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怎麼
⑴ 篆書是怎麼寫
[是]字歷代名家碑帖的篆書寫法。
如圖所示:
⑵ 篆書怎麼寫,必須收藏
篆書怎麼寫,必須收藏
⑶ 篆體字怎麼查
查詢篆書目前只能用已知的漢字去查找篆書寫法,而不能憑據不認識的篆字來查它的讀音和字義。也就是說,現在沒有工具書能解決識別篆字的問題。識別只能憑經驗。據說有人在開發「圖片識別」軟體,現在還沒見到。
一、纂體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二、不認識的纂體字怎麼查
1、在網路中搜索「漢典」,打開漢典網(http://www.zdic.net/)
2、點擊漢典網中的「漢字拆分」
3、以「上爪下土」這個字為例,該字為上下結構,即為⿱,在搜索框中輸入「⿱爪土」,搜索即可
4、然後點擊這個字,就可以看到它的讀音和釋義。坕是塵在古代的寫法。
⑷ 篆體和篆書怎麼區分
篆書是漢字古文字階段的一個籠統的字體名稱。所謂篆書,最早本指秦代李斯等人釐定的規範字體,即小篆。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篆」下注雲:「李斯所作曰篆書,而謂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謂篆書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稱為篆書,之後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體為大篆,於是又相對稱李斯所作為小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上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而且說秦代選錄下級文書吏要「以八體試之」,可知大篆、小篆的名目秦代已然確立,於是「篆書」一詞就成了兩者的合稱。後代為了與大篆區分開來,也稱小篆為「秦篆」。如西漢末年的劉歆作《七略》,即稱小篆為「秦篆」。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李斯等所作《倉頡》等三篇,「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 書」是寫的意思。一般手寫稱「書」,如楷書、隸書、草書;印刷字體則稱「體」,如「宋體」、「仿宋體」等。「隸體」、「楷體」也有,因為隸、楷也常用作印刷字體。宋體字是因印刷而發展起來的(但其實是明代,而非宋代發展起來的),就沒聽說過有「宋書」的說法。篆書在印刷中比較難以實現,在古代雖用過一段時間,但比較成形的印刷術發明之後,通行的字體已經是隸、楷了,篆書主要是文人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在寫。古代好像沒見過通篇用篆字印刷的書。篆字在電腦上實現起來也比較困難。你的GF說沒有篆體,可能是因為現在一般電腦軟體沒配篆體。但其實篆體已經開發出來了。在http://font.knowsky.com/down/5624.html就能下載到「超世紀細印篆體繁」等篆體字體,在http://www.youmade.com/shufa/index.asp可以隨便輸入一些字,將其轉變為篆字。
也許是有過一個沒有篆體的時代,但隨著這些字體的開發成功,那個時代已成為過去了。
⑸ 「書」字的篆書怎麼寫
「書」字的篆書寫法:
基本釋義:
1.寫字;記錄;書寫:~法。大~特~。振筆直~。
2.字體:楷~。隸~。
3.裝訂成冊的著作:一本~。一部~。一套~。叢~。新~。古~。~店。
4.書信:家~。~札。
5.文件:證~。保證~。說明~。挑戰~。白皮~。
6.姓。
相關組詞
書寫 看書 草書 念書
書本 藏書 說書 書包
(5)篆書怎麼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的解釋及造句
一、書香
解釋:舊時指上輩有讀書人的(人家):~人家|~子弟|世代~。
造句:
1.他年紀狠輕就有許多著作問世,真可說是藍田生玉,不愧是書香世家。
2.在我家的藏書櫃中許許多多的書籍讓我陶醉,許許多多的知識把我渲染,每天都沉醉在書香之中該有多麼愜意!
二、書寫
解釋:寫:~標語|~工具。
造句:
1.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有著迥然不同的書寫方式。
2.如果說生命是一本書,那麼時間則是一支筆,書寫著人生。
三、板書
解釋:
(1)教師講課時在黑板上寫字。
(2)也指教師在黑板上寫的字。
造句:
1.同學們都抬起頭,目不轉晴的看著老師寫板書,專心致志,就像在品嘗一道美味佳餚。
2.我教書也不是三年五載了,怎樣寫板書還是知道一些,用不著你來指手畫腳。
四、法書
解釋:
(1)有高度藝術性的可以作為書法典範的字。
(2)敬辭,稱對方寫的字。
造句:
1.主要議題是傳統文法書中名詞可數性質的說明對於學習者的影響。
2.裘德收到文法書之後頭一兩月,對死了的語言捉弄他的卑鄙伎倆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但是,他這種情緒實際上並沒能維持多久。
五、尚書
解釋:古代官名。明清兩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長官。
造句:
1.我已經把這事查清楚了,寶大祥托的人是南京兵部尚書王瓊,王瓊陛下還記得吧?
