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陽是哪裡
❶ 風陽縣是哪個省的
鳳陽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緯32°37′-33°03′、東徑117°19′-117°57′。北瀕淮河與五河縣相望,東、南部與嘉山縣、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蚌埠市接壤。東西長74.64千米,南北寬49.6千米,總面積1949.5平方千米。總人口73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府城鎮。全縣轄14個鎮、1個鄉。
鳳陽縣境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為鍾離子國,後有鍾離、蠶富、燕(yān)、中立等縣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縣為臨淮縣。洪武七年,割臨淮縣四個鄉設置鳳陽縣。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臨淮縣並入鳳陽縣。現屬滁州市管轄。
鳳陽地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中部為傾降平緩的崗丘,北部為沿淮沖積平原。海拔一般為15-17米。境內最大湖泊是花園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約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為狼窩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經縣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橋河、濠河、天河、窯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氣候屬北亞熱帶江北區亞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發量1609.7毫米。(本段摘自《鳳陽縣志》,有刪節)
地理位置
鳳陽縣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鄰蚌埠市,西與淮南市接壤,東距南京150公里,南到省會合肥市130公里。現轄26個鄉鎮、71.9萬人,土地面積1949.5平方公里,耕地108萬畝。
歷史文化
鳳陽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名為鍾離子國,隋稱濠州,歷唐、宋、元三朝未變,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為家鄉賜名「鳳陽」沿用至今。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鳳陽在歷史上,古有「帝王之鄉」之名,今有農村改革「大包干」發源地之譽,古今故事眾說紛紜,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鳳陽營造了中國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為後來南京、北京故宮的藍本。目前遺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樓、龍興寺等大量遺址、遺跡被列為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中都皇故城遺址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鳳陽民間文化也深受人們喜愛。具有「東方芭蕾」稱譽的「鳳陽花鼓」,1955年應邀赴北京為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並獲獎,現如今已成為電視、文藝演出節目中的靚點。「鳳畫」工藝獨特,色彩豐富,寓意深刻,不僅是上乘的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更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品。
❷ 黃帝和蚩尤在哪裡打仗相當於現在哪裡
黃帝和蚩尤在涿鹿打仗,相當於現在的江蘇徐州南。
黃帝戰蚩尤介紹:
有熊部落夾在神農部落跟九黎部落之間,有兩面作戰的危險。所以姬軒轅決定先發制人,他首先突襲神農部落,在阪泉(河北省涿鹿縣阪泉)郊野的戰役中,把神農部落擊潰,俘虜了敵人全部人口和牛羊。接著姬軒轅乘戰勝餘威,揮軍渡過富春江,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
會戰就在涿鹿郊野進行,這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兩軍膠著,不分勝負。蚩尤跟姬軒轅一樣,也是具有神性的人物。他張開大口,噴出滾滾濃霧,三日三夜不散,有熊部落的士兵都迷失了方向。姬軒轅就發明指南車,使他的部隊雖在濃霧之中,仍能辨識道路。
蚩尤又向風神雨神求援,立刻颳起倒山拔樹的狂風,降下瀑布般大雨,大地上波浪滔天,一片汪洋。姬軒轅也施展法力,召喚女神旱魃助陣。旱魃的相貌猙獰可怕,據說是僵屍變成的,眼睛生在頭頂上,秀發全是一條一條的小蛇,身上長滿白毛,所到之處,連一滴雨都不會有,
往往一連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所有生物,全部乾渴而死。人們聽到她的名字都會發抖,但請她出面對抗風神雨神,卻最恰當。她一出現,風神雨神就狼狽逃走,霎時間風停雨住,大水消失,泥濘乾涸。姬軒轅乘機反攻,九黎部落大敗,蚩尤戰死,殘余的民眾向南逃竄,
定住在現在貴州省的萬山之中,據說就是苗民族的祖先。
(2)皇陽是哪裡擴展閱讀:
黃帝戰蚩尤的影響:
