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是什麼意思
『壹』 勵志篤行是什麼意思
勵志篤行:就是有堅定的信念,一心一意為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勵志:奮志,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勵志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不管多厲害的人都讀不懂,學不精,進而形成一個獨立學科「成功學」。勵志學,不僅僅是要激活一個人的財富慾望,更要激活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喚醒一個民族的創造熱情。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篤: 篤 (篤) dǔ忠實,一心一意:篤學。篤信。篤志。篤情。篤厚。實,結實:「彼其之子,碩大且篤」。
行: 行 xíng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里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
(1)篤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相關名言校訓:
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參考翻譯: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2、華南理工大學校訓: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
1924年,孫中山先生命鄒魯創辦廣東大學時,親筆題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校訓。華工從其中提煉8字,組成兩句,既體現了歷史文化傳承,又有所創新。
『貳』 立身篤行是什麼意思
解釋如下
立身的意思是處世、為人;立足;安身。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回是既然學答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立身篤行就是為人處世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叄』 篤行是什麼意思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3)篤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引證釋義:
1、切實履行;專心實行。
魯迅《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中華民國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屆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
2、行為淳厚,純正踏實。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 戰國 之策士也。」
釋義:若不是行為淳厚,純正踏實的君主,就不會是戰國的策略之世了。
『肆』 篤行善思是什麼意思
篤行 dǔ xíng:確來實履自行。
善思:慎重考慮。
人生對於明哲善思的人來說,是個喜劇;對於多情善感的人來說,是個悲劇。
善思則能「從無字句處讀書」。讀沙漠,讀出了它坦盪豪放的胸懷;讀太陽,讀出了它普照萬物的無私;讀春雨,讀出了它潤物無聲的柔情。讀大海,讀出了它氣勢磅礴的豪情。讀石灰,讀出了它粉身碎骨不變色的清白。
『伍』 篤行是什麼意思
《勵志》是他人激勵自己樹立志向或志氣。如勵志書。
《博學篤行》乃中國傳統專儒家文化治學的屬根本方法,出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是履行所學,只有腳踏實地履行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學問。「博學篤行」的核心意思就是希望同學們培養自己的好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做祖國的有用之才。
『陸』 慎思篤行是什麼意思
慎思篤行」意思抄是:必須廣博地學習,審慎地詢問,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實地履行,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學問境界和人生境界.
「慎思篤行」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治學的根本方法, 出自《中庸》的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希望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加油~
『柒』 勤勞篤行是什麼意思
勤勞篤行的意思是努力勞動,不怕辛苦;切實履行;專心實行。
1、勤勞[ qín láo ]
基本專釋義:努力勞動屬,不怕辛苦。
例句: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他有一雙勤勞的手。
2、篤行[ dǔ xíng ]
基本釋義:切實履行;專心實行。
例句:現代 魯迅 《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 中華民國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屆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
(7)篤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勤勞的近義詞:
努力[ nǔ lì ]
基本釋義:
(1)把力量盡量使出來:大家再努一把力。
(2)指花的精力多,下的工夫大。
例句:現代曹禺《雷雨》第一幕:「我以為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人努力,我們應當同情的。」
2、勤勞的反義詞:
懈怠[ xiè dài ]
基本釋義:
(1)鬆懈懶散。
(2)怠慢不敬。
例句:現代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七九》:「我其實毫不懈怠,一面發牢騷,一面編好《華蓋集續編》。」
『捌』 「慎言慎行,篤言篤行」是什麼意思
意思:審慎的思考可以明志,可以明理;謹慎的行動可以避免沖突,可以讓人生之路更加平坦。謹慎的行動是在明志明理的前提下進行,只有謹慎的行動,才能達到「行必果」的目標。謹慎的言語,則可以明哲保身。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子的《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
原文節選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
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板竹簡上。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清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
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葦。因此,治理政事取決於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於明君的修德養性,修養德行取決於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於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最大的義。
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制中產生出來的。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養性想要修德養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
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種,實踐大道的美德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這五項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愛、英勇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實踐大道的道理是同樣的。
有的人生來就通曉大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通曉大道,有的人經歷過困惑後才通曉大道;他們最終通曉大道,這是同樣的。有的人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有的人憑著利害關系去實行大道,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大道,最終成功的時候是一樣的。」
孔子又說:「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曉羞恥就接近英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德行;知道怎樣修養德行,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了。
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准則,分別是修養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修養德行,大道就能夠順利實行。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
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招集各種工匠,財富用度就充足。
優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清心寡慾,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德行的方法;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行,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
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盡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最重俸祿相待,這是勉勵士的方法。
根據節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查,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乾的,同情才幹不足的,這是優待邊遠異族的方法。
承續中斷的家庭世系,復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盡管治理天下國家共有這九條准則,但實行它們的道理是相同的。凡事有預謀就會成功,沒有預謀就會失敗。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
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聖人。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並堅持做到它。
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要麼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麼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麼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麼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麼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
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
(8)篤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復性書》:「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傳於孟軻。」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於諸儒之說,獨《中庸》出於子思。子思,聖人之後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聖人者,何也?」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文鑒三》:「漢人雖稱《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專出於子思也。」清人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以上兩種觀點各有依據。現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作者簡介
子思,魯國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孫,春秋戰國之際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歷史上稱之為「述聖」,他開創的學派被稱為「子思之儒」,與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其主要作品有《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玖』 篤行之是什麼意思
篤行之是什麼意思?
它的意思是
堅定地付諸行動
『拾』 篤行是什麼意思啊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