來不動。待丹田力量充實後,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須任其自然,真氣的活動情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項就可以通過了。
時間: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分鍾或一小時左右。至於通關時間則因人而異,有的人剎那間就通過了,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也很大。有人須經數小時或數天才能通過。大多數是在一周左右。
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練功者自覺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命門處真氣活躍(即 「 腎間動氣 」 )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脈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撥的感覺,頭部則有箍緊之感,這是通督前必有的現象。有些人遇到此種情況,常產生懼怕心理,不敢再練,前功盡棄,殊為可惜。這一階段必須堅持練功,一旦督脈通過後自然輕松愉快,通督是一個飛躍,故稱為 「 積氣沖天 」 。
效果:督脈通暢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環。這時才能體會到 「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 的真諦。精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功能增強。凡腎精虧損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等症狀都會逐步消失。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後,各個經脈都相繼開通。如頭項百會穴處出現的活動力量,可意守頭項。靈活掌握,所謂 「 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 也就是練功不同階段的處理方法。
時間:每日3次,每次1小時以上,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餘下丹田與上丹田之力顯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應:在通督脈的前後數十天內,全身常似有流竄動、皮膚發癢似蟲爬等感覺,這都是經絡通暢,真氣旺盛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驚慌失措,安心坐下就會自然平復。坐到極靜時,以上現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內部真氣則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氣越充足,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強,大大減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癒痼疾,堅持鍛煉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漸進的,在整個真氣運行過程中,身體會有三種不同變化。第一、二、三步是調整呼吸推動真氣。體內真氣集中於丹田,這個階段古稱為 「 練精化氣 」 ,這是第一階段;第四步運用丹田積蓄的真氣,沖通督脈,直達腦海,這一段叫做 「 練氣化神 」 ,這是第二階段;第五步以後,功夫更加純熟,由於經絡暢通無阻,真氣在而運行自如,此為高級階段,稱 「 練神還虛 」,掌握真氣運行法的五步、三階段,才能收效顯著。

B. 內功怎樣練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XX傳》、《天龍X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這篇小文就叫內功簡介嘛,沒有內功還簡介個X啊~~那麼我來說一說吧。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工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的一些極淺顯的東西,因為理論中太多涉及到門戶的東西是不能說出來的,所以可能大家覺得不知所雲,這也沒有辦法,畢竟門戶之間還是很深的。

C. 怎樣練內功

通過站樁練習。

D. 內功是怎樣練成的

內功,就是古代武術家通過吐納導引來增強人體內在能量的功夫,在古代醫學上叫做導引術或者吐納法,根據明清野史和筆記來看,很多被描述的很神,往往跟神仙方術糾纏在一起,練法也頗為神奇。不過,現在都叫它氣功,內功的說法不普遍了,有人說這是偷換概念,有人說這是兩種不同的功夫。究竟怎樣我也不敢輕下結論,畢竟不是業內人士。說白了原理很簡單的,通過調節呼吸,意念導引,冥思來練習,與傳統的經脈學說,五行陰陽理論,天人合一理論相結合,其中內容廣博,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精於此道的人往往能醫武雙修。現在流行的硬氣功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真正的內功,屬於外壯硬功,是橫練排打加上意念導引,其中意念導引為輔,所以歸類於硬功。但是此類功夫見效甚快,大為流行。在傳統武術中比較注重內功修煉的是太極,八卦,形意以及少林的一些功法。如果你想練內功,必須要心平氣和,心若止水,甘於寂寞,不被外界所干擾。至於為什麼這樣練習容易產生所謂的內力,其中原理復雜,科學也沒最後的結論,不過的確能開發人的潛能,這點是可以印證的。

E. 什麼叫內功怎麼練

1.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湖泊河水邊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8.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這樣子起吸氣,下墜呼氣,計36下。通過強行呼吸,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

四、丹田功的效應

練功練到一定的程度,會覺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熱氣感,或者形成一個「氣」上感,這就是內氣聚集、儲蘊的表現。通過進一步的鍛煉,這個「丹田」之氣就會循經絡系統運行全身,你會感到一條熱氣流下伸至會陰穴,往後向上升經督脈經絡的尾閻、夾脊、玉枕、百會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脈經絡經「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現任督經氣循環的感覺。再進一步鍛煉,可出現內氣沿周身十二條經絡及奇經八脈路線循環感覺。練功到此,人就會感到周身經絡氣血通暢,精力充沛。功到高級的上乘功夫時,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視,不用耳朵而能聽,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聲而能聽。這樣,你還愁動戰不能勝嗎?
心意拳內功功法問題

1.問:為什麼心意拳內功首重丹田功?

答:丹田功就是培植先天真陽之氣的功法。人在母體中時是靠肚臍從母體中吸取營養而維持生命。離開母體以後,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先天靈性漸漸抿滅,先天的真精元陽之氣也會逐漸減少,一直到風燭殘年時,人就如耗盡油的燈一樣滅(死)了。所以,加強丹田功的鍛煉,正是像疏通淤塞的河道一樣,疏通經脈,特別是練通周天後前任督氣通以後,真陽氣通,勁蓄力足,不但百病消除,延緩衰老,還能練成上乘武功。

2。問:為什麼叫丹田功?

答:心意拳內功不光叫丹田功,也可叫周天功,或者叫得真法。有的又把此功叫十六把氣功、坐功、卧功、站功、內功四經、貫根八法等。但我們這一派則專練此丹田功,以培植先天元氣,扶持真陽;當煉到氣滿全身,全身鼓盪,上下丹田氣充時,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時,即可達心意拳的上乘境界。拳譜上說:「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成千日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說明丹田功在心意拳的重要。因丹田是人的元氣之所在,所以叫丹田功。

3.問;煉丹田功先從哪裡入手?

