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怎麼辦
A. 如何治療胃下垂
胃下垂多見於形體較瘦的人,如果他們的食管鬆弛無力,小網膜及韌帶漸趨萎縮或鬆弛,膈肌力弱,腹內壓下降,腹肌無力,脂肪過多或過少,都可使胃缺乏應有的支撐墜入盆腔而發生胃下垂。
患有胃下垂的病人,自感中下腹脹痛不適,尤其是在飽餐後更不明顯。對於胃下垂病人的康復,主要以體育鍛煉為主,並以鍛煉腹肌為主。可以進行全身鍛煉腹肌鍛煉,腹式呼吸,即橫膈呼吸。吸氣時腹部隆呼氣時腹部下陷,反復進行多次。
姿勢治療,飯後卧床20-30分鍾,取頭部放低骨盆墊高的姿勢,使胃向上移。按摩腹部,一般在體育鍛煉之後進行,時間10分鍾左右。病人可屈膝仰卧,然後以右手按揉腹部,再根據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最後以逆時針方向在腹部做環形按摩。
患有胃下垂的老人要避免劇烈活動,尤其是跳躍活動,不要長時間站立,還要經常觀察自己體型的變化。
B. 胃下垂如何治療
病因症狀 胃下垂是胃體下降至生理最低線以下的位置。多因長期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致中氣下降,升降失常所致。病者感到腹脹(食後加重,平卧減輕)、惡心、噯氣、 胃痛(無周期性及節律性及節律性,疼痛性質與程度變化很大),偶有便秘、腹瀉,或交替性腹瀉及便秘。患此病者,多為瘦長體型,可伴有眩暈、乏力、直立性低血壓、昏厥、體乏無力、食後脹滿、推腹有震水聲、食慾差、噯氣、惡心、頭暈、心悸等症狀。中醫認為胃下垂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升舉無力造成的。常採用健脾、益氣、升提等方法治療。 自療注意事項 (1)患者多數體質虛弱,故自療要「治本」,從改善整體素質著手。例如,平時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運動量可由小到大。氣功鍛煉對本病也有較好效果。 (2)避免暴飲暴食。選用的食品應富有營養,容易消化,但體積要小。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適當多於蔬菜水果,以求增加腹部脂肪積累而托胃體。減少食 量,但要增加餐次,以減輕胃的負提。 (3)不宜久站和劇烈跳動。飯後宜半平卧半小時。 (4)卧床宜頭低腳高,可以在床腳下墊高兩塊磚頭。 (5)性生活對體質衰弱者是較大負擔,應盡量減少房事次數。 自治療法 1.成葯自療法 (1)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十全大補膏,每次1湯匙,每日3次,開水沖服。 2.驗方自療法 (1)蜜根30克、生薑3片、紅糖適量,每日1帖,分2次煎服。 (2)炒黃芪30克、枳殼15克、甘草1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 (3)肉桂10克、五倍子20克、炒何首烏30克,一起研粉,每次6克,每日1-2次,溫水吞服。 (4)枳殼15克,煎湯服,每日2次。 3.飲食自療法 (1)豬肚1隻、黃芪30克、龍眼肉30克,砂仁5克,加調料煮熟後分次食用。 (2)鯽魚500克、黃芪50克、枳殼30克,加調料烹制食用。 (3)榛子60克、淮山60克、黨參30克、砂仁15克、陳皮15克,研成粉拌入白糖,每次取適量用開水沖服,每日3次。 4.外治自療法 (1)取百會、足三里二穴。用指端及指甲按掐二次,各3-5分鍾,每日多次。 百會穴:兩耳尖連線頭頂上的中點處。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四橫指寬、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2)代灸膏貼百會、足三里、中脘三穴。隔天調換。 中脘穴:在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處。 5.其他自療法 每天進行仰卧起坐鍛煉2-3次,每次10分鍾。 避免誤診 許多女性愛美節食,體弱消瘦,腹腰部脂肪極少,腹壁單薄,容易導致胃、腎等臟器下垂。 由於胃體下垂,出口抬高,胃內食物排空延遲,故患者時有飽脹不消化感、噯氣惡心等症狀,倘誤作胃病進行治療,會延誤病情。
C. 我的胃下垂了,該怎麼辦
胃下垂說到底就是胃附近的懸吊、支撐結構無力;或者腹內壓力不足,導致胃下移。所以針對這個你需要在飲食方面做一些調整。
首先少食多餐,不要讓胃裡面有太多食物,避免胃的向下拉力過大;同理注意盡量吃一些比較好消化的東西。
其次針對懸吊支撐結構的無力,中醫上叫中氣下陷,多吃一些中醫所謂補氣的食物會有幫助。
最後就是加強鍛煉了,以鍛煉服部為基準,不過要注意和飲食消化錯開,以免消化不良。
D. 胃下垂怎麼辦 老年人胃下垂怎麼辦
胃下垂的發病常常是因為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鬆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等因素造成的。
胃下垂主要感覺食慾不振,食量減少,腹部脹滿,噯氣,小腹墜脹,心窩部沉重不適及大便秘結等症,也有便稀或便次多者。同時伴有精神不振,倦怠無力,頭昏失眠等症狀。
1用【升麻提胃
方、】積極調理,2要從改善身體素質著手。平時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運動量由小到大。太極拳鍛煉對本病也好。3飯後不宜久站和劇烈跳動,胃下垂較重者可半平卧半小時。4避免暴飲暴食,選用食品應富營養、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適當多於蔬菜水果,以增加腹部脂肪積累。
E. 胃下垂怎麼辦求解答
