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從哪裡吹
⑴ 八孔簫的吹法 初學者
八孔蕭的吹法:
一、姿勢
持簫姿勢原則順人體自然,雙手持簫按孔一般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南管古老方式剛好相反,何者在上獨自練簫無妨,對將學八孔簫或兼吹笛則有關,樂團中習慣相同會方便些。
因為八孔簫的最下孔是開在稍側面,換手就需重開孔,吹笛是橫吹,就有左右問題。按孔手指以最輕松能蓋滿音孔為原則,下方的手最好稍稍斜度向上,根據最下孔以指臉蓋孔,依序上來越高手指更接近指中蓋孔,將有助於按孔的靈活度。也有助於大型簫的吹奏。
為維持換氣的順暢,身體要維持挺直腰桿,不管是坐姿或立姿或慢步間吹奏,維持直立的腰身,以利呼吸換氣自然平順,若是坐姿時切忌躺住椅背及蹺腳,必須坐於前方椅子三分之一處,以利身體自然垂直,不必過度緊綳,輕松直立便是。
雙肩也必須放鬆,隨樂曲而姿體語言而無妨,切莫高聳雙肩,增加身體無謂的負荷。雙臂隨著按簫的手指而自然垂於兩方,簫與身體成約45度角,若南管則略仰於45度,南管簫有鳳簫之名,吹簫者雙臂象其鳳翼。
二、換氣
吹簫首重換氣方式,因為若換氣不適當會影響身體健康,民間傳說吹簫致吐血的故事,筆者認為有可能。若方法錯誤,又是憂郁性格而寄情簫聲,吹簫會有持續性停不住的情形,不覺中長時間對健康會是慢性的大損害。
一般人呼吸都以胸部的肺部呼吸,吹簫或其他吹管樂器,含歌唱,都需要練習含腹部的呼吸,胸部呼吸的容量有限,吹簫容易疲勞與頭暈,一方面是會有氣不夠的感覺,對肺部也會有損害。
吹簫以腹部呼吸為先,就是深呼吸及下腹的呼吸方式為首,胸腹同時使用為輔,的呼吸方式,一般的吹奏都以下腹部作為換氣空間,必要的長樂句段落需要一氣呵成時需胸腹同時使用。
腹式呼吸在打坐或練功都有用到,在吹簫的練習上,可以透過哈氣法練習,就是練習在鏡子前哈氣,可以看到霧氣的現象就是腹部哈出來的氣,熟練了哈氣的換氣方式,用來吹簫練習時,先吹筒音,將洞簫尾端接近鏡子,吹出簫聲後,鏡子也會有霧氣,那就是腹部的氣出來了。
用鏡子來檢驗自己的方法有沒正確,是筆者個人的體驗方式,可謂簡單確實。當已經能將腹部之氣呼出,要吸進腹部乃簡易自然之事,因為那裡空間已經被擠壓沒氣了,只要一吸便深入腹部,因此先有正確的呼氣法也是方式之一。
確定自然的腹式呼吸,可請旁人注意吹簫時的身體變化,吹簫時肚子是慢慢消下去,吸氣時腹部是凸出,而不是只有胸部在變化。
至於吸氣是由鼻子吸氣或嘴巴吸氣,若是自己練簫修身養性,以鼻子吸氣是最好方式,若為演奏或錄音,則需要練習鼻口同時進氣的功夫,迅速又減少換氣聲音。
大部分的人吹簫都會有喉嚨的異聲,這情形有些人即使非吹管樂器,例如拉胡琴也會有,都是身體沒有完全放鬆,這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自己吹簫的用力點,多餘的緊張盡量消除,就像高聳的雙肩一班。
三、口風
洞簫音色的關鍵性影響在口風,口風氣息的控制是吹簫最重要且最基礎的技巧,吹簫的功力在這上面可以看出來,因為口風與氣息的控制能力演變的技巧很多。
例如強弱音的控制,簫聲音色的改變,乃至循環換氣都與口風有關,筆者個人認為在口風控制上,每支簫多少都需要經過適應期,以達到駕馭自如,在經驗上,每次吹簫也都有口風的適應期,尤其隔一陣子沒吹簫,一開始吹就需要經過口風適應期,大約十分鍾到半小時。
(1)簫從哪裡吹擴展閱讀
吹唐式吹口在口風控制上需要讓出氣扁平,吹高音更扁細,讓氣束壓力強,而不是加大力氣吹出來,而是嘴唇控制松緊,低音時下嘴唇稍後,讓上嘴唇相對在前,口風松,簫音就低濃。
吹南管簫的口風屬於橢圓氣束,尤其高音時,變得細窄時可以是小音量的高音,也可以是大音量的高音,完全是口風對氣息的控制。
洞簫吹奏音階約有三個八度音,音孔只有一組八度音,八度音階的變化在於口風的松緊與氣息的強弱變化。基本上高音需要的氣息強,口風要細緊,低音要鬆口風要弱的氣息。根據這個原理若吹高音需要更大力氣,在實際上是口風縮小,讓氣流加大,並不是維持原來口風加大力氣吹氣,這樣會很累,方法是錯誤的。
洞簫的音階雖然分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等,在音律上有分為傳統音律與現代音律兩種,日本尺八與國樂簫都已經是十二律制音階,只有南管簫維持傳統模式。
