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在哪裡
Ⅰ 通遼是什麼地方啊
富饒和諧的民族城市,是內蒙古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城市,人民富裕程度高,交通相當便利,有東北地區較大的火車站,大鄭鐵路、通讓鐵路、集通鐵路、京通鐵路、通霍鐵路5條鐵路會集站;擁有蒙東地區較大機場,以及通遼至北京、烏魯木齊的航線,通遼機場是內蒙古東部區的重要航空港之一,旅客年吞吐量達到2.5萬人;有著名景點: 西拉木倫公園,霍林河草原旅遊區等;下轄:科爾沁區、奈曼旗、庫倫旗、科左中旗、科左後旗、扎魯特旗、開魯縣、霍林郭勒市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 ,其中霍林郭勒市擁有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礦。
通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西端,屬於蒙古高原遞降到低山丘陵和傾斜沖擊平原地帶。北部山區屬大興安嶺余脈,面積1934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屬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沖擊平原,面積125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0%,平原區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屬於遼西山區的邊緣地帶,由淺山、丘陵、溝壑、沙沼構成,面積27684平方公里,佔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擁有一所省級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由創建於1958年有著堅實辦學基礎的原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內蒙古蒙醫學院、哲里木畜牧學院於2000年7月合並組建。隸屬於自治區人民政府,由自治區教育廳主管,是自治區唯一一所綜合性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論壇是致力於為內蒙古民族大學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的屬於內民大人自己的網站。內蒙古民族大學論壇的理念是學生創造內容分享內容,讓信息在校園內實現無障礙的流通。
2006年該市旅遊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全年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91.1萬人次,同比增長22.9%,其中海外旅遊者8829人次,同比增長15%,旅遊業總收入16.3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旅遊外匯收入374.2萬美元,同比增長30%旅遊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引資金額16280萬元,其中引進國外無償捐助185萬元,國外直接投資2000萬元,外地客商投資12000萬元,本地及民間投資2095萬元。旅遊產品開發態勢良好,已經形成以原始草原、沙漠風光、民族風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骨架的旅遊格局,重點推出了四條旅遊精品線,一是大青溝—珠日河—扎、霍草原;二是孝庄故里生態旅遊區—大樂林寺—莫力廟—古榆園—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溝—興源寺、福緣寺—塔敏查干;四是阿古拉—珠日河、鮮光民俗村—莫力廟—羊場農家樂、牧家樂。
該市的下轄區,霍林郭勒市更為出名。霍林郭勒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礦就坐落在市區,素有「塞北城」之稱,是一座新興的綠色能源工業旅遊城市。依託當地資源優勢,確立了以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龍頭的發展戰略,不斷豐富草原文化內涵,整合工業旅遊資源,爭創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到霍林郭勒來,看最好最美的草原」。「霍林郭勒」蒙古語意為「飲食河」。傳成吉思汗打仗至此,飢渴睏乏,飲河水遂精神煥發,故名霍林郭勒。人口民族:霍林郭勒市總人口7萬餘人,居住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侖春等17個民族,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多民族居住的城市。2005年,霍林郭勒市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第80位,進入全區經濟最具發展活力旗縣前10強,成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縣市,被中國科學院中小城市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2005年,全市累計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2.6億元,引資絕對額列通遼市第一位,實際利用外資200萬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通霍鐵路、304國道、101省道全面貫通,交通便利。 其中霍林郭勒站每日有始發至大連的旅客列車。霍林郭勒站將霍林郭勒的煤炭資源以鐵路運輸的形式運到了全國各地,促進了霍林郭勒市的經濟發展,也同時加強了霍林郭勒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其他地區的聯系。霍林郭勒市素有的自然環境,適宜畜禽以及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野生動物主要有黃羊、鹿、野兔、狼、狐狸、狍子、旱獺、獾子等獸類;有百靈鳥、野雞、沙半雞、水鴨、貓頭鷹、草原鷹、雕等飛禽類。富饒的草原資源,有利於野生植物的生長。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有60科、200屬、600餘種野生植物。主要有羊草、線葉菊、洽草、糙隱子草、野古草、星星草、野蔥、野豌豆、針茅等禾本植物和豆本植物。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有蕨菜、黃花、野韭菜、蘑菇、木耳、地耳等。葯本植物主要有遠志、芍葯、車前子、柴胡、龍膽草、防風、知母、狼毒、麻黃草、黃芪、山杏核、黨參等120餘種。其中該市教育更為突出,率先在全國實行15年義務教育。
Ⅱ 通遼屬於哪裡
通遼市屬於內蒙古自治區