胃下垂的原因1.許多胃下垂患者,先天性的體質較差,膈肌力量以及腹腔收縮力較弱,這樣很容易導致胃膈韌帶鬆弛,導致胃下垂。2.現在許多女性都熱衷於節食減肥,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長期的進食量少以及營養吸收不足,往往會導致患者胃張力降低,很容易引發胃下垂。3.許多人喜歡暴飲暴食,而且缺乏鍛煉,這樣很容易導致胃部受到嚴重的壓力,引起下垂。4.經過多次生產的產婦也容易患上胃下垂,由於產後腹壓突然下降,往往為引起的胃肌力量不足,胃的位置降低。5.其他原因還有腹部經過多次手術以及長期卧床等,都很容易引起胃下垂。6.胃下垂的發生與身體素質有關,如病後和產後體弱,元氣虧損,或脾胃虛弱,中氣下陷,不能使胃固托於正常的位置上。自我養護患者主要感覺食慾不振,食量減少,腹部脹滿,噯氣,小腹墜脹,心窩部沉重不適及大便秘結等症,也有便稀或便次多者。同時伴有精神不振,倦怠無力,頭昏失眠等症狀。如作 X線鋇餐透視可見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在骼嵴連線以下,胃的形態呈無力型。治療胃下垂,重要的是自我保養。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這是根治本病關鍵。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既可鍛煉腹肌,增強體質,又能使胃腸道分泌和蠕動增強,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及吸收過程。運動項目及鍛煉次數和時間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飯前散步,或早晨跑步,練單杠,仰卧起坐等,以不感到緊張和過分疲勞為宜。每次鍛煉後感到精神振奮,食慾增加,睡眠香甜,說明運動量是適當的,否則,說明運動量過大,必須及時調整。胃下垂患者飲食調養方面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每天 3- 4餐,每次吃七八成飽,要細嚼慢咽。要節制生冷食物,特別是冷水、冷盤、生菜、生食等。在炒菜做湯時,要加些蔥、姜、肉桂、小茴香、胡椒粉等調料。胃下垂患者因受攝入量和食物種類的限制,容易缺乏營養。所以膳食要富於蛋白質且容易消化。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油煎的肉類,以及臘肉、魚干、粘糕、韭菜等。胃下垂患者可做以下胃下垂治療操。第 1節 :枕上枕頭,兩腿彎曲,足跟盡量靠近臀部,腹部盡量挺起呈半橋形,維持一定的時間,然後還原。做 3- 5分鍾。第 2節 :兩腿並攏,直腿舉起,在離床 20— 30厘米處停止不動 10秒鍾,然後還原。再做第 2次。第 3節 :兩腿並攏,直腿舉起,在離床 20- 30厘米處停住,再慢慢向兩側來回擺動。第 4節 :俯卧,體後屈。第 5節 :仰卧,兩臂前舉到腹,坐起,下體成坐位後還原成仰卧。此療法需從小運動量做起,最好安排在晚飯後的 1- 2小時內進行,每次鍛煉 20- 30分鍾。動作節奏以中速或慢速為宜,呼吸要均勻、協調。預防保健少食多餐
由於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過多的食物入胃,必然會滯留於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飲食調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數可以增加,每日4—6餐為合適。進餐的類別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經濟條件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幾塊餅干作為正餐的補充。
細嚼慢咽
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張力減低,蠕動緩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會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對食物的咀嚼過程還會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動,增強胃壁張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對緩慢些,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及增強胃蠕動和促進排空速度,緩解腹脹不適。
食物細軟
若食物干硬或質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蠶豆等,進入胃內不易消化,還可能損傷胃粘膜而促進胃炎發生率增高。因此,平時所吃的食物應細軟、清淡、易消化。主食應以軟飯為佳,如面條要煮透煮軟,少吃又厚又硬的夾生面條;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應注意的是,魚肉不可過熟,因為魚肉在半生不熟時最嫩和易消化,對胃的負擔最小。
