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在哪裡
『壹』 新田縣中通快遞在哪裡啊
永州新田縣中通快遞
地址:湖南,永州市,新田縣興林路46號
查詢電話:0746-4988222
業務電話:18174650809
派送范圍:
新田縣:縣城內【龍泉鎮(新華路,新華西路,新華東路,新華北路,新華南路,龍泉大道,迎賓路,中山路,前進路,公園西路,富明路,和峰路,濱河東路,濱河西路,人民路,金源街,供銷街,健康路,商業街,建設路,秀峰街,先雲路,興林路,龍泉路,煙霞路,東風路,雙碧廣場,先鋒街,祥鋒街,文化路,東溪街,一中,二中,明珠花園,龍家花園,現代家園,瑞華家園,瑞華學校,福海家園,景秀天下,行政中心,方達工業園。)】
不派送范圍:
門樓下瑤族鄉、茂家鄉、毛里鄉、金陵鎮、驥村鎮、梘頭鎮、新圩鎮、石羊鎮、陶嶺鄉、高山鄉、知市坪鄉、新隆鎮、蓮花鄉、冷水井鄉、十字鄉、金盆圩鄉、三井鄉、大坪塘鄉。村組及其它不送。
『貳』 晉都新田的晉都新田的兩個問題
1993年4月,田建文為山西省考古學會第三屆年會提交了《新田模式—侯馬晉國都城遺址研究》的論文,是他對侯馬晉國遺址的基本認識。15年過去了,《上馬墓地》《侯馬鑄銅遺址》《晉都新田》《侯馬喬村墓地1959—1996》陸續面世,使再度研究成為可能。 早在1995年編寫《晉都新田》時(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編《晉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我參加了第二章「城址」除「白店古城」外的全部寫作並整理了《新田晉都古城》,後者是牛村、平望、台神、馬庄四座古城勘探、試掘工作的總結。當時就意識到宮城的廢棄時間要早於晉國徹底滅亡的公元前376年(《史記·晉世家》:「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這一年為公元前376年)。具體說:
1.牛村古城 1957年在東城牆南端做過小面積的發掘工作,並發現打破城牆的M1,隨葬陶鬲、蓋豆各一件,「年代為鑄銅遺址或侯馬晉國遺址分期的中期,約公元前470年左右。」(《晉都新田》第二章1985年南城牆發掘後,通過與其南石圭作坊遺址陶器分期比較,認為古城年代在公元前500~前420年左右。「據此,我們初步認為牛村古城興建於公元前六世紀下半葉也即晉都新田絳都初期稍晚。廢棄時期約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也即晉都新田絳都中期之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晉國遺址牛村古城的試掘》,《考古與文物》1988年1期。)這一斷代,其上限下限都需要再做延伸,但作為牛村古城的繁榮期則是恰當的。
2.平望古城 「大型夯土台基(公宮)東南的3號夯土之南不遠,1976年發掘了兩座南北向土壙豎穴墓……M1隨葬陶鬲、蓋豆、壺各兩件,M2除隨葬陶鼎、盤、鑒各一件,蓋豆、壺各兩件外還有銅車軎、帶鉤、玉蟬、骨飾等……這二墓年代在春秋晚期偏晚階段,約鑄銅遺址Ⅳ段,墓主生前可能屬下大夫一級……公元前500年前後各四、五十年應是平望古城的繁榮期。」(《晉都新田》)
眾所周知,晉都新田的「宮城」由牛村、平望、台神三座古城呈「品」字形構成,牛村古城發現的打破城牆的公元前470年左右的墓葬和平望古城城內在春秋晚期偏晚階段已經有墓葬分布了,說明最遲在「三家滅智氏」的公元前453年之後,新田作為晉國都城已開始進入衰落甚至廢棄階段了,也意味著同一時期的柳泉墓地四組大型墓葬不屬於「品」字形宮城。
柳泉墓地位於新絳縣峨嵋嶺北、澮河南柳泉南坡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新絳柳泉墓地調查、發掘報告》,《晉都新田》),發現四組大形墓,每組有一大兩小並列一處,大者居中,兩邊者較小。其中兩組大墓上,保留有大於墓口、高2米的經夯打過的封土。發掘的M301,墓口長15米、寬12.6米,深16.8米,積石積炭,一棺一槨。殘存的銅盤、鑒、編鍾和石磬、玉器、瓷器、陶鼎等,時代在公元前400年前的戰國早期,墓主非幽公莫屬,M302為其夫人。其餘三組有可能是出、敬、哀、烈、孝、桓公中的三位及夫人。
