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在哪個寺廟出家
『壹』 濟公住的是什麼寺啊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天台縣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台山梵響》中。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所以濟公只是在靈隱寺出家的,長住的還是凈寺(凈慈寺)。
『貳』 當初濟公為什麼出家
濟公逃婚在杭州靈隱寺出家。
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初二日(1129年3月1日)濟公出生於南宋台州。濟公逃婚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瞎堂慧遠為師。喜好誦經打坐,不戒酒肉,語言詼諧,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
故又被稱做濟癲。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凈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被百姓稱為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道濟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於凈慈寺圓寂,享壽七十九歲。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葬於虎跑(今杭州動物園南邊),後人建有濟公塔院。《凈慈寺志》卷十九中收載其《入龕文》、《起龕文》、《掛真文》、《秉火文》、《起骨文》和《入塔文》。
影視形象
(2)濟公在哪個寺廟出家擴展閱讀:
小說創作
南宋時,濟公的故事就在浙江台州當地口耳相傳。明清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為主題,逐漸發展出情節生動的故事,後清代文人郭小亭集成《濟公全傳》一書,這是一部章回體的小說。但是,濟公的真實故事,並沒有《濟公全傳》描述的如此渲染。
常與濟公作對者,即小說里杭州城的兄弟領袖華西鋒,但每此次都被濟公的幻術戲弄再三,惱怒不已。
他的神通傳奇故事,除了圓照井運木是道濟自身的故事之外,其他的顯聖故事,多來自高僧傳諸多高僧的事跡,例如唐代被視為地藏化身的金喬覺以一襲袈裟示現神通覆蓋九華山,又例如南北朝的寶志禪師食鴿吐出活鴿等等事跡,小說家就把這些高僧故事全都搬到濟公身上,而成為後來流傳民間的濟公故事。
『叄』 濟公活佛在哪個寺廟圓寂的
濟公活佛實有其人,真名叫「道濟」禪師。圓寂在虎跑寺。
2014年6月13日,農歷五月十六,降龍羅漢道濟禪師圓寂日。
道濟(1150~1209) 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是臨海(浙江台州)人,俗家姓李。道濟禪師誕生滿月之後,有天台國清寺法空一本法師來訪,為新生兒起名修元,就是令修本命元辰之意。十八歲時因為父母雙亡,落發於靈隱寺,曾問道於祇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後前往蘇州虎丘山,拜圓悟克勤禪師的法嗣瞎堂慧遠禪師為師並嗣其法。宋寧宗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道濟禪師示寂於虎跑寺(或說凈慈寺),世壽六十(一說七十三),葬於虎跑。臨終曾書偈雲:「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道濟禪師,俗稱濟顛,出家於靈隱寺,長住於凈慈寺,圓寂於虎跑寺,生前的足跡踏遍台州、蘇杭的山山水水。由於道濟禪師出身不凡,其神奇高雅、放盪不羈的經歷盛傳民間,清朝文人撰寫的《濟公活佛傳》風行全國,濟公活佛之名,可謂老幼婦孺皆知。
『肆』 《活佛濟公》濟公在哪個寺院修行
濟公在靈隱寺。濟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濟公活佛」。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伍』 問「濟公」出家的廟在哪裡
您好,有的 濟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 南宋高僧,台山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台山梵響》中。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杭州靈隱寺 (Temple of Soul's Retreat ),中國佛教著名寺院,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通常認為也屬於西湖景區。寺在飛來峰與北高峰之間靈隱山麓中,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是一處古樸幽靜、景色宜人的游覽勝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是神話《濟公》出家的地方 它創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剎。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被列為禪院五山之首。 靈隱寺確實深得"隱"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清康熙南巡時,登寺後的北高峰頂攬勝後,即興為靈隱寺題匾,靈字繁體為上面一雨字,中間橫排三個口字,最下面一個巫字,他歡喜之餘,把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差點就下不了台。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時看到山下雲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有雲有林,顯得十分幽靜,於是靈機一動,順勢在雨字下加一雲字,賜靈隱寺名為「雲林禪寺」。