東靠吉林省、西接內蒙古赤峰市、南依遼寧省、西北和北邊分別與錫盟、興安盟為鄰,屬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交匯處。
Ⅲ 通遼是屬於那個省的,什麼地方
通遼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通遼市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最大的交通樞紐城市,被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通遼轄1個市轄區、1個開發區、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即科爾沁區、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和霍林郭勒市。
(3)通遼在哪裡擴展閱讀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
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
通遼市年平均氣溫0-6℃,年平均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10℃積溫3000-3200℃,無霜期140-16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5倍左右,年平均風速3-4.4m/s,全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20-30天。
Ⅳ 通遼屬於哪個省
屬於內蒙古自治區
通遼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9個地級市之一,駐地科爾沁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南依遼寧省沈陽市、阜新市、鐵嶺市,北邊與興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為鄰;
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乾旱和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下轄1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1個縣、5個旗。
(4)通遼在哪裡擴展閱讀:
通遼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通遼境內有京通、通讓、大鄭、通霍、集通5條鐵路交匯,已開通「通滿歐」國際貨運班列,3條高速、6條國道和7條省道貫穿。
通遼市處於蒙古高原遞降遼河平原的斜坡,地貌總輪廓是南部、北部高,中部低平。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余脈的石質山地、丘陵區,海拔高度400~1300米,佔全市面積的22.8%。
通遼市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乾旱和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涼爽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北早南晚,冬季漫長少雪寒冷。
通遼市水系由西遼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東遼河組成,其中西遼河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0%以上。
Ⅳ 通遼在哪
通遼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遼寧省、西北和北邊分別與錫林郭勒盟、興安盟為鄰,屬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交匯處。
希望能幫到你
Ⅵ 通遼在哪個省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02
Ⅶ 通遼在哪裡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內蒙古自治區是東西方向的長條形,它位於中國北部,通遼位於它東部)、松遼平原西端,東與吉林省接壤,南與遼寧省毗鄰,西與赤峰市、錫林郭勒盟交界,北與興安盟相連,總面積達到了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長約418公里,東西寬約370公里。它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最大的交通樞紐城市。
通遼市地勢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馬鞍形。年平均氣溫0-6℃,冬天比較寒冷,全市採暖期6個月(每年10.15-04.15)。
從地圖上看(下圖紅色圈是通遼,黃色圈是內蒙古的省會呼和浩特市)。
備註:通遼市區即是科爾沁區。
Ⅷ 通遼是哪裡的
內蒙古自治區 通遼市
Ⅸ 關於內蒙古通遼古代是哪裡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里孕育了清代國母 孝庄文皇後,清末名將 僧格林沁。民族英雄 嘎達梅林等。同時這里還有中國安代舞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豐富:有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清溝 有亞洲之最的沙漠水庫 莫利廟水庫。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原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縣級市,由通遼市代管。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通遼市總人口3028419人。其中: 科爾沁區 793913人、科爾沁左翼中旗 511196人、科爾沁左翼後旗 387577人、開魯縣 382836人、庫倫旗 172419人、奈曼旗 421049人、扎魯特旗 292484人、霍林郭勒市 66945人。
Ⅹ 通遼在清朝是什麼地方
通遼市現在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的重鎮,但是通遼二字作為地名,其沿用的歷史卻並不久遠,至今才九十餘年。它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的出放「巴林愛新荒」。現在依據主持這次放荒的巴林愛新荒務局所形成的四件檔案史料,簡單介紹一下通遼地名的產生過程。
民國以前,現在通遼市科爾沁區這片土地,是屬於科爾沁左翼中旗和碩卓里克圖親王的領地,它是一塊廣闊的牧場。由於清朝末年以來,統治階級推行蒙荒放墾政策,這里逐漸出現了漢民開墾種植的農業經濟,也漸漸有了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落。在民國元年(1912),第十五代卓里克圖親王色旺端魯布因為揮霍無度,欠下了巨額的債務,打算將祖傳的領地正式出放招墾,以放荒收入來還債。此事經呈報奉天都督後,又轉報給民國大總統批准同意,確定出放。這就是出放巴林愛新荒。於是,在當年由奉天都督遴派官員,成立了名為巴林愛新荒務局的官方放荒機構,主持這次放荒事務。正是在這次放荒的過程中,產生了通遼這個地名。