答:首先認清三大奇經。按中華醫學學說人身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為什麼要認識三大經,哪三大經呢

(1)督脈。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尾聞骨端,長強穴後的會圖部,上循脊柱至腦後凹陷中的風府穴,進入腦內,再上巔頂,沿額下行至鼻拄。在人身的背後。督含有總督的意思,「督乃陽脈之海」。「督脈督一身之陽」。一身之陽脈皆會於督脈。

(2)任脈。任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中校之下的會陰部,上出毛際的深部,沿腹內上過關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頦下,走面部深入眼內。在人的前面。任有擔任的意思,「任脈為陰脈之海」,「任脈任一身之陰」。全身陰經皆會於任脈。此兩脈在人的一前一後,一陰一陽。此兩脈通則形
成一周天通。

(3)帶脈。帶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脅下,環繞身軀腰腹部一周。像人的束帶一樣把人束住。認識這三大脈以後,能打通任督脈,即小周天通。我們練心意拳丹田功即先從我介紹的功法(參看(武魂)199;年第一期)從一往後逐一演練。因為雖然此功不出偏,但為能適應東西南北中的五種人的環境、氣候、人體等不同,所以還是按我介紹的步驟練。

4.問:每次練習一式還是九式一次練完

答:按我多年鍛煉的經驗,每次首先練抱丹田,其次再練晃丹田,時間,次數不限。練多練少均可,但每次不能少於36下,否則不出功。有的時間寬余也可一次九式全部做完,有的時間少,可只做其中一二式。這要視自己時間自己掌握。

5.問:抱丹田每次站多久?怎樣收式?

答:抱丹田一法主要是人與天(大自然)進行有益的交流活動。人每天迫於生計匆匆忙忙,思想緊張,肢體疲乏,這就是平常所說會產生一種乏力、僵力。而人要活命又不能不做,所以,在緊張之餘去到河邊、湖沿,或山林樹叢中去放鬆一下思想,舒展一下肢體筋骨,吸進—些新鮮空氣,做「吐故納新」,這就是抱丹田功。每次抱丹田的時間是以思想達到放鬆,似想非想,一切皆空,也就是心情舒暢,不再緊張,不再焦慮即好。此動作不要收式。經過思想凈化,肢體放鬆,此動作就是一無復始的開始,再練其它幾式,即可練功出效。

6.問:轉丹田要求自左向右,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答:男女有別。男性是以丹田為中心,自左向下,然後再向上,再往左轉,是順時針方向轉。轉36下。女性相反(因為心意弟子女性很少),應自左向右往下再往左上,是逆時針方向,但只轉32下。

7.問:晃丹田怎樣轉法

答:其實只要掌握了男左女右的原則,我想練心意拳的朋友都可想通。功法中已介紹「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以腰部帶動自左向前再向右晃動。這種晃動應是以意領氣,以氣引導帶動身體晃,腰部帶有螺旋力的意境。這種晃動主要是鍛煉入的帶脈。

8。問:操舟田怎麼揉?輕重怎樣掌握?

答:兩手虎口張開形成一個自然圓,兩掌對稱地放·在丹田兩旁,此時丹田穴正好在兩虎口的圓中;兩掌要貼身,但不能按死,而是輕輕地貼身。做圓形轉動時動作也要輕柔,自左向右,路線也是自左向下再向右,是順時針方向,但兩掌虎口圓不能轉到丹田穴的外面去。

9.問:擊丹田的輕重怎樣掌握?

答:心意拳內功功法從第五式開始一般是內功有了一定的功力後才練的。兩臂往後如鳥展翅,要盡力後展,兩手心往上,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盡量往後翻。兩掌回落時要攥拳擊丹田時一船是功力小時用力輕一些,功深時可用力大一些。這要視每人的體質和內功功力而掌握。

10.問:折丹田應多少次,是否也要36次

答:此式在心意拳中既是內功也是技擊動作之一。所以,折丹田時應多練。多練多出功,不能只局限36下。此式如用在技擊上,前撲時兩掌心均向前,每掌五指乍開向前,左掌從右掌上穿前,右掌經右肘下持回,左手掌一直撲到左膝前處。右式也同前,唯動作相反。

11.問:搓丹田要注意哪些?

答:搓丹田不管凳坐式還是盤坐式,均兩手相合,但凳坐式兩手向前搓時像搓繩一樣,但此勢是手脛相摩也,其功仍在丹田部。盤坐式也同;

12。問:噴丹田應怎樣做

答:噴丹田也是技擊動作之一。兩手在胸前交叉時吸氣,一齊向前猛然推出時呼氣。向前推擊時兩掌分開均五指乍開,掌心向前,兩大拇指相距約半尺到八寸。此式因為也是擊人動作,所以,兩掌出掌要看對方的身型而定。

13.問:提舟田左右手高舉,兩足尖掂起怎樣呼吸?

答:此勢不管左右手哪手舉起,足尖掂起,都要有恨天無柄,恨地無環之勁意。即手往上高舉時,就像地上有個環被我握住,能把地拎起來一樣;手往下就像天有個柄被我抓住打墜勁能把天拽下來一樣。手高舉時吸氣,打墜落時呼氣。『這個動作,一般練心意拳的人要多練,多練多出功。就像李元霸以錘擊天,練的是抖絕力,錘從天上掉下來,又要接住,就要有順勢墜落勁。

14.九式做完是否要收式?怎樣收式?

