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怎麼愛孩子

怎麼愛孩子

發布時間: 2022-05-11 08:22:01

1. 如何去愛孩子

1.

坦白說,之前讀過國內外不少孩子教育方面的書,還分門別類地整理了很多筆記,自信滿滿,以為有了小孩,完全可以教育好她。

女兒12歲了,不得不承認面對她還真有些抓狂。和同年齡的父母交流,原來很多父母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轉念想,並不是書里講得不對,是因為時代在變,社會大背景下,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狀態也會隨之變化,相應地,父母的教育理念,溝通方式,甚至溝通語言都要改變。

想起了龍應台的一段話: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的確如此,這一代的孩子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是充滿文字和按鍵的二維世界,他們大多數可不是帶著情感和理性與人交往的。

在這個充滿未知和不確定的復雜環境里,如何和孩子交流,找到表達彼此的語言,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挑戰。

誠然,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是瞬息萬變的,孩子們的心理狀態隨著年齡的變化,更是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持續狀態里。相信沒有哪一本書可以一板一眼地教導你怎麼做,但每一本書都可以為讀者,為父母開啟一種思維方式,引領教育者,和為人父母者思考和創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正是這樣一本書,副標題是:找到表達彼此的語言,恰好回應了龍應台的那句話。書中指出,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語言,父母要認清現實教育面臨的困境,學習自我成長,同時要培養孩子內在的覺醒力量,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我們也可以帶著更多的自由為人父母。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是美國的塞西和梅麗莎,都是教育學博士,兩人致力於家庭教育的咨詢顧問六十餘年,合著過多部作品。兩人在城市社區內外提供了夏令營和親子課程,他們崇尚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為家庭帶去希望。

我為之共鳴的是,他們也堅信現代社會中恪守傳統價值的重要性,他們愛古老的東西,相信這些物件會喚醒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很容易讀,大量的案例娓娓道來,脈絡清晰,語言明白曉暢。全書分為三大部分,闡述了現代家長的困境,以及如何喚醒和優化孩子的內在價值體系,最終通過學會與孩子溝通,進一步優化父母內在的終極真理。

2.

在這個充斥著按鈕和代碼的時代,孩子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游戲,互聯網,和社交網站。父母身在其中,還未來得及學會處理大量垃圾信息的騷擾,就驚恐地發現孩子們的手機里已經出現了我們不想看到的畫面。

比方說前段時間鹿晗宣布他的女朋友是關曉彤,女兒班上的女同學馬上建了個微信小群,語言討伐關曉彤,其中不乏一些網路術語的臟話。

鑒於此,我嘗試著教導女兒我一直堅信的為人之道,女兒卻說:媽媽,我們的的世界你不懂,媽媽你得學會和我們這么大的孩子交流。聽了這樣的話,我納悶了一會兒,又笑了,為人父母,學無止境呀。

有句中國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雖說是打仗的術語,但在我們所處的復雜育兒教育環境里,學會與變化萬千的網路世界相處,想和孩子站在同一軌道,保持信息的同步,確實需要不斷地學習。

問題是現代互聯網世界變化太快,父母面臨的教育環境也紛雜多變,怎樣以「不變應萬變」,是父母應當掌握的萬全計策,和智慧的教育方案。那就是《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喚醒孩子內在的覺醒力量。

塞西個梅麗莎兩位教育專家認為:我們之所以被孩子們擋在門外,是因為我們太小看孩子了,以為年長是足以應對孩子的利器。

反觀身邊以及媒體報道里出現的孩子教育問題,很多是因為我們把孩子就是當成一個小孩子,以為小孩子沒有耐心和同情心,不懂得愛與感恩,不用太計較小孩是否有禮儀,諸如此類,我們大人世界裡倒是非常重視的那些為人處世的准則。

其實不然,孩子同樣需要正確的言行法則。孩子首先是個獨立的人,其次才是個孩子。我們的一言一行逃不開孩子雪亮的眼睛和聰慧的耳朵。

義大利教育學者蒙台梭利曾說:孩子的心靈都是有吸收力的心靈。孩子們心靈的感知力非常敏感,外界信息好的壞的他都能吸收,小孩子最初是沒有判斷力和辨別力的,你給他什麼,他就吸收什麼。

因此,作為父母,應當早早將那些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灌輸給孩子,來喚醒孩子內心自覺的力量。

2. 怎樣用心愛待孩子

答:言傳身教,從自身做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長的自我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復制父母的行為,更會復制這些行為背後的品格、修養、原則、格局。要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首先家長就要成為那個樣子的人。