⑵ 簫是橫吹還是直吹的
簫又名洞簫,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以「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兩種類別。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⑶ 樂器—簫 怎麼吹
你的是幾孔的?我揀常用的七孔說了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用大拇按簫後面的孔,食指,中指,無名指依次按正面從上邊數的前3個孔,小指自然搭在簫身上,右手大拇指托著簫的下半部,食指,中指,無名指仍是依次按正面從上到下數的456孔,小指仍是自然搭在簫身上
嘴型要小,留一點口,吐出氣,輕點吹,不然不容易發音
現在說音的指法,我說的是1=C的手型,這個是最基本的:
1
左手按的孔全堵住,右手不堵住,自然手型
2
在1的手型上松開無名指,其他不變
3
在2的手型上再松開中指,其他不變
4
左手除了大拇指以外全堵上,右手仍是自然手型
5
左手全堵上,右手全堵上
6
在5的手型上松開右手的無名指
7
在6的手型上再松開中指
想吹高低音就要通過吹起的力度來控制,還是要自己慢慢摸索
建議你最好買本書
⑷ 簫要怎麼吹啊
這是教程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簫的基本功及指法:
(一)氣、指、唇、舌是吹好簫的四個基本要素。氣指的是正確的呼吸方法;指便是手指的靈活性;唇是指控制風門、調節口風、使用嘴勁的功夫;舌指的是舌在口腔內的活動功夫。
1、呼吸方法的訓練
呼吸方法分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呼吸法。吹簫基本上運用的是腹式呼吸方法和胸腹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主要依靠腹部運動。吸氣時腹部要求漸漸鼓起,呼起時腹部漸漸收縮,以便吸入最多的氣。初學時應從體驗深呼吸入手,像聞花般用鼻吸氣,有腰、腹、胸、背便逐漸向四周擴張。
2、唇的訓練
低音區口風要綬,中音區要平吹,高音區時急吹,而超高音區時用超吹。多練習高低音轉換,感受一下吹高低音時風門的變化。
3、指的訓練
在按照正確的指法按閉音孔的前提下,對按音孔指的單獨活動能力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平時不吹簫的時候,也可以練習一下手指的伸展能力。
4、舌的訓練。
多練習吐音。
(二)六孔簫的指法
A 、筒音5的指法[G調]
將簫的所有音孔全按住所發出的最低音叫做「筒音」。
簫的調(或者說什麼調的簫)標在第三孔上。第三孔的音作為這個調主音1。筒音作為5,那麼開第一孔就是6,以此類推,第二孔為7,第三孔為1。第三孔旁邊標一個英文字母G,就是G調的簫。第三孔旁邊標著F,我們說這支簫是F調的。第一孔下面標著的音是筒音。第三孔是G,筒音是D,D音是G調的5。第三孔是F,筒音是C,C音是F調的5。第三孔是A,筒音是E,E音是A調的5。推算的方法,第三孔為1,下行四度為5,正好是筒音。我們習慣上以筒音的唱名,區別於不同的指法。
B、筒音1的指法[D調]
筒音作為1是一種常用的指法。這是音名、唱名、調性完全統一的指法。用G調(三孔1)簫,筒音作為1(唱名),筒音是D(音名),那麼所吹出的音階就是D調(調性)。其它調簫以此類推。
筒音作1時要注意7這個音。7的指法是將所有指孔全部打開,中音7和高音7一樣,只有這一種指法。吹7音時請注意音準。一般的簫筒音作1時指孔全部打開吹7音,音高還有點偏低,那麼我們就要從氣上加以控制。
具體做法是:
氣息加強一點,風門略小一點,將簫往下壓一點,這樣等於吹孔向外翻,將7音校正到准確音高位置。以上所說的動作,只是一點點,此種方法也適用於其它音孔。如果某音略高,那麼動作正好相反,氣息減弱一點,風門略大一點,將簫往上抬一點,這個音就能略低一點。當然不能所有的音都這樣做,要是不準的音孔太多,就該採用其它方法調整音孔了。
C、筒音2的指法[C調] 筒音作為2也是常用指法之一。
用G調(三孔1)簫筒音作為2吹出的音階是什麼調呢?
