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
A. 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B. 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啊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人,他是一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
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親逝世,文天祥回家守喪。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2)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擴展閱讀
文天祥在文學創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
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於多難之秋,朝內執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鬥力的隊伍。
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
如《赴闕》一詩。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裡似乎已經看到前途已呈現光明,復興有望。後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後顧之憂。苗再成通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說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後拒而不納。
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並未氣餒,而是鬥志昂揚接新的戰斗。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後身歷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
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後大有渾灝流轉的感覺,難怪後人讀此詩後,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C. 文天祥是什麼時期人物
南宋末年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 )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D. 文天祥是哪個時期的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宋朝傑出的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E. 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人。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人物。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後(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後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後,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處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隱居深山的條件。最終,文天祥選擇處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等人並稱「宋末三傑」。又與謝枋得、袁繼咸等人並稱「江右三山」。明景泰七年,追謚忠烈(一稱文正)。
(5)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擴展閱讀
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文天祥紀念館。明朝正德年間在文天祥被俘虜的五坡嶺建立「方飯亭」紀念。在浙江省溫州市江心嶼上建有文信國公祠。
在台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因中部橫貫公路開發,於塔比多社的佐久間神社舊址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並改稱天祥。在大沙溪原名深水溫泉,則取其號改稱文山溫泉。花蓮縣秀林鄉天祥路、台中市北區與北屯區交界處的天祥街、台北市中山區亦有道路以天祥為名。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7年(1868年),是雙溪居民的信仰中心。
而香港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鄉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源自江西吉安,他們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包括文祿星、文壽強、文洪磋、文肇偉等人在內),在分別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的碑刻。
深圳大學校區南面的兩大湖泊被命名為「文山湖」(東北泊為「上文山湖」,西南泊為「下文山湖」)。深圳南山區南頭城亦有信國公文天祥祠。
廣東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域建立紀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帥墓園」。潮陽區谷饒鎮一帶流傳著不少關於文天祥的傳說。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陽整軍圖謀復國,征戰中於海豐縣被俘。而都統陳懿勾結叛將張弘范,與宋軍血戰於小北山麓。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宋軍大都戰死於此。
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陣亡將士為「元帥」,欽定貴山都赤寮(谷饒舊稱)等毗鄰抗元戰場的村莊定期祭祀當年犧牲的將士,谷饒等地才開始了祭社。民間修葺宋末殉國將士之孤冢,稱為「宋大元帥之墓」,各鄉各族分期依時拜祭。據查,谷饒以及周圍鄰鄉共有宋墓九處。谷饒祭社歷來隆重,在海外也有影響力。每逢祭社,各村都披紅掛綠,村民們穿街走巷進行民間藝術巡演。海外遊子也紛紛回鄉參加。
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市逕口鎮逕口村委恩嶺村通天蠟燭山有文天祥祖墓,為文天祥族人第九世祖輩(文天祥為十三世)郭氏之墓,建於元代,坐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60平方米。文天祥祖墓在南宋時由江西遷葬於此,屬二次葬墓。
F. 文天祥是那朝代人
文天祥是宋朝人(南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軍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G. 文天祥是哪個時代的人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
H. 文天祥是哪朝人
文天祥
朝代: 南宋
生存年月: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出生地:江西吉州廬陵
代表作:過零丁洋
成名原因: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宋末元初,文天祥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寫下過零丁洋,從容赴義。
I. 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
文天祥是宋末元初朝代的。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廬陵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二十歲的文雲孫參加科舉考試,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雲孫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文章洋洋灑灑一萬多字,沒有草稿,一氣呵成。理宗覽後,親自選拔他為進士第一。
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於是,成為狀元的文雲孫改名文天祥,改字為宋瑞。
(9)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擴展閱讀: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僅存一篇哲學專著《御試策一道》,這是由於當時動亂的時局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
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J. 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
南宋! (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祐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其中詩作達百餘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