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螞蟻庄園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螞蟻庄園

發布時間: 2022-05-22 02:53:42

『壹』 請問一下大家,胡同,這個詞是哪個民族發明的如果誰知道,可以告訴我一下嗎謝謝了。

北京的「胡同」這詞兒,是元代生活在市井中的北京人根據蒙古語諧音創造而來。而街巷之「胡同」實景,是蒙古人建元朝後,隨著在北京建都而被建出來的。「胡同」諧音自蒙古語哪個詞?學術界沒有定論,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胡同」諧音自蒙古語「衖(xiàng)通」,即「水井」。

古代老百姓喝水可沒有自來水,需要打井。通常一個聚集的居住區就會有一口井。元朝按照《周禮》建立「狀如棋盤」的大都。元代《析津志》記載了老北京的街巷情形:

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

上述「二十九衖通」就是指「水井」。建元大都(即北京城)時,設計和規劃院落、街坊,都會考慮「井」的位置,所以有說法是「因井而成巷」,早期往往水井的名字,就代表那條街巷的名字。

另一種說法是:「胡同」諧音自蒙古語「浩特」,即「城鎮」。

我們現在熟知的一些地名:呼和浩特、烏蘭浩特、錫林浩特、二連浩特……它們都帶有「浩特」二字,這是來自蒙古語,原意為水草旁的聚集地、定居點。在古代,「浩特」是經常搬遷的,到了近代才有了「固定的城堡」之意,也就是代表「城鎮」的意思。

到元代蒙古人在北京建都,就按照習慣,把定居點稱為「浩特」。由於北京市蒙漢混居,進而在口口相傳中,出現了多種說法:「火弄」、「弄通」、「弄堂」、「胡同」。

『貳』 胡同一詞是怎麼來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叄』 胡同這個詞來源於哪個民族

01 蒙古族

元代蒙古人把“街巷”成為“胡同”,故“胡同”這個詞來源於蒙古族。

胡同是蒙古語gum的音譯詞,這是元代蒙古人對街巷的稱呼,而元朝的都城也是現在的北京,這也成了只有北方街巷的通稱。

胡同也叫“里弄(long)”“巷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胡同分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個開口,末端深入居民區,並且在其內部中斷;而後者則溝通兩條或者更多的主幹街道。胡同,是北京,蘇州的一大特色。但蘇州稱為“巷弄”。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一直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

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學術界對“胡同”一詞含義和來源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1、水井:在蒙古語、突厥語、滿語中,水井一詞的發音與胡同非常接近,在歷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街道的代稱,由此產生了胡同一詞。但是有相關學者不贊同此觀點。

2、元朝時遺留的名稱:蒙古語將城鎮稱為“浩特”,蒙古人建元朝後,按照自己的習慣,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後來“浩特”演化為“火弄”或“弄通”,進而演化成今日的“胡同”和“弄堂”。

3、胡人大同:認為胡同一詞是元朝時政治口號“胡人大統”的簡化版。

4、“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漁獵民族的自稱。同通“通”,簡單理解就是胡人的通道。

『肆』 "胡同"是怎麼來的

轉自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008ay/748840.htm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北京日益現代化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 「井」等於大街。

『伍』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來自蒙語。胡同,源於蒙古語 gum。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後即為北方街巷的通稱。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一直未變。

(5)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螞蟻庄園擴展閱讀

北京胡同

有人稱北京的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

來到北京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條,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個朝代,其中的大多數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胡同的走向多為正東正西,寬度一般不過九米。胡同兩旁的建築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種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對稱形式圍在一起的建築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個緊挨一個排列起來,它們之間的通道就是胡同。

胡同從外表上看模樣都差不多,但其內在特色卻各不相同,它們不僅是城市的脈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感情,它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胡同一般距離鬧市很近,但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可謂鬧中取靜。而且對於鄰里關系的融洽,胡同在其中發揮了有效的作用。

『陸』 胡同的由來

胡同
胡同的由來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北京日益現代化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