這一場大戰展示了有熊部落所向無敵的兵力,使姬軒轅名震當時的世界。於是各部落那些心驚膽怕的酋長們,戰戰兢兢的擁護他當「天子」,尊稱他為「黃帝」。天子的意義是天老爺的愛子,當然至高至上。「帝」的原始意又跟「皇」「氏」的原始意義一樣,同是神祗,不過神性再次減少,可以說屬於第四等級。
黃帝者,即黃顏色的神祗。這正是姬軒轅所盼望的地位,他把首都設在他部落的根據地有熊(河南新鄭),建立黃帝王朝。他下令各部落間的爭執,不準效法他那樣用武力解決,改為向他控訴,由他以天子的身份為大家判斷是非。
黃帝王朝建立的日期,古史學家說是紀元前二六九八年。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中華人很多次想用這一年作為紀年開始,像西洋諸國用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開始一樣,以代替中國特有的以帝王個人為基礎混亂不堪的年號制度。這主張屈服於專制政體的壓力,沒有成功。但它值得紀念的價值,至為顯然。
❸ 漢陽陵是哪位皇帝的皇陵位於哪裡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千米,位於陝西咸陽的咸陽原上,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至高無上的皇家權威。
❹ 萊陽屬於山東省哪個市
萊陽所屬的市:煙台市(山東省)
萊陽,是山東省下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名稱來自於「日月出東萊之陽」。古為「昌陽」、「長廣」,又有「梨城」、「龍城」的稱號。
萊陽位於山東東部,北鄰煙台,南接青島,自古以來就是「膠東腹地」;為低山丘陵區,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屬溫帶季風氣候;下轄5個街道、13個鎮,總面積1734平方公里。2017年,萊陽市總人口88萬人。
(4)皇陽是哪裡擴展閱讀;
萊陽自古就有「半島陸路旱碼頭」之稱,藍煙鐵路、青榮城際鐵路橫貫全境,榮濰、龍青、瀋海、威青、榮蘭、煙上等12條高速公路和國省公路干線在這里交匯,萊陽已融入青島、煙台、濰坊、威海「一小時經濟圈」,是半島都市群重要節點城市。
萊陽基礎設施完備,水電供應充足,科教文衛事業蒸蒸日上,城市建成區面積42.96平方公里,擁有4處地市級以上衛生醫療單位、3所大中專院校、60所中小學校。
自然資源富饒。佔山、田、河、海之利,境內旌旗山群羅列起伏、巍峨秀美;五龍河水系貫穿全境、通山達海。萊陽茌梨馳名中外,曾被列為皇家貢品;萊胡參、萊陽芋頭、五龍鵝等土特產,享譽海內外;大理石、膨潤土、鉀長石、石墨等礦產資源品質優良,儲量豐富。
白堊紀地層發育齊全,蘊藏豐富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化石的地方,也是新中國第一龍棘鼻青島龍誕生的地方。
❺ 皇上所在的地方,中國古代的皇城有哪些
一、洛陽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二、開封
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三、南京
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 ,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四、北京
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明清時期,北京成為「天下四聚」之一,中華民國時期曾是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五、西安
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❻ 歷史上的首陽山權威的認為在哪裡
千古之謎:伯夷叔齊與首陽山
一座僅有數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嶽之列,也沒有多麼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觀,卻聞名遐邇,這正應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位於甘肅省渭源縣境內的首陽山,因伯夷、叔齊長眠於此地而聞名全國。 千古之謎:伯夷叔齊與首陽山 公元前11世紀末期,兩位衣衫襤褸、風塵僕僕的王子從位於今天河北省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逃離,沿著古老的渭河而上,隱居首陽山採薇直至而死。後來,二人被尊為「仁」、「聖」,首陽山也從此名揚天下。兩位王子就是商末周初的孤竹國二子伯夷和叔齊。伯夷和叔齊為什麼逃離孤竹國,又是什麼原因來到了渭源首陽山的?他們的死因是又什麼哩?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起解開這一千古謎團。 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的故事 據《史記·伯夷列傳》載:公元前11世紀末期,地處今河北省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是殷商王朝的一個諸侯國。他們雖然是遠離朝歌的邊陲王國,但也受到了當時戰亂的壓抑和不安。孤竹國的國君墨胎初看到戰亂將至、殷商快亡,自己也年邁體衰,難以應付這動盪的局面,便對君位的繼承作了安排:他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齊,他立詔傳位叔齊。墨胎初駕崩後,眾臣民要按先君遺詔立叔齊為君。可是叔齊卻說:「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國為君呢?」伯夷堅辭不受,也說尊父命應立叔齊為君。二人互讓不就,眾臣左右為難。於是伯夷偷偷離開了京地。叔齊也逃離了孤竹。二人同時離開孤竹國京城,眾臣無奈,只得擁立二子公望為君主。 伯夷、叔齊逃離孤竹國後,向西而行。聽說西伯周文王姬昌養賢納士,堪為明主,於是二人決定投奔。經過千里跋涉,終於到達西岐。