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吃什麼
⑴ 元宵節吃什麼食品
可以吃元宵和湯圓、油茶、棗糕。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曬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湯圓,別稱「元宵」「湯團」「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油茶,別名:茶子樹、茶油樹、白花茶;油茶屬茶科,常綠小喬木。因其種子可榨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營養豐富,耐貯藏,是優質食用油 ;也可作為潤滑油、防銹油用於工業。茶餅既是農葯,又是肥料,可提高農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蟲。果皮是提制栲膠的原料。
棗糕為「滿漢全席」十大糕點之一。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 曾有宮廷第一糕點之美稱, 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⑵ 元宵節吃什麼,做什麼,干什麼
元宵節吃元宵,逛燈會、猜燈謎、放煙花。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元宵節的節日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⑶ 元宵節吃什麼
一般是湯圓,生菜,饅頭。
1、湯圓,糯米質地的口感就是很多人選擇,也是為了象徵一種團圓的氛圍,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
2、生菜,生菜的做法就是很多的,也是很多人在過年的時候吃的最多的,主要是也會有一個好的彩頭。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3、饅頭,吃麵食是很多的地區的習慣,常見的也是因為以前小麥食物比較的多,在過節的時候吃麵食就是很常見的了,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⑷ 在中國元宵節應該吃什麼
不同地方習俗不一樣,
下面推薦幾樣:
1.湯圓
大多數中國人公認的元宵節必吃美食。吃湯圓也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合家幸福、團團圓圓。
2.面條
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1)可以放西和掛面
118元5斤禮盒裝,直接識別二維碼購買
(2)可以放黑小麥掛面
3元宵茶
吃了湯圓後,再泡一壺茶,別有一番滋味。但是陝西一帶在元宵節,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一起煮,雖然叫元宵茶,但卻不是茶。
(1)可以放好吃到爆的玉露香梨
(2)可以放枸杞
(3)可以放堅果
4.餅干糕點
元宵節有吃年糕、圓餅的習俗。意為「發子發孫大團圓」。
(1)可以吃山楂糕
(2)可以吃薏濕糕
(3)可以吃黑芝麻餅
5.其他選擇
(1)黃金貢柚
黃金貢柚屬日本雜交柑桔,系桔和柚的雜交種,日本2000年公布,樹勢較旺,略呈直立狀,結果後開張,多刺,葉略內卷,抗病能力特強,抗寒,平均單果重220-250g,扁球形,果面黃白色,皮色與龍力克檸檬相似,果頂有圈痕,果面粒,有光澤,外觀獨特,含糖11-13%,富含硒,酸極低,貯藏後風味更好。該品種8月份果實即無酸味,果皮尚青時,就可食用,貯藏至來年5月亦可,是柑桔育種中極難得的珍稀高檔良種,可作為特色品種規模發展。
(2)青棗
果實營養豐富,脆甜可口,含有大量維生素C、鈣、磷、維生素B、胡蘿卜素等,素有"維生素丸"之稱,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說。
(3)黑芝麻丸
歷經九蒸九曬黑芝麻的食用方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了力求更好的效果,不但嚴格按照古法炮製,而且用心做到更好。
(4)紅米紅棗葡萄乾養生粥
紅米富含眾多的營養素,其中以鐵質最為豐富,有補血養顏、預防貧血的功效,加之紅棗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具有滋陰補陽,補血之功效,葡萄乾中的鐵和鈣含量十分豐富 ,可補血氣、暖腎,幫助改善貧血,這三樣搭配在一起,多重起到補血、養氣色的作用,然後輔助黑米有「補血米」功能、紅皮花生對人體造血功能有益及抗老化作用、玉米有豐富的蛋白質及高營養、綠豆清胃火及小米護腸胃的功能。多種配料搭配在一起,在腸胃健康易吸收的前提下用補氣血的食材來達到養血、養氣色的目的。
⑸ 元宵節吃什麼 元宵節傳統美食盤點
吃湯圓、餃子、元宵茶、面條。
湯圓,別稱「元宵」「湯團」「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
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面條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花樣繁多,品種多樣。地方特色極其豐富,又如慶祝生日時吃的長壽面以及國外的香濃義大利面等。好吃的面條幾乎都是溫和而筋道的,將麵食的風味發展到極致。
⑹ 元宵節吃什麼菜
1、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與南方的湯圓有一定的區別。
2、湯圓南湯圓,北元宵。與北方不同,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湯圓的做法較元宵簡單,與包餃子類似,是將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放置1小時,揪一小團面捏成片,包入餡料搓圓即可。
5、油茶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叫麵茶。
