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氍毹是什麼意思

氍毹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4-25 16:16:01

『壹』 魑魅魍魎耄耋饕餮糴糶謦欬氍毹趑趄葳蕤呶呶,啥意思

1、魑魅魍魎

【拼音】 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解釋】 原 為 古 代 傳 說 中 的 鬼 怪。指 各 種 各 樣 的 壞 人。

【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2、耄耋

【拼音】mào dié

【解釋】八九十歲。

3、饕餮之徒

【拼音】 tāo tiè zhī tú

【解釋】 比喻貪吃的人。

4、糴

【拼音】dí

【解釋】買進糧食,與「糶」相對。

5、糶

【讀音】tiào

【解釋】賣糧食。

『貳』 「韜光氍毹正當年」是什麼意思

韜光氍毹:在舞台上隱藏自己的才華,指在舞台上低調、才不外露,韜光養晦的人。

出自郭德綱的「不惑但從今日始,韜光氍毹正當年……(三十九歲生日所作,虛歲四十,年屆不惑,幾句殘言,聊以自勉。)」‍

1、韜光,讀音tāo guāng,指斂藏光彩,也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出自:南朝梁蕭統《序》:「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譯文:聖人紛紛隱藏起自己的光芒,賢達的人遠離紅塵的是是非非。

2、氍毹,讀音qú shū,指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多用氍毹又用來代指舞台。

出自:唐代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暖屋綉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

譯文:暖屋裡掛著綉簾燒起紅地爐,織成的壁衣還有花地毯。


(2)氍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郭德綱經典名言

1、西遊記裡面,唐僧唐長老帶著一個僕人,叫沙和尚,還有倆寵物,一個猴一個豬,旅遊的故事。

2、人在天涯,身不由己,風雨踏歌行。江湖子弟,拿得起來放得下。放不下,也得放。活一百歲的沒幾個人,開心就笑,不開心待會兒再笑。高高興興比什麼都強,跟誰較勁都是跟自己較勁。一輩子,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3、不惑但從今日始,韜光氍毹正當年。忍忍忍,難難難。身處池畔,自濁自清自安然。若不登高看,怎知海天藍。人到用時仁義少,事無經過不知煩。靜坐思過觀花謝,三省吾身飲清泉。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偷笑釣魚船。

『叄』 韜光氍毹什麼意思

韜光氍毹:在舞台上隱藏自己的才華,指在舞台上低調、才不外露,韜光養晦的人。

出自郭德綱的「不惑但從今日始,韜光氍毹正當年……(三十九歲生日所作,虛歲四十,年屆不惑,幾句殘言,聊以自勉。)」‍

1、韜光,讀音tāo guāng,指斂藏光彩,也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出自:南朝梁蕭統《序》:「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譯文:聖人紛紛隱藏起自己的光芒,賢達的人遠離紅塵的是是非非。

2、氍毹,讀音qú shū,指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多用氍毹又用來代指舞台。

出自:唐代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暖屋綉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

譯文:暖屋裡掛著綉簾燒起紅地爐,織成的壁衣還有花地毯。

(3)氍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

1、韜光養晦

讀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釋義: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晉代劉昫《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譯文:經歷太和、會昌兩任朝廷,更為收斂鋒芒、隱形匿跡,各種場合下都不曾透露。

2、韜光晦跡

讀音:tāo guāng huì jì。

釋義:比喻不顯露才能。

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四十:「單說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懷才抱德,韜光晦跡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異寶,良金美玉,藏於泥土之中。」