二人見到周文王已死,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振軍備械東行伐紂。見此情景,二人便攔住武王的馬頭叩諫說: 「你的父親死了,不好好地讓他入土為安,卻要興兵打仗,這能說是孝子的行為嗎?另外,你作為臣子,現在要去弒殺天下的共主,這能說是仁者的行為嗎?」武王聽了伯夷叔齊的這番話,非常生氣,下令手下人殺掉這兩個不速之客。這時,武王身邊的姜子牙急忙勸阻說:「大王息怒,這兄弟二人雖說出這番話來,但他們是孤竹國君的兒子,也是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不可殺害,就隨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勸阻,放了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一番苦心勸阻武王,差點送了性命,就感嘆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於是便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陽山隱居起來。幾年過去後,周武王的大軍消滅了殷紂王朝,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諸侯紛紛響應,歸順周朝。伯夷叔齊獲悉這些情況,心裡非常矛盾,為武王的不義所憤,於是立志連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也不吃了。 他二人便上山采折薇菜充飢。雖然首陽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但它畢竟是山珍野菜,很難供給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兩人的身體日漸消瘦,面呈菜色,且出現浮腫。三國時期《古史考》一書又增其波瀾,說,一天,一個村婦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齊,村婦對他們說:「二位先生有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聽後就再也不吃野菜了。《列士傳》將「婦人」改為「王摩子」。最終,兄弟倆疲勞不堪地歌吟道:「登上那西山啊,採摘那裡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留下著名的《採薇歌》,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說:二人「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至賢至忠的氣節被孔孟推崇,首陽山遂成天下名山。真是山因人而名。 其實,目前我國境內的首陽山大致有六處之多。一說遼西,原名陽山;二說河南偃師,原名首山;三說山西和順,原名陽區山;四說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說陝西歧山之西,原名不詳;六說隴西首陽山(即今甘肅渭源縣境內的首陽山)。孰對孰錯,歷來爭論頗多。為什麼全國首陽山有六處之多呢? 真實首陽山到底在哪裡? 拔開迷霧重見天(「天下六首陽,唯有渭源真」)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范三畏教授認為,伯夷叔齊採薇餓死之地就是甘肅渭源首陽山,主要論據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渭源首陽山自古就有其名說。據《渭源縣志》記載:周秦時期,渭源為戎族領地,秦獻公元年(前384年)到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渭源一直由貔道管轄;漢高祖二年,由貔道分置首陽縣,因伯夷、叔齊葬於境內首陽山,縣因山得名。其城設址在首陽山出口10多公里處的渭河北岸乩陽口附近。這個名稱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l年)始更名為渭源縣,因其境內有渭水,縣因水而名。 二是從地理位置說。《史記》中所錄伯夷、叔齊《採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據史料記載周族的先民們在很早就居住在西北涇、渭水一帶,周文王逐漸消滅了西北小國,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都城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商朝又以關中平原為基地逐漸強大。因此,根據地理方位推斷,唯渭源首陽山在鎬京以西的地方,它才有資格稱得上「西山」。《定西史略》講,二人「越過隴山進人甘肅,溯渭河西進,經今清水、秦安、通渭、隴西、渭源」。莊子言「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此處「北至」之地,即為渭源首陽山。 三是採薇說。《史記·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採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採薇歌》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首有作者署名的抒情詩。薇被當地人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龍頭菜」、「貓爪子」菜,又譽為「吉祥菜」,據史料記載:「蕨,出生時,捲曲狀如兒拳,長則寬展如雉尾,高三、四尺,莖嫩時無葉,采來加以熱湯,去其涎滑,曬干做蔬,味甘滑,肉煮甚美。姜醋拌食亦佳。從唐朝開始,人們就喜歡食用蕨菜,現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詩人贊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 ......