除此之外,還要謹防過度溺愛以及錯誤表達愛。

錯誤表達: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正如紀伯倫的詩所言,孩子是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卻不是因為父母而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靈魂,他們有自己的感受。所以當孩子做錯了事,使得家長很生氣很生氣,無法控制想要發火或動手時,先默數五個數,讓情緒暫停一會兒。你暫停的這段時間,很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溺愛:學會有規矩的愛,與孩子一起制定需要遵守的規則。在孩子哭鬧不止想要某件東西時,不妥協,冷靜嚴肅的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學會對孩子說「不」。

3. 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那怎樣愛孩子才正確

父母覺得孩子一定一點都不餓。因此,當孩子因為食物不合口味而不想吃的時候,父母只能勸他們吃自己喜歡的東西。長此以往,孩子會被寵壞,會挑食。孩子會覺得只吃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不吃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行。反正成年人是不會忍心讓自己餓著的,總會讓步的。如果偏食這種不好的現象發展下去,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為了孩子,我們應該多和他們一起鍛煉。要做一些簡單的可以在室內做的活動,到室外更好,通過各種運動培養孩子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抗寒能力。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是訓練中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切行為的動力。孩子做什麼,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法,都是基於三觀。

4. 你認為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娃是優秀的,性格好,智商高,有禮貌……許多父母信奉「虎媽」育兒方式,認為成功是逼出來的。

其實孩子有他自身的發展規律,揠苗助長未必是好事。在孩子6歲前,有5件事盡量不要逼著做,否則適得其反,對孩子成長不利。

不逼孩子勇敢

朋友家的兒子樂樂今年5歲,被媽媽逼著勉強可以分床睡,但不敢一個人去廁所,老感覺廁所里有個怪物。

他媽媽對他要求比較嚴格,認為男孩子就應該勇敢,她經常對兒子講,要讓自己強大,要克服膽小,要努力做到。

哪成想,這兩天樂樂竟然尿床了,他媽媽懊悔不已,樂樂也越來越內向膽怯……

誰小時候,沒有被頭腦中可怕的「鬼怪」嚇到過?在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總會有一些讓我們恐懼的東西。

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你要勇敢」,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甚至造成心理陰影。

當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才能邁出嘗試的第一步。而安全感源於你的關愛、保護和鼓勵!

父母可以試試這樣:

1.正面面對,給予理解

不說「這點小事有什麼可怕」,也千萬別跟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簽,可以說「寶寶,告訴媽媽你到底怕什麼?媽媽覺得你有點害怕。」

2.不去強迫,陪伴完成

不說「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去了,為什麼就你不敢」這樣刺激人的話,可以說「等你准備好了,我陪你一起去」。

3.杜絕逃避,尋找辦法

像上文,樂樂不敢去廁所尿到了床上,就是一種對恐懼的逃避。這次媽媽沒有指責他,而是跟他一起想辦法,最後養了只狗為他壯膽,解決了問題。

不逼孩子分享

「給弟弟玩玩,你是姐姐要讓著他。」

「這個玩具你又不玩,我送人了。」

「沒事,他拿走一個怕啥,你不還有好多呢!」

很多家長都說過這樣的話,孩子不依,家長就會數落孩子沒禮貌,自私等。結果呢,孩子還是不願分享,反而更「小氣」、防範心更強,還可能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感。

其實寶寶2歲時就進入了物權敏感期,自己的東西不容許別人侵犯。到了3歲寶貝會覺得身邊的東西都是他的,一旦別人拿走就會慌張。

分享是一種美德,每個人都要擁有。但其前提是快樂、自願和尊重。

母可以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

是否分享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2.不要強硬,換一種說服方式

要求孩子分享時,可以委婉提出:「你要不要跟他一起玩,媽媽覺得你們一起玩更有意思,你願意嗎?」

3.教孩子社交智慧

比如鼓勵孩子拿自己的去跟別人的交換,這樣就可以玩更多玩具,還能交到好朋友。當然願不願意還是孩子決定。

不逼孩子表演

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帶孩子聚會,有些家長喜歡讓娃在眾人面前秀本領。

「來,給阿姨跳個舞!」

有的孩子不願意,扭扭捏捏,結果會被說害羞膽小。

其實沒有徵求孩子意見,擅自讓孩子表演本身就是一種不尊重。孩子不願表演,受到負面評價,也容易自尊心受傷。

父母可以這樣做:

1.詢問孩子,擺正心態

是否表演先尋問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不要覺得「丟臉」,學會幽默化解。

2.積極評價,切記指責

表演欲強的孩子,給予鼓勵;不願意表演的,切忌上綱上線,強迫孩子。

3.跟隨氣氛,自然帶動

讓喜歡表演的孩子帶動自家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有其他孩子一起表演,孩子自然會被帶動起來。

不逼著孩子多吃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挑食,吃不好,有時候當孩子明確說不吃了,還要追著趕著給孩子餵食。實際上,餓了吃飯是人的本能,1歲半的寶寶就已經自己會吃飯了,而且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也就是說,「吃」這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需要由別人來決定,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父母可以這樣做:

1.從小培養習慣

在寶寶一歲半時,給他准備寶寶椅,讓他圍在餐桌前,自己吃飯,用手抓也無所謂,主要給孩子一種儀式感,培養他定時吃飯的習慣。

2.給孩子一定的選擇自由

讓孩子自己決定吃多什麼,吃多少,大人不要強迫。

3.不要太「重視」吃飯這件小事

在吃飯問題上保持平淡態度,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如果孩子不吃飯就要吃零食,建議家長堅持原則,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

不逼孩子提前寫字

「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寫字了,自己的孩子連筆都不會拿。」在這種攀比中,很多家長會陷入焦慮:要不要教娃寫字?

對於6歲以下的寶寶,小編不建議提前學寫字。

首先,寫字是一件很精細的技能,要會對文字觀察分析拆解,還要知道筆順結構等等,需要手腦眼協同才能寫出來。孩子連筆順、偏旁部首都不知道是什麼,怎麼寫出一個完整的字,這樣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小孩的手關節沒有完全發育,手部肌肉還很弱,不能持久握筆。

最後,過早的重復練字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

教育部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家長萬不可因為攀比操之過急。

父母可以這樣做:

1.鼓勵孩子塗鴉,保護孩子的想像力。

2.多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參與討論,豐富孩子的知識世界。

3.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增長見識的同時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4.注意鍛煉孩子的手部肌肉和精細動作,為他後期學習寫字和正確握筆打下基礎。

5. 如何正確的愛孩子,什麼才是愛

做一個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然而,現實中經常會有這樣一些情景:孩子上學,父母幫忙背書包;孩子的鞋帶鬆了,父母幫忙系好。。。。。。有這種做法的父母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更糟糕的是,這種「包辦代替」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己無能、愚蠢的觀念,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間接地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
1、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父母對孩子過分地保護,往往會妨礙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嘗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給他自己去嘗試、去實踐。
2、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
父母最好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櫃子等,這有助於孩子從小養成獨立支配個人用品的習慣。例如:蠟筆、尺子等學慣用品放在自己的抽屜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內,圖書放在小書櫃,弄亂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處理這些事情時,不知不覺時就會養成獨立的個性。
3、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4、 引導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發問,是孩子智能活躍、獨立思考的表現,此時也是啟發孩子智慧的最佳時機,父母應好好利用。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切忌輕易和盤托出答案。你只需給孩子一個「引子」至於結論,就讓他自己去尋找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你的啟發誘導下,相信孩子自己會找到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的。
5、 有耐心,不代勞
有些父母嫌孩子動作慢,做不好,就索性代勞。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父母一口氣就把孩子半天也沒表達明白的話全說了。這種不耐心傾聽的結果,會干擾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使他變得沉默、依賴。要知道,孩子的獨立性不僅依賴身心發展的成熟,也要靠後天的學習。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萬不可操之過急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6. 怎麼才是正確地愛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愛不等於溺愛,作為父母我們該怎樣正確的去愛孩子呢?

3、鼓勵的愛

保護孩子只能保護一時,而如何讓他們變得堅強,學會應對困境的方法和勇氣,才能讓孩子受用一世。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要鼓勵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的孩子生活中充滿了難題,也充滿了挑戰。這樣,他才能從弱不禁風的小蝸牛成長為處變不驚、應付自如、獨當一面的勇士。

如想學習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是魏華,也是米媽,是一位實戰派親子教育專家、兒童學習力提升研究專家,著有育兒書籍:《噓,告訴你一個秘密》、《不急不吼,輕松養出好孩子》