2.此劇主要寫書生蔣世隆與尚書之女王瑞蘭在戰亂逃難中相遇,於患難中相慕相愛,私結百年之好。
⑹ 怎麼學習篆書
一、篆書入門。識篆和寫篆階段。- 先來談談識篆。篆書是古文字,是我們的祖先在漢代以前通用的文字。篆書可分為大篆與小篆。先秦古文字為大篆,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的篆書為小篆。識篆可從小篆開始。因為小篆的偏旁部首與我們現在通用文字的繁體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可以說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麼,百分之九十五的現行漢字都可以寫成小篆了。當然,還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記硬背的。
- 篆書在寫法上有兩個要點:一是筆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選擇一本篆書字帖來臨摹練習篆書的筆法與字法。
- 篆書在筆法上以中鋒用筆為主,輔以提按與捻管。二李(李斯、李陽冰)篆書筆法的起、收筆為圓起圓收法,行筆為平移法,轉筆用捻管法。清代鄧石如開創以隸書筆法入篆書,篆書的起、收筆與行筆、轉筆都引入了提按的筆法,增強了篆書筆法的書寫性。之後吳昌碩、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齊白石等篆書名家輩出。
- 篆書在字法上以均勻、對稱、對比、呼應等十個結字原則為准。可參考本人編寫的《經典碑帖解讀·鄧石如篆書》(2010年12月,中國書店出版)。
二、入門之後提高。了解篆書的發展史和提高技法修養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就是研究性地學習歷代篆書名家名帖的筆法和字法特點,具體的方法就是比較研究。例如:傳為李斯所寫的《嶧山碑》與鄧石如成熟期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鄧石如篆書與吳昌碩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等等。通過比較研究的學習,逐步了解和掌握歷代名家名帖的篆書筆法與字法的特點,及其歷代篆書筆法、字法的變化規律。這樣,篆書的書法水平就會逐步提高。
三、融會貫通。提高自身綜合修養的階段。
那麼,融什麼會?貫什麼通呢?那就是融歷代篆書名家的各種筆法、字法會於自我的審美追求之中,貫自我的審美追求通於篆書的自由書寫之境。這個過程是要靠我們的大學(哲學)、小學(文字學)等學問和人生修養來共同完成的。
我書寫這本「篆書古文三篇」是以藝術原則為第一性的。在遵循篆字的「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為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地將大小篆、簡帛書等筆法、字法融合在一起來書寫,筆法上注重既要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婉而通」,又有金文之厚重,同時加強筆法自由揮運的書寫性,以豐富篆書之美。我無意追求書法的形式性風格,希望筆里字間不斷透發出文雅之氣,在自我審美追求的驅使下,個性筆法、字法逐漸地自然形成。
⑺ 怎樣寫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種類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
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當代臨習鍾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
習篆宗法
清錢泳《書學·小篆》曰:「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所謂小篆是也。惜所傳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按語:《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為小篆極則。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我們的書法創作靈感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被激發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我們的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因而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於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來,篆書臨摹難度要大於其他書體,這主要是由於篆書與我們相距太遙遠,必然會對我們今天的理解與判斷帶來隔閡,古代對臨習篆書技法的相關書論太少,當代又缺少系統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方面的讀物,加之篆書的臨摹與創作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因而當代的篆書創作一直弱於其他書體。
(一)用筆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婉」和「通」雖僅二字,卻准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系。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清人朱和羹認為:「筆不虛,則欠圓脫,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此虛實兼到之謂也,」可謂得其三昧。一般說來,實筆,指用筆較為重而遲緩且墨濃;虛筆,指用筆較輕而急速且墨干。用筆要虛實互出、潤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書的筆畫(線條)節奏鮮明,韻律生動,行氣貫通。故而,書篆宜虛實相生、潤燥結合,宜圓轉澀進,澀而通暢,才能使線條渾厚、通暢而又古拙、虛靈,從而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形成毛、澀、松、暢的藝術效果。此外,在臨摹過程中還要注意線條粗細穿插和變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勻。
