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五息是多久

五息是多久

發布時間: 2022-05-09 03:50:02

Ⅰ 武俠小說中的「一息」是多久

武俠小說中一息,指一呼一吸,比喻極短的時間。一個呼吸的時間,大概2~3秒

一呼一吸謂之息,用一呼一吸作為計算脈率至數的時間單位。一息是四至或五至,相當於70~80次/分。

《法海遺珠》卷二:「調勻八十一息。」注間雲:「一呼一吸,為一息。」《性命圭旨·享集·退藏沐浴工夫》:「一息尚存,皆可復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續盡燈而復光明。即如得返魄之香,點枯賅而重茂盛。

(1)五息是多久擴展閱讀:


在道教術語中,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時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輪回。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一息百年,九途長夜也。

關於一息的成語:

一息尚存 yī xī shàng cún

解釋:息:呼吸,氣息;尚:還。還有一口氣。指生命的最後階段。

出處:

《論語·泰伯》:「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朱熹註:「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一息千里yī xī qiān lǐ

解釋:一息:一口氣兒,喘一口氣的工夫。喘一口氣的工夫就一千里路。形容速度極快。 出處:宋·范成大《韓無咎檢詳出示所賦……次韻和呈,以資撫掌》:「峽船一息且千里,五兩竿頭見旛尾。」

一息萬變 (yī xī wàn biàn)

解釋:息:呼吸。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而且軍情一息萬變,不是可以捱時捱刻的事。

Ⅱ 「一息」是多長時間

一息是四至或五至,相當於70~80次/分。

一呼一吸謂之息,用一呼一吸作為計算脈率至數的時間單位。

讀音:[yī xī]

造句:

數條鱷魚殘忍地撕扯著奄奄一息的獵物。

(2)五息是多久擴展閱讀

時間單位的換算關系:

(1)一天=1440分鍾 ,1小時=60分鍾 ,1分鍾=60秒。

(2)一刻=15分鍾,一字=5分鍾。

時鍾各指針的角度關系:

(1)普通鍾表相當於圓,其時針或分針走一圈均相當於走過360°角。

(2)鍾表上的每一個大格對應的角度是:30°。

(3)時針每走過1分鍾對應的角度應為:0.5°

(4)分針每走過1分鍾對應的角度應為:6°。

Ⅲ 胎息的五息直指闡微

五息直指闡微
古來攝生者,必推本於易。孔子稱生生之謂易。易之發端,日月循環,自強不息。子思曰:「不息則久。」孟子曰:「日夜之所息,然則息也者,天人交接之路,調之得其生,戕之因而死。此人之存亡一大開頭也。」王叔和《難經》曰:「人之於息,一呼一吸為一息。盡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日在於天,一息之間行五十三萬余里。天之至大、至高,未可竅盡。天之下,地之上,兩空處謂之太虛。內具先天一氣運轉無已。」老子曰:「天地之形橐龠,靜而闔,動而辟,人亦似之,天人一耳。」人苟竅未生前,七情未有,五蘊本空,只一圓明覺照,便省夫息之所起所歸處。既知息之所在,則神氣混一,為先天一氣。苟不知靜愈入,動而愈出之機,則身中祖氣,必為天之所盜。盜盡,形即死矣。知之則動而采靜而養。天之氣,亦為人所盜,久而充滿,則形神俱妙,歷劫長存矣。是故,能盜天氣者,自得長且久也。人知自心為息,於精、氣、神三者,可會為先天一氣耳。歷代氣功家都以神氣相注,息念俱停為法,無知息之一字。人總不知,所知者鼻息耳,即鼻息能知其注,亦能養育形骸,久之真息亦能內現。真息非鼻之呼吸。莊子《南華》雲:真人之息以種,踵者息息歸臍,下通氣海,上透靈都,即生身之處,得葯成胎之所也。
先司馬以淺近教余數息,庶可清雜念,為默識助耳。余遵行殊驗,緣未了至理,不遑請益。後讀天台止觀法,又以調息為津梁。每一調息,塵勞頓卻,心更喜之。奈易因循,不免暴棄。幸得冶城白雲齋煉師勸餘力學,漸有所進,並以自著《五息直指》授之。余感煉師慈惠。又得原息、踵息、胎息、混元息。退而次第力行之,竟恍合平分無極動靜之妙於目前。何曾須叟離天人交接處也。懇師特此公諸同志,使學者得有專一,不為傍門所惑。
五息直指闡微
在虛子
打坐
入室打坐,先用厚褥。褥下安木饅首抵穀道。雙單搭膝均可。右手安左掌上,放臍下。正身端坐,直起腰脊。耳與肩對,鼻與臍對。唇包舌藏,垂簾正視。心之元神率意之真念,隨二目先注入鼻端。至臍下,至氣穴。任自然,如昏怠,行數息。
凡息
鼻息有四,風、喘、氣、息。息有聲,曰風。息頻促,曰喘。息往來不細,曰氣。息綿綿不斷,曰息。風則散,喘則戾,氣則勞,息則定。四者惟定漸近於調、養,育身形,是為凡息。
觀息
息之用觀者何?為人心易生念,想入非非。此想未了,彼念又來?心神勞瘁,日漸氣耗形衰,身死神離,復入輪回,可不哀哉。修真者志在脫此,先當止念。念何以止?非觀不能。古人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是即生死關頭也,法以觀隨念至,念在於息,觀在於思。含隨息之出入,觀隨息之出入。念念依息,息息必觀。觀定不移,念頭即住,久則風、喘、氣三者俱無。自得神氣台一歸根矣。此為初學煉而後五息可行。五息之法,基於此矣。
數息
數息乃入手工夫耳。人偽物誘已久,心離境而竟未能,即強制亦復散亂。用心念專注於息之法,拴住心念不亂去。由息粗數起,至息細而止。從一息數至百千萬息不亂,則息自細。於中忽起別念即重數,得至百千萬息不起一念,才得此心離境。漸漸純熟,再行調息工夫。數息雖拙法,最容易最無病;非如高峰強行閉息,致人生病。數息原不及金母觀心,老子觀竅,呂祖行玉清凝神入氣穴,諸秘旨之捷徑也。然數息實宜初學。
調息
調與數不同。數用意數,調無意調。只一念注在息頭,息頭即鼻頭。古人雲:「得來只在鼻尖頭。」此即觀止入門第一法,為止念卻魔之要旨,久則息自調。調到功深,漸近踵息。但人於調息,要常綿密,似存似亡。如是心定意靜,神氣歸根。機竅漸露。恍惚之中不識不知,身心靜寂,只覺息念相依,神氣相合,達於口鼻少,動於丹田多。近於踵息,即行踵息,入真道矣。
踵息
常人息以喉,真人息以踵。踵者深至氣穴。氣穴即呼吸處,又曰「四會田」。黃庭雲:「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即此。但常人非不踵,為神不內存,縱其馳外,不覺以為喉耳。真人念常依息,神入氣穴,惟常綿密,存而無間,故得專氣致柔。抱一無離,虛極靜篤,方觀其復。踵者履踐虛竅,呼吸在此規中。學者於目中神光,一意注在息之深處。為入氣穴,心自虛靜,氣自充滿,百日功深,定有效驗。觀心愈靜,凝神愈圓;真息愈定,元氣愈足,此皆由凝神氣穴之效。在踵息之始,氣里神凝,注於呼吸處,下至氣穴,呼降吸升,謂之運轉周天也。