營養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體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產生機體營養失衡,故較正常人更感到疲勞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礎上力求使膳食營養均衡,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因為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在胃內排空最慢,若食脂過多,就會使得本已排空不暢的胃承受壓力增加,加重食物瀦留,故而要適當限制。而蛋白質食物應略有增加,如雞肉、魚肉、瘦豬肉、半熟雞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將其做得細軟些並不會影響消化吸收。通過增加蛋白質攝入,可增加體力和肌力,緩解易疲勞等症狀,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進胃壁張力提高,蠕動增強。
減少刺激
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姜、過量酒精、咖啡、可樂及濃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燒心症狀加重,影響病情改善,故而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侗少量飲些果酒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於減緩胃下垂的發生與發展。
防止便秘
胃下垂患者的胃腸蠕功往往都比較緩慢,若飲食不當或飲水不足則容易發生便秘,而便秘又會加重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應特別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飲食中多調配些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中含有較多維生素和纖維素,尤其是後者可促進胃腸蠕動,使糞便變得松軟潤滑,防止便秘發生。如清晨喝杯淡鹽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緩解和消除便秘。
動靜相宜
胃下垂患者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於防止胃下垂繼續發展,還可因體力和肌力增強而增強胃張力,胃蠕動,改善症狀。但要注意的是餐後不宜立即運動,應保證餐後有30~60分鍾的休息,因為餐後即運動會因食物的重力關系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餐前散步餐後卧是治療胃下垂最好的方式。
注意飲食
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不宜散步。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增加營養。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防該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採用簡便易學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該病的發生。
胃下垂的日常調理
1.少量多餐:由於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較弱,且進食就會感到不適,因此,患者可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每日宜4-6餐。
2.食物的選擇:胃下垂患者不能什麼都吃,宜選擇軟爛易消化的食物,如軟米飯、細面條、魚肉等,而像花生、蠶豆、牛排等干硬的食物,不易消化,患者應避免食用。
3.細嚼慢咽:胃下垂患者應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讓食物充分的和唾液混合。這樣不但有利於消化,而且可以減小胃壁張力,降低胃的負擔。
4.營養均衡:大多數胃下垂患者由於長時間的食慾不振,進食量少,導致身體瘦弱,營養失衡。患者應多進食一些含糖分、蛋白質、脂肪多的食物,其中脂肪比例宜偏低,這類食物有雞肉、魚肉、牛奶、豆腐等。蛋白質的攝入可以增強體力和肌力,緩解易疲勞等症狀,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進胃壁張力提高,蠕動增強。
5.適當的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增多,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自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推遲消化道的衰退,更有助於胃的恢復。
F. 胃下垂怎麼辦
1.由於胃下垂患者的消化功能會明顯的減弱了,因此如果是過多的食物進入胃部的話,那這樣的後果必然會讓食物滯留於胃部引起消化不良的現象。因此為了不加重胃下垂,飲食調理的第一部就是吃飯的量就明顯的減少才行。但是如果餓的話可以在次數上增加幾次。可以在三餐之間再加兩小餐,但是也不能吃太多。吃的食物的主食要少一些,可以多吃蔬菜,平時最好每天喝一杯牛奶,或者蒸一碗雞蛋花,也可以吃幾塊餅干來加餐。
2.胃下垂患者的胃部蠕動緩慢,如果是吃東西太快的話,那大量的食物積在胃部不但會消化不良,還會讓胃部因負擔太重而蠕動更慢。因此吃飯的時候要速度相對慢一些,還要細嚼慢咽,也可以減輕胃的負擔還利於消化吸收。這樣也能緩解腹脹不適。
3.一些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姜、白酒、咖啡、濃茶等都不要吃太多,這樣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燒心症狀加重明顯的,還影響病情改善,雖然不能喝濃茶,不過在飯後喝點淡茶還是很好的。還有利於減緩胃下垂的發生與發展。