答:關於內功功法的幾個動作,如果光做前四個動作,則不要收式,做完以後即可結束而從事其它工作。唯從第五式擊丹田開始,練完後要:「決斷」或者「虎撲」並發一聲噫這就是雷聲。人就像一台機器一樣,每天鍛煉,運氣就是要把身體修煉好,不然一旦元氣耗盡,就像一台壞了的機器一樣無用了。所以,鍛煉身體就是一種無形的儲蓄,是儲蓄人的機能、生命;保持人的體能,處長人的壽命,以達到天人合一、延年益壽這樣一個目的。

渾圓功源於意拳氣功,意拳氣功源於意拳。
意拳宗師王鄉齋先生,少年時從師於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先生,得其真傳。後以形意拳為基礎,博採眾長,創立意拳。
王安平先生一九五八年拜王老的入室高足王斌魁先生門下習意拳。通過潛心修煉,深得意拳之精髓,並在技擊和養生治病方面有獨到之處。王安平先生對拳學悉心鑽研,參悟,通過科學的鍛煉方法,能使人集氣功,武功,特異功能於一身。所以王安平先生從一九七二年起都發意拳氣功命名在全國傳功授徒。
渾圓樁是意拳氣功的根基,是修大道的根本,大道包羅萬象,與自然,社會,人生等萬物圓通。王安平先生由一九九六年用「渾圓」二字將意拳氣功改名為渾圓功。
中華渾圓功的特點:簡單易行;不出偏差;上功特快;自然呼吸;鍛煉整體;多種功能;治病范圍廣范,醫療效果顯著。
渾圓功修習者是多煉多受益,少煉少受益。其修習效果就與習練者的練習時間長短有關,不象其它騙人功法說的,你沒有效果是因為你心不誠或悟性不夠。

F. 請神人介紹內功怎麼練!!!

Practice the simplest safest, and already more than 1000 years!!!

去病延壽六字訣:凡行氣,以鼻吸氣,吐氣時以口默念各字音無聲或微聲。(收錄於《道藏》!!!智愷《小止觀》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冷謙(150歲)《修齡要旨》高濂《遵生八箋》)

春煉噓屬肝,肝連目(用力睜大雙目)

夏煉呵屬心,主舌(反復兩手放頭頂交叉)

秋煉呬屬肺,主鼻(雙手向上托起)

冬煉吹屬腎,主耳(治寒症,兩腿下蹲雙手抱膝)

四季煉呼屬脾,主中宮(治熱症,撮口)

四季煉嘻屬三焦(躺卧)

唐-孫思邈《修真十書》

孫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時代出生,卒於682年,是個百歲老人孫思邈的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為唐代著名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http://ke..com/view/22427.htm

春噓明目木扶肝

夏至呵心火自闌

秋呬定致金肺潤

腎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

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

其功尤勝保神丹

六字訣養生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強化人體內部的組織機能,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來抵抗疾病的侵襲,防止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過早衰老。
歷代文獻對此有不少論述,秦漢的《呂氏春秋》中就有關於用導引呼吸治病的論述。《莊子·刻意》篇中說:「吹 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在西漢時期《王褒傳》一書中,也有「呵噓呼吸如矯松」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發明長息法。他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皆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嘻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師,在他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書中,也提出了六字訣治病方法。他談到: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謂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 、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中,想心方便,轉側而坐,綿微而用。頌日: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臟熱來噓字治,三焦壅處但言嘻。傳至唐代名醫孫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順序,配合四時之季節,編寫了衛生歌,奠定了六字訣治病之基礎。

歌雲: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
發宜常梳氣宜斂,鹵宜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引用了太上老君養生法,說得更為具體。書中說:呬字,呬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納治之。呵字,呵主心,心連舌,心熱舌干,有疾作呵吐納治之。呼字,呼主脾,脾連唇,脾火熱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納治之。噓字,噓主肝,肝連目,論雲肝火盛則目赤,有疾作噓吐納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納治之。

明代太醫院的龔廷賢在他著的《壽世保元》中,也談到六字訣治病。書中說:「不煉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臟腑之毒,吸入天地之清。」又說:「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 灼不知,又六欲七情,積久生病,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致百骸受病,輕則痼癖,甚則盲廢,又重則傷亡,故太上憫之,以六字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瀉去臟腑之毒氣,以吸氣而自采天地之清氣補氣。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後百病不生,延年益壽。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呬、嘻、噓、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呬字治肺氣,以噓宇治吁氣,以吹字治腎氣,以嘻字治膽氣。此六字訣,分主五臟六腑也。

漢代「六字訣」三法詳解
2008-09-05 17:29:00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六字訣」屬於吐納類功法,是中國傳統氣功經典性功法之一,主要用於養生康復。基本法則是鼻吸口呼,在呼氣時默念噓(xu)、呵(he或ke)、呼(hu)、呬(xi)、吹(chui或fu)、嘻(xi)六字,以對治肝、心、脾、肺、腎、三焦和膽系的疾病,故通稱「六字訣」或「六氣法」。此法來源甚古,因其治病效果顯著,故歷代養生名家多重視之,至今仍盛行不衰。

這里所載三法皆出於漢代,是「六字訣」的早期文獻,從中可見「六字訣」之原本。為省煩累,不列原文,不加註釋,而是直接用現代漢語譯出。有關學術問題和實踐問題,均在「解說」中以明之。

一、六氣法

納氣有一,即吸氣。吐氣有六,即吹、呵、嘻、呼、噓、四,皆是呼氣。平時人的呼吸都是用鼻一呼一吸,呼吸均勻,但六氣法就要用鼻微微吸氣,用口慢慢呼氣,這叫做「長息」。它的方法和作用是:

時寒可默念「吹」字呼氣,時溫可默念「呼」字呼氣。用「吹」字呼氣能去寒;用「呼」字呼氣能去熱;用「嘻」字呼氣能去病,又能去風;用「呵」字呼氣能去煩躁,又能使氣下行;用「噓」字呼氣能消散淤滯,用「四」字呼氣能解除疲睏。所以老子說:「從早到晚,經常練習不懈,就能健康長壽。」

解說:

本條出自《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又見《養性延命錄》、《神仙絕穀食氣經》、《服氣雜法秘要口訣》等。