胎息
踵息行久,意愈純,息愈微;神愈凝,氣愈養。鼻無呼吸,只有微息。臍下往來,前降後升,如嬰兒在胞中。息歸臍,名胎息。神氣大定,自然而然。非比高峰強閉留注,在熊一念內凝,神息相依。世人終日紛擾,神氣疲睏,全仗夜間一睡,始足日用。不然,本來清氣為濁所掩。況貪口腹,屢害生靈。不顧後世冤報償還,且食葷酒,易動淫念,醉後入房,心愛色慾,精泄氣耗,神傷壽促,日近於死,昏不自知。
至若真人,有息無睡,煉比神氣,意一無紛。耳雖聞如未聞,目雖見如無見。正身端坐,意只凝神注呼吸處。息念相依,神氣相合,交於內竅。如雞抱卵,刻不離窩,又似火種常在爐中。真氣日足,元神日旺。雌雄蟠虯,兩不相離。得與虛空同體,自與虛空同壽。定息七七,元陽氣生。定息百日,小葯工圓。定息七日,大葯已成。定息十月,便成胎道。三年乳哺,九載面壁。出神入定,不離溫養。非只漏盡,性具六通。身露雲霞,目似電光。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隱顯奠測。
混元息
前雲胎息,定息工夫。定息既久,六脈俱停。口鼻毫無氣出,惟有虛通天竅,太虛混一,沖盈兩間。只覺圓光包羅天地,久則不知物我,色空言思都絕,語默俱忘。神藏於氣,氣包乎神。一意沖和,包裹渾沌。如火種相續,丹鼎常溫。煉能一刻,一刻周天。煉能一時,一時周天。煉能百日,積成大葯。煉能十月,即成胎道。煉能三年,陽神出入……此皆息之成始成終。天地相交,不離這息。元會運世,不離這息。冬春夏秋,不離這息。旦晝暮夜,不離這息。須知這息,宜數、宜調、宜種、宜定;終至混元,片刻工夫,一年節候。何況時日月與年乎?各具周天,混元之化。欲盜天地之元氣,先定此息。欲得造化之真機,先奪此息。奈人日迷習染,不知數息調息。其於踵息、胎息、混元息之妙,舉世之人更難知也。夫天地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人與天地同呼吸。人於凡息不知,何能知真息耶。總之人被陰陽陶鑄,囿於氣數。報以因果,夭壽不一,難逃業報。一旦墮落,是可悲哀。至人畏天報施,不敢妄為微惡。知氣盈神附則生,悟氣耗神離即死。當知一息尚存,性命還能自主。
原息
坐非空坐,數息、調息、踵息、胎息,至混元息。自心為息,息念相依而已。得其秘訣,由二目對視山根,內至臍後,至氣穴。久則念歸一,心空踵息現。此越數息、調息,而直以踵息為始。苟無觀止之秘,即數息以止雜念。調息要無風喘。後天呼吸要任自然,但此屬口鼻,非真呼吸。
觀踵息根深氣穴,觀胎息動在中宮,觀混元息與天為一,此三患乃真人之息。若數息調息乃有形呼吸,為後天口鼻出入,只能養育身形耳。踵息、胎息、混元息,上天禁傳,人難盡知。夫人之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原,以神為體,以意為用,以心為根,以腎為蒂。心腎相玄,八寸四分,中有一脈為沖脈,前有一脈為任脈,後有一脈為督脈。上之中前後總會處,為月窟午宮也,下之中前後總聚處為天根子宮也。論沖脈即踵息。凡呼吸在外,要出入漸微。真呼吸在內,要動靜漸定。人在胎胞,息原於臍,及出母腹,息歸三田。知識漸開,物慾漸染。三田脈隱,落於後天。有形氣息,口鼻出入。
世人無知踵息根原。如有志者,得觀止法,悟踵息真機,工深靜篤,即觀沖脈。須知沖脈,乃中宮正脈,上通山根,至昆頂,下通臍內,至氣穴。中為應谷,即橐龠,臍後腎前之間,古人謂之陰陽竅,戊已門、十字路、四會田、生身處,復命關。虛無窟、無孔笛、玄牝門、呼吸處、慧命宮、長生窟、內玄關、神氣穴。異名雖多,總是這處。沖脈之上外玄關。沖脈之中中玄關,沖脈之下內玄關。三關總曰玄關,為理之所以存,欲之所以去,陽之所以進,陰之所以退。呼之所以辟,吸之所以會,氣之所以聚。實為緊要開口,息之一呼則辟,百脈俱辟;息之一吸則闔,百脈俱闔。辟則陽舒。闔則陰斂。辟則曰玄,闔則曰牝。一闔-辟之間,即名曰玄關也。闔辟風生,又名橐龠,順乎自然,又名巽風。呼原性海,吸歸命蒂。莊子《南華》,又名踵息。訣雲:「呼吸至根蒂,長生乃可異。」呼則氣懸神,由後升而前降,於中自鼓。吸則神懸氣,由前降而後升,於中自納。鼓納之機,似天地之橐龠。橐龠者,呼吸出入,天人相盜之機也。呼吸動時愈出,吸則靜時愈入,呼吸之機,非但上下,相應乎中,而逆轉回環,前後無休,似河車運行不已也。學者求知觀止之秘密處,即知中宮消息。此首先下手處也。

