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形而上
㈠ 什麼是形而上
形而上學,指研究科學以外的、沒有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是脫離實踐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
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1]
形而上學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意義,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指:以用超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系,而科學研究現實世界的現象及規律;另一個指的是: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 、靜止 、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靈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㈡ 簡單解釋下什麼是形而上,形而下
形而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而得到答案的問題。形而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而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形而上學被尼采稱之為「柏拉圖主義」。
形而下學是指對可證明的客觀實在進行的研究分析,是一種具體地、客觀地、運動地觀察方法和思維模式。
(2)什麼是形而上擴展閱讀:
形而上學家們試圖闡明人們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范疇),例如存在、客體(objects)及其性質、空間和時間、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是本體論,即對基本范疇及其相互關連的研究。另一個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支是宇宙論,即對本源(如果有的話)、基本結構、本性(nature)、宇宙動力學的研究。
宇宙及我們的世界是由形上與形下共同構成的結果及現象,形上是形下的根本和依託,形下是形上的衍生與顯化;形上存於形下之中,形下則體現了形上。
㈢ 什麼是「形而上」
形而上出自《易經·系辭》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東西的「形而下」 對稱。用來說明「道」 (形而上)與 「器」(形而下) 的關系,即法則、規律、道理和器物的關系。 形而上者謂之道,(道,抽象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路有寬度之規、坡度之律。) 形而下者謂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載體。) 註:這里的「上與下」,指抽象的相對位置。道為上界,統領約束下界作為器的自然萬物。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道,可道之道是非常道,可名之名是非常名。非常,即異常、不正常、中邪。常人健康非常人有病,非常道是歪門邪道,非常名是歪理邪說。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觀范疇,用抽象(理性)思維,形而上者道理,起於學,行於理,止於道,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是物質方面的微觀范疇,用具體(感性)思維,形而下者器物,起於教,行於法,止於術,故有形而下者謂之器。
㈣ 「形而上」是什麼意思出自什麼地方
形而上出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體。
形而上是指思維的和宏觀的范疇,這與形而下學是不同的。
形而上
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譯:不存在於時間、空間的現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維,或是與生俱來的第六感才能感覺到的究極之物。由日本人(明治時期)井上哲次郎翻譯而來。
形而上
是出自《易經》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簡單講,形而下就是指具體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較抽象的規律,原則。所以形而上者謂之道。
㈤ 通俗的解釋一下什麼是形而上
形而上 [xíng ér shàng]
多義項
哲學名詞 更多義項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下謂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天」,因此,所謂「形而上」的具體意思是指「天」。《周易》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從這個意義說,「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國人很重視這個「象」,認為它是起主導作用的,它支配著「地」上的一切「形」、「器」。
㈥ 「形而上」是什麼意思
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著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范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於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後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只講形式,不究實質,這就是形而上學
查出《易經》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喜.朦朧覺得,形而上比較虛,形而下比較實,形而上與形而上學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維和宏觀的屬於虛的范疇;形而上學則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為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
㈦ 「形而上」是什麼意思
「形而上」的意思: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東西的「形而下」 對稱。
形而上出自《易經·系辭》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釋義:行而上是指虛空的、精神的,行而下是指具體的、物質的。
用來說明「道」 (形而上)與 「器」(形而下) 的關系,即本源、本體和器物、現象的關系。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下謂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謂「形而上」的具體意思是指「道」。
(7)什麼是形而上擴展閱讀:
儒家的形而上:
"易傳"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而上學發展的最後階段。
"易傳"中最重要的形上學觀念是"道"的觀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傳"的道與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無名,不可名。"易傳"的道,不但是可名,而且嚴格地講來,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釋義: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聖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於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這就是儒家的方法,這種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
㈧ 通俗來講,「形而上」是什麼意思
指的是「道」。
道即是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體,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能量因果這些存在。