六氣法,又稱「六氣訣」、「六字訣」,屬於行氣、服氣的吐納治病健身之法,起源甚早。《老子》二十九章有「或噓或吹」之說,河上公註:「噓,溫也。吹,寒也。」《莊子•刻意》有「吹四呼吸,吐故納新」之說,「四」即張口噓氣。老莊之說雖不足以證明春秋戰國時就有「六氣法」,但從西漢河上公注中已見有與《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的相同內容,這至少可以肯定在西漢時就有「六氣法」的萌芽。《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是東漢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的弟子趙升、王長所撰,其書為晉代葛洪整理。由此可以肯定:「六氣法」在東漢時就已流行,並受到了著名養生家的重視。今之學者在提到「六氣法」時皆肯定它的作用,這是對的,但把其起源說得過晚則有失恰當。

二、吐納六字訣

四字:四主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病,就用四字吐納治之。

呵字:呵主治心,心連舌和五臟。心熱舌干有病,就用呵字吐納治之。

呼字:呼主治脾,脾連唇。論雲:「脾溫熱,即唇焦。」有此病狀,當用呼字吐納治之。

噓字:噓主治肝,肝連目。論雲:「肝氣過剩,眼就發紅。」有此病狀,當用噓字吐納治之。

吹字:吹主治腎,腎連耳。論雲:「腎氣虛,耳就聾。」有此病狀,當用吹字吐納治之。

嘻字:嘻主治三焦。三焦有病,當用嘻字吐納治之。

解說:

本訣出自《太上老君養生訣•服氣吐納六字第二》,該書題「華佗授廣陵吳普」。如此,則本訣於東漢時已有之,但比前《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所載為晚。前者只說去寒、去熱、去病等,較籠統。本訣則明確地說對治五臟、三焦,已與後世乃至現在的「六字訣」完全一致,但對於「吐納」之說未詳。茲略釋於下:

吐納,即「吐故納新」補瀉之法。納,即吸氣,緩緩地用鼻吸入清新之氣,為補;吐,即呼氣,緩緩地用口呼出病濁之氣,同時有針對性地默念六字之一,為瀉。其吐納的操作,可參考「閉氣六字訣」。

三、閉氣六字訣

夜半後至中午是生氣之時,可以練功;其餘時間是死氣時,不可以練功。練功首先要調氣、服氣。氣調適之後,須床鋪厚軟,枕頭高低與身取平,仰卧,兩腳舒展,兩手握固,離身四五寸。然後微微用鼻吸引太陽氣,氣從鼻進入後,再用意念送此氣通遍身體,隨即閉氣。閉氣到不能再閉時,即細細地從口中呼出,不要讓耳聽到吐氣之聲。如果患上寒熱、瘴氣、腳腫等病,不論什麼時節,都可以調治。如果當日調治不好,明日再進行調治,不過三兩日必定會調治好。如果患心病冷病,就用「呼」字吐氣;熱,就用「吹」字吐氣。如果肺有病,就用「四」字吐氣。吐納次數:半夜後二十四次,雞鳴時十八次,天亮時十二次,日出後十二次,次數多更好。要練此功,還需先做一些導引按摩,以有助於去掉疾病。

去五臟病的療法:

心病,體有冷熱。療法:用「呼」、「吹」二氣去之。「呼」去冷,「吹」去熱。

肺病,胸背脹滿,四肢煩悶。療法:用「呵」氣去之。

肝病,憂愁不樂,頭眼疼痛。療法:用「噓」氣去之。

脾病,體上游風習習,情悶疼痛。療法:用「嘻」氣去之。

腎病,體冷而陰衰。療法:用「四」氣去之。

某臟有病,每次行功皆須做三十六遍。如果感到疾病未除,還需要左右導引按摩。

解說:

握固,氣功掌訣。即以四指握大拇指,如嬰兒握拳之狀,具有「閉關防」、「固真氣」和防止「驚功」的作用。

閉氣,古代氣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吸足一口氣後暫時停止呼吸,直到憋不住時再緩緩呼氣,然後把呼吸調勻,再反復為之。

本條出自《太上老君養生訣•服氣吐納六字第二》,是東漢時期與「吐納六字訣」並行的另一種「六字訣」,主要特點是吸氣後「閉氣」,可分兩部分:

一是講治療一些雜病之法。對行功的要求,如體勢及吐納之法等論說甚細,並明確了行功的最低次數。

二是講治療五臟病之法。此與一般的訣法不完全一致。如心病,通常用「呵」字,此則用「呼」、「吹」二字,這是從「去冷」、「去熱」上說的,與前「六字訣」之說相同。又如肺病用「呵」、脾病用「嘻」,亦與前「吐納六字訣」及一般說法相抵牾,然而與前「六氣訣」之說相聯系,亦與具體疾病和辯證論治理論有關,是為古人實踐經驗,不可視為傳抄之誤。

此兩者皆要求結合導引按摩,以加強功效。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導引按摩之法甚多,可根據自身治療的需要,選用適宜者。

若人卒得疾,及癰瘇、惡氣、飛屍、百毒、惡夢之屬,便閉氣誦甲午至戊戌止,留氣在上斗中。上斗中者,在兩乳間也。閉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下斗中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下斗中者,臍中也。亦暗誦十遍,然後吐氣,以治建八尺之質,含萬有之軀。外有四支、九竅,內有五臟、六腑,各有神主,精稟金火,氣諧水木五臟者,是五神之府,含生之器。神欲安,氣欲寬,導養之妙。

火則躁而禮,金則勇而義。躁與勇,義與禮,陰陽之數也。長陰則殺,長陽則生,生殺之數也。故抑躁行禮義則生,長勇罷禮義則死。外行禮義,內安脾膽,導養之秘也。以忠孝為先,不識其原,傷生之道。然知其本靈秘之術,若能安其神,煉其形,攝生得氣,歸正背偽,出其恍惚,入其玄妙,辨補寫之理,誕延育之方,可升仙矣。子龜鏡焉,道在其中也。黃帝敬受靈訣,專精行之,未逾一紀而神猷先鑒,行氣使心,精步逾玄,含靈契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氣運於內,神應於外,豈非至真哉!謹具五臟玉軸圖於後。