出放蒙荒,必須先制定總體規劃。讓我們來看看依據的第一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元年五月的《丈放科爾沁和碩卓里克圖親王所屬巴林他拉至愛新廟牧場荒地章程》中,對通遼地名產生的過程有什麼樣的記載吧。在這件檔案史料中記載著,這次放荒的地段「東至巴林他拉,西至愛新廟,南至小細河,北至遼河岸。長約五十里,寬三十里,約有荒地六萬七千餘垧」。由於此荒「東至巴林他拉,西至愛新廟」,所以這塊荒地稱為巴林愛新荒。巴林他拉,又稱為白音太來,此處寫法不一,是蒙語譯為漢語時音譯的不同,它位於今天通遼市科爾沁區街區的南部。愛新廟,又譯為安心廟,位於今天科爾沁區西六方鄉幸福村東,該廟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小細河,現稱為洪河,位於今天科爾沁區與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交界處。遼河即指今天流經通遼市中部的西遼河。它們構成了巴林愛新荒的四界。現在的科爾沁區街區正處於當年放荒之地的東北部。在這一《章程》中的第四項還記載著,「四、鎮基屯基。查向來放荒不先勘留,聽憑各戶按照領地,段內蓋房鑿井,殊嫌散漫。此荒擬先勘鎮基、屯基。此段荒內於適中之地應留鎮基一處,佔地約五方」。在這段記載中明確提出了在這次放荒中,為了避免今後混亂,准備先勘留出一塊面積為五方之地,作為建鎮之地基。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在這預先勘留的鎮基之上,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小鎮通遼。因此,這一記載可以認為是通遼這個地名產生的前源吧。
隨著巴林愛新荒的行繩丈放,出放鎮基土地的准備活動也在加緊進行,在這種准備的過程中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讓我們來看看依據的第二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元年十一月的《巴林愛新荒務局總辦黃仕福為請領漢蒙大照並擬送照稿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之附件《謹似鎮基漢文、蒙文大照稿》中,是如何第一次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的記載吧。這件檔案史料中包括了當時為出放鎮基土地而擬定的鎮基執照和存根樣式,其中都有「茲據領戶×××,遵章繳價報領通遼鎮地基一段,坐落×××,編作第×××號,……,計開:領戶×××,遵章報領通遼鎮第×××號地基……」的記載。在現存的巴林愛新荒務局檔案中,此件最早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這件檔案記載的撰擬成文日期是「民國元年十一月 日即壬子十月 日」,我們查一下民國元年十一月各日同時處在農歷壬子年十月的日期是1912年11月9日至30日。所以依據上述記載內容和成文時間可以推斷出,至遲在1912年11月底之前,就已經對尚未勘留的鎮基定名為通遼,否則不會在當時撰擬的鎮基執照樣式中應用此名。因此可以說,通遼這一地名至此已經產生,但是由於當時鎮基土地還未最後選定,已經確定之名尚不能在實際上發揮地名的作用。
通遼這個地名是如何與這塊土地結合在一起的呢?讓我們看看依據的第三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二年(1913)1月25日的《黃仕福為開放鎮基掣簽招領請備案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中,是怎樣記載這一過程的吧。這件檔案史料中記載著,「……去年十二月,會同卓里克圖親王暨在事漢蒙各員履勘。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地勢高爽,永無水患,而水陸交通之便利,尤為他處所不及。擬即設立鎮基,定名通遼。卓王及蒙眾僉以為可,當即率領繩弓丈出四至,計東西長七百零六丈,南北寬四百零五丈,面積八方里三十七垧一畝三分五厘。中分井字正街四條,小街二條。每長六十丈,寬十丈為一號,共分三百九十六號。……」在這件檔案史料中,以淺顯而生動的語言,詳細而具體地記載了1912年12月時,實地勘丈和命名通遼鎮基土地的參加人員、時間、經過、鎮基位置與面積、鎮基街路劃分情況和鎮基號數量。通過這件檔案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次勘丈鎮基,使通遼這一地名,與這塊土地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從此通遼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地名。
讓我們看看依據的第四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二年2月1日的《卓親王色旺端魯布為自留鎮基之事致黃仕福的信》吧,其中的記載也提到了這次勘丈鎮基、規定鎮名的過程。「……巴林愛新荒段照章應設鎮基一處,前經本親王會同貴總辦擇定地點,派員丈量完竣,命名曰通遼鎮,並呈報省署出示招領在案……」。這件檔案史料的記載可以作為此事的參考與補充。
以上是通遼地名從起源到定名,直至勘地命名正式產生的大致過程。從此以後,1914年在這里正式建立了通遼鎮,1918年又建立了通遼縣,解放以後又建立了縣級通遼市,到1999年哲里木盟撤消建立了地級通遼市,歷經九十載,通遼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此文讀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通遼這個地名有什麼含義呢?對於這個問題,多年來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命名通遼時,是因為當時商旅往來,設鎮之後,開辟道路通到東邊的遼源州,即今天吉林省的鄭家屯,於是人們稱這里為通往遼源的地方,由此就叫通遼。也有的人提出,命名通遼時,是因為選定的鎮基,象我們前面依據的第三件檔案史料所記載的那樣,屬於「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是一片通暢、遼闊的土地,故取其意,就稱這片廣袤的地區為通遼。還有的人說道,命名通遼時,西遼河還不象今日這般乾涸,那時是激流澎湃,滋潤著兩岸的千里沃野,選定的鎮基通向西遼河岸,所以將這塊鎮基就取名為通遼。還有一些說法,不再一一列舉。那麼究竟那種是正確的呢?我們在現存的檔案史料中百般搜尋,查找根據,但至今還沒有查到確切的記載,所以不敢妄下斷語,只好在此存疑了。考證通遼這個地名的確切含義,還有待於新史料的發現和大家的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源自通遼市檔案局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