清朝時,蕨菜也被列為貢品,每年選擇「莖色青紫,肥潤」的蕨菜,曬後,貢奉朝廷。 渭源縣首陽山一帶雨量充足,氣侯陰濕寒冷,良好的土壤益於「薇」之生長。該縣南部土石山地盛產薇,據乾隆《甘肅通志》載:「蕨可作蔬,根可禱粉,首陽白蕨最有名。」首陽白蕨色白、質嫩、味美,明清以來就被客商運往沿海各省,近年遠銷海內外。關於白蕨菜,據當地的老人們說那是神仙菜,一般人見不到,普通蕨菜4月份才有。俗話說:「首陽山的白蕨菜,早上出來晚上敗!」可見民間對聖賢的無限尊崇,已上升為神話。蕨菜喜陰濕,高山善長,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帶。渭源首陽山主峰海拔2412米,比高321米,這樣的地方遠離周都,又居高山秀林,更適合隱居吧。別處的首陽山既無「薇」,焉能「採薇」? 四是文獻說。現存大量的碑文、詩詞、註解、考辨文字等都證實了甘肅渭源縣首陽山的真實性。今天留存的渭源首陽山石碑達十幾塊,各類文字達十多萬字。其中考證最認真的非明代楊恩的《首陽山辯碑》莫屬,後人多以此為藍本。古代釋家中也有兩位權威人士的說法為渭源首陽山的真實性添寫了濃重的一筆。一個是班昭的《幽通賦注》,另一個是南宋祝穆的《方輿勝覽》。西北師大文學院范三畏教授著書《曠古逸史·夷齊首陽採薇蕨》一文也認定首陽山在渭源。渭源縣旅遊局第一任局長徐化民先生編著的《蓮峰山風土錄》收錄的關於此山的詩詞、散文、金石碑文等達64首(篇),其中《首陽山小考》一文在《隴苗》發表後,引用者甚眾。 五是首陽縣舊址說。離首陽山不遠有一現屬隴西縣名曰首陽鎮南門村大小堡子社的地方,人稱「熟羊城」。其實就是古代的首陽縣城。「熟羊」和「首陽」只是方言的訛傳而已。這兒的群眾都說這兒以前叫「熟羊城」。雖然城垣已毀,但遺跡可辨。從現存的遺址看,這兒曾經是很大的一個城池。之所以叫做大小堡子,是因為中間曾經是一個城堡,後來又在這個城堡外圍加築了一道城牆,是為大堡子,也叫穿甲(意為給曾經的小堡子穿了一層盔甲)。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我們也可以查到,西漢時的確有首陽縣,從其標注來看,應是現在的首陽鎮大小堡子村位置。 范三畏教授說,其他地方不管怎麼爭論,從歷史資料來看,其地名要麼有「首」沒有「陽」,要麼有「陽」沒有「首」。而只有甘肅從漢代開始就有「首陽縣」縣治,縣名的來源一定與當地的山、河,或者某個著名的特徵有關,現在可以想像,肯定是因為有首陽山而名,所以叫首陽縣。回到蘭州後記者從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查到,西漢時的確有首陽縣,從其標注來看,應是現在的首陽鎮大小堡子村位置。 伯夷、叔齊因守志而餓死於首陽,首陽山也就因賢聖而彰顯其名了。 首陽山就在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 渭源縣委宣傳部一負責人說,應該明確的是古代的渭源首陽山包括俗稱「蓮峰山」(馬鹿山)和夷齊古冢(今天埋葬伯夷叔齊的墓地)兩地。為了官員祭祀方便, 明朝末年,將蓮峰山五台灣夷齊廟遷於山外陽坡里,後毀於兵火。從此, 首陽山與夷齊古冢分開成為兩個地方,也成為兩個名字了。大約在清初,始將夷齊廟遷修到現在的享堂溝,並更名為「清聖祠」。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蓮峰鎮縣城東南34公里處,因九峰環峙、狀如蓮花而名「蓮峰山」。又因馬鹿成群出沒於山林間,故俗稱「馬鹿山」。這是古絲綢之路的一處佛教勝地。景區內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獨立山峰,其懸崖峭壁,形態各異。山腰古松參天,叢林密布,山頂清泉涌波。爽氣宜人,設身其間,大有坐蓮攬翠之感。在首陽山五台的密林中,矗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即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09年)隴西進士楊恩撰寫而立的《首陽山辨》。楊恩《首陽山辨》指出:「隴西首陽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稱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其名雖與五嶽爭高。」楊恩對隴西首陽最真列舉了五條鐵板證據。馬武掛鞭樹旁邊有一平台,據說伯夷叔齊在此處吟誦《採薇歌》,故稱為「吟詩台」。 首陽山一老道士告訴記者,自漢代以來,山上就有石窟寺廟,至宋、元、明時期達到鼎盛。建國初期,這里有古建築群落34處200餘間,雕塑彩繪.栩栩如生,是一座藝術寶庫。又因東漢楊虛侯馬武征西羌曾屯兵此山,山腰有一棵數人合圍的千年古松,相傳為馬武掛鞭樹,此山又被稱為「馬武山」。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首陽山傳統廟會之日,四方遊人,興會而至,人山人海,花開滿山,春潮彌漫,山歌四起,白蕨滴露,成為渭源縣一大文化景觀。今年渭源縣在此舉辦了伯夷叔齊公祭典禮。 在渭源縣城蓮峰鎮首陽村的首陽山記者看到,「夷齊古冢」在那裡靜靜地「躺著」,兩個墓相偎著,大小相同,高約2米,直徑丈余,周圍全是蒼松翠柏。其山勢巍峨高峻,蜿蜒東去,主峰像一位盤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齊的墓冢在山灣的正中,猶如一對酣睡在母親懷中的嬰兒。兩個墓堆就像兩座小山頭,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下,幽靜肅穆。墓前有清陝甘總督左宗棠楷書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齊之墓」,篆額「百世之師」。兩邊對聯是「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橫額「高山仰止」。墓後是供奉伯夷、叔齊像的清聖祠,初建於唐貞觀年間,祠內有著名雕塑家何鄂根據唐代著名畫家李唐《採薇圖》以優質玻璃鋼雕塑的伯夷、叔齊像。 