既然公元前453年之後「品」字形宮城衰落甚至廢棄,至少是埋葬在柳泉墓地的四位晉公,生前居住在哪裡?這就使我們自然而然考慮到侯馬晉國遺址中最晚的鳳城古城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1960、1988年鳳城古城遺址、墓葬發掘報告》,《晉都新田》)。 鳳城古城位於侯馬市鳳城與曲沃縣城之間澮河北岸台地上,分外城和內城,均近方形,內、外城南部都被澮河水沖毀。外城東城牆被日軍侵華時修建的飛機場破壞,東北角被曲沃縣城覆壓,現在僅殘存北城牆和西城牆。經勘探,北城牆殘長3100米,西城牆殘長2600米。1960年試掘時發現外城的西城牆外有寬25米、深3米左右的城壕。外城東、南城牆若依西、北殘存城牆計算,周長就是11400米,也就是說鳳城古城外城城圈至少在11公里以上,這還不包括澮河水沖毀的部分。內城位於外城中部略偏東南,北城牆長1100米,東、西城牆分別殘長600米和1000米。1960年試掘的陶片沒有整理就散失了,1988年在北城牆外中部偏西現曲沃機電廠發掘探溝一條。據此認為:「鳳城古城外城建築年代,應始於戰國初期或更早些……鳳城古城內城,包涵遺物多為西漢時期的瓦類。據調查所知,內城應略晚於外城,似為西漢時期的宮城。」古城及其附近也發現了一些遺存,以1959年以來陸續發掘的戰國早期至東漢時期的喬村墓地最為著名。喬村墓地位於古城西城牆外2公里處(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喬村墓地1959~1996》,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到1996年發掘墓葬1032座,其中戰國早期33座、中期626座、晚期(含秦)260座,漢墓81座、不詳32座。除外,1988年曲沃機電廠曾清理10座春秋晚期到戰國中期墓葬(《晉都新田》)。反映了鳳城古城的使用和興衰情況。
「鳳城古城從現有材料分析,無論內城還是外城,營築年代都偏晚,絕不可能是古曲沃或新田,它是秦、西漢的河東郡絳縣縣治,到東漢改稱絳邑縣,北魏孝文帝時期被廢。」(《晉都新田》)而「戰國初期或更早些」的外城年代引起我們的注意。先看時間和地域上相近的兩座古城。
1. 趙康古城 位於襄汾縣趙康、北柴、楊威、史威四村之間(山西省文管會侯馬工作站《山西襄汾趙康附近古城址調查》,《考古》1963年10期),也分大、小二城。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8480米,城外有護城河。北城牆保存最好,全長1530米。小城倚大城北部正中間而建,周長2700多米。該城建於春秋時期,延用到漢代,是漢代河東郡臨汾縣。
2. 禹王城 位於縣城西北約7.5公里處,先為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即魏都安邑,亦為秦、漢及晉的河東郡治。由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組成(陶正剛、葉學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調查簡報》,《文物》1962年第4、5期)。大城略呈梯形,除北城牆外,其餘三邊均不是一條直線。西城牆全長4980米,隨地形起伏而曲折,是彎曲最多的一邊;南、北城牆長3565米、2100米,東城牆僅存北段殘長1530米,現存周長12175米,復原周長15500米;中城位於大城內的西南部,形狀略城方形,周長6500米。小城在大城的中央,周長3270米。大城城內中部有戰國時代的遺跡,遺存較豐富。中城和小城的城內及附近,也有戰國遺存。
建於「戰國初期或更早些」的鳳城古城外城,其規模超過了趙康古城,也超過了禹王城,至少與它不相上下。更遠遠超過了稍早的晉都新田「品」字形宮城中的任何一城;由於規模相差懸殊和時代稍晚,也可排除類似馬庄、呈王、北塢古城作為某一晉國卿大夫的「卿城」的可能。規模上考慮只能是晉公才能有此級別,同時期還正好發現有柳泉晉公墓地。