肺臟圖

治肺當用呬。呬為瀉,吸為補。夫肺者,兌之氣,金之精,其色白,其象如懸磬,其神如白狩。肺主魄,魄化為玉童,長七寸,持仗往來於肺臟。其神多怒者,蓋發於肺臟也。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則當收思斂欲,含仁育義,不怒其怒,不聲其聲,息其生則含乎太和。肺合於大腸,上主於鼻。故人之肺有風則鼻塞也。色枯者,肺干也。人鼻癢者,肺有蟲也。人之多怖者,魄離於肺也。人之體生白點者,肺微也。人之多聲者,肺強也。人之不耐寒者,肺勞也。好食辛者,肺不足也。顏色鮮白者,肺無他惡也。人大腸鳴者,肺氣壅也。夫肺主商,肺有疾當用呬。呬,肺之氣也。其氣義,則瘳疾,義以安神。人有怨怒填塞胸臆者,則呬而泄之,蓋自然之理也。向若不呬,必致傷敗。獲呬而獲生乎!故病用呬耳。夫人無苦,用呬者不祥也。夫肺處七宮驚門,主信,使人方正平直,習武先忠,則魄安形全也。且肺者,秋之用事。秋三月,天地氣明,肅殺萬物,雀卧雞起,用安至精,公施抑怒改息,兩相形長,秋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望旭旦,西面平坐,鳴天鼓七,飲玉漿三,然後瞑目,吸兌宮白氣,入口吞之,以補呬之損。肺以正白之用,以致玉童餞,則神安思強,氣全兆體,百邪不能殃之,兵刃不能害之,延年益壽,名飛仙耳。蓋所謂補寫神氣,安息靈魄之所致哉。

心臟圖

治心當用呵。呵為寫,吸為補。夫心者,離之氣,火之精,其色赤,其象如蓮花,其神如朱雀。心主神,化為玉女,身長八寸,持玉英,出入於心府也。其神躁而無准,人之暴急者,蓋發於心臟也。欲安其神而全其形者,則全忠履孝,輔義安仁,止其風,靜其急,自其熾,澄其神,而全其形,則合中和也。心合乎小腸,主其血脈,上於舌。人之血壅者,心驚也。舌不知味者,心虧也。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達者,心有二孔,尋常者有一孔,愚痴者無孔也。多忘者,心神離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多悲者,心傷也。重應者,心亂也。面青黑者,心冰也。容色赤者,心無他惡也。夫心主徵,心有疾當用呵。呵者,心氣也。理其氣體,呵能靜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亂者則多呵,蓋天全之候也,人皆為而不知哉!向若不呵,當致憤怒者也。故心疾用呵,除邪氣也。夫心處九宮驚門,主智,使人樂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則心和而形全也。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氣交,萬物華結,亥寢丑起,無厭於養。英成實長,夏之德也,逆之則傷心。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靜思想,吸離宮之赤氣,入口三吞之,以補呵之損,植其靈府,開心穴,餌離火,濯玉女,神平體安,眾殃不害,金火不能傷,治神之靈也。

肝臟圖

治肝當用噓。噓為瀉,吸為補。夫肝者,震之氣,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懸匏。肝主魂,其神如龍,化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黃衣,各長七寸;一負龍,一持玉漿,出入於肝臟也。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蓋發於肝也。欲安其魂而延其齡者,則當澤被芻棘,恩覃庶類,而後全其生,則合乎太清者也。肝合於膽,上主於目。肝盛則目赤。又主於筋,肝虧則筋急。皮枯者,肝熱也。肌肉黑黯者,肝風也。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色青者,肝盛也。手足汗者,肝無他惡也。毛發枯者,肝傷也。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當用噓。噓者,肝之氣也。其氣仁也,故除毀痛。人之有傷痛者,則噓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驗也,豈不以為靈哉?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春三月,天地氣生萬物,花葉繁茂,人及芻萌,順陽之道也,逆之傷肝也。傷之則毛骨不榮也。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時東向平坐,叩齒三通,閉氣七息,吸震宮之青氣三吞之,補噓之損,以享青帝之祀,以致二童之饌。木精乘王,則肝歡寡憂,精之妙也。知

脾臟圖

治脾當用呼。呼為瀉,吸為補。夫脾者,坤之氣,土之精,其色黃,狀如覆盆。脾主意,其神如鳳。化為玉女,長六寸,循環於脾臟也。其神多嫉妒。人之疾妒,蓋起於脾臟也。土無正形,故妒之無准也。婦人則妒劇者,乘陰氣也。欲安其神,則當去欲寡色,少思屏慮,長其土德而後全其生也。脾合乎太陰,脾連胃,上主於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轉,化生而入熟也。食不消者,脾不轉也,食堅硬之物,磨之不化也。人不欲食訖便卧,其脾則側,側則不轉,食堅物,生食不化,則為宿食之患也。故食不調則傷脾,脾藏不調則傷質,質神俱損,則傷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堅澀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為脾中有不化食也。多惑者,脾識不安也。多食者,脾虛也。食不下者,脾塞也。無顏色者,脾傷也。好食甘者,脾不足也。顏色鮮滑者,脾無他惡也。夫脾主於中宮土也,故脾之有疾當用呼。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熱者,呼之以驅熱溫之弊也。向若不呼,則熱氣擁於內,陰氣息於外,致憤悶之患,形何從而安哉?夫脾位寄於土宮,宮主義也。使人寬舒廣大,屈已濟人以利,不爭者也。且脾之無正形,寄王四季,隨六氣助成萬物。脾育腸胃,義之道也。不以自專為德,不以物競為功,長坤之理,逆之則傷脾。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七,吸土宮之黃氣,入口五吞之,補呼之損,飲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補於脾,以佐神氣,則入山不畏虎狼,登險不懼顛蹶者,行氣之精也。