有兩種推算方法:
一是從筒音D往下數,D是2,C是1。筒音2是C調。
一是從三孔G往上數,四孔A,五孔B,六孔C(半孔),D是2,G是5,C肯定是1,C調。
筒音2所注意的指法有以下幾種,第二孔按半孔為4音,也可以用叉指的方法,這種叉指方法吹出來的4音偏高。過去民間藝人常用這種指法,現在一般都採用按半孔指法。中音1、2和高音1、2各有兩種指法。
D、筒音6的指法[F調]
筒音作為6這種指法,不是常用指法。由於半孔較多,不宜控制,所以練習曲難度相對比其它指法難度大。但是筒音6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指法,而且別的指法不能代替,因此花時間練習筒音作6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
筒音作6上行小三度是1,用G調簫練習筒音是D。D等於6(全按),E等於7(開一孔),F等於1(一孔全開,二孔開半孔)。那麼,筒音作6的指法是F調。
筒音作6時的第二孔,第五孔,第六孔都要開半孔。中音區的1、4、5、6和高音區的1、4、5、6都有兩種指法。
⑸ 六孔G調簫怎樣拿和吹,1234567怎樣按啊
手指保持放鬆,自然彎曲,會對按孔更有利。手型以放鬆自然為好。
把位小的簫用指肚按孔是可以的。指肚比較敏感而且多肉,容易按嚴孔。但把位大的簫,用指肚按孔就比較困難,手型容易僵硬,還可能造成手腕軟組織損傷,這就必須使用指節按孔。
下把位指節按孔的具體操作方法是:第一孔用小手指指肚按住,在保持手型自然的情況下,依次按下無名指,中指和食指。如果簫長胳膊短,234孔按孔的位置也越來越靠近手指根部。
(5)簫從哪裡吹擴展閱讀
呼吸方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管樂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民間吹管樂非常重視用「氣」,氣息運用得當,才能較長時間的自由演奏,否則,吹一會就會感覺累,還可能有胸悶氣短的現象,時間長了,於身體不利,所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至關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為三種: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氣息,氣吸到肺里後,由胸部向外擠壓,這樣,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定,氣息也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這種方法不好控制氣息,也有損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採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氣時將橫隔肌下沉,盡量擴大腹部與腰部,民間說法叫做「氣沉丹田」。呼氣時,丹田要綳住勁,一點一點均勻地將氣吹出,經過反復練習,這種呼吸方法是能夠掌握的。
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氣流,均勻的將氣吹出,還可根據音樂需要增強或減弱氣流強度,做出強弱變化和腹顫音效果,是一種正確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吸氣時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時向外擴張,最大限度地將氣吸入,這樣肺吸入的空氣量比前兩種方法都要大。
採用胸腹式呼吸時。當整個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工作時,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布得非常均勻,這樣,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綜上所述,初學者首先應學會腹式呼吸,熟練後再加上胸部擴展動作,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
練習時先用鼻子將氣慢慢吸入,這時就能體會到腹部自然向外擴張,腰部也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自然呼吸的感覺,以後逐漸加快吸氣速度,再試著不改變腹部、腰部動作的情況下而改用嘴吸氣,這樣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確吸氣方法。
吹奏時隨著氣的呼出腹部逐漸收縮,但丹田一定要綳住勁,找向外拉的感覺,這就是控制。
⑹ 簫往哪個孔吹
上端為吹口,簫身是按孔,下面有基音孔助音孔,吹口大多有頂蓋,U形吹口,也有無頂蓋的,譬如南簫,有的洞簫也把頂蓋去掉的
⑺ 如何吹簫
一、姿勢
無論採用站姿還是坐姿,吹奏者都應保持上身正直——既不可挺胸,也不可弓背;雙腳自然分開,站立時約同肩寬,採用坐姿時則兩膝距離要略微超過肩寬,坐凳高度不低於演奏者膝蓋(以免影響運氣),演奏者也不應將後背靠在椅背上,而應自然懸空,以保證腰部正直。翹二郎腿更是演奏者之大忌!
