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是哪裡
⑴ 中國古代四大流放地是在哪裡
這些流放地的所在地就是,房縣,海南島,豐州 ,伊犁,這4個地方在我國古代是非常受歡迎的,因為經常會有罪犯被流放到這些地方。
⑵ 房縣的位置 經度和緯度是多少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於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地跨東經110°02′—111°15′,北緯31°34′—32°31′。北與十堰城區、鄖縣、丹江口市接壤,東界保康、谷城,南鄰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毗鄰。
⑶ 古來「流放」之地環境皆惡劣,為何偏偏房陵(今房縣)很宜居
「流放」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歷了數千年,是一種古老的刑罰,到清朝末期才被廢除。上古時期,流放被稱之為「放」、「逐」、「遷」、「謫」,因為當時國家皆以部落形式存在,范圍較小,故而「流放」只是作為懲戒手段,且用得不多。
後來,隨著國家的形成,「流放」作為刑罰手段被寫進歷朝歷代的法律體系,稱呼雖不盡相同,但實質沒變,故,「流放」又叫「遷徙」、「徒放」、「發配」、「流刑」等。這時候的「流放」,是僅次於死刑的刑罰,其殘酷性可見一斑。
二是房陵是皇朝德化教育之地。房陵自古有「忠孝名邦」的美譽,清朝同治版《房縣志·卷五》記載:「房號『忠孝名邦』,蓋西有黃香祠,東有尹公墓也。」被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譽為「中華詩祖」的《詩經》編纂者、西周政治家、軍事家、大詩人的尹吉甫死後葬房陵以東。《詩經》是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篇,同時也是皇朝思想道德建設的「文化教本」,其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人合一」、「 和諧社會」等語源深刻反映了道和德的思想性,被世人崇敬。當政者將流放者發於此,讓他們接受德育教化,是為了更好的加強政治統治。
⑷ 房縣是湖北的哪個位置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東連保康、谷城縣, 南臨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毗鄰。房縣古稱「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木耳之鄉」、 「黃酒之鄉」。
⑸ 房縣大河村屬哪個鄉鎮管轄距縣城有多遠坐車的路線怎麼定步行又怎麼去
大河村隸屬於房縣、緊挨四樹村、軍家村、鍾岩村,空氣清新,物產豐富,依山傍水
主要農產品:透明包菜、香菇、洋薊、芒果、青豆、黃瓜、四季豆、大芋頭
村內資源:鉻鐵礦、鐵釩土
企事業單位:馬蹄中心小學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東連保康、谷城縣,東北交丹江口市, 南臨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毗鄰。房縣古稱「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木耳之鄉」、 「黃酒之鄉」。截至2012年,房縣下轄12個鎮、7個鄉、1個國營林場、國土總面積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萬人,國家級貧困縣。
⑹ 房縣是湖北那個地區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東連保康、谷城縣,東北交丹江口市, 南臨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毗鄰。房縣古稱「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木耳之鄉」、 「黃酒之鄉」。截至2012年,房縣下轄12個鎮、7個鄉、1個國營林場、國土總面積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萬人,國家級貧困縣。
⑺ 房縣的文化
房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文化資源品味高,有上古神農氏炎帝嘗百草之地,武王伐紂時闡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陽洞,有西周詩經的採集者,編著者,被譽為文武吉甫,萬邦為憲的尹吉甫家廟,創世史詩,非物質文化遺產黑暗傳有很大可能發源於房,因為《黑暗傳》搜集整理者胡崇峻甫他是在神農架和保康地區收集整理的,但是房縣也還流傳黑暗傳裡面的內容,房縣打待屍裡面都有黑暗傳當中的內容。再者,神農架、保康兩地在古代都是房縣的縣域。
神農架1970年由房縣劃出,保康明清時期由房縣劃出。神農架在房縣南部,保康在房縣東南。所以黑暗傳有很大可能發源於房。唐中宗流放房縣帶來的宮廷文化,如房縣的敬酒文化,吃飯擺菜的方式,說話等等紅白喜事更能看出,和十堰地區和襄陽地區有所不同。還有漢代的黃香,在小西關有黃孝子祠遺址,碑文尚在,明代御賜忠孝名邦掛在當時城東門,忠說的是尹吉甫,孝說的是黃香。關於黃香到底是哪裡人,死後葬在哪裡?有房縣和安陸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生於房,葬於房。一種說法是生於安,葬於安。太平寰宇記這本書兩存其說。但是房縣碑文記載黃香生於房,在安陸當官,死後葬於房,安陸只是他的衣冠冢。
地區方言
屬於西南官話鄂北片(房縣話),調值上接近中原官話。(兒話音較多且聲調向後仰)
房陵文化圈
「房陵文化圈」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顯著特點:蘊藏量大,形式多樣,積淀深厚,層次分明,特色鮮明,傳承自覺。
⑻ 知道房縣在哪裡不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於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地跨東徑110°02′—111°15′,北緯31°34′—32°31′。北與十堰城區、鄖縣、丹江口市接壤,東界保康、谷城,南鄰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毗鄰。縣城距省會武漢市582公里,距十堰市102公里。縣境東西長300公里,南北寬131公里,總面積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版圖大縣,素有「千里房縣」之稱。209國道、305省道呈十字形貫穿全縣,交匯於縣城。據江漢之要隘,扼川陝之咽喉,為秦楚邊緣陸運之樞紐,豫鄂商品流通之載體。 房縣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中為河谷平壩。境內平壩、丘陵佔17.1%,二高山佔44.4%,高山區佔38.5%。以青峰斷裂帶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山脈走向一般是東西、東北或東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間,山背開闊,山頂垣狀,其間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麥、木耳的主產區;中部以縣城周圍的馬欄河谷為中心,形成一條狹長的斷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縣的糧倉,又是果木林園發展的重要基地;南部為山區,山勢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雜糧及用材林主要產區。全縣最高海拔為西南部上龕關家埡,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內海拔高低差為2306米。
⑼ 十堰房縣向氏發源於哪裡
一: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東連保康、谷城縣,東北交丹江口市, 南臨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毗鄰。房縣古稱「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木耳之鄉」、 「黃酒之鄉」。截至2012年,房縣下轄12個鎮、7個鄉、1個國營林場、國土總面積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萬人,國家級貧困縣。
二:向氏起源: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西周時期有個向國,為小諸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在追封先帝後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在向地(今山東莒縣南部),建有向國,國君稱向伯。
另外,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更明確地記載:「炎帝苗胄,四岳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裔生尚,為文王師,克殷而封之齊,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申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故詩雲:『亹亹申伯,王薦之事,於邑於序,南國為式。』宛西三十里有呂城。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閑,晉惠公徙置陸渾。州、薄、甘、戲、露、怡,及齊之國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強氏、東郭氏、雍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賀氏、盧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國被強大的鄰國莒國所吞並,亡國時間在史籍《春秋·隱公二年》中有記載:「莒人入向。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向國滅亡之後,向伯的王族後代子孫以及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⑽ 唐朝時房陵在哪裡
即今湖北房縣,隋置房州,改曰房陵郡,治竹山,即今湖北竹山縣,尋廢,唐復置房州,改曰房陵郡,尋復曰房州,宋曰房州房陵郡,治房陵,明省房陵入州,改州為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