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有哪些環境問題

有哪些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6-01 08:32:41

1. 常見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環境問題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類:
1、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2、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3、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和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一,片面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引起的環境問題。工業發展產生的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引起的污染;
第二,植被的迅速減少引起的環境問題。為了保證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過度地開墾,使土地退化異常嚴重。
第三,城市發展而引起的環境問題。一系列的由於城市發展環境問題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諸多不便。
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人口激增,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是產生和計劃環境問題的根源,解決環境問題必須依靠控制人口,加強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環境意識,強化環境管理,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進步。首先控制人口對於解決當代環境問題,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時,加強教育提高其環境意識,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特別是加強環境管理解決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有相當的經濟實力,需要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並且長期努力,還要必須藉助科技進步解決環境問題。

2. 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

1、大氣污染:我們身邊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

2、水污染: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們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依然在浪費水資源。

3、垃圾處理: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國各地。

4、生物破壞: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2)有哪些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的做法

1、提倡簡朴節約,反對奢侈浪費。

2、物盡其用,還有利用價值的物品不宜換新,不用的物品可以贈送給有需要的人。

3、積極使用布袋購物,拒絕使用1次性用品。

4、優先購買綠色產品。

5、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6、少用罐裝飲料、食品。

7、拒絕過分包裝,可購買包裝簡單的物品。

8、選用大袋、大瓶裝食品。

9、節約糧食,消費肉類要適度。

10、不使用沒有降解塑料製品,盡量少使用塑料袋。

3. 中國十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中國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大氣污染

中國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大氣污染仍然十分嚴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規定的標准。

二、水污染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人們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依然在浪費水資源。

三、垃圾處理

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國各地。

四、土地沙化

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五、水土流失

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中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六、旱災水災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

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七、生物破壞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八、世界貿易組織

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

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九、三峽庫區

三峽工程是中國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十、持久污染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4. 我們身邊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1、各類生活污水、工業農業廢水導致的水體污染。
2、工業煙塵廢氣、交通工具產生的尾氣導致的大氣污染。
3、各類雜訊污染。
4、各類殘渣、重金屬以及廢棄物產生的污染。
5、過度放牧以及濫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6、過度開采各類地下資源導致的地層塌陷與土壤結構破壞等。
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乾旱、台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5. 環境問題 有哪些

到目前為止已經威脅人類生存並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眾多方面。

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乾旱、台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

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5)有哪些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陸地污染產生原因: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海洋污染產生原因: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並進入生物鏈。

空氣污染產生原因: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6. 環境問題有哪些類型

環境問題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自然因素的破壞和污染等原因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動,地震、風暴、海嘯等產生的自然災害,因環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質產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或污染因素)進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的容許極限,使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

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超越了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有時候會出現自然資源枯竭的現象,這些都可以歸結為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

產生發展

1、人類社會早期的環境問題:因亂采、亂捕破壞人類聚居的局部地區的生物資源而引起生活資料缺乏甚至飢荒,或者因為用火不慎而燒毀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們遷移以謀生存。

2、以農業為主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環境問題: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各種手工業作坊和居民拋棄生活垃圾,曾出現環境污染。

7. 人類目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哪些

1、全球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環境問題

8. 全球10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8)有哪些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全球10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

1.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說,就是從黑色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它包含四個相互關聯和互補的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2.加強科學研究

這里所說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針對環境問題和環境技術的科學研究面臨三個方面的困難:一是資金問題;二是人員問題;三是技術轉讓和信息共享問題。

3.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導致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這是造成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富裕的人們追求高消費,使環境污染加劇;貧困的人們一邊忍受著最惡劣的環境,一邊還要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過度地開采地球的有限資源。人們首先需要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於是消費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源.這一點無可厚非工業文明之前,人類的消費和地球的自我恢復能夠維持一個基本的平衡:進入工業文明之後,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其次是人類不滿足於基本生存需要,不斷追求更高級別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類和地球的供給平衡被打破,世界環境開始不斷遭到破壞 。

9. 人類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有哪些

40多年前,「環境保護」這個嶄新的詞彙首次出現在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當時,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注意到,由於化學殺蟲劑的生產和應用,很多生物隨著害蟲一起被殺滅,連人類自己也不能倖免。為此,她在著名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向世人發出警告。令人遺憾的是,40多年時光消逝,卡遜所憂慮的環境問題不世界環境日但沒消失,反而更嚴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從局部、小范圍的,發展成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每年6月5日這個「世界環境日」的設立,使得環境保護問題更加引起世人的關注。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如下10大環境問題。

(一)全球氣候變暖。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阻止地球表面熱量散發,氣候變暖引起兩極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區受淹。

(二)臭氧層被破壞。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紫外線。人類工業和生活活動中排放的臭氧層損耗物質會破壞臭氧層,導致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升高。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主要原因是過度捕獵、工業污染等。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將逐漸瓦解人類生存的基礎。

(四)酸雨蔓延。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入大氣,在降雨時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蝕性,會損害農作物,導致湖泊酸化,魚類死亡。

(五)森林銳減。人類的過度採伐,加上森林火災,使得森林面積銳減。森林減少導致水土流失、洪災頻繁等惡果。

(六)土地荒漠化。過度放牧、采礦、修路等人類活動使草地退化。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幾乎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中國國土面積的總和。

(七)資源短缺。其中最嚴重的是水資源、耕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短缺。目前全球約1/2人口受到缺水的威脅。工業、城市建設工程在不斷佔用耕地,這使人類正面臨耕地不足的困境。

(八)水環境污染嚴重。工業污水使得原本清澈的水體變黑發臭,細菌滋生。在我國,七大水系的水源只有不到30%能達到飲用水水源的水質標准。

(九)大氣污染。懸浮顆粒被人體吸入,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二級空氣標准適合人類生活,但我國目前只有1/3的城市一年中絕大多數天數空氣能達到二級標准。

(十)固體廢棄物成災。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垃圾中含有有害物質,任意堆放會污染周圍空氣、水體,甚至地下水。

10. 環境問題都有哪些

環境問題有:

1、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2、生物多樣性減少: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3、酸雨蔓延: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

4、海洋污染: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5、森林銳減: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熱點內容
生物中規律 發布:2025-05-16 10:58:44 瀏覽:154
班主任種子 發布:2025-05-16 09:59:57 瀏覽:333
財富地理博客 發布:2025-05-16 08:15:18 瀏覽:567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