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中醫哪些

中醫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29 12:16:24

❶ 中醫的「五術」,是指哪些

中醫的「五術」,是指哪些?

五術是漢族人中華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其中許多精粹,都被中華民族道家詳細的承傳出來。也是在巨大繁雜的書法(西漢前稱方術、如以西方國家叫法也就是說白了法術)系統軟體的最關鍵的歸類,一般覺得包含山(仙)、醫、命、卜、相五類。

五術的(山、醫、命、相、卜)基本上組成,


中醫兒科關鍵醫治小兒疾病。因為小兒的生理特徵和病理學特性與成年人不一樣,因此醫治的方法和服葯也與成年人不一樣。其具體表現在:小兒抵抗風邪的能力較差,一旦病發,症狀的轉變快速,與成年人擁有 非常大差別。患者對疾病的痛楚通常不可以恰當表述,再加上小兒腑臟柔嫩,對葯品的反應和耐受性也與成年人不一樣,因此設立小兒大專很必須。

針灸是扎針法和灸法的統稱。綉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道刺進病人身體,用捻、提等技巧,根據對經脈俞穴的刺激性來醫治疾病。炙法是把點燃著的艾絨按一定穴道熏灼表皮的經脈俞穴,利用熱地刺激性來醫治疾病。針灸療法適用每種疾病,包含很多多功能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及其一部分器質疾病。

中醫治未病。中醫養生是採用防止或醫治方式,避免 疾病產生、發展趨勢的方法。中醫治則理論的基本上規律。中醫養生包括三種實際意義:一是預防疾病於未然,注重養生,防治疾病的產生;二是既病以後防其傳變,注重初期確診和早期治療,立即操縱疾病的發展趨勢演化;三是愈後避免 疾病的發作及痊癒並發症。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你有所幫助,

❷ 中醫都包括哪些內容

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辯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中醫分形集
分形陰陽集分形幾何中最簡單的二分陰陽分形集的分形維數
五行分形集自相似、多層次的五行分形集的分形維數
數理陰陽陰陽的數理定量
分形藏象五系統五臟六腑的分形維數
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科分類
分類有利於提高中醫生對疾病專一的研究和治療,也為患者問醫就診提供了方便,主要有:
一、 中醫內科 中醫內科主要治療外感病和內傷病兩大類。外感病是由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及疫癘之氣所致疾病。內傷病主要指臟腑經絡病、氣血津液病等雜病。
二、 中醫外科 中醫外科主要治療包括瘡瘍、癭、瘤、岩、肛門宣腸疾病、男性前陰病、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病等。 三、 中醫兒科 中醫兒科主要治療小兒疾病。由於小兒的生理特點和病理特點與成人不同,因而治療的方法和用葯也與成人不同。其主要表現在:小兒抗禦外邪的能力差,一旦發病,證候的傳變迅速,與成人有著很大差異。患兒對疾病的痛苦往往不能正確表達,加上小兒腑臟嬌嫩,對葯物的反應和耐受力也與成人不同,因而開設小兒專科很有必要。
四、 中醫婦科 中醫婦科主要治療婦女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乳房疾病、前陰疾病和婦科雜病。 中醫治療婦人疾病具有一定優勢,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卵巢綜合征、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等。
五、 中醫針灸科 中醫針灸是針刺法和炙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刺激來治療疾病。炙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體表的經絡腧穴,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療法適用於各科疾病,包括許多功能性疾病和傳染病,以及部分器質性疾病。
六、 中醫五官科 主要治療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眼睛疾病。 七、中醫骨傷科學 中醫骨傷科學是一門防治骨關節及其周圍筋肉損傷與疾病的學科。古屬「瘍醫」范疇,又稱「接骨」,「正體」,「正骨」,「傷科」等。中醫骨傷歷史久,源遠流長,是中華各族人民長期與損傷及筋骨疾患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具有豐富的學術內容和卓著的醫療成就,是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華名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醫學注重學習中醫葯理論基礎、中醫學專業知識、中醫臨床醫療技能、中葯方劑學基本理論知識、與中醫學有關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畢業生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各級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能對急重病症進行初步處理。主幹學科有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針灸學等。主要課程有中醫學基礎、現代醫學基礎、中醫古典醫籍、中醫診斷學等。

針灸推拿學的主要課程有中醫學基礎、現代醫學基礎、中醫古典醫籍、中醫診斷學、中葯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針灸學等。畢業生主要到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各級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

中葯學培養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中醫學、中葯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中葯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葯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本專業同學主要學習中醫葯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系統的中葯學專業的基本訓練,具有中葯鑒定、中葯炮製、中葯制備、質量控制評價的基本能力。主幹學科為中葯學、葯學、中醫學。

