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歷史關系
㈠ 中非的歷史往來
中非友誼源遠流長,以20世紀前的中非交流為例:
1、漢朝
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的漢朝和非洲已開始相互了解,間接地交換各自的特產珍品。據說公元前一世紀時埃及女皇克里奧帕特拉所穿的御衣是用中國的絲織成的。自從漢朝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的黃金、絲綢就遠銷到地中海南岸。
2、唐朝
中國的唐朝不僅與當時統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國開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國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
非洲黑人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唐朝的文化藝術之中,當時中國文人墨客筆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藝非凡、勇敢機智並具有俠義心腸的人,甚至敦煌壁畫也描繪了非洲黑人的形象。
唐代與非洲北部和非洲東海岸進行了較多的物資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錢幣在埃及、肯亞、桑給巴爾等地多有發現。宋朝航海業的發達使中非的人員和物產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產品不僅大量出現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沿海,而且還深入到辛巴威等非洲內陸地帶。
3、元朝
中國元朝與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斷增加。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馬達加斯加「采訪異聞」,中國著名的旅遊大家汪大淵也足至桑給巴爾。中世紀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圖塔也曾訪問中國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廣州等城市。
我國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早在14世紀就在地圖上把非洲大陸標繪成一個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歐洲人到15世紀初對非洲大陸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贊朱思本的非洲圖是一項「傑出成就」。
4、明朝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友好關系已發展到雙方官方代表相互訪問。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幾次率領由數十艘大船組成的船隊,攜帶大量金銀緞匹和瓷器寶鈔,代表中國政府訪問了現今索馬里和肯亞一帶的東非港口。
索馬里北部一個名為「鄭和屯」的村落就是為紀念鄭和訪問而命名的。好幾個非洲國家也曾先後派使者到中國訪問。東非麻林國(位於現肯亞境內)國王哇來訪問中國抵達福州時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閩縣,中國皇帝贈給他以康靖的謚號。
5、19世紀
15世紀西方殖民者開始侵入非洲,把非洲推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殖民統治時期。殖民主義者對非洲的征服和瓜分,迫使中非友好往來不得不停頓下來。中國在19世紀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後,中非人民不但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剝奪了互相交往的權利,而且一同遭受西方壟斷資本集團的奴役和剝削。
(1)中非歷史關系擴展閱讀:
中非合作的歷史意義
1、政治上,中國和非洲應當成為彼此信賴、相互支持的戰略夥伴。中非之間要保持高層交往和對話,增進各種形式的人員往來,推動中非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要堅持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內政,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發展道路;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共同致力於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
2、經濟上,中國與非洲應當成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中非要共同致力於加強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促使經濟全球化向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經貿合作,擴大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
中國政府將認真落實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上提出的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的五項舉措,繼續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我們也熱情歡迎非洲企業來中國興業。
3、文化上,中國與非洲應當成為推動文明進步、建設和諧世界的交流夥伴。中非要加強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共同繁榮;要加強中非文化交往,相互學習,相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