三千多年來,墳頭的萋萋芳草綠了一次又一次,生生不息,一如伯夷、叔齊的故事世代相傳,千古以來膾炙人口,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了兩個商代逸民、兩個多年來讓人們給予高度評價的名字——伯夷、叔齊。首陽山是豐富而博大的,它的明山秀水不僅熔鑄了詩人高古的才情,賢者悲憤的歌吟,也留駐過徵人的馬蹄和出世者的破缽芒鞋。 然而,有許多人認為伯夷叔齊二人迂腐可笑,連毛澤東也說他們是不負責任的「逃跑主義者」。那麼,究竟任何評價他們二人功與過?他們又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了什麼哩? 伯夷叔齊身上體現著一種精神 范教授認為,在伯夷叔齊的身上體現著一種精神。不知是伯夷叔齊的「仁」、「孝」行為啟迪了孔孟的思想的形成,還是孔孟發揚光大了伯夷叔齊的道德風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不說伯夷叔齊與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仁義道德有很大淵源,也率先垂範了忠於職守、不朝秦暮楚、不見異思遷的做人准則,恐怕,左宗棠所題寫的「百世之師」未嘗不是這種意願吧!是首陽山接納了兩位疲憊而高潔的偉大心靈,用滿山白薇滋養了他們飢餓的身心,賜予了他們構建中國文化精神高地的舞台。 渭源縣委宣傳部一負責人說,盡管夷、齊二人的行為在後人看來頗有盡愚忠之嫌,後世雖給予眾多的評價也褒貶不一、莫衷一是,特別是在思想領域大解放的今天,有人對此頗有微辭。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講道德、講氣節的民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現象不勝枚舉。伯夷、叔齊之後近千年,有「不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的廉者、志士,再過千餘年,零丁洋上又有一位「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受元人奉祿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又有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麵粉的文學家朱自清。三千年來,帝王將相,文人才子,視氣節、道義為生命甚至高於生命者比比皆是,惟其如此,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才得以在繼承中發揚,發揚中光大。姑且不論夷、齊二人的行為是否符合了歷史進步的規律,僅僅是其重道義之舉,也當之無愧於後人的各種稱頌的。清聖殿門口有一幅筆墨拙樸的對聯:「幾根瘦骨頭支撐天下,兩張餓肚皮包羅古今」。可謂意蘊深長!有道是「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然而,伯夷、叔齊這殷商的兩片落葉,無可奈何地歸根於首陽山這片遠離大周廟堂的地方。本該屬於他們的孤竹國已是周之天下,他們以死,守住了這殷商的最後一片土地。 西北師大文學院的范三畏教授告訴記者,光緒時岳軍統領范秉誠游首陽山後也留下了「奉檄迢遙戍隴疆,翩翩戎駟共騰驤。洗兵正喜臨渭水,下馬先宜拜首陽」的詩篇。在首陽山的山水勝跡面前,強悍的武人也斂盡了金戈鐵馬的騰騰殺氣,而在精神上皈依於反對「以暴易暴」的夷齊二賢。可見,「下馬先宜拜首陽」,是首陽山強大的文化魅力對武人的征服,更是人類和平精神對武力的勝利。伯夷叔齊二人以實際行動告訴後人珍視和平,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傷亡。不論從放棄王位到馬頭勸諫再到不食周粟而亡,還是從臨終遺詩《採薇歌》中都可以看出他們對「暴政」的厭惡。 以暴易暴,固然是暴力的延續。但是,如果周武王不用暴力,任其自然,紂王的為君之道會有所改變嗎?如果武王恪守君臣之道,不以下犯上,推翻昏庸無道的殷商王朝,紂王的肉池酒林還會讓多少他的臣民們死於非命呢?如果周武王不以暴力來實現改朝換代,周朝初年農業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昇平景象何時才能實現?這些,都是伯夷、叔齊所未曾想到的。他們沒有想到自以為忠心耿耿卻招來殷鑒不遠、助紂為虐的話柄,沒有料到當一個荒淫無度的君王已成為眾矢之的時,竭力為這個暴君維系江山已有不得人心之嫌,作為封建貴族,他們不明白人心向背決定著政權更替的規律。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正是解不開這深奧的歷史命題。因為,占據他們全部腦海的忠孝之道不允許他們再想其他的事,他們只有以臣子身份守臣子之道,最終餓死,他們方能問心無愧,方能守住心靈的一方凈土,方能以物質生命的消亡換取精神生命的永恆。在君臣之道的窠臼里,拘泥於固有倫理的伯夷叔齊沒有更深遠、更廣闊的思想空間,留下了千古遺憾。 從放棄王位到馬頭勸諫再到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齊誠可謂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難怪孔、孟等儒家先賢都要給他們以高度評價和贊揚了。當然他們是兩位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片面的以現代的眼光「打量」和評價他們,更不能肆意拔高。
