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豆花是哪裡的

豆花是哪裡的

發布時間: 2022-05-18 08:52:52

哪裡豆花好吃

富順豆花,富順因豆花而聞名,「豆花之鄉」。
富順豆花是一種嫩豆花(或稱水豆花、灰饃兒),她與運用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富順豆花蘸水和大米飯配合食用,因其鮮嫩可口而流傳廣、影響大,在中國餐飲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富順豆花的配方、製作,自有其歷史淵源和獨特之處,米飯、豆花、蘸水三位一體,密不可分。
富順豆花兒,以其「滾、嫩、綿、白」適中,蘸水「辣、麻、香、鮮、甜」俱備聞名全川。「滾」,就是熱而不燙嘴;「嫩」,就是細嫩又不至於筷子夾不起來;「綿」,就是有韌性又無木質感;「白」,乃色澤潔白如雪。富順豆花特別講究蘸水,富順豆花蘸水,不但具有川味辣、麻、香、鮮、甜特點,而且更醇,且有回味。
富順豆花具有潔白如雪、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清香宜人的特點。其窖水(即吃豆花時碗里浸泡豆花的水)爽口回甜,具有清熱化痰、醒酒去膩的功效。

② 豆花是哪裡的小吃

所謂豆花就是豆腐腦,全國各地都有,只是有的地方是甜的,有的地方是鹹的,還有原味的,各有風味!

③ 豆腐腦起源於什麼地方

豆腐腦起源於安徽八公山。

相傳,劉安不務政事,野心很大,不滿足只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王,總想謀求一個更顯赫的實職,還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急於尋求靈丹妙葯。

於是,他召集術士門客於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爐火,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鹵來煉丹,結果「煉」得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葯,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

此物迅速傳開,風行於世,有詩為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自此豆腐腦成為漢民族一道著名的傳統小吃。


(3)豆花是哪裡的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豆腐腦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

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鐵的含量;豆腐不含膽固醇,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症及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葯膳佳餚。

也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治骨質疏鬆症有良好的作用。還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豆腐腦



④ 豆腐花是哪裡的特產

豆腐花應該是河南的特產,因為我記的小時候喝過豆腐花,是帶包裝的,里邊是一小袋一小袋的

⑤ 豆腐花是哪裡了風族小吃

豆腐花是無錫傳統小吃。它將豆腐花製作在大口壇內,邊賣邊烤,既嫩又熱。食時,加上熟醬油、蔥花、紫菜、蝦皮、榨菜末、白糖、麻油等調味品,成為無錫老少皆喜歡的風味小吃

⑥ 重慶墊江小吃石磨豆花怎麼做好吃在哪裡

墊江石磨豆花是四川及重慶常見的漢族小吃。是嫩豆花的一種吃法,它與運用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豆花蘸水和大米飯配合食用,因其鮮嫩可口而流傳廣、影響大,在中國餐飲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墊江石磨豆花的配方、製作,自有其歷史淵源和獨特之處,米飯、豆花、蘸水三位一體,密不可分。墊江石磨豆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在嶺南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咸辛味,使用鹽鹵凝固,南方則多使用石膏。

豆花的製作

特點:全手工製作、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清香悠長。窖水清熱祛毒、醒酒解膩、回甜止渴。

方法:選出優質大豆若干用水浸泡。剛好泡透即可。將泡好的大豆和適量清水加入石磨中推細。把推好的漿放入鍋里燒開,舀入事先准備好的布口袋內去渣,把豆漿濾在瓦缸里。若是冬天就要馬上下膽水(鹽鹵),夏天則要等一會兒再下膽水。

點豆花時,鹽鹵裝在一個有小缺口的碗里,往下滴鹽鹵,右手持長柄飯勺不停地從鹽鹵滴下處往外刨,一直刨到壚缸里起魚籽眼為止。然後,將豆漿從瓦缸舀到鐵鍋內,經微火一煮,豆花沉到鍋底,窖水浮到鍋面,即將一半圓形的楠竹片放到鍋底豆花與鐵鍋之間,抓住篾片的兩頭來回移動。窖水通到鍋底,豆花不生鍋也就燒不糊。

豆花蘸水的製作

特點:香、辣、鮮、醇、色澤油亮透明,外形美觀大方。方法:選上乘辣椒、豆油、豆瓣、菜油若干。

調制富順豆花蘸水要用糍粑海椒。將海椒用熱水浸泡,手掐感覺脆為止,撈起後用菜板壓,去掉水份裝到缸缽內,先按比例將花椒、大料、八角等香料放到石碓窩里舂爛,再把海椒倒下去按比例放食鹽一起舂,越細越好,將用菜油酥過的豆瓣和芝麻倒下去合著舂,舂茸象糍粑一樣後舀起來備用。

豆油在富順豆花兒蘸水中是重要角色。把若干豆油裝於大壚缸內,將適量丁香、廣香、肉桂、胡椒、花椒、大料、砂仁、紫草、甘松、甘草等用紗布包著放入其中,泡四至五天,再把豆油放到鍋里煎,燒開即可。最後,把豆油舀到小瓦缸里兌上味精、胡椒和其它香料粉。打蘸水時,碟子擺好,先舀豆油,後放糍粑海椒,再淋熟油。