8、棗糕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10、面燈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面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面團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4、面條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⑺ 元宵節吃什麼 (說五個)
一、湯圓
在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是為家庭團圓祈禱。
有糯米,甜,補血調血,健脾開胃,補氣止瀉的特點,具有溫熱,提神,補水的功能。
各種湯圓的傳統餡料主要是水果和乾果,包括芝麻,核桃和花生,再加上植物油,其營養價值是「高檔」的。
湯圓是最簡單的食用方法,事實上,它們是最健康的食用方法。
二、餃子
在第一個月的第十五天,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民具有元宵節的習俗和傳統,即「十五平十六元」。
餃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他們在人民中很受歡迎。
三、豆面團
除了餃子,餃子和豆面團,它也是元宵節的熱門食品。
特別是昆明人喜歡吃東西。方法是將豆子煮熟後再煮麵條,然後用水煮一下,味道會很好。
四、吃生菜
許多人可能會說生菜經常食用。這個元宵節有什麼用?
實際上,廣東人喜歡在元宵節吃生菜。用糕點煮生菜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它也表明人們也是節日的好兆頭。
從生菜的名稱來看,它可以用作賺錢的手段,因此,生菜是象徵財富和吉祥的吉祥事物。
五、喝元宵茶
喝燈籠茶是陝西一些地方的習俗。將各種菜餚和水果放入熱湯面中。這種燈籠茶含有豐富的營養,有助於人們減輕春節期間多吃肉和多吃肉的問題。
⑻ 元宵吃什麼食物
1、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與南方的湯圓有一定的區別。
2、湯圓
南湯圓,北元宵。與北方不同,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湯圓的做法較元宵簡單,與包餃子類似,是將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放置1小時,揪一小團面捏成片,包入餡料搓圓即可。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叫麵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10、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面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面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3、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4、面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⑼ 元宵節吃什麼
南方吃元宵,北方吃蝌蚪粉和糖塠。
現代人過元宵節,一般都要吃元宵。宋朝也有元宵,加工方法跟現在差不多,也是用糯米做皮兒,用豆沙做餡兒,團成小圓球,下鍋煮熟,時稱「湯團」、「沙團」、「浮圓」、「浮圓子」、「乳糖圓子」、「澄沙團子」。但是當時元宵尚未普及,只有江南一帶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元宵節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而是蝌蚪粉和糖塠。
蝌蚪粉是用小麥粉或者綠豆粉加工的小吃。將小麥粉或綠豆粉加水和成很稀的麵糊,攪拌幾十遍,舀到漏勺里,就著滾水鍋輕輕晃動,麵糊會順著窟窿眼兒往下漏,啪嗒啪嗒掉入開水鍋,先沉底,再上浮,兩滾煮熟,笊籬撈出,沖涼,控水,拌上鹵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
鑒於漏勺的窟窿眼兒是圓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團一小團的稀麵糊也是圓的,又因為它們漏下去的時候勢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斷絲連,拖泥帶水,所以每團麵糊又都拖著一條小尾巴。圓腦袋,小尾巴,很像小蝌蚪,所以宋朝人管這種麵食叫蝌蚪粉。
糖塠是用麵粉和紅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簡單。將麵粉和紅糖拌勻,加水和成很稠的面團,然後搓成長條,掐成小段,搓成一個個小圓球,入油鍋炸熟,用竹簽子串起來,即成糖塠。從外觀上看,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蘆。
⑽ 中國元宵吃什麼傳統食物
元宵節吃什麼食物
1、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與南方的湯圓有一定的區別。
2、湯圓
南湯圓,北元宵。與北方不同,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湯圓的做法較元宵簡單,與包餃子類似,是將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放置1小時,揪一小團面捏成片,包入餡料搓圓即可。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叫麵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10、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面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面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3、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4、面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