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怎麼辦
『壹』 幼兒危機期怎麼辦
由於幼兒對一些事物的了解很膚淺,他們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容易產生恐懼和退縮,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構成很大威脅,因此,我們要針對幼兒受挫的原因,盡可能幫助幼兒減少受挫機會,並提高他們的耐挫能力。
1、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盡可能地減少外界條件的限制和阻礙,給幼兒以安全感。同時,還要重視培養幼兒之間友愛互助的精神,剔除干擾,減少挫折的產生。
2、幫助幼兒現實地面對挫折。世界是現實的,所以只有現實地認識它,才能適應並最終改變它,許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因而沒能教會孩子這方面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使孩子不能面對現實。我們總想使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然而這更加強化了他們的逃避心理。因此,我們應讓孩子懂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有許多不能如願的事情,並告訴幼兒:老師和小朋友會與你一同面對,相信你是一個勇敢、堅強的孩子。以增強幼兒面對挫折的勇氣。
3、幫助幼兒正確應付突發事件。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有時候幼兒可能會有一些突發的意外事件或嚴重事件發生,如:親人去世、父母離異、比賽失敗等。幼兒往往思想准備不足,並且他們生理上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獨立處理某些事情的地步。因此我們要幫助他們度過情感危機,可以讓幼兒適當的宣洩,使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然後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轉移話題或引導幼兒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來分散注意力,以便使孩子盡早走出突發事件的心理陰影,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
4、加強孩子的意志磨練。當孩子在學習做事中遇到挫折時,如果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就能排除內外不利因素的干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經過努力才能完成的難題」,給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減少他們對困難的恐懼心理,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
5、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很容易出現悲觀,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情緒,我們要正確分析估價幼兒的能力,提出的要求盡可能符合他們的能力水平。同時,要給幼兒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不要馬上幫助解決,而應積極鼓勵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困難。同時,我們還可以創設一些條件,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使他們在成功中體驗到愉快,增強自信心,從而提高幼兒的耐挫能力。
『貳』 幼兒生氣了怎麼辦
引導解決的辦法:
一、孩子子正在大發脾氣,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孩子調節情緒,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溫柔的說一些緩和情緒的話,比如說沒事了,冷靜下來,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哭鬧,發脾氣,而使自己的情緒受到干擾,要有足夠的定力,不要煩躁,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情緒的平復。在孩子的情緒平穩之後,拍拍孩子的背,或者是給他喝點水來轉移注意力,慢慢的教導孩子在感到生氣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二、如果孩子發脾氣的程度,不會對孩子本身或者是周圍的東西造成危險,可以對孩子說,「我先出去了,等你情緒平復下來再出來找我吧」或者不要去注意正在發脾氣的孩子,當他不在眼前繼續做自己的事,這種淡化和漠視,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覺得發比脾氣沒有意思,達不到目的,就會放棄這種無用的手段。
三、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活動來發泄怒氣,可以讓孩子把沙發靠墊來做他的受氣包,他在感到生氣或者憤怒的時候,可以捶打這個沙發墊,讓她發泄情緒又不易受傷害。要把那些易損壞的東西移開,避免孩子摔砸物品造成傷害。要避免孩子發生自殘的行為。
四、孩子異常煩躁非要按照他的想法來行事的時候,我們順應它一次試試看,因為孩子非要反對你的建議時他就會更加的固執,對方的堅持,只會讓矛盾升級,讓他的決心更加堅定,如果你順應了他的要求,他的反對和堅持就無的放矢了,他反而會覺得沒意思。
五、孩子想在某件事情上自己做主,那就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充分的空間,讓他自主選擇,孩子可以在購買或選擇衣服上提出自己的意見,但是,父母可以事先幫助孩子縮小選擇的范圍
六、倘若孩子不聽話,或者是出現逆反情緒,這個時候還可以運用,戴「高帽子」的方法。堅持正面的教育,充分利用孩子渴望被家長或老師認可的心理,適度的對她說一些甜言蜜語,讓其安靜下來。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聽好話,當孩子鬧別扭時,家長或者老師可以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適當的給孩子帶一些「高帽子」比如,「寶寶呀,眼睛可好了,是不是,那是因為他最愛保護眼睛啦,他看電視從來不會超過半小時的。」。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之後,通常就不會再吵鬧了,
七、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其發泄出來。比如當孩子在發脾氣事,可以拉著他的手,蹲下來問他「你覺得被人冤枉了,心裡很不舒服是嗎?」,「你剛才覺得爸爸媽媽的做法不對,你很委屈是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便於父母了解到底是什麼事讓孩子的情緒激動,而且,孩子越能准確的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感受,就越能提高情緒的處理能力,更加重人的了解和處理他們所面對的事情。肯定孩子的情緒,引導她描述真實的感覺,了解引起孩子負面情緒的整個事件。
八、如果孩子極端不配合,使勁哭鬧,那可以給他講過以前沒有聽過的故事,用別的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是問一些他感興趣的問題,打斷慣性的做法,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九、在孩子說不時,家長不必急於堅持執行自己的想法,可以試著拿出自己希望孩子接受的做法,和其他可以接受的幾種做法擺在一起,讓孩子自己選擇,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且還能讓孩子心甘情願的順從你的意思,這些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還會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感覺,自己做主了!