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院校有三十多所,有專門的中醫學院,也有綜合性的醫學院,主要包括首都醫科大學、河北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溫州醫學院、山東中醫葯大學、安徽中醫學院、新疆醫科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河南中醫學院、黑龍江中醫葯大學、天津中醫學院、浙江中醫學院、江西中醫學院、湖北中醫學院、內蒙古醫學院、長春中醫學院、廣西中醫學院、遼寧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承德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寧夏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雲南中醫學院、海南醫學院等。

開設針灸推拿學的院校主要有河北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大連醫科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山東中醫葯大學、安徽中醫學院、湖南中醫學院、成都中醫葯大學、河南中醫學院、黑龍江中醫葯大學、天津中醫學院、浙江中醫學院、江西中醫學院、湖北中醫學院、內蒙古醫學院、長春中醫學院、廣西中醫學院、遼寧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寧夏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雲南中醫學院等。

開設中葯學專業的院校主要有首都醫科大學、中國葯科大學、河北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沈陽葯科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溫州醫學院、山東中醫葯大學、安徽中醫學院、湖南中醫學院、成都中醫葯大學、河南中醫學院、黑龍江中醫葯大學、天津中醫學院、廣東葯學院、浙江中醫學院、江西中醫學院、湖北中醫學院、內蒙古醫學院、長春中醫學院、廣西中醫學院、遼寧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承德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雲南中醫學院等。

這方面的東西我了解得比較多,因為我今年報的也是中醫葯大學,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優勢專業,如果你真的愛好,並且搞好的話,我想整個中醫學在未來都是很有前景的(這也是自我激勵)。目前,我感覺針灸好像很吃香。

❸ 中醫學包括哪些

中醫學包括中醫基礎醫學、中醫預防醫學和中醫臨床醫學三部分。 中醫基礎醫學主要是闡述中醫的基礎理論,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發病學說、病機學說等等。 中醫預防醫學主要是闡述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包括①未病先防:重視用各種方法進行養生保健,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是最主要的。②既病防變:提倡早期診斷,防其惡變。③利用一切措施與手段,如食物、葯物、針灸、推拿、按摩、熏、蒸、浴等,對人體及環境進行保護,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感染和傳播。 中醫臨床醫學即是研究用中醫、中葯、針灸、推拿、按摩、熏、蒸、浴等方法對患病人群進行診斷與治療的科學。(劉春援 江西副教授)

❹ 中醫有哪些東西

中醫是國家的瑰寶,是我國衛生事業的寶貴財富。傳統的中醫應該是和現代科學技術中的黑箱方法論有著很一致的地方。
也有人認為,中醫三分之一是醫學,三分之一是哲學,還有三分之一是玄學。