考其來源,最初的「胡同」這兩字的外面都包著個「行」字,指明聲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麼「胡同」之音又從何而來呢?漢語中此兩字的聲音全無講解呀!查查典籍,較早見到「胡同」的說法是在元曲雜劇,比如《張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磚塔胡同」的台詞,這說明「胡同」一詞產生在元代。所以《宛署雜記》考證道:「『胡同』本元人語,字中從『胡』從『同』,獸取胡人大同之意。」這說法不一定對,因為元人即蒙古人,不會稱自身為「胡人」,怎會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說法倒有些道理,今內蒙語的「浩特」變音寫成漢文「胡同」。蒙語「浩特」是城鎮之意,今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麼,蒙古人統治的元代,將蒙語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四、胡同與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聲,絳韻,古音胡貢反,本從共得聲,讀若『弄』,至後漢始讀今音,胡絳切。楚辭巷字作街。《詩經·鄭風·豐》:『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葉韻,讀弄音。弄出於楚辭,春秋楚國地方,即今兩湖、江蘇、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時,《南齊書》所載:『蕭鸞弒其君於西弄。』註:『弄,巷也。』西弄,即西巷,急讀為弄,緩讀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稱為胡同,上海人將『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近人程樹德說胡同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傳人中國,(見《國故談苑》卷二)實為誤解。」(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2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胡同景點介紹

什剎海

元朝初年,這片水域叫積水潭,它是大都漕運的終點,無數南來的船隊都在此靠岸。薩兆溈先生在《凈業覓蹤》說,那時兩岸「餅鋪飯館雲集,酒旗綿延數里」,「春雨清塵,桃李盛開,酒樓懸掛的酒旗,迎著東風招展。那青底紅字的酒旗,綿延達數里之遙」。可見,當時已是一片繁榮景象。

在明代,因湖邊有座什剎寺,這片水域隨之被稱作什剎海了。元代的漕河逐漸廢棄,積水潭日益內縮,慢慢形成彼此相連的三個小湖,往日船貨雲集的水陸碼頭,一變而成波光瀲灧的寧靜水鄉。當時的詩人李東陽在湖邊流連,興之所至,贊它為「城中第一佳水」。公安三袁也聯袂而來,在湖畔結社,飲酒,賞月,吟詩,留下一段佳話。

在清代,三個小湖分別被通俗地叫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前海、後海和西海。三海相連,南接北海、中海和南海,而中海和南海的東側,是紫禁城。不知是驕傲還是悲哀,紫禁城裡最後兩任皇帝,都出自後海東岸的醇親王府,大清帝國最後幾出慘烈的大戲,其實早在什剎海畔就拉開了序幕。

恭王府恭王府開放時間8:30-17:00,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號,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據說恭王府總面積為一百多畝。相當於中山公園,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過四合院組成,後為長160米的二層後罩樓。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漿砌築成的,非常堅固,山上置兩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過往缸中灌水的辦法來增加院中的濕度,過去整個假山上都長滿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為其母祝壽寫的「福」字碑,這是恭王府的「三絕」之一,碑石長7.9米,貫穿整修假山。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歷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估計全部財富約值白銀八億兩,相當於國庫十幾年的總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

胡同(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它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據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煙袋斜街"。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台階,門前豎一個木製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志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在煙袋斜街的東口路北有一家"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飯碗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這"雙盛泰"的大煙袋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中的頭號大煙袋了。

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煙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響,一直流傳到今天。

銀錠橋

銀錠橋位於西城區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景名為「銀錠觀山」。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仍以銀錠為名。

鼓樓

鼓樓位於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鍾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鍾」使全城有序可循。

1924年後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鍾擊鼓。

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築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於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各一座。北牆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共60級,然後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亦有9級,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

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築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築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台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佔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於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 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

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後,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 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當時,鍾、鼓二樓擊鼓撞鍾均以此為度,到了清代改用時辰香計時後,漏壺計時法方廢止。

麒麟碑,原在麒麟碑胡同,傳說是明代仇鸞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後因仇鸞勢敗,這塊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後。被移到鼓樓內。

1949年後,成為「東城區文化館」的館址,1984年對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北京胡同名字趣談 :
1、以形象標志來命名

因為好多胡同都是以一個較明顯的形象標志來命名的,這也表現出北京人的實在、直爽和風趣,象較寬的胡同,人們順嘴就叫成了「寬街」、窄的就叫「夾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窪的有「下窪子」、細長的叫「竹桿」、扁長的稱「扁擔」、一頭細一頭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還有以特殊標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樹胡同(今百順胡同)、鐵獅胡同等。此外,還有以當地特點或形狀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間,最顯眼、最突出的標志就要數城門、廟宇、牌樓、柵欄、水井、河流、橋梁廠,所以就出現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門內、外大街、前、後圓恩寺胡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大柵欄(老北京人讀成:大市臘)、水井胡同、三里河、銀錠橋胡同等胡同名稱。

3、樹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這些特別顯眼的標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許多胡同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後、中等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戶胡同、後泥窪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語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上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井兒胡同等。