豆花的吃法也有講究:先將豆花拈到湯匙或飯碗里,再用筷子夾一點蘸水塗抹於豆花上,然後將豆花摻和著米飯吞下,然後再喝一口窖水。如此則能消魂盪魄,回味悠長。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望採納哦。

⑦ 豆花之鄉是哪裡

富順豆花享譽全國,香辣醬堪稱四川一絕,被譽為「中國豆花之鄉」。

⑧ 豆花飯出自於哪裡

源於重慶的南川 豆花作為一種特有的傳統佳餚,由來已久。據專家考證,南川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南川設館教學時,就偏好南川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跡。 關於南川豆花的來歷,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神話傳說。在很多年以前,金佛山下住著一農夫,農夫生性善良本分,而又勤勞朴實。眼看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姑娘,家中老母急得生了病,四處託人說媒,但人家都嫌他家太貧窮。一天,農夫收工回家途中,忽聽山上傳來一女子急切的呼救聲。農夫急忙操起鋤頭趕了上去,見一年輕女子腳被毒蛇咬傷,昏厥在地。農夫毫不遲疑地對著傷口猛吸,把蛇毒吸出後,又扯了些草葯敷上並包紮好。女子醒來後,見一健壯魁梧的年輕農夫救了自己,甚是感激,並心生愛慕。農夫將女子送至她家,才知道該女子乃是當地一大財主家的千金。該女子臨別時,送了一方絲巾給農夫,並示意農夫一定要前來說媒迎親。農夫高興地回家把消息告訴了老母親,老母親急忙張羅著聘禮並託人到財主家說媒。財主家見農夫家徒四壁,死活不肯答應,但礙於農夫是女兒的救命恩人,便開出了一個十分刁難的條件:除非農夫能讓收回家的黃豆開花變成金。 這么刁的條件沒有讓農夫退縮。農夫開年後遍種黃豆,並千萬次地嘗試著讓黃豆開花的辦法。三年過去了,農夫始終不得其法,眼看著日漸老去的老母親,農夫徹夜難眠。神思恍惚間,正在金佛山古佛洞修道的徐庶老道飄然而至,對農夫面授機宜,然後絕塵而去。農夫醒來後,嘗試著按照夢中所授方法,買來了膽巴等物,將黃豆磨碎後按程序兌制,果然黃豆變成了雪白的豆花。農夫高興萬分,立即叫來了眾鄰居品嘗,大家對如此美味的豆花贊不絕口,紛紛掏錢定做。一時間,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相互邀約前來吃豆花,財源滾滾而來。 農夫黃豆開花變成金的消息成了事實,財主也不敢抵賴,不得不答應將女兒許配給了農夫。農夫和女子結婚後,對神仙的相助感激不盡,雙雙下山開了一家豆花館,並免費教大家做豆花,於是豆花便成為了家家戶戶招待親朋好友的必備佳餚。至今南川農家都還保留著招待貴客磨豆花的習慣。

⑨ 海參豆花是哪裡的菜

您好
海參本身屬於山東的特產,海參豆花是魯菜系,是山東比較常見的美食。海參吃起來非常香軟,豆花潔白,魚丁鮮滑營養,入口鮮香十足。做好的海參豆花顏色非常漂亮,瞬時間讓人充滿食慾,是難得一道海鮮素菜,吃起來非常可口。
二、海參豆花有什麼營養
1.海參豆花製作的主要食材就是海參,海參的營養非常豐富,裡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在生活中適當的吃一些不僅能提高免疫力,而且還能調節脂質代謝,對三高有好處。
2.吃海參豆花對美容也有好處,尤其對女性來說更有美容養顏的效果。因為海參豆花中不僅含有膠原蛋白而且還有牛磺酸,適當的食用能夠起到美容的作用。
3.製作海參豆花的輔料很多,不僅含有海參,還含有豆腐以及魚丁等等,不僅吃起來口感豐富,而且還能補脾以及補血,具有很高的營養。另外,對提高記憶力也有好處。
三、製作海參豆花的竅門
海參豆花製作的方法並不是很繁瑣,主要是將熱豆腐以及海參等食材炒制而成的。在製作海參豆花的時候要注意海參的挑選以及泡發的方法,這樣才能製作出美味的海參豆花。另外海參不能與葡萄以及柿子等水果一起同吃。
海參豆花是魯菜中的一道名菜,不僅賣相非常好,而且吃起來也相當美味,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了。海參豆花不僅吃起來美味,而且吃海參豆花的好處也非常多,喜歡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另外在製作海參豆花的時候要注意食材的營養搭配,這樣才能吃的美美的。那麼,這么一道好吃的海參豆花,是你喜歡的菜嗎?

