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民俗有哪些

民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29 13:48:00

A. 中國的56個民族都各有什麼習俗呢

1、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已狼為圖騰,天葬。

2、回族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3、苗族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5、傈僳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6、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分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9、高山族

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主要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

14、鄂溫克族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

16、赫哲族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

31、景頗族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

34、黎族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

39、普米族

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1)民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各民族地理資源

中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推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據《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載,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草原面積佔全國的75%,中國著名的5大天然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森林面積佔全國的43.9%;林木蓄積量佔全國的55.9%;水力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65.9%。此外,還有大量的礦藏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旅遊資源。

B. 民間習俗有哪些

在中國以前,很講究的,現在人不是很講究的譬如在飯桌上:
1.茶七,飯八,酒要十。就是茶要給客人倒七分滿,飯要盛八分滿,但就一定要滿滿的,就是所謂的十分滿。
2.給人倒完茶茶壺嘴不要對著人。(對著誰表示你在罵誰)
3.吃飯不能吧唧嘴。(表示對人不禮貌)
4.吃飯要守著自己這面的吃,就是在夾菜的時候要夾離自己近的那邊不要夾到離別人近的那邊。
5.不要只吃一種你愛吃的菜,都要吃一點。
6.吃飯時不能講話。
7.要雙手扶碗,保持兩只手都在桌子上。
8.吃飯時,不能把腿翹的超過飯桌。
9.不要狼吞虎咽。
10.喝湯時不能出聲,湯匙不能碗碰出聲音。
再有就是和人打招呼:尤其是長輩,一定要說「您」。不能你我他仨。
還有很多,這都是原老北京的一些講究,挺麻煩的。還有很多啊!!這算是基本的。 比如說舞獅,舞龍,猜燈謎,貼彩,很多,有的很奇怪。。。比如說傳這衣服洗澡,在床底睡覺,反這走,可以辟邪! 除夕民間習俗:

除夕夜圍爐慶團圓

民俗習慣:祭祀 年夜飯 守歲

祭祀: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立春之日有趣的民間習俗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並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乾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歷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雲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卜、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雲:「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侗族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後,村寨里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戶。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

C. 我國民俗文化有哪些

民風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拜年、走親戚;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祭掃、踏青;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等

D. 中國的習俗有哪些

1、喜慶春節

春節:便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一年之始,萬象更新,「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如貼春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祭祖等。除夕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

在農歷新年第一天,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E. 民俗活動有哪些

1、逛廟會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

F. 民風民俗有哪些

我國的民風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拜年、走親戚;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祭掃、踏青;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等。
1、除夕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
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3、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4、寒食節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

G. 民俗的類型有哪些

中國民俗類型分類: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3)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藝民俗:游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7)民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外來民俗分類:

英國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學手冊》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領域、行為領域、語言領域劃分為三大類 。法國的山狄夫在 《民俗學概論》中提出了另一個三分法:

1、物質生活:

(1)經濟之物質 (如食料、衣飾、居屋、運輸方法 );

(2)生存之方法( 如鄉村生活、城市生活等);

(3)盈利與財富 (如勞力之生產、器具、不動產);

2、精神生活:

(1)方言;

(2) 民間學識與運用;

(3)民間智慧;

(4)藝術;

(5 )神秘(如民間法術、民間宗教);

3、社會生活:

(1)家族;

(2)社團;

(3)特別組合(如經濟組合、政治組合、運動組合、宗教組合等),秘密組織(政府不知道的團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俗

H. 中國民風民俗有哪些

中國的民風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拜年、走親戚;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祭掃、踏青;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等。具體介紹如下:

1、除夕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

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3、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8)民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I. 中國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1、熬年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2、清明掃墓。

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習俗和喪葬禮俗的演變有著重要的關系。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掃墓祭祀,也就沒有相關的記載。

後來「墓而且墳」,即埋葬之後在築起墳丘,使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了依託。到了秦漢時代,掃墓祭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3、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4、重陽登高,佩茱萸。

據南朝文學家吳均在《續齊諧記》里記載,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源於漢代「桓景避難」的傳說。

傳說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有一次費長房對桓景說,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災,要他速速回家,告訴家人縫一些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後登山飲菊花酒,這樣才能躲過大禍。

到了九月初九這一天,桓景按照師父的話做了,帶著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發現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

5、臘八節喝臘八粥。

臘八粥的起源,始之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的祭祀農神,叫做「天子大蠟八」,而「天子大蠟八」則是起源於我國古代,炎帝神農氏的「始作蠟祭,以告上蒼」。

舊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算是大家萬戶的習俗,甚至主人會為家裡的雞狗喂上幾勺,花卉果樹枝幹上塗上幾口,認為這樣必能六畜興旺、果實豐收,如童謠里說道:「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

皇宮的臘八粥用上等奶油、羊肉丁、五穀雜糧,乾果紅棗、桂圓、栗子、花生、菱角、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金糕、青紅絲等材料熬制;而民間用雜米、豆、核桃、榛子、松子、棗、栗之類,盛起後,碗中上鋪乾果色糖製作。

J. 習俗有哪些

一、除夕
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
二、春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春節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歡樂祥和為主要內容,是我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三、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傳統習俗包括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四、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的主要習俗有禁煙火、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
五、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包括踏青、掃墓之外,還有禁火、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活動。
六、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紀念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一個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包括包粽子、掛艾草與菖蒲、扒龍船、九獅拜象、游旱龍、端午浴等。
七、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等,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節日之一。中秋節在我國始於唐朝,興盛於宋朝,同時也是東南亞和東亞各國當地華僑的傳統節日,中秋季的傳統習俗主要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等。
八、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為了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包括賞秋、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
九、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歷十二月初八,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節日,主要的習俗包括祭祀先祖、喝臘八粥等。

熱點內容
精銳教育地理 發布:2025-08-27 14:01:34 瀏覽:591
回想起老師 發布:2025-08-27 13:56:33 瀏覽:183
中小學教師師德學習心得 發布:2025-08-27 11:00:22 瀏覽:95
教師評職稱個人總結 發布:2025-08-27 07:13:07 瀏覽:719
教育營銷信 發布:2025-08-27 06:19:46 瀏覽:634
英語輔導五年級 發布:2025-08-27 04:49:21 瀏覽:464
二年級下冊數學角 發布:2025-08-27 03:31:32 瀏覽:239
同英語 發布:2025-08-27 03:22:12 瀏覽:916
教師師德自我評價50字 發布:2025-08-27 03:20:40 瀏覽:40
二年級搭配教學設計 發布:2025-08-27 01:51:33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