6、吉祥話

有些胡同名稱還能表露出人們的美好願望,人們總樂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兒來給胡同起名。象帶有什麼「喜」啊、「福」啊、「壽」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慶胡同、喜鵲胡同、福順胡同、福盛胡同、壽長胡同、壽逾百胡同等等。還有帶著「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還有富於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稱,如百花深處、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讀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機構命名的胡同

如祿米倉、惜薪司、西什庫、按院胡同、府學胡同、貢院胡同、兵馬司等,以皇親國戚、達官貴族的官銜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監鄭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吳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場貿易命名的胡同

如鮮魚口、騾馬市、缸瓦市、羊市、豬市、米市、煤市、珠寶市……

9、以寺廟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寶禪寺街、護國寺街、正覺寺胡同、觀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業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鍋劉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紙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騸馬張胡同(今栓馬胡同)、孟端胡同、劉漢胡同(今劉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與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講究,是我們研究明清社會的參考資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後,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鄭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後來錯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條。

明初大將軍徐達長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長女嫁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時,徐達第四子增壽為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殺掉。朱棣進南京後撫屍痛哭,他即位後就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封定國公,定國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於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鄭和故居所在地。鄭和人稱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後來訛稱為三不老胡同。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紅星胡同,是吳良大人胡同的誤稱。吳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將。

明朝中葉以後商業經濟發達起來,當時有些個體勞動者也以他們出色的勞動為他們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們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
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鑄鍋胡同,後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胡同。

北城有個豆腐陳胡同,後來訛稱豆腐池胡同。明朝還有個特點,當時製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動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紙馬胡同、何紙馬胡同,今天都已訛稱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來命名。也有不少胡同雖沒以人名來命名,但其中卻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譚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孫中山先生到過的中山會館、小楊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條有程硯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類胡同名稱雖不是直接以人名來命名的,但也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象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顯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這就說明胡同的名稱絕不僅僅只有實用的指代作用,還具有美學功能和人文傾向。

『柒』 "胡同''這個詞是從哪個朝代有的

當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胡同的廢墟上拔地而起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因為提出了新觀點,所以今天讓我們再把舊話重新說說。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胡同名字,大多源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老字型大小人說:"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意思是說多得數不清。胡同浩繁以千計,若問到底北 京有多少胡同,我看,最好的回答也是這個。
北京的胡同形成於元朝,明、清以後又不斷發展,所以具數目也不一樣。就元朝來講,從《析津志輯佚》中記載:"三 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也就是說共有街巷胡同四百十三 條,其中二十九條直接稱為胡同,而那三百八十四條火巷,其 實也是廣義上的胡同。
明朝北京城胡同又有變化,據明朝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 巷胡同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一千一百七 十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四百五十九條。
清朝北京的胡同比明朝又有所發展。據清朝朱一新在《京 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提到當時北京街巷胡同名字可以推出,清 朝大約已有街巷胡同二千零七十七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 有九百七十八條之多。
到解放前的1944年北京有多少胡同呢? 據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書中所記,當時北京共有三千三百條胡同。
解放後城市的胡同隨著人的增加又在增加,據1982年中國展望出版社出版《古今北京》一書說:"至今,北京城區的胡同 約有四千五百五十多條。" 1986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實用北京街巷指南》一書所記,四個城區有胡同三千六百六十五條。1990年張清常寫《再說胡同》一文時統計,1980年北京街巷胡同總數為六千零二十九條,其中胡同為一千三百二十條。
北京胡同有多少?這么簡單的問題,答案有多少,我也不敢說誰統計不對,因為各個所根據的資料不一樣,反映的數字也不一樣,所以答案就會不同了。
你說哪個對?我看都對。北京現在變化更大,胡同在一天天減少,有的建了居民小區,有的建了許多新路,有的胡同夷為平地,蓋起了商廈和辦公大樓, 我想許多胡同已有三匹百年歷史了,要保護北京的古都風貌,就應該保護北京的胡同,但願它不至於在我們這一代從此絕滅!
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北京城區比解放初擴大三倍多。新建各類房屋面積,相當於建了10個舊北京城。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多成棋盤式格局。

『捌』 「胡同」是什麼意思怎麼由來的

來北京旅遊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因為北京的胡同不集中,一般也不通車,游覽起來比較累,本站選擇了一些胡同的照片,以供了解胡同的一般情況。

「錢市胡同」是北京最窄的胡同(左圖和下圖),位於前門外珠寶市大街。過去這條胡同里都是錢庄,所以叫錢市胡同。胡同中最窄的地方只有80公分寬,兩個人相遇時只有側著身子才能過去。胡同長約三四十米。

