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刺蝟效應是什麼意思

刺蝟效應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5-08 13:47:48

A. 為什麼容易對男朋友發脾氣在線等,急!!

1、刺蝟效應的影響

刺蝟效應,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指的是人們想要保持人際關系的舒適,就要保持一種「親密有間」的關系。

心理距離過遠,關系就會疏遠,心理距離過近,雙方就會感到不適。

之所以有些女生總是忍不住對自己的男朋友發火,就是因為彼此是男女朋友關系,沒有注意好距離感。

於是導致心理距離太近,讓雙方都感受到了不適,進而情緒就容易被引發。

所以女生們要注意,即便是在感情中,也要注意雙方的邊界感。

2、對男朋友太過在乎

我們知道,當我們對一個人十分在乎時,他的一舉一動就會調動著我們的情緒。

可能一個小小的動作或是言語,就會讓我們在心中思索良久。

女生們忍不住對男朋友發脾氣,也有可能是因為太過在乎男朋友。

於是就會對他的一些話語和行為反復思考,然後陷入自我誤導的怪圈。

越想越苦惱,於是表現出來的就是沖男朋友發脾氣。

3、缺乏安全感

當我們總是忍不住向男朋友發脾氣時,我們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了。

當我們缺乏安全感時,我們就會胡思亂想,會患得患失,會在生活中尋找蛛絲馬跡來維系自己心理的平衡。

這種脆弱的心境就會導致情緒的不穩定,讓自己時刻處在一個易燃易爆炸的狀態。

這時只要男朋友稍微犯點錯,就會點燃我們的熊熊怒火。

B. 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用在哪些關系中

刺蝟效應」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只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後來教育心理學家根據這一寓言總結出了教育心理學上著名的「刺蝟效應」。這一效應的原理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實踐中,不少老師將這一「效應」誤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太大,學生失去了溫暖感,產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師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系,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C. 刺蝟效應是什麼。

無論是在日常人際關系還是組織內部的人際關系中,刺蝟效應都是一個心理原理。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合適的、雙方可接受的心理距離。如果「親密無間」,反而可能相互傷害。比如上司與下屬之間,距離太近,就容易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得不到尊重,甚至喪失工作原則;反之,距離太遠,就難以融洽關系,使下屬防備、緊張,下屬就更容易恭維、奉承、送禮和行賄等。 刺蝟效應指明了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心理關系,即交往的雙方在心理距離上最好是不遠不近,哪怕他們是一對戀愛中的伴侶,「戀人在天邊,心痛;戀人在身邊,頭痛。」所以,再好的人際關系,中間也必須給對方保留一定的、雙方都不可逾越自由空間,這是保證關系得以良性持續的基礎。 其實,我更願意這樣理解,無論是在今天的日常現實中還是在虛擬的網路上,刺蝟關系實際上一種古怪的矛盾關系。 把人(更多的時候是他人)想像成刺蝟是一種無奈。

D. 刺蝟效應什麼意思

刺蝟效應指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E. 談戀愛時,如何才能運用好刺蝟效應什麼是刺蝟效應

談戀愛時,如何才能運用好刺蝟效應?什麼是刺蝟效應?

愛情並不總是美麗的。到處都是傷疤。追逐愛情是件悲哀的事。刺蝟在寒冷的時候靠得很近來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刺傷對方。這個比喻來自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她強調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許多人在追求愛情時,往往熱血沸騰,渴望表達自己:一見面,就詢問家人如何核實戶口;當對方不知道你的名字時,主動邀請另一方共進晚餐並觀看電影。

「刺蝟效應」來自一個西方寓言。它說在寒冷的冬天,兩只刺蝟需要互相信任以保持溫暖。起初,因為距離太近,他們的刺被血刺傷了。後來,他們調整了姿勢,彼此拉開了適當的距離。在你看來,這是一種尋求愛的積極表達。然而,在受迫害的一方看來,似乎沒有什麼錯,這很可能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禮儀表現。

