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
Ⅰ 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
皈依佛門,相當於是一個入學證。就是皈依三寶,皈依後相當於你是正式的一個佛教徒。就是佛、法、僧三寶。佛就是,佛陀(釋迦牟尼)相當於是一個偶像,法就是佛法,也叫教條,僧就是僧團,一個僧團,有師父,有法師,相當於一個機構。
皈依後要以一個佛教徒的標准要求自己。最好能繼續受戒,受戒之後就要持戒修行,不姦淫,不偷盜、不殺生,一開始如不能受五戒,可以先受三戒,持戒修行即可。
雖然只是個儀式,但是這個儀式相當重要,是你入佛門的開始。是你成為佛教徒的開始。佛是十法界的老師,是智慧的長者,佛也是達到了福慧圓滿成就境界,十法界眾生,數佛為福慧圓滿,大孝圓滿,九法界其他眾生都有缺欠,包括羅漢、聲聞、緣覺、菩薩在內。
為了代表親切感,佛以慈父慈母為代表,加以稱呼,其他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可以稱作為佛的學生,凡六道眾生,是以稱作「子」。佛法總體以「佛、法、僧」稱作為三寶,代表全部佛教體系。
(1)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真正的皈依是從內心生起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發願生生世世皈依上師三寶,即使生命受到威脅也不輕易放棄誓言,有了這樣的信心以後,還要在上師面前按照皈依儀軌,如法受持皈依戒體、嚴守戒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皈依,也是學佛入門的基礎。
寺廟中會給居士指定師傅,並根據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並不必從事各種教內活動,只需定期去廟中找自己的師傅,接受開導。
由於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們會在兒孫出生的時候直接將其皈入佛門。這種情況下就不必經過以上的步驟,不過這種兒童一般在佛教氣氛中長大,也可能會重復上述過程。持有皈依證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寺廟中,可以免收門票。
Ⅱ 怎麼樣才算皈依佛門
參加皈依三寶儀式,然後領取皈依證書,就算是阪依佛門了。此後就可以居士身份自願參加定期的佛事活動。
皈依佛門是正式成為佛教信徒的一個手續。這和成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禮、此後自願參加禮拜彌撒是同一個道理。
希望皈依佛門的人,可以去寺廟中與廟中的法師交流,與法師講述希望皈依佛門的緣由。若在法師的開導後,法師會判斷是否適合皈依。如若適合,會在不久之後舉行皈依儀式。皈依分為兩種。一種即在廟中剃度出家。但法師一般不會建議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會建議對方皈依佛門,一心向佛,但又不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
皈依後的俗家弟子被稱為居士,並頒發皈依證。寺廟中會給居士指定師傅,並根據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並不必從事各種教內活動,只需定期去廟中找自己的師傅,接受開導。
(2)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皈依佛門後應當注意事項:
一、持五戒:
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不喝酒、
二、持六念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還要常存六念。
1、念佛:時時憶念佛的功德,以佛作為學習的表率,以成佛作為人生目的。
2、念法:時時憶念法的殊勝,以此鼓勵自己不斷探求真諦。
3、念僧:時時憶念賢聖僧的清凈梵行,以此造就降生的心態。
4、念戒:時時憶念佛所制訂的戒律,以此對比自身的行動,反省自己的行動舉止及起心動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規范。
5、念施:在生涯中隨時輔助他人,無論是財富仍是我們所學到的佛法,只要別人須要,
Ⅲ 『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
皈依佛門:身心歸向它、依附它。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說:皈依三寶所版得的功德之大,權若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七寶塔供養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夫三寶者,千生難遇,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葯,療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由此可知三寶的功德。
(3)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皈依佛門需要拆開分解,皈依: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種信仰當中。皈依需要有強烈的向佛之心,要有遵守佛家戒律的覺悟,要有持之以恆的恆心,要有勇往直前,沖破重重阻難,修成正果的決心。
皈依之人,必是心性堅韌,心地純潔,無比虔誠的教徒,任何心不夠誠的信徒,都不能算是完全皈依的信徒。儀式只能讓皈依之人在身份上成為佛祖的信徒,而不是內心,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達到真正的皈依。
Ⅳ 皈依佛是什麼意思皈依佛不墜地獄啊。
佛教用語。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門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門。所謂內道、外道之區別在於有無皈依三寶。皈依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寶的氣力而得到掩護與擺脫。三寶指佛、法、僧:佛為醒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在現實社會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廟中舉行皈依儀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門的人,可以去寺廟中與廟中的法師(高僧)交流,與法師講述希望皈依佛門的緣由。若在法師的開導後,法師會判斷是否適合皈依。如若適合,會在不久之後舉行皈依儀式。皈依分為兩種。一種即在廟中剃度出家。但法師一般不會建議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會建議對方皈依佛門,一心向佛,但又不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皈依後的俗家弟子被成為居士,並頒發皈依證。寺廟中會給居士指定師傅,並根據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並不必從事各種教內活動,只需定期去廟中找自己的師傅,接受開導。
由於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們會在兒孫出生的時候直接將其皈入佛門。這種情況下就不必經過以上的步驟,不過這種兒童一般在佛教氣氛中長大,也可能會重復上述過程。
持有皈依證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寺廟中,可以免收門票。