7. 怎樣愛孩子才是正確的

1
家長首先必須了解孩子
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幫助他們。
了解,就必須善於聆聽他們的心聲,善於和他們溝通。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講出內心的喜怒哀樂,耐心地聽取他們對周圍事物或發生的事件的評判。在他們講述的過程中盡可能不要去打斷,不要急於批評或評價。
當他們講完後,你再用十分簡練的語言對他的話做一個概述,幫他理清思路。這是他不但獲得了尊重,也有利於他們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與交流中增強對家長的尊重與信任。
從目前的家庭情況看,不少家長還不善於親子間的溝通,現在孩子不喜歡家長嘮叨,已成為普遍現象。家長出於好意,不斷重復簡單的語言,老一套的問話,比如作業做了沒有,考試成績怎樣等等,從小學到高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為這樣才算盡到家長的責任,其實往往事與願違,這種單調的刺激、說教的方法,使孩子易於造成厭煩和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在表現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現對抗性質。

8. 父母如何科學理智的愛孩子

父母要怎樣做,才能不走進愛的誤區,才能做到科學、理智地愛孩子呢?
1、把孩子成長的權力還給他們。
父母要知道,孩子畢竟是要離開父母,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因此,他們從小就要培養起生存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果父母對孩子「包」得太多,孩子就失去了鍛煉的機會。父母愛孩子,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他應有的能力,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只要學習就行了,什麼都不要你管。」因為,只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備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們代替孩子干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孩子獲得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是體驗,這樣體驗是用錢買不來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上小學就應該做家務。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既有受愛的權利,也必須承擔責任,孩子在勞動中可以開發智力,培養責任感,能體會父母的辛勞,長大後會換位思考。從家務勞動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義,感到自己是被別人需要的,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在做家務中學習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學會關愛,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學會交往、尊重,在探索世界的驚喜中獲得知識、能力,發現和創造快樂。
2、愛孩子就應該培植孩子的情感。
父母不僅要給予孩子愛,還要讓孩子學會感受愛、理解愛、付出愛、表達愛。愛是人類生命的動力源,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父母都不愛,在學校不可能愛老師、愛同學,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就不會愛他的領導、同事,組成家庭後就不會愛他的妻子或丈夫,不會愛自己的孩子,真是這樣的話,麻煩就大了。所以父母要從小給孩子定規矩,培養孩子心中有別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關注植物和動物的成長。如帶著孩子植樹、種花、養蝌蚪、小貓小狗等,培養孩子體貼、關心、照顧的關愛之心。有這樣一件事:在公交車上,一位母親在用關愛的目光看著坐在座位上的已經上中學的兒子,媽媽幾次用手去撫摸兒子的頭,兒子卻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後來上來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司機提醒乘客為老人讓座。媽即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確,可是孩子沒理會,聽到車上有人說:「這么大歲數了,家裡人怎麼不陪著?讓老人一個人出門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談論起來,這時媽媽問兒子:「我要是到了這個年紀,兒子你會讓我一個人出門嗎?」兒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紀的老人,對媽媽說:「這么大年齡了,還出來幹嘛?給別人添麻煩,你到時候就安樂死吧!」車上沒有了議論聲,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身上,母親的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這個案例很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這位媽媽這么愛她的孩子,為何兒子會講出這么令人寒心的、毫無人性的話呢?如果從父母身上找原因的話,那絕對是這個孩子的父母一直以來只知道給孩子愛,卻忽略了培養孩子愛父母、愛別人的情感。這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9. 怎麼愛孩子才是正確

愛孩子,首先態度上是從孩子的角度去出發,但是並不是孩子喜歡什麼你就給他什麼,要結合孩子的愛好,然後和自己的教育理念一起,作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品德,有豐富的知識,還有社會的上面的社交能力,所以愛孩子的第一步是要培養他良好的品德,其次,要讓他學習豐富的知識,這些都要結合他的興趣愛好,看她喜歡哪一方面的東西,還有讓他多元交流,鍛煉他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最重要的還要和孩子溝通溝通的過程中,你很體現一個父母是否明事理,是否真的愛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全部強加到孩子身上,你要多想想孩子想要的是什麼?他想得到什麼,並不是父母想什麼,就把父母的思想強加給孩子。

熱點內容
一年級下冊數學視頻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717
女教師監禁mdyd 發布:2025-09-12 00:28:58 瀏覽:995
生物的技術閱讀 發布:2025-09-11 21:59:25 瀏覽:472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發布:2025-09-11 09:35:01 瀏覽:124
師德師風政治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1 09:06:43 瀏覽:485
階梯數學4 發布:2025-09-11 07:08:42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