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說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0 15:18:58

❶ 金剛經講的大概意思是什麼

我一直堅持虔誠佛教徒的做法,行善,讀經。直到有一天,我逐漸明白了,金剛經在說什麼

從那以後,看許多經文,古文,就清明了許多。

金剛經真的是學佛必看,人生必看,我一直認為它有一種特殊的頻率。能夠改變許多人。確實,流傳千年的東西,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說,書讀萬遍,其意自現。

如果實在不懂,就像當初信佛的我一樣,就傻傻的讀,傻傻地念。終有一天,你會發現真相。用心去讀。

其實,真正悟了後的人,是沒有信仰的,只有捉摸不透的,才稱之為「信仰。」

故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悟了之後,知道一切根源了,知道怎麼回事,覺者由心生律,自然信仰也就不重要了。

然而又說,任何法,都像乘的船,到達了目的地,就該棄了。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應尚舍,何況非法。

沒有船,過不了河。過了河,就不要報著船了。所以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一切法皆是佛法,那種說什麼,道學比佛學高級,什麼比什麼厲害,都是只在半山腰的人。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的風景都是一樣的。

你做什麼車,怎麼去,不重要,開心就好。別人嘲笑你,那是他水平不夠。就有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佛教修心養性,是非常好的。見了真相容不得別人,才是最要不得的。所以老子給孔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因為覺得無法容忍別人的愚蠢。自己是明的狀態,覺得周圍人都愚鈍,無法容忍別人暫時無法開竅的狀態。

認識一個朋友,簡直是杠鈴,經常到處懟人,群里的人都快被他懟完了,我看到他都是毫不客氣。把他特地作為一個反面教材舉個例子。他特地解釋了一下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雖然平常懟,說出來的還是很為正確的。

聰明又能洞察本質的人,一般周圍的人,也差不多水平,都不簡單,你隨便指出來別人的缺點,那不是招人討厭,死的更快嘛。鬼穀子捭闔,也說了,口者,心之門戶。故而,佛家繁衍出,閉口禪,止語,戒定慧,不妄語。

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可是有後果的。所以修性,也更為重要。光明白是沒有用。

我也經常這樣,網上會放大習性,懟別人,還好可愛,賣個萌,就過去了。大家覺得我是個寶寶,也就不和我計較了。但是自己是知道的,多多少少,會帶來些麻煩,現實中是看起來斯斯文文不怎麼說話的,說話就語出驚人or不折不扣的彩虹屁製造機。

用佛教的說法就是,我執,我慢。說白了,無法和別人同頻。真正厲害的,確實大方無隅,大音希聲 。佛說大身,是名非身。能包容一切。無量心,才有無量界。

所以在沒有明白之前,該遵守規矩的,好好守吧。

金剛經說,一切相布施,福德還不如念四句偈,不如明白了這個智慧,給別人說。

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當你有了智慧,你的人生就不再迷茫了。就像楚門的世界裡面,當楚門開始懷疑這個世界是假的的時候,就不再接受導演的安排了。

那麼《超體》裡面說,生命唯一的意義,就是在於傳遞。

我想我表達出來吧。送給大家。

但是首先聲明:佛陀都會說,自己說的東西不是永恆的。就像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

咱說出來,本身就是錯的。也沒有永恆的正確,我所說的,只是我現在的想法。也並非永恆。

假借於說,翻譯一下。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就是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化緣回來,吃完洗完了,坐著沒事。一個弟子問,老師呀,這個世界好復雜,我這個心總是亂糟糟的,我該怎麼降伏它?

「雲應何住,降服其心?」

佛陀就說,這個問題妙極啦。你好好聽著。應如是住,降伏其心。

看似我度了無數,其實我什麼也沒干。本身具足。如果菩薩有相,那都不是菩薩。

這個世界有無數未知的,眼耳鼻身意只是你所感覺到的,就比如人聽不見超過20Hz~20000Hz的聲音,那麼它就不存在嗎?你所見到的,只是局限於自己可以感觀接觸到的東西。那它就不存在嗎。不是的,四維上下皆不可虛空,不要局限於我們局限的東西布施。

我以前看動物世界,看到了趕鴨子神器,一根小紅布條,捆在棍子上,就可以趕鴨子了。因為鴨子,可以看見那個小紅布條。別的東西就不存在嗎?