❺ 著名中醫有哪些

我國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名單 我國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名單 北京市40人 王嘉麟 溫振英 周德安 陳彤雲 張炳厚 魏執真 黃麗娟 柴嵩岩 周乃玉 李乾構 王應麟 許心如 危北海 郁仁存 高忠英 周耀庭錢英 陳昭定 方和謙 谷世喆 許彭齡 張淑文 李貴 王琦 聶惠民 劉燕池 孔光一 陳文伯 張士傑 閻玉凝 肖承悰 郭維琴 田德祿武維屏 王沛 周平安 陳淑長 柯微君 王煥祿 王莒生 天津市20人 石學敏 韓景獻 黃文政 曹式麗 金季玲 張伯禮 劉文峰 於志強 孫蘭軍 徐志堯 鄧鶴鳴 張大寧 栗錦遷 張曾譻 章臣桂 王子雲陳寶貴 陳津生 武成 李競 河北省19人 田淑霄 李士懋 楊牧祥 趙玉庸 李佃貴 劉亞嫻 邢月朋 王淑玲 郭紀生 張士舜 李淑榮 王國三 孫光周 李英傑 任琢珊 陳益昀李延芳 韓志河 高社光 山西省13人 王晞星 馮五金 王裕頤 張玉芬 侯振民 郭耀康 關寶蓮 魏中海 陳家禮 白兆芝 趙尚華 呂景山 高天愛 內蒙古自治區11人 蘇榮扎布 阿古拉 明根巴雅爾 朱宗元 張孝禮 牛興東 杭蓋巴特爾 包金山 查干 金玉 黃海波 遼寧省28人 洪家鐵 曹幸餘 王子正 肖瑞崇 侯升魁 姜松鶴白長川 石志超 張天文 齊清會 曹林 郭慶賀 周耀群 賈淑蘭 岳惠卿 蘭宏江 孫洪卓周學文 馬智 李德新 田維柱 張靜生 郭恩綿 楊積武 劉元祿 郭振武 洪治平 田振國 吉林省16人 劉柏齡 楊宗孟 王烈 南征 於凱成 范國樑 黃永生 陳向明 張文泰 紀青山 閻洪臣 於作盈 王鈺 李瑩 劉大同 麴生 黑龍江省22人 張琪 郭文勤 王鐵良 吳秉純 段富津 康廣盛 王雪華 孫申田 高維濱 王玉璽 李延 王秀霞 孫偉正 李令根 董清平 盧芳 朱永志張縉 張鳳山 栗德林 李敬孝 滕義和 上海市21人 嚴世芸 施杞 蔡淦 張雲鵬 秦亮甫 葉愈青 陸徳銘 唐漢鈞 鄒菊生 王霞芳 陳湘君 柏連松 石印玉 蔡小蓀 何立人 彭培初 葉景華曹玲仙 劉嘉湘 李飛躍 顏乾麟 江蘇省31人 周仲瑛 汪受傳 朱秉宜 徐福松 鄒燕勤 單兆偉 劉沈林 盛燦若 夏桂成 諸方受 唐蜀華 吳旭 許芝銀 李七一 楊桂雲 王德明劉永年 莫燕新 丁義江 李柏年 吳新欲 張志堅 程子俊 任光榮龔正豐 朱良春 邵榮世 夏治平 孫浩 謝兆豐 王少華 浙江省24人 肖魯偉 范永升 連建偉 徐珊 宋康 俞景茂 陳意 裘昌林 王坤根 潘智敏 李學銘 徐再春 王樟連 劉時覺 王永鈞 周錦 何嘉琳張玉柱 董幼祺 陳穎異 方水林 常青 鍾堅 吳瑞華 安徽省11人 梁文珍 徐經世 丁鍔 周宜軒 馬駿 魏福良 張道宗 張炳秀 韓明向 胡國俊 鄭梅生 福建省17人 杜建 王和鳴 陳民藩 周國英 楊春波 陳美華 朱亨炤 呂紹光 黃秋雲 鄧正明 盧太坤 洪炳根 蘇稼夫 余天泰 黃寶英 吳熙吳允耀 江西省15人 洪廣祥 皮持衡 周士源 伍炳彩 謝強 張小萍 趙紀生 鄧運明 熊墨年 何曉暉 傅淑清 丁德秭 王德祖 歐陽枝磊 李金生 山東省24人 曹貽訓 程益春 單秋華 丁書文 侯玉芬 焦中華 林慧娟 王國才 尹常健 周翠英 馮建華 李安源 華明珍 浦家祚 周兆山 王法德趙法文 王光輝 趙學印 譚遠超 陳權 張志發 左振素 谷越濤 河南省23人 張東岳 丁櫻 胡玉荃 馮憲章 王自敏 崔公讓 鄭紹周 李鯉 王立忠 唐宋 李發枝 袁占盈 侯士良 劉茂林 趙法新 趙時雨 高惠然鄭啟仲 丁世芹 秦月好 賈燕平 劉學勤 楊樹亮 湖北省17人 陳科力 梅國強 周安方 李家康 陳如泉 凃晉文 張赤志 吳壽善 熊昌源 王勝利 管競環 張介眉 張唐法 葉世登 萬遠鐵 鄭翔劉雲鵬 湖南省13人 楊壽峨 石琴大 尚品潔 蔣興磊 黎杏群 熊繼柏 潘敏求 張崇泉 歐陽恆 楊秉秀 王行寬 劉紹貴 尤昭玲 廣東省26人 張家維 勞紹賢 周福生 丘和明 陳紀藩 周岱翰 蔡炳勤 林毅 司徒儀 黃春林 劉偉勝 馮新送 劉慶思 沈英森 莫通 邱志楠 楊群玉陳寶田 邱健行 王清海 盧桂梅 吳維城 羅陸一 陳志維 葉偉洪 余伯亮 廣西自治區5人 韋貴康 周德麗 方顯明 藍青強 董少龍 海南省4人 張永傑 李成光 陳達天 辜孔進 重慶市13人 張西儉 鄭衛琴 王毅剛 郭劍華 王輝武 鄭邦本 駱常義 朱正剛 劉興文 付燦鋆 周天寒 曾憲策 胡吉元 四川省16人 陳紹宏 楊家林 鍾以澤 王明芳 熊大經 陳學忠 徐廷翰 陳隆暉 黃淑芬 王明傑 李祖倫 萬德光 刁本恕 鍾友鳴 湯一新 旦科 貴州省7人 何成瑤 李宗智 吳文堯 劉尚義 吳光炯 符中柱 凌湘力 雲南省11人 趙淳 張良英 蘇藩 李斯文 夏惠明 王光鼎 張震 沈家驥 張沛霖 喻安書 林艷芳 西藏自治區8人 班登旦增 洛桑益尼 阿旺平措 塔青 洛桑羅布 朗嘉 格桑平措 向巴格來 陝西省17人 米烈漢 付永民 雷忠義 劉華為 李彥民 劉德玉 沈舒文 吉海旺 劉潤俠 曾升海 周志傑 王靜怡 楊震 姚樹錦 黃保中 劉茂林張海福 甘肅省10人 張士卿 宋貴傑 裴正學 劉國安 廖志峰 曹玉山 圖布旦 王自立 趙健雄 何天有 青海省7人 尼瑪 桑傑 龍巴 拉青才讓 郭煥章 鄧爾祿 王常綺 寧夏自治區5人 張武 李俊傑 李遇春 盧化平 楊學信 新疆自治區7人 周銘心 沈寶藩 金洪元 買買提哈斯木 許公平 肉孜巴克阿布都瓦依提 阿西熱江斯迪克 中國中醫科學院21人 周文泉 魏子孝 李淑良 麻柔 安效先 薛伯壽 路志正張 濤 孫桂芝 馮興華 孫樹椿 胡蔭奇 庄曾淵 高健生姚乃禮 翁維良 原思通李維賢 林蘭 高榮林 聶莉芳 衛生部直屬單位8人 米逸穎 安阿玥 晁恩祥 史載祥 閻小萍 張代釗 李佩文 張鐵忠.