事實上,對一個人好,把你所有的愛和耐心都放在對方身上,實際上是一種小屋。在愛情中,我們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我們離得太遠,我們的感覺就會消失,如果我們離得太近,壓力就會增加,過度的愛會讓我們不情願地愛。將「刺蝟效應」應用於愛情也是適用的。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如果你太不耐煩、太渴望展現自己,很可能會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讓對方警覺起來,從而使追求者變得高尚,最終導致追求愛情的失敗。

F. 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指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此理論在多方面都有所應用。
簡介
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可以用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來形象地說明:兩只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怎麼也睡不舒服,因為各自身上長著刺,緊擠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幾經折騰,兩只刺蝟拉開距離,盡管外面寒風呼呼,而它們卻睡得甜乎乎的。獨生子女沒有和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養成不善於團結,不善於競爭,不善解人意,缺少協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平時,家長什麼事情都依順孩子,甚至孩子提出無理要求,也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應該加強對他們團結、合作意識的培養,做到愛而不寵,養而不嬌,嚴格管教,精心培養。
刺蝟效應 - 概述

完美距離
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只相愛的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反映了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即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
為此,一位心理學家試圖用實驗來證明這一論斷:他在大學里選擇了一間剛剛開門的大教室,當裡面只有一位同學時,心理學家走進去,並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重復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個空曠的教室里,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盡管心理學家嘗試著變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別坐在被試者的左邊,右邊,前面或後面,但是被試驗者在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的情況下,更多的人選擇立即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乾脆提出:「你想干什麼?」
由此可見,人們對這個自我空間的保護意識很強烈,人的這個自我空間一旦被侵犯,就會產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覺,甚至因此惱怒。
刺蝟效應 - 分析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系,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刺蝟效應 - 運用
法國總統戴高樂
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是一個很會運用刺蝟效應的人。他有一個座右銘:「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的關系。在他十多年的總統歲月里,他的秘書處、辦公廳和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和智囊機構,沒有什麼人的工作年限能超過兩年以上。他對新上任的辦公廳主任總是這樣說:「我使用你兩年,正如人們不能以參謀部的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你也不能以辦公廳主任作為自己的職業。」這就是戴高樂的規定。這一規定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來,調動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這是受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沒有始終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二是他不想讓「這些人」變成他「離不開的人」。這表明戴高樂是個主要靠自己的思維和決斷而生存的領袖,他不容許身邊有永遠離不開的人。只有調動,才能保持一定距離,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保證顧問和參謀的思維和決斷具有新鮮感和充滿朝氣,也就可以杜絕年長日久的顧問和參謀們利用總統和政府的名義營私舞弊。
戴高樂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沒有距離感,領導決策過分依賴秘書或某幾個人,容易使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這些人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後拉領導幹部下水,後果是很危險的。兩相比較,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好。
通用電氣公司
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體力行刺蝟理論,尤其在對待中高層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場合和待遇問題上,斯通從不吝嗇對管理者們的關愛,但在工余時間,他從不要求管理人員到家做客,也從不接受他們的邀請。正是這種保持適度距離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項業務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與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使你高高在上,也不會使你與員工互相混淆身份。這是管理的一種最佳狀態。距離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則來維持,這種原則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既可以約束領導者自己,也可以約束員工。掌握了這個原則,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訣。
《從優秀到卓越》
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作者科林斯重新解釋了刺蝟理論。意思是無論狐狸想任何辦法來謀害刺蝟,刺蝟只需要縮起來,狐狸就無計可施了。由此說明一個企業只要找到一個簡單有效的發展模式,無論市場和對手發生任何變化,都能輕松應付,獲得快速增長。
刺蝟效應 - 應用
一、銷售