老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胡同的廢墟上拔地而起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因為提出了新觀點,所以今天再把舊話重說說。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玖』 "胡同"是怎麼來噠

胡同
胡同的由來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北京日益現代化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

考其來源,最初的「胡同」這兩字的外面都包著個「行」字,指明聲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麼「胡同」之音又從何而來呢?漢語中此兩字的聲音全無講解呀!查查典籍,較早見到「胡同」的說法是在元曲雜劇,比如《張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磚塔胡同」的台詞,這說明「胡同」一詞產生在元代。所以《宛署雜記》考證道:「『胡同』本元人語,字中從『胡』從『同』,獸取胡人大同之意。」這說法不一定對,因為元人即蒙古人,不會稱自身為「胡人」,怎會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說法倒有些道理,今內蒙語的「浩特」變音寫成漢文「胡同」。蒙語「浩特」是城鎮之意,今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麼,蒙古人統治的元代,將蒙語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四、胡同與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聲,絳韻,古音胡貢反,本從共得聲,讀若『弄』,至後漢始讀今音,胡絳切。楚辭巷字作街。《詩經·鄭風·豐》:『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葉韻,讀弄音。弄出於楚辭,春秋楚國地方,即今兩湖、江蘇、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時,《南齊書》所載:『蕭鸞弒其君於西弄。』註:『弄,巷也。』西弄,即西巷,急讀為弄,緩讀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稱為胡同,上海人將『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近人程樹德說胡同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傳人中國,(見《國故談苑》卷二)實為誤解。」(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2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胡同景點介紹

什剎海

元朝初年,這片水域叫積水潭,它是大都漕運的終點,無數南來的船隊都在此靠岸。薩兆溈先生在《凈業覓蹤》說,那時兩岸「餅鋪飯館雲集,酒旗綿延數里」,「春雨清塵,桃李盛開,酒樓懸掛的酒旗,迎著東風招展。那青底紅字的酒旗,綿延達數里之遙」。可見,當時已是一片繁榮景象。

在明代,因湖邊有座什剎寺,這片水域隨之被稱作什剎海了。元代的漕河逐漸廢棄,積水潭日益內縮,慢慢形成彼此相連的三個小湖,往日船貨雲集的水陸碼頭,一變而成波光瀲灧的寧靜水鄉。當時的詩人李東陽在湖邊流連,興之所至,贊它為「城中第一佳水」。公安三袁也聯袂而來,在湖畔結社,飲酒,賞月,吟詩,留下一段佳話。

在清代,三個小湖分別被通俗地叫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前海、後海和西海。三海相連,南接北海、中海和南海,而中海和南海的東側,是紫禁城。不知是驕傲還是悲哀,紫禁城裡最後兩任皇帝,都出自後海東岸的醇親王府,大清帝國最後幾出慘烈的大戲,其實早在什剎海畔就拉開了序幕。

恭王府恭王府開放時間8:30-17:00,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號,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據說恭王府總面積為一百多畝。相當於中山公園,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過四合院組成,後為長160米的二層後罩樓。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漿砌築成的,非常堅固,山上置兩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過往缸中灌水的辦法來增加院中的濕度,過去整個假山上都長滿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為其母祝壽寫的「福」字碑,這是恭王府的「三絕」之一,碑石長7.9米,貫穿整修假山。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歷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估計全部財富約值白銀八億兩,相當於國庫十幾年的總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

胡同(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它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據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煙袋斜街"。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台階,門前豎一個木製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志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在煙袋斜街的東口路北有一家"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飯碗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這"雙盛泰"的大煙袋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中的頭號大煙袋了。

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煙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響,一直流傳到今天。

銀錠橋

銀錠橋位於西城區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景名為「銀錠觀山」。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仍以銀錠為名。

鼓樓

鼓樓位於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鍾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鍾」使全城有序可循。

1924年後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鍾擊鼓。

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築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於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各一座。北牆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共60級,然後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亦有9級,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

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築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築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台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佔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於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 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

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後,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 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當時,鍾、鼓二樓擊鼓撞鍾均以此為度,到了清代改用時辰香計時後,漏壺計時法方廢止。

麒麟碑,原在麒麟碑胡同,傳說是明代仇鸞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後因仇鸞勢敗,這塊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後。被移到鼓樓內。

1949年後,成為「東城區文化館」的館址,1984年對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北京胡同名字趣談 :
1、以形象標志來命名