Ⅳ 一息是多長時間

釋義:一息是四至或五至,相當於70~80次/分。一呼一吸謂之息,用一呼一吸作為計算脈率至數的時間單位。

Ⅳ 古代的一刻鍾、一盞茶、一息分別代表現代的多長時間

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鍾),即15分鍾;一盞茶為10分鍾或者14.4分鍾;一息顧名思義即指一呼一吸的時間。

以前我國沒有今天這樣的鍾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壺滴漏」。它是靠銅壺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

(5)五息是多久擴展閱讀:

比時辰更小的古代時間單位

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2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15分鍾),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0.5秒)。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 43.2分

參考資料:網路-一刻鍾

Ⅵ 小說中一息的時間是多少

一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幾種意義:

1、漢語一呼一吸。

2、形容時間短促。

3、暫停;稍歇;一口氣息。詞語出自《法海遺珠》卷二:「調勻八十一息。「

4、古代為時間單位。

漢語

1、漢語一呼一吸。

2、形容時間短促。

(6)五息是多久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

1、奄奄一息 yǎn yǎn yī xī

也作一息奄奄

解釋: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息:氣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氣。形容臨近死亡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惠王親往問疾,見痤病勢已重,奄奄一息。」

又作:淹淹一息 (yān yān yī xī)

解釋:形容呼吸微弱,瀕於死亡。同「奄奄一息」。

出處:《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馬二先生大驚,急上樓進房內去看,已是淹淹一息,頭也抬不起來。」

Ⅶ 中醫里的「一息」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數脈里的「脈來急數,一息五~它到底是多長時間

中醫說,一息就是一個呼吸之間.一呼一吸之間有一個停頓.一呼脈跳兩下,一吸脈跳兩下,中間的停頓跳一下,所以正常人一息是脈跳五下.超過了五下就是「數」脈,少於五下就是「遲脈」.
所以這個一息的時間就是一個呼吸的時間.但是這個時間要一正常人的呼吸時間為准,一般是以健康的醫生的呼吸為准,不能用病人的呼吸來算.

Ⅷ 古代五息或者幾息是幾天的意思嗎

不是,是就是一呼一吸的時間,大約幾秒鍾。在許多武俠和仙俠小說中出現,形容很短的時間。比如,幾息時間,已經擊敗對手什麼的。

Ⅸ 一息 是多少時間

大約15分鍾一呼一吸為之息,診脈時先要調勻呼吸,使呼吸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作為計算病人脈率至數的時間單位.一息是四至或五至,相當於70~80次/分.一息 一息,指一呼一吸.《法海遺珠》卷二:「調勻八十一息.」注間雲:「一呼一吸,為一息.」

熱點內容
小學校長師德師風自查自糾 發布:2025-09-12 16:25:09 瀏覽:973
nba黑歷史 發布:2025-09-12 14:28:24 瀏覽:240
化學高一必修二 發布:2025-09-12 13:59:58 瀏覽:139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
康愛多網上葯店怎麼樣 發布:2025-09-12 11:40:45 瀏覽:553
如何養 發布:2025-09-12 09:30:54 瀏覽:760
黃島教師編制 發布:2025-09-12 09:09:04 瀏覽:870
蟲奉行什麼時候更新 發布:2025-09-12 08:55:11 瀏覽:133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12 08:45:51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