皈依佛門需要拆開分解,皈依: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種信仰當中。皈依需要有強烈的向佛之心,要有遵守佛家戒律的覺悟,要有持之以恆的恆心,要有勇往直前,沖破重重阻難,修成正果的決心。皈依之人,必是心性堅韌,心地純潔,無比虔誠的教徒,任何心不夠誠的信徒,都不能算是完全皈依的信徒。儀式只能讓皈依之人在身份上成為佛祖的信徒,而不是內心,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達到真正的皈依!
Ⅳ 歸一佛門是什麼意思
正確應為:皈依佛門,別稱歸依佛門,是佛教用語,是指正式成為佛教信徒的一個手續。
皈依是入佛法門的第一步 。具體包括參加皈依三寶儀式,然後領取皈依證書,此後就可以居士身份自願參加定期的佛事活動了。
詞義解釋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附它。 皈依佛門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門。所謂內道、外道之區別在於有無皈依三寶。皈依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寶的氣力而得到掩護與擺脫。三寶指佛、法、僧:佛為醒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
(5)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皈依需要有強烈的向佛之心,要有遵守佛家戒律的覺悟,要有持之以恆的恆心,要有勇往直前,沖破重重阻難,修成正果的決心。皈依之人,必是心性堅韌,心地純潔,無比虔誠的教徒,任何心不夠誠的信徒,都不能算是完全皈依的信徒。儀式只能讓皈依之人在身份上成為佛祖的信徒,而不是內心,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達到真正的皈依!
Ⅵ 什麼是皈依佛門
答:皈依佛門,就是出家當和尚,一心向佛,終生成為佛門弟子,吃齋念佛,萬念不生,不貪不欲,不淫不色。
Ⅶ 皈依佛門是什麼意思 皈依佛門是什麼
凈空法師---三皈依,皈依三寶講解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瞭「三皈」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正確的動機,或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佛法這一樁事情,正如同過去新加坡總統納丹先生所說的。我跟他第一次見面,他告訴我,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個話很驚訝,他是內行人,他不外行,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甚至在佛門里能說得出來的出家法師也不多。
看看寺院道場大殿上所供奉的佛像,你就知道它代表實質。通常供養佛象是供一佛二菩薩。佛像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佛沒有言說,心性沒有話說的。從體起用就能現相,就能說法。現相、說法再多,總不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解),一個是慈悲(行)。「行」是慈悲,「解」是智慧。解行是一,解行不二。這就是佛像代表的意義。
細心觀察這個地方,佛教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發五戒證書的。為什麼?這是儀式,佛教重實質。
你有沒有真心皈?「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諸位要記住,皈依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說「我皈依凈空法師了」,錯了,只要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地獄。你不來受皈依不會造這個罪業,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將來要墮惡道。我們皈依誰?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樣才對了。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可是佛教流傳的時間長久,這當中免不了發生訛錯,愈傳愈訛。於是現前造成什麼形勢?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問題嚴重。皈依某一個法師就成了「破和合僧」。謗佛、謗法、謗僧、破和合僧。這一個罪條就是阿鼻地獄,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佛法傳到中國唐朝將近一千年,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學生傳授三皈,已經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這把佛法僧的意義明顯的跟我們說出來。然後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於是我們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
「覺」的反面是迷惑。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之中,常常犯過錯。你問說「為什麼會犯過錯?」因為不了解彼此的關系跟事實真相,所以犯了許多錯誤。佛菩薩是明白人,佛菩薩了解其中的關系,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的生活沒有錯誤,佛菩薩做工作沒有錯誤,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錯誤,這確實可以做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佛菩薩代表自性,我們要依佛菩薩的大覺。
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從邪知邪見回頭,我們依靠佛菩薩所代表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我們的心地被污染,我們的精神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乃至於肉體都被污染。被什麼污染?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污染。今天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染污回頭,依清凈,諸佛菩薩代表「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我們這才明白,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真正了解三皈的意義,我們才是如來真實弟子,才是如來第一弟子。我們要真學佛,我們要真正明瞭三皈傳授的神聖。