進而再看侯馬晉國遺址,就可以發現這個遺址由東、西兩組構成。西組是晉都新田的主要內容,「品」字形宮城、「卿城」、包括「左祖右社」和部分墓地等;東組是鳳城古城和喬村墓地等。最遲在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376年,「品」字形宮城被廢棄說明晉公離開了宮城搬進鳳城古城。由於兩地為鄰無所謂遷不遷都,柳泉墓地隨之出現晉公墓葬。
鳳城古城有沒有名字?這要從晉幽公說起。《史記·晉世家》:「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 魏之 君。獨有絳﹑曲沃,余皆入三晉。」「絳」是晉都新田,「曲沃」是古曲沃,在今聞喜上郭一帶,當年「謀去」的「故絳」和「翼」已經不屬於晉國公室所有了。「十八年,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條下索隱:「《紀年》 雲 夫人秦嬴賊公於高寢之上。」這條記載的「邑」值得關注。
「邑」,《禮記·祭法》:「天下有土,分封建國,置立都邑。」鄭玄註:「建國,封諸侯也。置都立邑,為卿大夫采地及賜士之有功者之地。」所以《國語·晉語四》便雲:「公食貢,大夫食邑。」至少到了春秋時期「邑」與「都」有了區別,「凡邑,有 宗廟先 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孔穎達疏:「小邑有宗廟,則雖小曰都,無乃為邑。為尊宗廟,故小邑與大都同名。」(《左傳·庄公二十八年》)再看晉國,自「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後(《史記·晉世家》),就不見「邑」作為都城的代名詞了,代之以縣,從公元前627年「晉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開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以後就更多了,如公元前514年「晉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很少有再稱作「邑」的了。
再看晉幽公,夜晚應當住在「宮城」中,可記載他夜裡偷偷地出了「邑」,最後被反叛者殺了,說明這個「邑」不是「宮城」或「宮城」的某個地方。在他的「獨有絳﹑曲沃」中,只有「鳳城古城」時間及其規模都與之相應。是故,鳳城古城就是戰國時的「絳邑」。其實喬村墓地戰國晚期出土器物上屢見「降(絳)亭」戳記,依照漢代慣例為「降(絳)邑市亭」之省,參考東漢時期將「絳縣」加一邑字為「絳邑縣」,可以證明「絳邑」由來已久,斷非無由之物。
晉國哪個公搬進鳳城古城?也就是「絳邑」。《史記·晉世家》,「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號為戴子。戴子生忌。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強。」最有可能是晉哀公元年的公元前457年到三家滅知氏的公元前453年,搬進的原因當是「知伯欲盡並晉」和「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惜乎沒有建設「絳邑」的任何記載。
『叄』 古時新田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新田文化從時間與歷史方面看,應該屬於中國古代的先秦文化范疇;從空間和地理區域方面說,則應該屬於三晉文化。但是新田文化不應該被泛泛解釋為一般意義的先秦文化或是三晉文化。新田文化應該具有自己獨有的歷史文化特徵,在地域范圍上它也應該有自己特定的地理坐標。具體而言,新田文化應該是指早期晉國都城「謀去故絳」遷至新田之後,至晉國被趙、韓、魏三卿所肢解晉國徹底滅亡這一時期(公元前585~公元前376),共209年間所發生在新田都城地域范圍內(以今侯馬市為軸心,包括今曲沃縣城以西,新絳縣城以東、襄汾縣永固村以南、侯馬南境隘口以北)的一種典型地域的歷史都城文化。
很多的:http://ke..com/w?ct=17&lm=0&tn=WikiSearch&pn=0&rn=10&word=%D0%C2%CC%EF