二、口型
能否吹出正確的音色,口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學習者在確定口型時可藉助於樂器來練習。具體步驟如下:
1、將簫管向前平端與嘴部等高,吹孔位於上側;
2、雙唇微合,將吹孔貼近唇縫,用上唇尖接觸吹孔的半圓形外緣,以確定吹孔位置;
3、將簫尾略微下垂(與水平約呈45度角),以下頷支持簫的頂端,下唇將吹孔的截面缺口完全覆蓋,但不須貼緊;
4、雙唇保持松馳,兩邊嘴角向內並向中央擠攏(注意不要綳得太緊,上、下牙不要合攏),使雙唇間形成一個橢圓形(或者說是菱形)的窄縫。
完成以上動作後,即可進行下面的發音練習了。
*初學者在最初的幾周內要經常用小鏡子對照檢查,以確定準確的口型,並且不斷調整到最佳狀態。
三、發音
在一開始學習吹奏發音時,學習者不應急於用手指按閉音孔(好象大多第一次拿到簫在手的人都喜歡迫不及待地詢問:1234567在哪裡?千萬要抵制誘惑哦:)而應在所有音孔都全部打開的狀態下進行練習,這有點類似於弦樂器的空弦練習。這樣做的好處在於:
1、可以較輕松地獲得飽滿、結實的聲音;
2、練習過程中不受其它問題(如音準、氣息、手指按孔的嚴密程度等)的干擾,使學習者可以專心地體會發音本身是否純凈、飽滿,並且把注意力放在口型、位置上。
在已建立口型以及上述狀態下學習發音的方法是:
深吸一口氣,舌頭在口腔內自然平伸,然後讓氣流從唇縫中平穩呼出(如發「fu佛」音),吹向吹孔的邊緣,讓氣流被吹孔的半圓形銳邊自然劈開,引起管壁振動而產生一定頻率的樂音(注意不是將氣流完全灌入管中)。緩慢地調整下頜和唇以及吹孔的位置、角度,直到發出的音高接近於B或#C的聲音。
學習者不能確定自己呼出的氣流的方向和質量時,可暫時將吹孔移開,在保持口型的狀態下平穩呼氣,同時用手掌在下巴前方探測,應感覺到氣流是向正前下方與水平約呈25度角的方向運動,並且通過調整使氣流集中為一細束,在手掌上感覺到的氣流的寬度應在1~2cm左右。
學習者在發出聲音後應繼續練習,以保證較長時間(不少於8秒)聲音的飽滿結實,但不須很強。當感到聲音變虛時應立刻停止發音,進行換氣,不要勉強堅持。
最理想的音色應帶有輕微的氣流的聲音,好象劈竹子時所產生的「沙沙」聲,而不應追求光滑而沒有質感的音色。
四、呼吸
上述的發音練習要達到要求必須在正確的呼吸方法為基礎。如果已經有學習其它管樂器基礎的朋友可參考已學樂器的呼吸法,在原則上洞簫吹奏的呼吸法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對於大多數管樂器來說以胸腹式呼吸為主、配合運用腹式呼吸都是最好的選擇,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利用肺容量以及更輕松地控制氣息。
面對於沒有管樂器吹奏基礎的初學者來說,則建議先從掌握單純的腹式呼吸開始,待到能夠熟練地運用腹式呼吸之後再學習胸腹式呼吸,這樣就容易多了。
腹式呼吸的要領是,吸氣時迅速擴張下腹部及腰部兩側肌肉(即俗話說的「氣沉丹田」),學生可藉助於深吸氣嗅花香的方法來體會體內的感覺,而在吹奏呼氣時則保持住下腹部及腰肌的擴張狀態,氣流不是被強行擠壓出來的,而是藉助於肺腔的彈性緩慢地泄漏出來的。學習者必須建立這樣的概念並且永遠記住:能使樂器最充分地振動以發出最佳音色時,通過口風的氣流其實並非很強,從氣流口徑到流速都應是恰到好處的,一旦超過這個分寸就將適得其反地破壞樂器的最佳振動並且產生不必要的雜音。因此吹奏者應學會有控制地、最大限度地節省呼出的氣息。在前蘇聯的吉科夫的專著《管樂器吹奏呼吸法》中就有「在呼氣時盡可能地把胸廓保持在抬起(吸氣的)狀態」的觀點,這就好比扶著自行車下坡時,你的實際動作是在住回拉住你的自行車,而不是往前推它。同樣道理,在管樂器吹奏過程中各部分參與呼吸的肌肉的實際動作是在阻止肺腔的迅速收縮,以控制呼出氣流的大小,延長呼氣的時間。