刺蝟效應——談判技巧
在各種促進買賣成交的提問中,刺蝟技巧是很有效的一種。所謂刺蝟反應,其特點就是你用一個問題來回答顧客提出的問題。你用自己的問題來控制你和顧客的洽談,把談話引向銷售程序的下一步。讓我們看一看刺蝟反應式的提問法:顧客:「這項保險中有沒有現金價值?」推銷員:「您很看重保險單是否具有現金價值的問題嗎?」顧客:「絕對不是。我只是不想為現金價值支付任何額外的金額。」對於這個顧客,若你一味向他推銷現金價值,你就會把自己推到河裡去一沉到底。這個人不想為現金價值付錢,因為他不想把現金價值當成一樁利益。這時你該向他解釋現金價值這個名詞的含義,提高他在這方面的認識。
一般地說,提問要比講述好。但要提有份量的問題並非容易。簡而言之,提問要掌握兩個要點:
1.提出探索式的問題。以便發現顧客的購買意圖以及怎樣讓他們從購買的產品中得到他們需要的利益,從而就能針對顧客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恰當的服務,使買賣成交。
2.提出引導式的問題。讓顧客對你打算為他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信任。還是那句話,由你告訴他們,他們會懷疑;讓他們自己說出來,就是真理。
二、教育
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養成不善於團結,不善於同情,不善於競爭,不善解人意,缺少協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我們有些家長變成了「小皇帝」的傭人,使孩子成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處處圍著孩子轉,什麼事情都依順孩子,甚至孩子提出無理要求,也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從心理角度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特殊的心理地位,決定了家長與孩子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離,與其像兩只刺蝟「緊挨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倒不如保持一種「親密有間」的關系,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而不寵,養而不嬌,對孩子做到嚴格管教,精心培養才是真正的愛。
三、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認為:企業領導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系。不是嗎,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往往給人「距離美」的感覺。一個原本很受下屬敬佩的企業領導,後來由於與下屬「親密無間」相處,他的缺點便顯露無遺,結果不知不覺地使下屬改變原有的看法,甚至變得令下屬失望和討厭。特別要提醒的是,企業領導與下屬「親密無間」相處,還容易導致彼此稱兄道弟、吃喝不分,並在工作中喪失原則。
刺蝟效應 - 人際關系
個人空間是相對的,它的范圍的大小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所決定。簡單地說,合適的距離取決於你和對方的親疏關系和所處環境。

刺蝟效應——距離把握
1、關系與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由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決定,即你和對方是什麼關系就要保持什麼樣的距離。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給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將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雙方當下的關系相稱。
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范圍在15厘米之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手可及」,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遠范圍也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間,面對面能夠清楚地看見對方的表情和眼神,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
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近范圍距離為46~76厘米之間,相當於兩臂的距離,僅能保證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如果與素昧平生的人保持這種距離,就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遠范圍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熟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范圍的近距離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范圍的遠距離一端。
社交距離。
這已完全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系,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近范圍為1.2~2.1米,相當於一個人豎躺在兩人中間的距離,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社交距離的遠范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系。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往往都要間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能增添一種莊重的氣氛。
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近范圍約3.7~7.6米,遠范圍在10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多用掃視,少有注視,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系。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顯然,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志。因此,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
2、調節距離的彈性
當你了解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劃分後,你就能通過判斷與對方的關系來決定距離,但是,距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你需要懂得如何調節距離的彈性,做到不近不遠,不親不疏,這需要一些技巧。
在不同情境中調節距離。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是可變的,且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由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系、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徵、心境等決定。當情景不同時,你應當因勢調節距離。
文化背景差異。
由於文化背景差異,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對「自我」的理解都不一樣。比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膚、衣服以及體外幾十厘米的空間,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僅限於心靈,他們認為作為物質的肉身,只是心靈的寄存體,暫歇地,是身外之物,精神和心靈才是真我。因此,交往時,往往出現阿拉伯人總嫌對方過於冷淡;而北美人卻接受不了對方的過度熱情的情況。你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前,需要了解一些他們意識形態上的狀況,以免引起對方反感。
社會地位差異。
一般情況下,社會地位高的人要求有更大的自我空間,因此無論你和對方的關繫到了怎樣的程度,你都需要和他保持比一般人更遠一些的距離,過分親密對他來講,無異於不尊重。
性格差異。
一般來說,性格開朗的人較容易容忍別人的靠近,他們也願意主動去接近別人,他們的自我空間較小。而性格內向、孤僻自守的對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即便你是他的好朋友或是家人,你都要保證和他的距離控制在一定范圍。
尊重別人的隱私
即便是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如夫妻,也應彼此保留一塊心理空間。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他人不願意、不主動告訴你的事,追問他人的秘密等。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要有容納意識。
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裡面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系推向崩潰的邊緣。
所謂距離產生美,每個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都要掌握「距離」的分寸,隨著關系的改變調節距離,讓人覺得舒服,安全,這才是友誼長久之道。[1]