『肆』 曲沃、翼,還是新田晉國都城究竟在哪裡
最華夏莫過於春秋,最春秋莫過於晉國。晉國始封於西周初年,河汾之間百里,經歷了春秋時期晉獻公、晉文公、晉景公、晉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疆域擴大至北過山西大同幾乎達到張家口;南過陝西商縣、河南平頂山;西到陝西大荔;東到河北保定、河南范縣。
“新田”遺址是1956年的文物普查中發現的。侯馬西遺址東西寬四公里,南北寬兩公里,不但有陶片、石器、獸骨等等文物,還有大量瓦片、半瓦當、方磚。
『伍』 新田在南京什麼地方
傳銷里是有個新田,不過那個新田不是地名
而是組織名字
應該是武漢新田的殘余組織
傳銷現在也不好管
我建議你自己去那住一段時間,專門去理解那種偏僻 便宜的出租房
能找得到 不一定能帶出來
這東西騙起人來 很有一套
『陸』 春秋時期的晉國古都是現在的哪裡
晉國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更是春秋五霸之一,然而最終被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的序幕,自此晉國已不復存在。
有人問,晉國的古都在哪裡?現如今叫什麼?這個問題也還得細細道來,晉國早期的地方行政主要是“都”、“邑”兩種,“都”一般指有宗廟的城市,“邑”則沒有,隨著晉國土地的不斷擴大,春秋時期又出了一個叫“縣”的行政單位,縣主要是通過滅亡其他的小國家而形成,國家的君王將其分封給有功的大臣,一般位於國家邊緣。

其二,新絳縣橫橋鄉出土的晉國文物也表明這里就是古代的新田,1979年考古學家在對新絳縣西柳泉南坡上的晉國墓葬群進行考察和挖掘,這裡面出土了許多晉國的文物,而且最後證實,這些墓葬群大多都是新田時期的“公墓”。
『柒』 春秋時期晉國的國都是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侯馬市在春秋時期稱為新田,晉國都城,在侯馬新田之前曾建於故絳車廂城.晉國在景公執政期間,隨著疆域不斷擴大,他開始策劃遷都。當時多數士大夫的意見是遷往郇瑕,即今鹽湖區和臨猗縣一帶,理由是那裡土地肥沃,地近鹽池,對國家有利。但是韓獻子卻堅持遷都新田,他說:「郇瑕一帶土薄水淺,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生病,有汾、澮兩河沖走污穢,且新田百姓服從教化,是晉國長期利益所在。」晉景公最終還是聽取了韓獻子的建議,與公元前585年夏四月將晉國都城從絳遷至新田。新田作為晉國最後一個國都,經歷了百餘年的繁榮,至戰國後逐漸荒廢。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界在侯馬市連續發現了牛村古城、平望古城、白店古城、台神古城、馬庄古城等晉國都城遺址及大量珍貴文物,這5個古城遺址統稱為「新田晉國遺址」,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侯馬市境在西漢屬於絳縣的一部分,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曲沃縣後,歷為曲沃縣西境。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沿襲了北周和隋的府兵制,將全國分為十道,共置634個折沖軍府,當時在這里置新田府,為上府,駐府兵1200人,是絳州33府之一。金元戰爭之際,流經侯馬的澮河成為兩軍界河,並經歷了激烈的爭奪。明王朝統一全國後,對元代原有的驛站進行整頓,設立水馬站、遞送所、急遞鋪等,以加快文書傳送和物資轉運。今侯馬正處於太原與西安間驛路大道的要沖,遂於洪武八年(1375年)將絳州的金台驛和太平縣的相里驛遷至曲沃縣境內,改置為侯馬驛和蒙城驛。「侯馬」之名由此出現。