學習者通過1至2個月的練習較好地掌握了腹式呼吸的要領之後,就可以學習使用胸腹式綜合呼吸了。胸腹式呼吸與腹式呼吸的區別就在於吸氣時除了擴張下腹部以外,同時也要擴張上腹部以及胸腔的下半部分(切切不可聳肩,聳肩則會破壞下腹部的擴張);而呼氣時的要領則與腹式呼吸基本一致。
作業:
不按音孔吹長音練習,要求聲音實在、平穩,爭取一口氣吹奏8秒以上,但不可將肺中空氣全部呼出,應及時換氣
⑻ 簫的吹法初學者
持簫姿勢原則順人體自然,雙手持簫按孔一般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南管古老方式剛好相反,何者在上獨自練簫無妨,對將學八孔簫或兼吹笛則有關,樂團中習慣相同會方便些。
因為八孔簫的最下孔是開在稍側面,換手就需重開孔,吹笛是橫吹,就有左右問題。按孔手指以最輕松能蓋滿音孔為原則,下方的手最好稍稍斜度向上,根據最下孔以指臉蓋孔,依序上來越高手指更接近指中蓋孔,將有助於按孔的靈活度。也有助於大型簫的吹奏。
為維持換氣的順暢,身體要維持挺直腰桿,不管是坐姿或立姿或慢步間吹奏,維持直立的腰身,以利呼吸換氣自然平順,若是坐姿時切忌躺住椅背及蹺腳,必須坐於前方椅子三分之一處,以利身體自然垂直,不必過度緊綳,輕松直立便是。
雙肩也必須放鬆,隨樂曲而姿體語言而無妨,切莫高聳雙肩,增加身體無謂的負荷。雙臂隨著按簫的手指而自然垂於兩方,簫與身體成約45度角,若南管則略仰於45度,南管簫有鳳簫之名,吹簫者雙臂象其鳳翼。
(8)簫從哪裡吹擴展閱讀
據傳為上古先民為教化蒼生,模擬鳳凰翅管臨風發聲而做。最早是若干竹管並排粘在一起 ,每管一音,稱「排簫」,現仍有傳世。後來又出現了單管開孔順吹的「洞簫」,也就是現在常見的樣子。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
我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從其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唐宋時由簫演變出另一種樂器,叫「尺八」,流傳至今。
簫音色淳厚、柔和、幽靜,嗚咽婉轉,如泣如訴,歷來為文人雅士所鍾愛。簫不但能獨奏,而且可以與其他樂器合奏,共同塑造音樂形象。最典型的是它和古琴的合奏,格調高雅,起到了很好的相互潤飾作用。
⑼ 簫怎麼吹口型應該是什麼樣的
分析如下:
吹洞簫的口型,形象概括,就是念「嗚」字時候的口型,同時口腔里的感覺像含著半口水,注意狀態的自然,不要刻意想舌頭或者嘴唇。
標准口型有些像微笑,抿著,把氣流收成一束,緩緩均勻地從口中吹出。一般沒基礎的要把每個音階 ,吹響吹好至少得練個把月吧。簫的發音有些難度,掌握不好口型都吹不響的。簫的用氣比笛子難。中間的介面是用來調節音高的,也有方便攜帶的作用。FG兩調都比較常用,F調低沉一些。
(9)簫從哪裡吹擴展閱讀:
吹奏樂器
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
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
由於發音原理不同,所以樂器的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彩,個性極強。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
典型樂器: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 、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