2.甘肅省渭源縣首陽山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因商末周初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阻。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採薇而食,後餓死於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首陽山巍峨高峻,其主峰像一位盤腿端坐慈母,山灣正中為伯夷、督齊的墓冢。墳堆高2米,直徑3米,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下,幽靜肅穆。墓前石碑上有左宗棠篆書的「百世之師」和「商逸民伯夷督齊之墓」的碑文。碑坊門磚上刻有隴西書法家王霖後書的對聯:「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橫額為「高山仰止」。現存碑坊系1934年重修。墓後有清聖祠(夷齊廟),初建於唐貞觀年間,現尚存正在大殿五間,殿前碑石林立,系清光緒年間所立。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岩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後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在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開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起碼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渭源是古絲綢之路在今甘肅境內的必經之地。在渭源縣城東南約30公里的蓮峰鄉,坐落著一座小山,即首陽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的國君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國王很鍾愛叔齊,想把王位讓給他,伯夷知道了父親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願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贍養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國,並在那裡定 叔齊與伯夷
居下來。後來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繼位。武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進軍討伐商紂。伯夷、叔齊聽說這件事後,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馬韁繩,勸諫道:「父死未葬,就大動干戈,攻伐別人,這能說是孝嗎?作為臣子,卻去攻伐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說:「這是講道德的人。」吩咐將士不要為難他們。等到打敗了殷紂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為天子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互相攙扶著離開了周朝的統治區,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採薇菜充飢。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明萬曆二十三年戶部主事楊恩就此事撰文進行論證,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縣蓮峰鄉蓮峰山五台下。此碑高7尺,寬3,5尺,文1184字。碑文認為全國雖有五處首陽山,而以渭源首陽山為真。作者引經據典,多方論證。刻石字跡清晰,書法剛勁有力,堪為明代碑碣書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鞏昌知府曹司牧撰寫的《改建首陽山夷齊詞記》,文中介紹了伯夷、叔齊的生平及歷代奉祀概況,並說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經過。由於此碑論據確鑿,資料翔實,引起了許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重視。明代朱燮遠、清代左宗棠還以此碑文為藍本,撰寫了夷齊廟碑文。 在墓後面百餘步,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而修建的清聖祠。此詞最早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後因兵亂而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們集資重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內有正殿五間,殿前左右牆壁上嵌著墨綠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范紹儒撰寫的《首陽山懷古詩(並序)》以及隴西汪凌撰寫的《重修清聖享堂碑記》。院內還有一塊《首陽山新建清聖廟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寫的。
❼ 清朝的蘇陽縣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蘇陽縣出自電視劇《李衛當官》,劇中李衛去蘇陽當縣令,沒有這么一個地名,而且當時康熙是讓李衛去這么個窮地方鍛煉的,沭陽跟蘇陽發音最近,而且經濟也是比較落後的,它的原型大概是沭陽縣。
沭陽縣是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三角洲地區,江蘇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沭陽有較多的歷史古跡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期的萬北遺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丘、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