因為好多胡同都是以一個較明顯的形象標志來命名的,這也表現出北京人的實在、直爽和風趣,象較寬的胡同,人們順嘴就叫成了「寬街」、窄的就叫「夾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窪的有「下窪子」、細長的叫「竹桿」、扁長的稱「扁擔」、一頭細一頭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還有以特殊標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樹胡同(今百順胡同)、鐵獅胡同等。此外,還有以當地特點或形狀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間,最顯眼、最突出的標志就要數城門、廟宇、牌樓、柵欄、水井、河流、橋梁廠,所以就出現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門內、外大街、前、後圓恩寺胡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大柵欄(老北京人讀成:大市臘)、水井胡同、三里河、銀錠橋胡同等胡同名稱。

3、樹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這些特別顯眼的標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許多胡同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後、中等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戶胡同、後泥窪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語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上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井兒胡同等。

6、吉祥話

有些胡同名稱還能表露出人們的美好願望,人們總樂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兒來給胡同起名。象帶有什麼「喜」啊、「福」啊、「壽」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慶胡同、喜鵲胡同、福順胡同、福盛胡同、壽長胡同、壽逾百胡同等等。還有帶著「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還有富於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稱,如百花深處、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讀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機構命名的胡同

如祿米倉、惜薪司、西什庫、按院胡同、府學胡同、貢院胡同、兵馬司等,以皇親國戚、達官貴族的官銜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監鄭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吳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場貿易命名的胡同

如鮮魚口、騾馬市、缸瓦市、羊市、豬市、米市、煤市、珠寶市……

9、以寺廟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寶禪寺街、護國寺街、正覺寺胡同、觀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業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鍋劉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紙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騸馬張胡同(今栓馬胡同)、孟端胡同、劉漢胡同(今劉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與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講究,是我們研究明清社會的參考資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後,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鄭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後來錯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條。

明初大將軍徐達長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長女嫁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時,徐達第四子增壽為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殺掉。朱棣進南京後撫屍痛哭,他即位後就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封定國公,定國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於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鄭和故居所在地。鄭和人稱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後來訛稱為三不老胡同。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紅星胡同,是吳良大人胡同的誤稱。吳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將。

明朝中葉以後商業經濟發達起來,當時有些個體勞動者也以他們出色的勞動為他們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們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
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鑄鍋胡同,後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胡同。

北城有個豆腐陳胡同,後來訛稱豆腐池胡同。明朝還有個特點,當時製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動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紙馬胡同、何紙馬胡同,今天都已訛稱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來命名。也有不少胡同雖沒以人名來命名,但其中卻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譚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孫中山先生到過的中山會館、小楊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條有程硯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類胡同名稱雖不是直接以人名來命名的,但也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象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顯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這就說明胡同的名稱絕不僅僅只有實用的指代作用,還具有美學功能和人文傾向。

『拾』 「胡同」這個詞起源於哪個朝代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於元朝。「胡同」一詞在蒙古語中是「小街巷」的意思。

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胡同分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個開口,末端深入居民區,並且在其內部中斷;而後者則溝通兩條或者更多的主幹街道。胡同,是北京,蘇州的一大特色。但蘇州稱為「巷弄」。

胡同,源於蒙古語gum。 元 人呼街巷為胡同,後即為北方街巷的通稱。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三折:「你孩兒到那 江
東,旱路里擺著馬軍,水路里擺著戰船,直殺一個血胡同。」 清 袁啟旭
《燕九竹枝詞》:「鞭梢亂點出胡同,道遇諸王一陣風。」《老殘游記》第六回:「我也是聽人家說的,府里南門大街西邊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兩個。」
葉聖陶 《線下·馬鈴瓜》:「從我家到貢院前,不過一里光景的路,是幾條冷落的胡同。」

熱點內容
班主任的愛與責任 發布:2025-09-07 16:27:18 瀏覽:36
女教師的 發布:2025-09-07 15:08:02 瀏覽:97
英語教師學期工作計劃 發布:2025-09-07 14:07:24 瀏覽:965
師德模範教師事跡簡介 發布:2025-09-07 12:42:43 瀏覽:144
市師德楷模事跡語文老師 發布:2025-09-07 12:27:03 瀏覽:5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試卷人教版 發布:2025-09-07 11:53:05 瀏覽:391
四的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9-07 11:10:04 瀏覽:646
野寨中學班主任名單 發布:2025-09-07 10:48:37 瀏覽:441
灌雲教師考編 發布:2025-09-07 10:48:33 瀏覽:566
小學班主任申報 發布:2025-09-07 10:41:41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