現在天王殿前的那塊「雲林禪寺」四字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靈隱寺自創建以來,曾毀建10餘次,1956年和1975年兩次整修,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遊人自「咫尺西天」照壁往西進入靈隱,先至理公塔前小駐。理公塔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處,此塔高8米余,八角七層,是一座石塔,位於飛來峰岩旁,與周圍景色頗為協調。往右過春淙亭。一道紅牆暫將 靈隱寺 遮住,左邊便是飛來峰與冷泉,在泉邊漫步,景色幽深,引人入勝。 唐時冷泉上有5座亭子,後因山洪四亭俱毀,冷泉也於明萬曆年間移建岸上。現有「壑雷」「冷泉」二亭。亭建於宋代,蘇東坡有詩「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詩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寫得很有意趣。 過冷泉,靈隱古剎即在眼前。靈隱寺天王殿上懸「雲林禪寺」匾額,為清康熙帝所題。據靈隱寺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至靈隱,一日早晨靈隱寺主持諦暉法師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見靈隱寺籠罩在一片晨霧之中,一派雲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諦暉法師請康熙帝為寺院題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題了「雲林禪寺」,但靈隱寺已名揚天下,人們依舊稱雲林禪寺為靈隱寺。 靈隱寺 布局與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進天王殿正中佛龕里坐著袒胸露腹的彌勒佛,兩邊為四大天王,彌勒佛後壁佛龕里站著手執金剛杵的韋馱菩薩,韋馱佛像造型端莊,由獨塊香樟木雕成,是南宋遺物,已有700多年歷史,很具觀賞價值、過天王殿為庭院,院中古木參天,正面是大雄寶殿,重檐高33.6米,十分雄偉。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庄嚴」、「氣韻生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作品。正殿兩邊是二十諸天立像,殿後兩邊為十二圓覺坐像。大殿後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凈水瓶,普渡眾生,下塑善財童子,說是善財童子拜觀音的故事,善財童子參拜名師53位,第27參拜見觀音得道成佛。觀音兩側為第子善才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面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動,很有藝術價值。 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檐,氣勢嵯峨。殿正中,佛祖釋迦牟尼像高踞蓮花座之上,妙相庄嚴,頷首俯視,令人敬畏。這是我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釋祖像後壁為《五十三參》彩繪群塑,共有姿態各異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現的是佛經中財童子歷經磨難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名師),終於得證佛果的故事。這座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鰲背,手執凈瓶的觀世音菩薩,她意態瀟灑,祥和地接受著善財童子的參拜。
『陸』 濟公在哪座寺廟出家
靈隱寺。只要一心想出家,那家都可以的,挑挑揀揀,那隻是你還在眷戀紅塵而已。
『柒』 濟公修行的寺院是靈隱寺,還是凈慈寺
濟公出家的寺院是靈隱寺,濟公後來修行的寺院是凈慈寺。
『捌』 濟公在哪個寺廟出的家
濟公,又叫道濟禪師,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於杭州西湖靈隱寺出家,後住凈慈寺。
『玖』 濟公在哪座寺廟出家
靈隱寺 濟公(1130-1209)出生於浙江天台,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拾』 濟公在哪個寺廟出家呢
濟公是在杭州靈隱寺出家。
濟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傳說降龍羅漢轉世。今天台山永寧村人.李修元在十八歲赴考之時突然出家,和家中有一場變故有關。父母雙雙得急病去世,病情來得很急,不出三日,就相繼撤手人鬟了。李修元在借宿的靈隱寺中,接到寄自家中的信時,一時萬念俱灰。三天後,悲痛之中的李修元就在靈隱寺落發了,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遠禪師。有關道濟在靈隱寺出家一事,歷朝文獻都無異議。民國四年(1915年)印行的《天台縣志稿》,也還照抄康熙二十二年(1883年)《天台志稿》上的說法:「年甫十八,親喪,投杭州靈隱寺出家。」即使1995年版的《天台志稿》出說他:「十八歲趕臨安,於靈隱寺出家。」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佔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 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賜名靈隱新寺。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籌資重建,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後歷十八年之久,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賜名 「雲林禪寺」。
拓展資料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在小乘佛教中,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