也不要痴迷於我們局限的東西布施。

比如你借朋友錢。你是需要,你有困難的時候,他也借給你。你是需要回報的。這不是不住相布施。所以有了,施恩於害這句話。許多人因為借錢反目成仇。

再比如,你給乞丐施捨,你做好事。你總是期待回報的,希望自己來財。這都是住相布施,你不是真正地想給他,而是考慮著啥子福報。

凡是有相,皆是虛妄。黃梁一夢,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做了一個一生的夢,夢是不是真實的呢?是的。但是,凡是他意識到這是夢,或者,他醒來了,這就不是真實的,而是夢了。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當你看山不是山的時候,你就知道了它實質意義了。

什麼是看山不是山呢,就是咱們大家,看到蘋果落地,是件正常事。但是牛頓看到了,他覺得很奇怪。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

再然後,牛頓和後來的人,大家看到蘋果落下來,都又覺得很正常。萬有引力嘛。這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若見諸相非相,就能知道如來的真實含義。

看到金剛經,生信心,是累積的。

不再痴迷我相各種相,不再執著,悟得自性。對佛法,對一切法,都是如此。法只是工具,用過了就趕快放下。

任何法,都像乘的船,到達了目的地,就該棄了。不可能過了河,還抱著個船。

越是單純的娃,越容易發現。就像小時候的我們,雖然小,但是沒有經過後天思維的固話,總有很多驚人之舉,也不按照套路出牌。然而越是學的多的,越容易被所謂的知識局限。

能被說出來的,都不叫法了,一說就錯。沒有法是固定的。不能語言表達,自己去體會。所以無有定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西遊記當中,唐僧取經,質問為什麼真經是無字的。真經本身就是無字的。是讓你自己明白。

如來所說的各種法門,皆不可取。說不得。

果空師父:
我知道有一個故事就是過去呀,一個禪師帶了一個徒弟。修行的這個徒弟就跟著禪師學習。等到這個禪師年齡大就要圓寂的時候,就留了一個法寶掛在了這個徒弟的後背上,說等你實在沒辦法的時候,再把這個錦囊妙計打開看一下,但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看。然後禪師就圓寂走了。後來這個徒弟打坐,各方面都做的都挺好的,打坐也能坐住兩個小時,也沒有淫慾心。可是他就是開不了中脈,他沒辦法,就把這個錦囊妙計取了一看寫著:「吃點兒好的。」
戒律不對嗎?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

戒律就是以行制性。戒律是什麼呢?不喝酒不吃肉嗎?自律也是一種戒律。

然而還是執著於「有」,到一定境界,是可以舍棄的。

法不是死的。什麼時候都可以用。什麼地方都可以用。掌握核心的人。可以說出來很多法。都是有道理的。因為一通百通了。不要把法學死了。

所以六祖,能說出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震驚四座。

一切聖賢,是以無為法而有區別。這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無為而無不為。你看似什麼也沒有干,卻什麼都搞成了。

故鬼穀子: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老闆,自己什麼活都干,忙的要死,他是掙不到錢的,也做不了大老闆。

揠苗助長的人,他自己拔了一天的苗,辛苦死了,第二天莊稼還死完了。

如果有人捐金山,你覺得他福德多嗎?不多,還不如你明白這個道理再講給別人多。一切大智慧,這個經里都有講。道理是相通的。它說了核心。

有了智慧,才能真正做出貢獻。為人民服務。

個人翻譯,僅供參考。非法非非法。

ps:我除了<金剛經>,<道德經>也造了一遍,現在在抄別的。大家記住,凡是能稱為經的東西都不簡單。佛教方法,真是爽歪歪。無論什麼經典,你能發願讀一萬遍,虔誠地去抄,去寫,去念。你都會有所得。

感恩偉大的佛陀。

你問我看金剛經信佛嗎?

你問我看道德經信道嗎?

你問我看毛選信馬克思嗎?

沒有一個標簽可以拘泥於我。那都只是「是名」。

真正的精華,在佛儒道里。

嗯,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馬雲說的

❷ 金剛經主要講什麼

金剛經是500卷大般若經中的一卷,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有5000餘字。金剛經主要講法空的道理,經中出現的最多的就是:所謂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這就是講:一切法只是假名而已,並沒有真實的法存在。金剛經中常常拿佛法比喻,佛法也是虛幻不實的法,所以金剛經中說:無有定法得阿耬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金剛經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後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既然金剛經說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金剛經提出的修行方法就是不住相生心,不住相布施。所謂不住相,就是不要執著於法的相狀,也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菩薩做到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我們普通人都是住相布施,住相生心,就如金剛經中說: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❸ 金剛經講的是什麼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庄嚴國土」。《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庄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捨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❹ 金剛經到底講的什麼

《金剛經》主要就是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拓展資料:

思想要義(行)

發趣義(所依)

1.發趣之金剛不壞

發趣即發心趣無上乘,此非當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資糧加行,地地勝進至於究竟等覺,皆名發趣。所以是貫徹道果,始終意趣。此發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剛不壞之義。般若學和大菩薩行所依託的,即發此金剛不壞心。是心內容極廣,最主要的二點是《金剛經》所說:「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2.發趣之大乘不共

發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剛經》說度一切眾生,其實無眾生得度。對此世親說是菩薩以他為自之義,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與他有情實相關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雖證滅盡定但並不可靠。唯識大乘觀為心所現對象如幻不實,然有他有情互為增上,令所緣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乃能究竟實際令自得度。

3.發趣之無住勝進

發心本不住彼名想計著(為了名利而發心),若有所住,所住動搖,發心即失。此不住發心為金剛不壞,而非為名想的發心也不住。對此無著提出願、欲二字,般若行據此欲願展轉勝進而至究竟。如《金剛經》問發趣行人雲何應住,佛示發此金剛心後,隨示十八住處的層層抉擇對治,皆與發心同一進止,至般若道更明示應無所住而發心。