腎臟圖

治腎當用吹。吹為瀉,吸為補。夫腎者,陰之精,坎之氣,其色黑,其象如圓石,其神如白鹿,兩頭化為玉童,長一尺,出入於腎臟。其神和也,人之柔順者,蓋發於腎臟也。欲安其神,則當仁德平廣,膏潤萬物,長其精,順其志,而後全其生形,則合乎太清者也。腎合於骨,上主於齒。齒痛者,腎傷也。又主於耳,人之骨痛者,腎虛也。耳不聞聲者,腎虧也。齒多楚者,腎虛也。齒黑 < 齒肖 > 者,腎風也。耳痛者,腎氣壅也。腰不伸者,腎冰也。色黃者,腎衰也。容色紫光者,腎無他惡也。骨鳴者,腎贏也。夫腎主羽,人之有疾當用吹。吹者腎之氣,能瘳腎之疾,故人之積氣沖臆者,則強吹也。腎氣沉滯,吹徹則通。且腎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氣閉,萬物伏藏,戌寢寅起,與玄陰並,外陰內陽以養骨齒,以治其神,逆之則傷腎。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泉三,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吹之損,以符呦鹿呦鹿:《詩·小雅·鹿鳴》有「呦呦鹿鳴」句,該詩旨為歡宴嘉賓。之詞,以致玉童之饌。益腎氣,神和體安,則群妖莫害,可致長生之道矣。

膽臟圖

以前名五臟,加膽名六腑。膽亦受水氣,與坎同道。膽有疾,當用嘻。嘻為瀉,吸為補。夫膽者,金之精,水之氣,其色青,其象如懸瓠,其神龜蛇,化為玉童,長一尺,戟其手,賓士於膽。其神勇,人之勇決者,蓋發於膽臟也。欲安其神,當息忿寢爭,與仁輔義,其後全生也。膽合於膀胱,上主於毛發。毛發枯者,膽損也。發燥者,膽有風也。無懼者,膽洪大也。顏貌青光者,膽無他惡也。爪甲干者,膽虧也。毛焦者,膽熱也。無事淚出者,膽勞也。好酸者,膽不足也。夫膽寄於坎宮,使人觀智慕善,並邪去佞絕奸,治方直也。且膽者,生於金,金主於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夫膽乘陰之氣,秉金之精,故主於殺。殺則悲,故人之悲者,金生於水,目中墜淚也。夫心主火,膽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故為水火二氣相背,則火得水而煎,陰陽交爭,水勝於火,故目淚出,淚流也。苦而出,故曰淚。夫悲啼號泣,其聲稱苦者,為淚出於膽,而以苦為詞也。膽,水也,而主於陰;目,明也,而主於陽。陰從陽,故從目出。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嘻之損,以食龜蛇之味,飲玉童之漿,然後神治體和,顛不能犯,邪莫之向,膽氣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也謂之神,神之化也謂之魂,隨魂往來謂之識,並精出入謂之魄,管主精魄謂之心,心有所從謂之情,情有所屬謂之意,意有所指謂之志,志有所憶謂之思,思而遠慕謂之慮,慮而用事謂之智。智者,乃識見者也,蓋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情智、見識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具在身矣。則胸脅為宮室,四支為郊境,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左目為日,右目為月。發為星辰,齒為金玉。大腸為江河,小腸為川瀆。兩乳、臍、膝為五嶽,肝、腎、脾、肺、心為五行。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緝,必致毀敗。營衛不通,血氣不流,齒發不堅,五臟不調,則傾化隨及。故至人修其未毀,治其無疾也。
練習六字訣掌握了要領有利於提高質量,消除練功中不良反應,使練功能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發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六字訣的基本要領為:

第一,松靜自然:在練功中要做到關節肌肉盡可能地放鬆,身體各個部位放鬆了,氣就自然順暢,肌肉筋骨全部松開,就自然達到了「氣遍周身不少滯」的要求,松是舒展,而不是軟和縮,形體舒松氣自順通,從而達到體松、意靜、氣運自然。靜是由定中產生,神不外馳,精神內守,靜了以後才能安心,心安以後才能達到充分發揮調整肌體自然平衡的本能。靜,並不是思想靜止。練功中的要求神不外馳,集中注意力,以一念代萬念,排除外來的一切干擾。不要過分緊張強求入靜,不必向其它方面追求。六字訣是動中求靜,是以動促進靜而收養氣之效,以靜養之氣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暢旺。

法歸自然。自然就是有規律的運動,運動的協調均衡是自然發展規律的體現,任何物體的運動必須符合於協調均衡的自然規律才能夠存在和發展。違背自然就要發生混亂偏差以至停止運動而消亡。由於宇宙運動永遠保持整體協調平衡,所以宇宙無始無終,永恆長存。養氣功效法自然。自然必須在靜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養生的目的是為了益壽延年,在日常生活應付事物中,也應注意到「自然」,所以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中和之氣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均衡。經常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協調均衡,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益壽延年。松靜自然的要領即是練功的過程,又是練功的目的。

第二,呼吸鍛煉:六字訣是通過調整呼吸來達到吐出臟腑之毒,吸進天地之清的目的,是練功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六字訣屬於吐納法。人們的呼吸活動,是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可以控制和調整。呼吸活動又是對人體生理各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通過對呼吸的鍛煉來達到調整整個肌體的功能,極為重要。

六字訣是採用順腹式呼吸,吐字呼氣時略提會陰(小腹內收,提肛縮腎),橫膈上升,使濁氣排除,吸氣時輕合嘴唇,舌抵上齶,會陰放鬆,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細勻長,加強了呼吸功能,促進了肺循環,同時,加強 腹內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環,增強了胃腸的蠕動,加強了食物消化及營養吸收功能,在意識上是主動呼氣,吸氣時自然放鬆,使神經系統做到最大的放鬆。