『肆』 氍毹貔貅 是什麼意思

氍毹
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古代產於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三輔黃圖.未央圖》:「溫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綉......規地以罽賓氍毹。」《梁書.諸夷傳.高昌》:「大同中,子堅(高昌王)遣使獻鳴鹽枕、蒲陶、良馬、氍毹等物。」唐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暖屋綉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褐氈》:「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樓設氍毹簾幕,為宴飲地。」舊時,居家演劇用紅氍毹鋪地,因而又用為歌舞場、舞台的代稱。明張岱《陶庵夢憶.劉暉吉女戲》:「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謂氍毹場中那得如許光怪耶!」《格致鏡原.居處器物.氈毯》引《異物志》:「大秦國野繭織成氍毹,以群獸五色毛雜之,為鳥獸人物草木雲氣,千奇萬怪,上有鸚鵡,遠望軒軒若飛,其文赤白黑綠紅絳金縹碧黃十種色。」

貔貅
貔貅(音:pi xiu),粵音讀作"皮休"。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

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中國傳統是有"貔貅"的習俗,和龍獅一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

【貔貅的作用】

貔貅與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兇狠的瑞獸,且護主心特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貔貅在風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幾點說明:

一、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將已開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運轉好,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為家中的守護神,保合家平安。

二、有趨財旺財的作用。除助偏財之外,對正財也有幫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三、有化解五黃大煞的作用用來化煞鎮宅和旺財,尤其在財運方面,貔貅是有較明顯作用 。

【傳說】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 一般製造貔貅像的物質有三類:

一、 金屬——般以銅來製造,因為這一類金屬是比較廉宜,且磨光後的色澤接近黃金。

二、 木材——一些古老大屋會利用質堅的木材雕造貔貅,然後放在橫樑上,用來擋解煞。

三、 瓷器——以不同的玉種來製造。

不同的物質製造的貔貅像,都可擺放在風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師都認為有催財作用,而在八個不同的方位上,一般擺放銅質製造的貔貅,催財力量會很強。其實貔貅對於正財或偏財都會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有流行起來的跡象;不過,利用貔貅來催財,總帶點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貴神時或鳥兔太陽吉時,開光的貔貅催財力量是最強的,不論工作屬於正行或偏行。但有一點要留意,作姦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財之力,這便是靈獸的特性,而貔貅又以玉制的催財力量最強。

【貔貅由來】

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 , 跟其它也是吉祥獸的三腳蟾蜍等比起來稱頭多了 ,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 ,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 , 結果打到屁股 , 屁屁眼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 , 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貔貅也有公母之分 , 民間傳說公的貔貅代表財運,而母的貔貅則代表財庫,有財要有庫才能守得住 , 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對 , 才能夠真正的招財進寶。但如果要戴在身上 , 還是一隻就好 , 以免打架 , 以上均屬傳說 , 大家參考就好 !

貔貅的習性懶懶地喜歡睡覺 , 每天最好拿把他拿起來摸一摸 , 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樣 , 財運就會跟著來。

另一個貔貅的妙用是在案頭擺放貔貅飾物的話,可替你趕走壞男人 , 避免不必要的騷擾喔。

據古書記載,貔貅是一種猛獸,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 「 天祿獸 」 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徵,稱為 「 帝寶 」 。又因貔貅專食猛獸邪靈,故又稱 「 辟邪 」 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

貔貅有二十六種造型,七七四十九個化身,其口大,腹大,無肛門,只吃不拉,象徵攬八方之財,只進不出,同時可以鎮宅辟邪,專為主人聚財掌權。

古賢認為,命是註定的,但運程可以改變,故民間有 「 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 「 的美好祝願。

【龍之九子】

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徵,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博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對於「龍生九子」,影響較大的一種說法是:

長子囚牛,喜音樂,立於琴頭。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

三子嘲風,樣子像狗,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四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喜音樂和鳴叫,刻於鍾鈕上。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六子贔屓bìxì,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八子負屓(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末子螭(chī)吻,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魚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處眺望,遂位於殿脊兩端。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可以發現這種說法中,長子囚牛和四子蒲牢都喜音樂,三子嘲風和么子螭吻都位於屋頂,六子贔屓和八子負屓都圍著石碑,有重復之嫌。如果把他們二取一,再補進其他一些常見說法,會比較好一些:

饕餮(tāotiè),樣子似狼,性貪吃,位於青銅器上,現在稱之饕餮紋。因它又能喝水,故古代也將其刻在橋梁外側正中,防止大水將橋淹沒。據民間傳說,這種怪獸貪吃無厭,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後,最後竟然吃了自己的身體,到最後吃得只剩一個頭部,所以落下個「有首無身」的名聲。

趴蝮,又名蚣蝮,樣子似魚非魚,善水性,體態優美,飾於石橋欄桿頂端。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反感別人進其巢穴,故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貔貅,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虎父無犬子」,龍那麼神通廣大,可以吞雲吐霧,興風作浪,成為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的偶像,它的兒子自然也非等閑之輩。龍也有女兒,但不那麼出名,《春光燦爛豬八戒》里的女主人翁就是小龍女。龍的兒女都是千奇百怪,這和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兒女倒頗相像。不過歐洲人的思想畢竟比中國人開放,在他們的神話里,天神宙斯就是風流甚至濫交的典型,一會兒變成馬一會兒變成牛的去調戲良家婦女,咱國家的龍可是規規矩矩,頂多也就來個「二龍戲珠」。在中國人眼裡,龍是權威與尊嚴的象徵,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也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伍』 薄荷時時醉 氍毹夜夜溫,是什麼意思

《得貓於近村以雪兒名之戲為作詩》 ——宋·陸游
似虎能緣木,如駒不伏轅.
但知空鼠穴,無意為魚餐.
薄荷時時醉,氍毹夜夜溫.
前生舊童子,伴我老山村.

翻譯:
像老虎卻能爬樹,像馬駒卻不會拉車,只知道把老鼠的洞穴掃盪一空,卻根本不想拿我的魚做餐飯.我經常飲著薄荷酒陶醉在它可愛的模樣之中,地毯上每夜都留有它的余溫.它是我前生時的小書童,特意來陪伴我終老山村的.
賞析:
陸老先生從鄰村得到了一隻白貓,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詩.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只是寫了那隻貓的可愛,但字里行間涌現出來的卻是一種無言的辛酸,試想一個「心在天山」、一心「氣吞殘虜」的壯士到老來卻只能與一隻貓相伴終老山村,他內心的凄苦可想而知.

做人要有素質,一分回答一分收獲。
回答完畢,請選擇採納。

『陸』 氍噙是什麼意思怎麼讀啊



〔氍毹〕毛織的地毯,舊時演戲多用來鋪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紅氍毹」代稱舞台。

qín
含在裡面:噙一口水。眼裡噙著淚。

『柒』 韜光氍毹是什麼意思

韜光氍毹:在舞台上隱藏自己的才華,指在舞台上低調、才不外露,韜光養晦的人。

出自郭德綱的「不惑但從今日始,韜光氍毹正當年。(三十九歲生日所作,虛歲四十,年屆不惑,)」‍意思是:40歲,從今日起藏身於舞台,韜光養晦。

韜光:1、斂藏光彩,2、比喻隱藏聲名才華,3、唐代的一位高僧的法號。

氍毹:毛織的地毯。古代演戲地上多鋪地毯,所以又用「氍毹」代指舞台。毹(shū)。

(7)氍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舊唐書·宣宗記》。

近義詞:韜光晦跡、深藏若虛、玉韞珠藏、韜匱藏珠

反義詞:鋒芒畢露、霸氣外露

在古代,韜光養晦是一個中性詞,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韜光養晦是一種對自己的完善與反省;另一方面,韜光養晦也包含了一種消極的因素,即它是不作為的。由於種種原因,韜光養晦在現代社會變成了一個完全褒義的詞語。

『捌』 魑魅魍魎耄耋饕餮糴糶謦欬氍毹趑趄葳蕤呶呶,啥意思

魑魅魍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chī mèi wǎng liǎng,在古代特指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現指形形色色的壞人。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饕餮(tāo tiè)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糶(tiào)本意為賣米。引申開來是賣出之意。