侯馬驛的所在地在設驛之前叫「下馬里」,與南面的上馬村隔澮河相望。按一般地名命名規律,這是由「馬村」派衍出來的兩個村莊,故以「上」、「下」區分。但是「下馬」為什麼會演變為「侯馬」呢?其演變的理由和依據又是怎樣呢?原來,古人有以地名占卜吉凶的風氣,早在古代兵書中就有「將軍忌地名」的說法,而類似「下馬」這種地名尤為當地官員所忌諱。由此我們聯想到太原皇廟兩側舊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標志碑,這條街因稱「下馬街」,後人卻以為不吉,遂改「上馬街」。再有西安城東已有漢董仲舒墓,官員經此必下馬步行,故稱其地為「下馬里」,後人同樣也諧音改作「蛤蟆陵」。白居易《琵琶行》:「家在蛤蟆陵下住」,即此也。「下馬里」作為一個小村莊可能還不會引起地方官的重視,但成為國道驛站後,它的更名也就勢在必然了。
若論及「侯馬」的含義也是眾說紛紜,較有價值的解釋有以下三說。一是下馬里有侯姓所居,別稱侯馬。為此我們查閱過《曲沃縣志》地方人物的姓氏,也調查過土著居民的姓氏構成,惜未發現有關力證;二是下馬里為晉國諸侯館遺址所在地。據史載,公元前542年,鄭伯、子產來晉國訪問,晉國公為表示歡迎,特意「築諸侯之館」,是當時最高星級的國賓館。後來「諸侯館」成為地方名勝古跡,清乾隆年間,張坊任曲沃知縣時還將侯馬驛所搬遷到諸侯館遺址上。時有陝西主考朱佩蓮作《侯馬驛諸侯館詩》以志賀,中有「鼎新重築諸侯館」,「洗開舊跡新田面」等句。由此可考慮「侯馬」是否為諸侯館和下馬里的合成地名或省稱;第三種解釋也是較為合理的解釋,即「下」在當地方言中讀「侯」,「侯馬」是「下馬」的諧音。以諧音改地名在地名避諱中較為常見,這樣既更新了地名含義,又照顧到群眾讀音基本不變,故此,我認為此說可信。近代以來,侯馬驛在晉西南的交通地位更趨重要,1912年,侯馬裁驛歸郵,但仍為一方巨鎮。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侯馬市(縣級),其行政區域包括今新絳縣、曲沃縣及襄汾縣的原汾城縣域。到1963年3月,襄汾、新絳、曲沃3縣相繼恢復,侯馬市被撤銷,稱侯馬鎮,成為曲沃縣人民政府駐地。1971年6月,劃出曲沃縣西部再設侯馬市(縣級)至今。
『捌』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中國銀行在哪
請您關注「中國銀行微銀行」微信公眾號,選擇下方菜單中「微服務-周邊網點與ATM-排隊取號或周邊ATM」功能,查詢所需的中行網點、ATM以及電話。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玖』 永州新田縣有哪些文化或習俗
永州新田縣文化習俗:
坐歌堂是瑤族古老的文化精華,是瑤族對歌形式之一。
新田縣境內瑤族村寨,因地處新田、常寧、桂陽、祁陽、寧遠五縣交界之地,形成一個約有40000人講「勉語」(過山瑤話)的文化圈。因此,這里的瑤家坐歌堂形成了瑤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形式。
瑤家坐歌堂由「進鄉—敬煙—敬茶—勸酒—緣份—謝主—離別—相送」等八個部分組成,歌本以口傳和手抄本傳世,曲調憑口傳心記傳世。傳承譜系比較復雜,一般是家族性傳承。也有愛好瑤歌者走親訪友時請教的,絕大多數是業余愛好在生產生活中、集體活動中學到的。
坐歌堂的基本特徵是「古、多、廣、美」。
一是曲調古老。瑤歌作為區域文化的一部分,流傳千百年,經久不衰,其傳承後代也不變動。因此,可以說她是過山瑤先輩們給子孫留下的曲調「活化石」。
二是歌詞內容多。天文地理、歷法、動植物、猜謎語、盤王出世等等,都可以在坐歌堂中得到答案,可以說坐歌堂是傳授各種知識的場所。
三是覆蓋面廣。民族文化都有它的地域性,往往局限某一個地方而終老。而坐歌堂都隨著人的流動而流傳。
四是曲調美。曲譜古老優雅,婉轉動聽,歌唱者嚴守瑤語「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韻的歌聲,根據自己的心情選擇歌詞,感情由內心道發,感染眾位聽者,令人難以忘懷。
坐歌堂以大量的歌詞和自成體系的曲調,正是過山瑤文化「瑤歌」與古樂的遺存。不愧為瑤文化的瑰寶,具在很高的音樂、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的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