第三,注意吐字時的口型鍛煉:臟腑的內部運動和經絡的運行受人體內外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呼氣時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型狀和位置,從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內在壓力,影響不同的臟腑。古代養生家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六個宇,分別以口型影響著不同臟器的氣血運行,從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多年臨床經驗證明,開始初學時,一定要出聲,這樣可以使氣通順,通過發音才能正確掌握口型。因為念字的口型不一樣,唇、舌、齒、喉,開口、合口、半合口、半開口部有很大的區別。正因為這種不同的念字口型,才能區別我國五聲音階上的角、徵、宮、商、羽,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的關系。不發聲則沒有五音,就沒有口型,那就失掉了六字訣養生法的治病效能。我在臨床應用時,曾分別試驗,發聲的比不發聲的收效快,所以就決定初練時要發聲,發聲時口型容易掌握。我給它起名叫風呼吸。等到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吸深長,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內,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一般說來,半個月或一個月就不出聲了。這時會感覺到有一種氣流通行上下,有的感到熱,有的感到涼,有的感到麻脹,有的感到輕松。

第四,導引動作要柔和,並要做到氣盡式成。使動作的快慢與吐氣的速度一致並受氣的支配,做到「氣為元帥,手足為兵丁」之格言。

第五,在練功的初級階段,不要強調以意領氣或意氣相隨,隨著動作的熟練,松靜程度的提高,在明確了經絡的起始運行路線以後,氣感就會在練功中自然產生,就會在精神內守的前提下,隨著吐字,氣就會相依地在經絡軌道中運行,這樣就會水到渠成。這就是太極拳經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理論,所謂「著熟」就是練氣功之呼吸自然,所謂漸悟就是「勿助長」,不要急於求成。這一條戒律要特別注意,求急者反以得緩,所以孔子再三說,率性之謂道。孟子謂拔苗助長之比喻。

第六,六字訣中六個字的次序是根據祖國醫學五行生剋之理論排列的。它影響著病情好轉還是加重,不宜變更顛倒。要按次序練習。肝屬木,木旺於春,四季以春為首,所以先練噓字功,是因應天時,收效較快。木能生火,心屬火,練呵字可以補心氣。再煉呼字補脾,脾屬土,為火所生。呼字練完,可以練呬字功,呬能補肺氣。肺屬金,為脾土所生。練完呬字功,再練吹字,吹能補腎氣,腎屬水,為肺金所生。吹字練完,五臟之氣都得到補養。三焦主氣,再加嘻字功,導引行氣則全身之氣血通調而疾病不生。

六字訣還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病情疾患的虛實需要進行補瀉。先按順序練,然後有針對性地單獨練某個字;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幾十年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G. 怎麼修煉內功

我這里有一份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內功: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功夫。內功是通過氣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這篇小文就叫內功簡介嘛,沒有內功還簡介個X啊~~那麼我來說一說吧。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功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講解來源於書籍及民間的傳說,尚無考證及科學依據
內功來源於中華武術,尚有許多的深奧之處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H. 怎麼練內功。內功怎麼練

樓上的不要瞎說,誤導人,內功不是自己能自學的,也是憑空來的,不是打坐加心法就練成內功了,首先要會套路,然後運勁,還有站樁,站樁能增加內氣,等到丹田匯集的能量夠多時,就打坐引導來通關。你還是先去拜師吧

I. 內功怎麼練啊

練真氣運行法,沒騙你的,大多數人練:真氣運行法(五步功法)本功法具有健腎補腦作用,督脈貫通後,真氣在任督脈內運行(小周天),頭項百會穴和丹田產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這樣腎中元陰元陽可上達髓海而還精補腦,五臟精華又下歸丹田,補充腎精,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使人體由衰返壯。
從生理學觀點看,督脈貫通後,可促使腎上腺和腦垂體間互相激惹、互相滋補、生機旺盛。早在戰國初期的《行氣玉佩銘》中已有真氣運動的記載,內中指出: 「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 經會陰、尾閭、命門向後竄動,夾脊向上,透玉枕直達腦海,繼而又下行丹田,稱為小周天。茲將練功法介紹如下: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閉,舌舐上齶,雙目微閉,排除雜念。先注意觀鼻尖片刻,隨即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使其別發粗聲,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如果仍然夾念紛擾,可用 「 數息法 」 。即呼氣默數一,再呼氣默數二,這樣一直數到十數,再從一反復操作,直到雜念不再興起,即可放棄數息法。入靜後,呼氣時真氣要入丹田,不要在呼聲上打擾。 時間:每天早中晚各1次,共3次,每次20分鍾,一般認真操作,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應:練功到3 - 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5 - 10天,每次呼氣時都感到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這是自然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堅持鍛煉就會變得自然。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方法:當第一步功夫練到每一呼氣,即感心窩發熱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呼氣時應延伸下沉的過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不可操之過急,如果用力過大可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時間:依法每日3次,每次25 - 35分鍾,10天就可氣沉丹田。
反應:每次呼聲都感到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時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現象增多。這是真氣運到小腹,腸功能發生改變,驅逐邪氣的表現。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周圍臟器(如大小腸,膀胱,腎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方法:當第二步功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時間: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所需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內形成氣流,隨著功夫的加深,氣流也越來越大,小腹力量充實。待力量蓄足後,即可向下游動,此刻練功者有時會感到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腰部發熱等,以上感覺出現的遲早可因人而異。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通過練功不斷地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對陽痿有一定療效,對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一定療效。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方法:意守丹田40天後,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時,意識應伴隨著真氣(勿忘),如果真氣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這種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來決定的。若實力尚不足,它就會停下來不動。待丹田力量充實後,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須任其自然,真氣的活動情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項就可以通過了。
時間: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分鍾或一小時左右。至於通關時間則因人而異,有的人剎那間就通過了,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也很大。有人須經數小時或數天才能通過。大多數是在一周左右。
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練功者自覺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命門處真氣活躍(即 「 腎間動氣 」 )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脈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撥的感覺,頭部則有箍緊之感,這是通督前必有的現象。有些人遇到此種情況,常產生懼怕心理,不敢再練,前功盡棄,殊為可惜。這一階段必須堅持練功,一旦督脈通過後自然輕松愉快,通督是一個飛躍,故稱為 「 積氣沖天 」 。
效果:督脈通暢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環。這時才能體會到 「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 的真諦。精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功能增強。凡腎精虧損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等症狀都會逐步消失。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後,各個經脈都相繼開通。如頭項百會穴處出現的活動力量,可意守頭項。靈活掌握,所謂 「 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 也就是練功不同階段的處理方法。
時間:每日3次,每次1小時以上,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餘下丹田與上丹田之力顯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應:在通督脈的前後數十天內,全身常似有流竄動、皮膚發癢似蟲爬等感覺,這都是經絡通暢,真氣旺盛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驚慌失措,安心坐下就會自然平復。坐到極靜時,以上現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內部真氣則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氣越充足,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強,大大減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癒痼疾,堅持鍛煉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漸進的,在整個真氣運行過程中,身體會有三種不同變化。第一、二、三步是調整呼吸推動真氣。體內真氣集中於丹田,這個階段古稱為 「 練精化氣 」 ,這是第一階段;第四步運用丹田積蓄的真氣,沖通督脈,直達腦海,這一段叫做 「 練氣化神 」 ,這是第二階段;第五步以後,功夫更加純熟,由於經絡暢通無阻,真氣在而運行自如,此為高級階段,稱 「 練神還虛 」,掌握真氣運行法的五步、三階段,才能收效顯著。