當然,我們在臨習篆書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篆書的字形和筆順搞清,不要以為其簡單而被忽視。到熟練之後,就可把注意力轉向用筆,關注用筆的骨力、虛實、疾澀、潤燥等細節,從而使臨習走向更高級階段,最終完成從形質向神採的過度。
(二)結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小篆體勢修長,講究對稱,筆畫停勻,用筆起收不露痕跡,體態端莊而妍美。自秦以後,歷代的書法家大都把秦篆奉為圭臬,取修長的縱勢為體貌。唐代李陽冰為篆書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鉉,宋代有張謙仲、喻湍石均為其時的篆書大家。元代有趙孟頫、吾衍、周伯琦、吳叡,各以篆書擅名一時。明代徐霖則飲譽當代。降至清中葉後,王澍、丁敬、錢坫、洪亮吉、孫星衍、莫友芝、楊沂孫,乃至近代羅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脈,皆規模「二李」(李斯、李陽冰)——起筆藏鋒斂毫,行筆中鋒,收筆多垂露,筆畫停勻,講究對稱,字型方整,結體疏鬆古拙。這些篆書名家或師《石鼓》、或參鍾鼎籀書,雖然評者譽稱其篆書「遠接前秦」、「情參鍾鼎」,然而,大致工緻多於神情——用筆、結字均未能突破前賢的藩籬。
蕭退庵老人認為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i],可謂一語道破了篆書的結字特徵。因此,在習篆時,應以方楷一字半為為宜。以我個人的體會,將篆書寫扁寫方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這首先要練就過硬的手上功夫,並且要多從漢碑篆額的篆書上去感悟。同時,在臨習書篆時,必須以「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能容針」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結字達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為風神,以密為老氣,這樣就能想方就方,想圓就圓,要長就長,要扁就扁,隨心所欲,無所不宜了。
另外,還要考慮字形的取勢。一般來說,取勢是字形生動與否的重要一環。就篆書字勢而言,應該追求端莊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與垂腳長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適度。如此於展縱間兼取橫向之勢,便能於一字之內、字字之間,得舒展跌宕而又顧盼之情。再結合以中鋒用筆為主,偏鋒、側鋒並用,收筆多側鋒,懸針、垂露兼融,筆畫間注意搭接的裝飾意味諸方面,兼工帶寫,篆書「取勢」、「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現出來。
⑻ 篆字怎麼讀
篆讀音是:zhuàn(形聲。從竹,彖( tuàn)聲。從竹,與簡冊有關。本義:即篆書。漢字的一種書體,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釋義:
1、漢字形體的一種:~書。~體。大~。小~。真草隸~。
2、寫篆書:~額(用篆字寫在碑額上)。
3、指印章。
篆字筆順為:
(8)篆書怎麼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1、篆章
讀音:zhuàn zhāng
釋義:用篆字所刻的印章。
2、小篆
讀音:xiǎo zhuàn
釋義:也叫秦篆。漢字字體之一。是在大篆(即籀文)基礎上發展形成,較大篆簡化。結構整齊,字體略長,筆畫圓勻。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為正字。
3、大篆
讀音:dà zhuàn
釋義:漢字字體之一。泛指秦代小篆以前的各種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等。
⑼ 篆書怎麼辨認有什麼方法
標誰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呈現出庄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徵。加之字體 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A:大篆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鍾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B: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小篆 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⑽ 篆書怎麼看
以《說文解宇》為根本
《說文》是東漢許慎撰寫的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
義、辨識聲讀的字典。在中國語言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們學習和掌握篆字的首選工具書,也是通解甲骨文、金
文絕不可少的階梯。查檢《說文》,大多數人感到難以釋讀,這主要是不明其體例所致。《說文》首創漢字部首,按「分別部居」、「據形系聯」的原則排列漢字,
同此,部首是打開《說文》的鑰匙。熟悉《說文》部首,利用部首記憶篆書的結構,有益於我們查檢篆書的歸屬。從部首入手,再了解其說解。《說文》的說解,是
給小篆所作的注釋,言其「某也某也」是詮釋字義;言其「象某形」、「從某從某」、「從某某聲」是分析字形;這兩部分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言其「某聲」、
「讀若」、「某某切」是字的標音,這是全書的基本體例。姚孝遂著的《許慎與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出版)詳盡介紹了《說文》的有關內容、體例和部首等,初學
者可與《說文》對照參閱,對於理解和掌握《說文》一書的內容會有所幫助的。《說文》的版本要以中華書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即以清陳昌治據孫星衍
本為底本改刻的縮印本最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