我們拜老師,老師是佛陀,不是普通人。我在此地代表僧團為諸位講解三皈的大意。決定不是皈依凈空法師,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不是皈依凈宗學會,這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是我們修學的依靠;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僧團。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佛法,就如同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導我們的,要「真干」。我學佛將近五十年,在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年。這么長的歲月,我總結佛法的教學,做成一副對聯。上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諸佛如來教我要這樣存心。這是佛心,這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須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凈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清凈,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凈心、平等心對一切人、事、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愛」帶著情執。愛心裏面具足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心,你就是真的回頭,真的皈依。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
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寫在下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圓滿了。上聯是教我存心,下聯是教我修行。什麼是「看破」?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這叫「看破」。「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能與不同的國家、族群、文化、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為人,這是把下聯真正落實了。你所得的果報是佛家講的「得大自在」。
我們不必做皈依的儀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義,任何法師都可以為你做皈依儀式。你不找法師,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諸位說,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傳授,否則不能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們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當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會發皈依證給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師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黃金做的皈依證,諸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護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是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你搞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是實質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舍棄,真實的要提起。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真干,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這就正確。
皈依誓詞:「阿闍梨存念,我弟子」,我們現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兩足」,「足」是圓滿、滿足,「兩」是智慧、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智慧、福德當中最尊貴的,這是佛。學佛就學福慧雙修,希望也能達到像佛一樣福慧圓滿。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這一條非常重要。「達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種種慾望,只要有慾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慾望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分,你說多可憐!所以佛教導我們的一切教誨,都是教我們「離欲」,永遠脫離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定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決定不可以有一念為自己,這是「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僧伽」是學佛人的團體。佛家講的「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所有一切社團中,佛教社團最值得尊敬。為什麼?它是智慧的社團,和合的社團,這個社團可以做世間所有一切社團的模範。
真正皈依的人,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Ⅷ 皈依佛門啥意思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門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門。所謂內道、外道之區別在於有無皈依三寶。皈依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寶的氣力而得到掩護與擺脫。三寶指佛、法、僧:佛為醒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在現實社會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廟中舉行皈依儀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門的人,可以去寺廟中與廟中的法師(高僧)交流,與法師講述希望皈依佛門的緣由。若在法師的開導後,法師會判斷是否適合皈依。如若適合,會在不久之後舉行皈依儀式。皈依分為兩種。一種即在廟中剃度出家。但法師一般不會建議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會建議對方皈依佛門,一心向佛,但又不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皈依後的俗家弟子被成為居士,並頒發皈依證。寺廟中會給居士指定師傅,並根據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並不必從事各種教內活動,只需定期去廟中找自己的師傅,接受開導。
由於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們會在兒孫出生的時候直接將其皈入佛門。這種情況下就不必經過以上的步驟,不過這種兒童一般在佛教氣氛中長大,也可能會重復上述過程。
持有皈依證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寺廟中,可以免收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