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海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虞姬傳說、工鼓鑼。
(7)皇陽是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沭陽西周時,境域屬青州。
春秋時屬魯國,魯成公九年,在今縣西北建中城邑。
戰國時屬楚國。
秦統一中國後,初屬薛郡,後改屬郯郡。
西漢景帝封衛綰於建陵,在境內首立侯國,建陵今屬新沂市。
西漢武帝時,始設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縣治厚鎮,前有丘陵盆地,後有厚鎮河,故名厚丘縣。
漢成帝封楚孝王四子為陰平侯,陰平始為侯國。東漢除侯國,置陰平、建陵二縣。
三國時魏黃初年間,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西晉武帝裁陰平縣,封魯芝於陰平。陰平由縣變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並入襄賁,另置僮縣,隸屬南下邳郡。劉宋勢力在南方,故僮縣為僑縣。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並入南彭城郡,僮縣遂屬南彭城郡。境內古有潼水故以僮名縣。南齊復置厚丘縣,尋廢,置僮縣。
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廢僮縣,置僮陽郡。
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縣。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兼置下城、臨渣、服武、懷文等4縣,隸屬沭陽郡,復置建陵縣。東魏還置臨沭郡並縣,尋廢。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吳明徵、裴忌領兵10萬進攻江北,擊潰北齊,佔領沭陽郡,下城、臨渣、服武三縣並入懷文縣。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於沭河北岸,故名。北周廢建陵縣。隋文帝開皇年間廢沭陽郡,縣治遷入郡治,隸屬海州。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陽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復置厚丘縣,八年(625年)省,入沭陽縣。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沭陽改屬泗州。咸亨五年(674年),還屬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間,沭陽從海州析出,隸屬淮安府。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沿襲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海州。
民國2年(1913年),屬徐海道。
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沭陽充分發揮「中國花木之鄉」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特色優勢,深入挖掘「虞姬故里」歷史品牌,著力構建大生態、大旅遊、大觀光體系,全縣擁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個、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區1個、國家3A級景區2個、國家2A級景區11個。
2015年,沭陽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在江蘇省鄉村旅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中,沭陽被列入「鄉村旅遊創新發展示範縣(市、區)」重點創建縣、周圈村被列入「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中國沭陽花木節被列入「節慶品牌」建設項目。
沭陽縣古為紛爭之地,近為革命老區之一。北宋時宋江義軍活動於海、沭一帶,南宋時韓世忠在此抗金。清順治年間,以榆園山為首的農民義軍,奮起反抗清庭統治。民主革命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李一氓等同志,皆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
❽ 老子是什麼地方的人
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8)皇陽是哪裡擴展閱讀:
關於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種說法,包括河南鹿邑說、安徽渦陽說。
1、《史記·正義》明確說苦縣與「彭城相近」,同時引《括地誌》雲:「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廟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亳州谷陽縣在哪裡,在鹿邑嗎,谷陽必與谷水有關,鹿邑沒有谷水,谷水入渦處在今渦陽。
2、河南鹿邑說,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這種說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爭議並不多。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後安徽對老子是哪裡人提出異議以後,關於老子到底是哪裡人才有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