麻煩採納,謝謝!

❻ 中醫包含哪些學科

中醫包含哪些學科?
針灸,推拿,火罐,刮痧,湯劑,膏葯,葯油等等。很多種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中醫學、葯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中葯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葯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醫葯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系統的中葯學專業的基本訓練,具有中葯鑒定、中葯炮製、中葯制備、質量控制評價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醫葯基本理論和熟悉臨床用葯的基本知識;
2.掌握中葯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檢測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葯質量鑒定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
3.掌握中葯葯理學與毒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
4.具有中葯炮製加工、制劑制備和制劑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
5.熟悉葯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
6.了解中葯學科的學術發展動態。
主幹學科:中葯學、葯學、中醫學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中葯學、葯學、中醫學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中葯學、方劑學、葯用植物學、中葯鑒定學、中葯資源學、中葯化學、葯理學、中葯葯理學、中葯炮製學、中葯葯劑學、中葯分析、葯事管理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❼ 中醫包括哪些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❽ 中醫專業包括哪些科目

中醫專業包括的科目有:有醫古文、英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

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葯理學、檢體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等。

(8)中醫哪些擴展閱讀:

培養目標

培養能夠從事中醫醫療以及預防、保健、康復工作的畢業生,並為他們將來從事中醫教育、科研、對外交流、文化傳播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礎。

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素養,較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較為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較強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傳承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掌握相應的科學方法,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❾ 中醫書籍都有哪些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書籍。

除此之外,中醫書籍還有《溫病條變》、《景岳全書》、《類經》、《脾胃論》、《千金要方》、《脈經》、《本草綱目》、《濟陰綱目》、《內經知要》、《金匱要略》、《溫熱論》等等。

《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名著,成書於西漢中晚期,此前天文、歷法、地理、氣象、醫葯,甚至社會科學、哲學、思維科學、語言學、文字學的成就皆在該書中有較為全面的體現,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醫學典籍,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性著作,被歷代醫家視為「"圭臬",奉為"經典"」。

本書由數十位中醫專家,窮十餘年之力,對奠定中醫理論體系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逐字逐句詳注精譯,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本書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葯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葯;它提出了辨證用葯的思想所論葯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葯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葯學起到了奠基作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本經》都是醫生和葯師學習中葯學的教科書,是學習中醫必讀經典書籍。

熱點內容
精銳教育地理 發布:2025-08-27 14:01:34 瀏覽:591
回想起老師 發布:2025-08-27 13:56:33 瀏覽:183
中小學教師師德學習心得 發布:2025-08-27 11:00:22 瀏覽:95
教師評職稱個人總結 發布:2025-08-27 07:13:07 瀏覽:719
教育營銷信 發布:2025-08-27 06:19:46 瀏覽:634
英語輔導五年級 發布:2025-08-27 04:49:21 瀏覽:464
二年級下冊數學角 發布:2025-08-27 03:31:32 瀏覽:239
同英語 發布:2025-08-27 03:22:12 瀏覽:916
教師師德自我評價50字 發布:2025-08-27 03:20:40 瀏覽:40
二年級搭配教學設計 發布:2025-08-27 01:51:33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