糴(dí)糴字為會意字。從入從米,也就是買米的意思,引申開來是買入之意。可組詞為糴米。

謦欬(qǐng kài)釋義:是指咳嗽聲,引申為言笑。

氍毹(qú shū)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古代產於西域。

趑趄(zī jū)腳步不穩;行走困難。想前進卻又不敢前進的樣子。

葳蕤(wēi ruí)形容枝葉繁盛,羽毛裝飾華麗鮮艷的樣子,也可形容植物生長茂盛的樣子,也可比喻詞藻華麗。

呶呶(náo náo)努是呶的簡化字。《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以「努嘴」為准。

(8)氍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在雲南羅平富樂下菜園村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在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頤」是贍養的意思,「期頤人瑞」指由於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兒孫贍養他。

王愛君文集《饕餮》篇釋義:呂氏春秋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歷代相傳,就把在青銅器上這種睜著眼睛,張著嘴的紋飾,名為饕餮。至若在殷商時,是否把這種紋飾,也名為饕餮,則無從稽考。

有史以後的商周文化,已大有進展,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更不是隨意點綴的,當有其深意存在;且多於禮儀器上著饕餮紋,雖是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與祓徐不祥的雙重願望。

『玖』 〖氍毹什麼意思〗連綿詞是什麼意思

氍毹[ qú shū ]
毛織的地毯。古代演戲地上多鋪地毯,所以又用「氍毹」代指舞台。
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古代產於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示例】《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趙姬輕移蓮步,在氍毹上叩了兩個頭。」古代演劇多在地毯上,因此又用氍毹又用來代指舞台。

「連綿字」是「聯綿詞」的別稱。雙音節語素的一種。連綿詞是由兩個音節聯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它有兩個字,只有一個語素。這兩個字有的是聲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韻部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復,如「孜孜」;還有的兩個音節沒有什麼關系,如「嘀咕」。前三種連綿詞的存在加強了漢語的音樂性。連綿詞不能拆開使用,很少的因修辭需要而分開(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也不能拆開來解釋。連綿詞不能就字面來進行解釋,如「彷彿」不能解釋為「模彷彿爺」。此外,雙聲詞語其中一字可獨立成義,另一字不能獨立成義,也歸入連綿詞行列,因為這些詞也只能是一個語素。如「寂寞」,「寂」可獨立成義,「寞」不行,所以「寂寞」也算是連綿詞。

聯綿詞還指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來講的詞。包括在單純詞中,它包含了雙聲的,如「彷彿」、「伶俐」等,也有疊韻的。

『拾』 氍毹怎麼讀音

氍毹[qúshū]:

氍毹:在明代,氍毹逐漸演變為對舞台的習稱。當時崑曲盛行,江南官員富戶蓄優成風,時稱「家樂」或「家班」,在家中習演崑曲。而演出多於廳堂中所鋪的紅地毯上進行,久之則成風俗。戲曲舞台又稱「氍毹」即於此時得名。這類演出形式到清中葉後漸衰,但以「氍毹」稱舞台則成定製。

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古代產於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示例】《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趙姬輕移蓮步,在氍毹上叩了兩個頭。」古代演劇多在地毯上,因此有用氍毹又用來代指舞台。

熱點內容
胃病多久好 發布:2025-09-14 18:27:57 瀏覽:635
教師專業化成長 發布:2025-09-14 16:39:40 瀏覽:484
八年上冊數學 發布:2025-09-14 16:04:25 瀏覽:358
標桿教育 發布:2025-09-14 15:51:08 瀏覽:149
教育運營管理 發布:2025-09-14 15:50:24 瀏覽:196
2017語文全國卷一作文 發布:2025-09-14 12:18:46 瀏覽:940
九年級上學期班主任工作總結 發布:2025-09-14 11:59:11 瀏覽:788
夏利的歷史 發布:2025-09-14 09:20:56 瀏覽:780
歷史游記 發布:2025-09-14 05:10:18 瀏覽:891
歪歪的歷史 發布:2025-09-14 05:06:45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