十、孩子輸不起發脾氣時,對於孩子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不要過分刻意的加以排除,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立即插手,給孩子體驗一下失敗的空間和機會。引導他認真思考問題,讓他一個人想出辦法去執行。另外,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的時候,不用每次都故意輸,可以玩一些輸了也可以得到獎勵的游戲,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讓孩子理解輸贏在現實生活中是常有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在某一次的比賽,或者某一次的,競爭中輸了,就指責埋怨他。
最後強調的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宜疏不宜堵,我們要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要對他們的情緒表示一定的關注理解和尊重。但不能對發脾氣的孩子過於溺愛,應當讓孩子明白,有情緒可以,但打罵人摔玩具確實不對的。你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對妞妞搶走你的玩具很生氣,媽媽明白你的感受。但是你打他就不對啦。你們兩個是朋友,你打了他,他現在也想打你以後也不想把他的玩具給你玩啦,你們兩個以後就做不成朋友了,」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感受是對的,但是問題的關鍵。是不良的行為,要讓孩子知道,你的所有感受,我們都無條件的接受,但並非你的感受引發的所有的行為都是對的!不適當的行為要受到適度的懲罰。
『叄』 幼兒園怎麼辦
孩子不願意進幼兒園怎麼辦
總有些孩子一送到幼兒園,就大哭大鬧起來,怎麼哄都不行, 就是不願意留下來,父母感到束手無策。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欠妥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孩子在入園之前,家長盡量讓孩子不要有懼怕老師的心理,要告訴孩子,幼兒園老師和藹可親,幼兒園有許多好玩的玩具,許多小朋友可以在一起玩,也可以讓入了園的小朋友給孩子講他們在幼兒園里的生活和遊玩,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好感和興趣。
(2)家長對待幼兒入園時的哭鬧要理智。孩子離開媽媽,初到幼兒園,難免會哭一哭,只要大人不把這種情況看得很嚴重,採取不予理睬的態度:經過幾次後,孩子知道哭也沒用,以後就不哭鬧了,並逐漸對幼兒園的生活習慣起來。
(3)從小應培養孩子學會與小朋友交往。可常帶孩子到朋友家作客等,或請別的小朋來家裡玩,讓孩子養成願意到小朋友中玩的習慣。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去幼兒園時,他也就想去幼兒園了。
另外,只要孩子沒病,就應當堅持每天送孩子去幼兒園,不要因為家裡有人看就時不時地不上幼兒園,這樣孩子更不願上幼兒園.只要父母注意觀察和孩子不願去幼兒園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啟發,孩子的態度是能改變的。
『肆』 孩子特別叛逆怎麼辦
孩子叛逆的處理根據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對於幼兒和青春期前兒童出現的叛逆,家長應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平復情緒。而對於青春期出現的叛逆,家長應樹立正確認識、適當放手,給予理解和尊重,注意情緒的表達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一、幼兒和青春期前兒童叛逆:
幼兒叛逆通常在2-3歲,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會搖頭表示拒絕,青春期前兒童叛逆通常在8-9歲,如果請求未得到滿足就會胡亂發脾氣。家長切忌採用冷漠的態度和吼叫、打罵的方式教育,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一定的傷害,可能會使其變得自卑和自閉。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適當地滿足孩子需求,心平氣和地溝通、平復情緒,待孩子的情緒較穩定後,叛逆的表現通常可得到一定的消退。
二、青春期叛逆:
集中在14歲左右,較為常見,表現為自我意識發展、渴望獨立,希望擺脫家長管控。
1、樹立正確認識:家長要認識到青春期的叛逆是正常現象,並不是刻意作對,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和處理這件事情,可避免親子間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2、適當放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無需再事事替孩子去做,應適當放手,讓孩子得到一定的磨煉,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
3、理解和尊重: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溝通交流,進行平等的對話,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使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洩。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獨立的意識增強,對此家長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如未經允許不隨意翻看日記,尊重隱私;
4、注意情緒表達: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內心通常較為敏感,因此在溝通時要注意語氣的緩和,避免不耐煩和隨意表現出對孩子的不滿和失望,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這段時期;
5、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不要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說教甚至打罵,可以採用較緩和的語氣和孩子講道理。多花時間陪伴和關愛孩子,如一起做游戲等,以此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6、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夫妻關系在家庭關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因此家長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以及產生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加重反叛的心理。
『伍』 幼兒自理能力較弱怎麼辦
有些家長,特別是老人,對孩子太過溺愛,孩子在家裡的所有事情一律包辦代替。這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連吃飯、穿衣、如廁都不知如何應對。這方面我們應該及時與家長溝通,告訴家長要在孩子1歲半到兩歲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試著讓孩子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
入園後結合幼兒園的要求,家長要配合幼兒園的老師,教孩子學會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飯,認識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時,教孩子學說一些日常生活用語,使孩子能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如:餓了、渴了、熱了、上廁所等;該說話的時候要講話,有事情要大膽地告訴老師。這樣可以使家與園教育協調一致,還可以讓孩子產生自信心。
『陸』 幼兒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不聽話應該使用以下方法進行對症調整:
1、積極分析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比如是不是父母發出的指令、行為本身有錯誤,或言不由衷、沒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亦或孩子出現叛逆、進入青春期、已有獨立的意識,如果有以上的問題要對症進行處理,無論是誰的問題都應該及時改正。
2、應該互相溝通、互相協調,父母跟孩子可以做朋友,但是前提是互相尊重且積極的溝通,互相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想法,父母心中有理想的孩子表現,孩子心目當中也有理想的父母形象,只有兩個人互相理解、互相契合,才能不出現矛盾、沖突,以上這些方面都是比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