J. 怎麼能練出內功啊

氣法真言秘要

第一步養氣功夫:

一般沒有練習拳法的普通人,大多不是氣虛就是氣實,身體虛弱的人元氣不足,血行不旺,叫做氣虛。而多數身體看似強壯的人,血氣方剛,但氣浮且燥,叫做氣實。這兩者都是不正常的狀態。因而內功第一步就是要糾正這兩種狀態。平衡氣血陰陽,使虛弱的人強壯,使氣實的人沉實,然後才能說到練習拳法武功。

(一)彌陀登天立足法:

本法可以調補身心,使人元氣充足,通達周身,轉弱小而成強壯。其法雖簡,效力宏大,素為少林僧眾入門必習的功夫。先選擇一個空氣清新的場地,收整身心使安定下來,兩足開支等肩寬。胸平背正,頭領目張,閉口抵舌。雙手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後。擺好姿勢後,先深深地吐三口濁氣然後再盡量習、緩、深長地向憂陀那(丹田)吸氣,同時腳後跟提起。吸足氣後再緩緩以口呼氣,腳跟下落。初時以四十九次起落呼吸為度,日後漸增。

(二)立地成佛沉氣法

氣實浮燥的人雖然強壯,但稍經運動勞累就全身顫抖面青嘴白,氣喘吁吁。這是因為他們的氣血運行狀態不穩定,後勁不足,元氣不沉實不牢固的結果。本法乃我少林高僧結合禪法而作的秘傳功夫,專門對治中氣不定氣燥浮揚。其法先用高位馬步樁,雙手合十於面前鼻下,或繫心於呼吸,或走念於憂陀那(丹田)、或想佛與菩薩的庄嚴寶像。總以有為人無為,念念不生,由靜而走*散火收功的方法依舊是摩腹,浴面,拍頭,不可馬虎、務必使氣盡歸氣海藏於芥子。此法行功以一時辰為度,若有餘時也可增加時間,總而言之是一分練一分功。

第二步調氣功夫:

元氣因養面得到壯大,但仍然要經過調練才能使之或出或入,或上或下,或顯於外,或行於內,運使自如。因此養氣功夫練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加練調氣功夫。

閉息法:

姿勢取或坐或立,選取空氣請新的場所。先盡量緩慢地將全身濁氣呼出體外,再均勻地分三口吸氣入憂陀那(丹田)部位。如此反復十餘次後,再用吸氣、盡量閉氣保持,後以口發「撲」音噴呼體內之氣,再閉氣一會,吸氣,反復行之,多多益善,本法調節呼吸,調換全身清氣濁氣、使氣血運行,內力充沛、實在是一大妙門

運使法:

此法在於練習拳術的過程中,採用柔緩慢練的方法,身心狀態自然而已著,將呼吸配合於拳法招式中。凡是出手出腳,就呼氣至手心(天空)、腳心(地空)、頂心(天極)凡是收束手腳身形就吸氣沉入憂陀那(丹田)。呼氣則舒展於全身,吸氣則收斂於內密務必使呼吸深長柔順,元氣自然通暢,綿綿不絕,不勉強、不郁結,不喘息。久久純熟,拳技的運用就氣力充沛沉穩,收枚自如,變化莫測。

熱點內容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發布:2025-09-18 07:59:57 瀏覽:944
師風師德評價表 發布:2025-09-18 07:01:17 瀏覽:886
實施的英語 發布:2025-09-18 03:25:05 瀏覽:151
教研組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9-18 01:09:50 瀏覽:611
壞老師吧 發布:2025-09-17 22:02:36 瀏覽:643
化學能力培養 發布:2025-09-17 20:28:02 瀏覽:584
師德師風演講稿格式 發布:2025-09-17 19:57:15 瀏覽:728
國畫培訓教學內容 發布:2025-09-17 18:11:05 瀏覽:464
公教育網 發布:2025-09-17 17:52:26 瀏覽:706
小學二年級教學總結 發布:2025-09-17 16:05:57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