金剛經 (佛典)-網路

❺ 金剛經說的是什麼內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



(5)金剛經說什麼擴展閱讀:

思想重心

1、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2、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庄嚴國土」。《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庄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❻ 《金剛經》講的是什麼道理

《金綱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薩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精髓。其意思是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現象都是空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實相者則是非相。因此修行者應該「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間的執著或眷戀,以般若慧契證空性。
此經主要通過非此非彼有無雙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要成就無上知覺,就得破除一切執著,掃除一切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夢、如幻,如水面的氣泡,如鏡中的虛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閃電,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無自性,所謂「緣起性空」。因此,我們平時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實際都不是它們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實相)是「無相」。這樣,世界上一切都不什值得執著,這就叫「無住」。在修竹實踐中,能真正認識到無相之實相,能做到於世界萬物都無念無系的「無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
為了使人們真正做到「掃相破執」,「無相無住」,《金剛經》進一步說明,大乘菩薩在自覺覺他的修行過程中,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其同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但是根據緣起論,凡因條件關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唯有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才能認識真相。故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釋迦牟尼的色身有三十二種端莊的特徵,但是不能依據這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因為三十二相只不過是外在的虛妄之相,如果執著於這三十二相,就不能認識如來的真實面目(法身),因為真正的法身是無相的。
要如何不執著呢?《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時,每施一東西,即作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此布施行為將積累多少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在布施,也就是要對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財物不產生任何的執著,方能證得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雖應不執著於外相,但也不能否定「相」的存在。即是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借條件關系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甚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所謂「肯定一切存在的存在,否定一切存在的自性」即是此意。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系,《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舍棄。
在邁向解脫的過程,《金剛經》強調般若智慧是佛門修行解脫的最高智慧,「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承諾如果有人能夠虔誠信受此部經,即使奉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夠為他人宣說,必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❼ 金剛經講的是什麼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能斷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多經》,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❽ 《金剛經》主要說什麼

《金剛經》主要說的是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

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金剛經》的由來

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在祗樹給孤獨園為須菩提尊者而宣說的經典,南北朝時代的開善智藏大師持誦金剛經多有靈驗感應,唐朝以後的僧人,將本經視為闡揚佛性密意的經典,更因為禪宗各祖師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經》、《道德經》、《金剛經》為三教中最重要的經典,親自為此三經作注。

宋代公家則以《金剛經》測驗僧侶。明成祖因國師臨濟宗的姚道衍之請,集僧俗二界善知識作《金剛經解》。

❾ 金剛經主要講了什麼

金剛經里主要講的是般若,就是離相智慧,解脫之道。主要闡述了般若法門的重要性和如何修行人般若的方式方法。

❿ 金剛經講的是什麼意思

從文字上,《金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的一番精彩對話,主要討論如何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證成佛。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覺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謂「終極意義」的智慧,它能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具備這種覺悟就是成佛。

所謂「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成就無上智慧,無上大道,即發願成佛,這也是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全部內容和目的。

發願成佛用現代心理學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終極意義。人類從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這種追求,直到近現代還在追問「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宗教經驗的高級階段,向人們揭示「人類所嚮往的目標應當是什麼」,是人類對經驗世界顯示出的內在和諧與秩序的堅定信仰與崇拜。這種堅定的信仰,在現代心理學看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

(10)金剛經說什麼擴展閱讀:

《金剛經》經文看似簡單實則也很簡單,簡單到多數人以為自己理解了,但是一看經文的註解又不懂了,諸多的經典中《金剛經》的註解自古以來在是最多的,保守估計就有八百多重註解,專門研究《金剛經》的註解,那活到一百歲註解都看不完。

梁武帝曾經恭請善慧大師升座講《金剛經》,善慧大師就是這么講的,講經儀式舉行完畢,扶指一拍經本就合上了,講完了。

世尊曾經在靈山一會也這么示現過,講經時一言不發,信手拈花,然後迦葉尊者就懂了,會心一笑,這場法會就圓滿了,這種講法需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領悟,中下根性的眾生就沒法指望了。

所以雖無法可說依然要頭頭是道,所以才有了這么多的註解,先讓眾生深入經文中學習讓眾生明白,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就是方便接引眾生。

熱點內容
蟲奉行什麼時候更新 發布:2025-09-12 08:55:11 瀏覽:133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12 08:45:51 瀏覽:72
數學里的集合 發布:2025-09-12 07:36:16 瀏覽:756
環境化學就業前景 發布:2025-09-12 05:46:00 瀏覽:336
化學恐怖襲擊 發布:2025-09-12 05:42:59 瀏覽:401
小學教師資格證模擬題 發布:2025-09-12 03:43:50 瀏覽:549
一年級下冊數學視頻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717
女教師監禁mdyd 發布:2025-09-12 00:28:58 瀏覽:995
生物的技術閱讀 發布:2025-09-11 21:59:25 瀏覽:472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