按道家學說,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間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識這些存在的。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識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恆的存在,故萬萬不可認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維。
而人的精神思想意識,均屬於形而下的「器」,甚至於人建模創造的包括時間、空間在內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並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人們所能說所能想的,均不離「器」的范疇,」道「是說不出想不出的,說出想出即變質離道遠矣。
(8)什麼是形而上擴展閱讀:
「形而上」的分支:
本體論——探究客觀存在以外的、一切現象之外的所謂終極實在。比如,本體論可以研究一個任意物體在任意世界的性質會怎麼樣,其實都是無意義的研究。
古代宇宙論——探究宇宙的生成、變化,時空結構等問題。古代宇宙論早已經被現代宇宙論取代。
玄學——用非科學手段來臆測生命的起源、進化和本質,以及生命與宇宙、終極實在之間的關系。比如,常說的「天人合一」就屬於這種探討的范疇。
㈨ 什麼是形而上什麼是形而下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哲學術語無關
現有關資料普遍都將《周易·系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提出來單獨翻譯,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解讀古文最忌斷章取義,這句系詞是《系詞上》最後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並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與上文成因果關系,前因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後果是「聖人立象以盡意,」進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實際這里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導」。是「引導」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為「發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視」之意。(詳見注釋。)
連起來大意是說:由於一種專著不可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記載下來,因此作者決定用典型去闡述他所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為這些典型能起到引導作用,典型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典型重視。
由此可以看出:《易經·系詞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與現代的哲學術語根本沒有半點關系。
現將這段系詞簡要翻譯如下:
【原文】子曰:「書⑴不盡⑵言⑶,言不盡意⑷。」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⑸象⑹以⑺盡⑻意,設⑼卦⑽以盡情⑾偽⑿,系辭焉以盡其言。……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謂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謂之器⒇,……。
【譯文】老師說:「某一種專著不可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記載下來,因此記載下來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達的全部內容。」既然如此編纂《易經》的聖人所要表達的內容難道就不能夠完全看到了嗎?老師說:「編纂《易經》的聖人決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闡述他所要表達的內容,創立了占測用的一套預定符號用來最大限度地體現事情的來龍去脈變化,與占測符號聯綴在一起的文辭用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他的主張。……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為這些典型能起到引導作用,典型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典型重視。……。
注釋:⑴「書」特指某一種專著,如占兆書、歷書等。《尚書·金縢》:「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並是吉。」
⑵「盡」統括某個范圍的全部,相當於「都」。《尚書·盤庚上》:「重我民,無盡劉。」
⑶「言」記載。《左傳·隱公元年》:「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網路》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達的內容。《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紅樓夢》第二回:「子興道:'依你說,「成則公侯敗則賊」了?』雨村道:'正是這意。』」
⑸「立」確定;決定。《後漢書·郎顗傳》:「恭陵火災,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易經·系詞上》:「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⑺「以」連詞。表示目的關系,相當於「去」「用來」「目的在於」等。《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⑻「盡」力求達到最大限度。《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⑼「設」創立,建立,開創。《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之所設。」註:「設,施也。」
⑽「卦」占測用的一套預定符號。《說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⑾「情」實情,情況(指事情的來龍去脈)。《史記·高祖本紀》:「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⑿「偽」通「訛」。改變;變化。《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若青蠅之偽質兮, 晉驪姬之反情。」
⒀「形」《漢語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漢書·王莽傳上》:「儀形虞、周之盛。」 《潛夫論·德化》:「儀形文王,萬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詩經·大雅·盪》:「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夠。《尚書·周書·呂刑》:「獄成而孚,輸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詩經·魏風·陟岵》:「上慎旃哉!」《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⒃「謂」通「為」。因為。《列子》:「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這個,這樣的,這種。《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⒅「道」後作「導」。引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⒆「下」發表,宣告。《戰國策·齊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⒇「器」重視。《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器之。」《後漢書》:「朝廷器之。」
㈩ 形而上 形而下,有什麼區別
「形而上」是抽象的本質和道理,它脫離了具體的、個體的物質、物品、物體和事物。「形而下」是具體的每一個物質、物品、物體、事物的具體的形狀、形象、外表和表象。所以,「形而上」指的是總體的、是抽象的、是本質的、是道理的或理論的。「形而下」指的是個體的、是具體的、是表象、是現象的或外表的、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