G. 什麼叫做公眾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和親密距離

1、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范圍在15厘米之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手可及」,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

遠范圍也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間,面對面能夠清楚地看見對方的表情和眼神,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

2、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近范圍距離為46~76厘米之間,相當於兩臂的距離,僅能保證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如果與素昧平生的人保持這種距離,就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遠范圍是76~122厘米。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熟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范圍的近距離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范圍的遠距離一端。

3、社交距離

這已完全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系,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近范圍為1.2~2.1米,相當於一個人豎躺在兩人中間的距離,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

社交距離的遠范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系。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往往都要間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能增添一種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近范圍約3.7~7.6米,遠范圍在10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多用掃視,少有注視,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系。

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7)刺蝟效應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只相愛的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反映了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即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

為此,一位心理學家試圖用實驗來證明這一論斷:他在大學里選擇了一間剛剛開門的大教室,當裡面只有一位同學時,心理學家走進去,並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重復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一個空曠的教室里,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盡管心理學家嘗試著變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別坐在被試者的左邊,右邊,前面或後面,但是被試驗者在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的情況下,更多的人選擇立即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乾脆提出:「你想干什麼?」

由此可見,人們對這個自我空間的保護意識很強烈,人的這個自我空間一旦被侵犯,就會產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覺,甚至因此惱怒。

H. 刺蝟代表的愛情含義是什麼

指的是愛情中不敢靠得太近,怕受傷!刺蝟效應來源於一個故事。兩只刺蝟靠得太近會被對方刺傷,但是離得太遠就暖不起來。刺蝟的擁抱距離完美詮釋了人際交往最合適的心理距離,在愛情中也適用。

刺蝟效應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據說,天冷的時候,兩只刺蝟想相互依偎取暖,但一開始距離太近,導致雙方血流被刺傷。然後調整姿勢,拉開一定的距離,這樣就能感受到對方的溫暖,而不會刺傷對方。後來心理學家用這個故事比喻最適合人際交往的距離。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你和別人保持怎樣的距離,就說明你和他的關系是怎樣的,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將人際距離分為四種類型:

1、親密距離

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一般發生在情侶之間,范圍在15 cm以內。可以說觸手可及。甚至可以仔細看到對方臉上的毛孔,一般表現為推心置腹的交談、親密無間等親密行為。

2、個人距離

這是熟人之間的一種距離,略微有分寸,很親密,一般在46-76 cm之間。如果是兩個陌生人,一旦踏入這個距離,對方就會覺得不被尊重,構成了對他人的侵犯。

3、社交距離

人際交往中最常見的距離是一般社交場合的距離。最近的范圍是1.2-2.1米,最遠的是2.1-3.7米,在很多工作和聚會場合都會出現。當人們保持這個距離時,就是一個比較正式的距離,一般表現在論文答辯和商務談判中,往往隔著一張桌子。

4、公共距離

這幾乎是容納所有人的距離。人可以對這個空間的一切視而不見,往往溝通不好。就像一個演講者想要和聽眾交流,只能縮短到社交距離的距離。

I. 女生在戀愛中用刺蝟形容自己是什麼意思

不敢和你靠得太近,怕受傷!

刺蝟效應,是指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這個比喻來自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刺蝟效應的理論可應用於多種領域。在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有間"的關系,即為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在教育學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熱點內容
數學小卡片 發布:2025-09-12 18:14:39 瀏覽:24
3的倍數的特徵教學設計 發布:2025-09-12 17:16:20 瀏覽:624
小學校長師德師風自查自糾 發布:2025-09-12 16:25:09 瀏覽:973
nba黑歷史 發布:2025-09-12 14:28:24 瀏覽:240
化學高一必修二 發布:2025-09-12 13:59:58 瀏覽:139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
康愛多網上葯店怎麼樣 發布:2025-09-12 11:40:45 瀏覽:553
如何養 發布:2025-09-12 09:30:54 瀏覽:760
黃島教師編制 發布:2025-09-12 09:09:04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