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數伏
『壹』 請問從什麼時候開始數伏,一共有幾伏,一伏有幾天
2021年入伏時間是7月11日,一直持續到8月19日,共計40天
今年三伏天的具體時間:
頭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貳』 中國人說得「數伏」從哪天開始呢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於每年的公歷6月21日或者22日交節,夏至當天,太陽幾乎是直射在北半球的,同時也是一年中直射北半球緯度最高的一天,因此夏至這一天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從夏至開始,太陽的照射就會慢慢往南半球轉移,從夏至開始,白天的時間會一天比一天短,而夜晚的時間會一天比一天長,作為一個特殊的節氣,夏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被確定的節氣,非常有意義。
夏至過後,我們會迎來炎熱的夏季,很多人會產生疑問,夏至過後,白天的時間越來越短,太陽光照的時間也會變短,為何氣溫會越來越高呢?
我國處於地球的北半球,雖然夏至過後太陽照射北半球的時間縮短,但地表在太陽照射下積聚的熱量卻沒有減少,夏至過後,白天接受的熱量要比夜間散發的熱量多,這時候地表就有很多熱量出現了積聚,隨著熱量的不斷積聚,在夏至過後的一段時間內,溫度還會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而且夏至節氣正好是梅雨季節,雨水會影響地表溫度的散發,因此,夏至雖然白天時間短,但溫度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明顯的上升。
那麼夏至已到,什麼時候會迎來高溫呢?會持續多少天呢?下面小農人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農村有句老話「夏至三庚數頭伏」,這里的頭伏說的其實是三伏天的第一個伏天,而三伏天被人們公認為是全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氣溫會出現明顯上升,而且還會出現很多極端的天氣,比如南方有些地方溫度經常可以達到40°C以上,北方偶爾也會出現40°C高溫的情況,所以,夏至過後的三伏天,才會是溫度升高的高峰期。
老話中說的這句「夏至三庚數頭伏」其實是在告訴後人,什麼時候是三伏天的開始,從字面理解就是夏至這一天開始計算,第三個庚日就是頭伏的開始,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下,什麼是庚日?什麼時候開始三伏天?
古時候的人們經常使用一種紀年法,通過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組合來記錄時間的變化,古時候也稱這種方法為「六十甲子法」,這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因為庚日屬於十天干中,十天干就是十日,每十日就會出現一個庚日,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正好是「庚子日」,從夏至的6月21日開始計算,7月11正好是頭伏的第一天,所以7月11日我們正是開始入伏。
三伏天一共多少天呢?
三伏天在民間有一個計演算法則,有30天的情況還有40天的
『叄』 2○2O年什麼時間數伏
2020年初伏7月16日,中伏7月26日,末伏8月15日。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肆』 數伏是以什麼時間計算的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
、酉雞、戌狗、亥豬。
天乾和地支配合起來表示每天是什麼日。60天一循環。」庚「是每10天出現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干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所以就有: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葵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葵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葵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葵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葵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葵亥。
如:2011年6月22日,從萬年歷上查到這天是戊申日,那麼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24日,因為每10天有一個庚日,那麼第三個庚日就是7月14日。(這天數伏)
因為8月8日立秋,第三伏必須在立秋後開始的第一個庚日,8月8日是丙申日,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12日,從這天開始第三伏。
又因為從7月14日(包括這天)——8月12日(不包括這天),期間有30天,初伏10天,那麼中伏就成了20天。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三個庚日後數到第四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
年
代
夏至日
數伏開始日
中伏天數
立秋日
末伏開始日
2010年
6月21日
7月19日
10天
8月8日
8月8日
2011年
6月22日
7月14日
20天
8月8日
8月12日
2012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伍』 數伏從什麼時候開始
2017年數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2017年7月12日(庚子日)~2017年7月21日 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庚戌日)~2017年8月10日 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庚午日) ~2017年8月20日 為末伏 10 天
『陸』 從什麼時候開始數伏,一共有幾伏,一伏有幾天
2021年從7月11日開始數伏,一共有三伏。
一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二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三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柒』 數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盛夏時節,人們常說「熱在三伏」,那麼,什麼是三伏?三伏日期是怎樣確定的呢?
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天乾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干又稱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0個干支「對子」(見下表)。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60個干支依次循環記載日的的順序,並把其中帶甲字的稱為甲日、帶乙字的稱乙日……帶庚字的稱庚日。
按歷法規定: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末伏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始至第二個庚日結束(稱出伏)。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氣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一個月里。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後,天氣逐漸轉涼,便進入秋季。
不難理解,每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出伏主要取決於當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為庚日,則該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時間最早,在夏至日後第20天;如夏至日後為辛日,則該年入伏時間最遲,在夏至日後第30天;其餘年份則在夏至日後20-30天之間入伏。入伏時間已定,中伏、末伏則依次類推即可。例如,查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為「戊辰日」,夏至後第一個庚日為「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庚辰日」,第三個庚日為「庚寅日」,出現於夏至日(戊辰日)後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當日日序為乙卯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庚申日」,出現於立秋後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見,1992年的中伏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從干支表上查得。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原載《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2年第三期 作者 秦克鑄
『捌』 什麼時間署伏呢
7月14日(農歷六月十四)進入初伏。7月24日(農歷六月廿四)進入中伏。8月13日(農歷七月十四)進入末伏。即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共40天。
按中國的日歷法來說,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三伏天的習俗
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數伏天
『玖』 今年從什麼時候開始數伏啊,三伏一共多少天啊
2020年三伏天從7月16日至8月24日,一共40天。
具體時間如下:
1、初伏:7月16日—25日;
2、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3、末伏:8月15日—24日;
2020年的三伏不是30天,而是加長版的40天。「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一段時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此期間,很多人會出現身體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等現象。此時的飲食應以「消暑去火」為原則,同時需要防「空調病」。
(9)什麼時候數伏擴展閱讀:
氣象專家表示,夏天炎熱與否,是由天氣系統變化決定的,伏天時間長短與夏天炎熱程度並不完全一致。按照我國傳統歷法的推算,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今年是7月16日)起為初伏,第4個庚日(今年是7月26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今年是8月15日)起為末伏。
一般初伏與中伏之間固定為10天,由於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所以中伏到末伏的天數不固定,為10天或20天。今年為20天,比一般年份多了10天,所以我們將要度過一個加長版的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