⑩ 豆花還有哪些歷史傳說故事、

豆花的由來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⒈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葯,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⒉劉安由洪水後、在濕咸地中泡軟的黃豆,制出豆腐。
⒊劉安為卧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者有二:
⒈「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
⒉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地方風味
四川豆花
豆花是四川鄉下一道常見的家常美味菜餚。
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也有的地方是先將干豆子磨成粉,再加水兌成漿的,那樣節省時間,但出漿率要少得多。
磨好的漿汁用紗布把豆渣濾出(加熱再濾,出漿率更高。),濾好的漿汁入鍋煮沸,就是我們常在早上飲用的豆漿。
豆漿煮沸後,稍涼,加入一定濃度的鹵水或石膏水,迅速攪勻,見漿汁有絮狀物生成時即用一板狀物如籠屜隔,薄木板,竹篩等壓榨,將所有生成的絮狀物壓成一整塊。數分鍾後,鍋內豆漿即凝結分層,上層為清澈微黃的液體,下層為潔白的塊狀凝結物。此凝結物較為鬆散,內部多孔洞,用筷子夾時易斷裂,這就是豆花。食時佐以農家自製的特色辣醬,開胃爽口,今人食指大動。
將豆花用紗布包好,上壓重物,榨出其中多餘的水分,使之更加密實成型,拿取時不易碎裂,就成了豆腐了。
以前四川鄉下,客人忽至,無暇准備,就常點制豆花以待客。食畢,一鍋豆花往往沒有吃完,於是就將等剩餘的壓製成豆腐,下頓再做成其它菜餚食用。
豆花不是豆腐腦。
其實豆腐腦、豆花和豆腐,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在用「凝固劑」點的功夫上的差別。
點嫩一點就是豆腐腦。
點老一點就是豆花。
豆花壓去多餘的水就是成塊的豆腐。
但是豆腐腦一壓就一塌糊塗。
【補充】
豆花可以用筷子挑起蘸佐料,豆腐腦就談不上。
北京市有的地方賣豆花,糊里糊塗的一碗再加佐料,是和豆腐腦沒有多大差別。
豆花是傳統食品,點豆花傳統的仍然是鹵水或石膏,內脂點豆腐是現代才有的東西,和豆花的概念無關。
製作豆腐時,壓制之前,就是豆花。
廣式豆花
豆花在廣東叫豆腐花,亦為典型的廣式食品,粵地各處均可見。豆花為惠州人特別喜好,一些名人喜食豆花已被傳為佳話。尤其大熱天里,惠州人視作解暑消渴之物,惠州民諺謂「冬麻糊,熱豆花」即是。 惠州制豆花講究水質,故舊時多挑黃塘井水或西湖水。有些橋東的檔主,也是不畏路遙專程往挑,至近年西湖水污染才作罷。
惠州傳統豆花也是風味獨特,尤有特色的是「蛇廉(伸出)唎(舌頭)」,即是豆花質地好,將之放置碗中,高出碗邊少許時,豆花在碗邊一伸一吐,欲掉不掉,尤如蛇在吐伸舌頭,故名。近現代,麻源記、炳丁記、年記均是名噪一時的豆花店。
我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里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製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豆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豆製品,歷來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並且演變出了多種食法和不同品種,在四川以南,就有揚名全川的富順豆花。
富順豆花
關於富順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遠久的歷史和一個有趣的傳說:
三國時期,由於當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有一口「鹽量最多」的富順鹽井,加上適宜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豆腐流傳到了富順後備受歡迎。此後,由於發達的產鹽業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富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成了自貢市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氣異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顯著上升。
發展到民國時期,一天,一位來富順販鹽的商人來到當地有名的朱氏餐館,由於實在沒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廚房催廚子快點把自己點的炒豆腐端上桌來,當他看見那還沒成型的豆腐正熱氣騰騰地在鍋內慢悠悠煮著的時候,由於實在沒時間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館的店主將此「嫩豆腐」賣給他。沒有充分凝固,當然就不能煎炒,於是,老先生就吩咐廚子備辣椒水讓這位客人蘸著下飯。可是不僅沒感到難吃,相反,他還覺得這樣吃起來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啟發,在此基礎上反復研究豆花的鮮嫩程度,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適合配豆花的米飯。後來,便有了讓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的「富順豆花」,並成為川菜里的一個經典招牌菜。

熱點內容
2013年山東高考語文答案 發布:2025-09-10 10:31:55 瀏覽:502
南寧市哪裡的 發布:2025-09-10 09:51:13 瀏覽:821
對日漢語教學 發布:2025-09-10 09:21:35 瀏覽:976
新沂教師面試 發布:2025-09-10 08:18:38 瀏覽:326
美術字秋 發布:2025-09-10 07:54:28 瀏覽:957
濟南天普教育 發布:2025-09-10 06:07:11 瀏覽:824
找老師相聲 發布:2025-09-10 05:05:20 瀏覽:675
肉色絲襪教師 發布:2025-09-10 04:21:16 瀏覽:581
教師個人教學特點 發布:2025-09-10 03:05:50 瀏覽:338
世界和平英語 發布:2025-09-10 02:10:53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