4.雖然胃下垂患者在飯後不能劇烈的活動,但是平時還是可以運動的,胃下垂患者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於防止胃下垂繼續發展,還有利於胃腸的蠕動速度,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呢。但要注意的是飯後不宜立即運動,大概一個小時後再活動就行了。
G. 胃下垂該怎麼辦
胃下垂患者的飲食調理
胃下垂病因症狀
胃下垂是胃體下降至生理最低線以下的位置。多因長期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致中氣下降,升降失常所致。病者感到腹脹(食後加重,平卧減輕)、惡心、噯氣、胃痛(無周期性及節律性,疼痛性質與程度變化很大),偶有便秘、腹瀉,或交替性腹瀉及便秘。患此病者,多為瘦長體型,可伴有眩暈、乏力、直立性低血壓、昏厥、體乏無力、食後脹滿、推腹有震水聲、食慾差、噯氣、惡心、頭暈、心悸等症狀。中醫認為胃下垂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升舉無力造成的。常採用健脾、益氣、升提等方法治療。
目前,對胃下垂患者的治療尚無特異方法。西醫除對症處理和必要時用手術治療外,並無針對胃下垂治療的特效葯,中醫以補中理氣葯物為主,配合辨證加減用葯,雖有一定療效但不十分可靠。但無論西醫還是中醫。真正看重的卻都是飲食上的調理。強調飲食調理效果看起來不像葯物、手術那樣直接,但卻對改善或消除症狀,預防並發症是十分有益的,經濟、實惠,且療效可靠、安全,故絕對不能輕視。
下面介紹幾個方面的飲食調理方法,這些對胃下垂患者來說,應當必須遵循且長期堅持才能有效。
1. 少食多餐
由於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過多的食物入胃,必然會滯留於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飲食調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數可以增加,每日4—6餐為合適。進餐的類別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經濟條件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幾塊餅干作為正餐的補充。
2. 細嚼慢咽
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張力減低,蠕動緩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會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對食物的咀嚼過程還會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動,增強胃壁張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對緩慢些,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及增強胃蠕動和促進排空速度,緩解腹脹不適。
3. 食物細軟
若食物干硬或質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蠶豆等,進入胃內不易消化,還可能損傷胃粘膜而促進胃炎發生率增高。因此,平時所吃的食物應細軟、清淡、易消化。主食應以軟飯為佳,如面條要煮透煮軟,少吃又厚又硬的夾生面條;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應注意的是,魚肉不可過熟,因為魚肉在半生不熟時最嫩和易消化,對胃的負擔最小。
4. 營養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體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產生機體營養失衡,故較正常人更感到疲勞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礎上力求使膳食營養均衡,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因為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在胃內排空最慢,若食脂過多,就會使得本已排空不暢的胃承受壓力增加,加重食物瀦留,故而要適當限制。而蛋白質食物應略有增加,如雞肉、魚肉、瘦豬肉、半熟雞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將其做得細軟些並不會影響消化吸收。通過增加蛋白質攝入,可增加體力和肌力,緩解易疲勞等症狀,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進胃壁張力提高,蠕動增強。
5. 減少刺激
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姜、過量酒精、咖啡、可樂及濃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燒心症狀加重,影響病情改善,故而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少量飲些果酒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於減緩胃下垂的發生與發展。
6. 防止便秘
胃下垂患者的胃腸蠕功往往都比較緩慢,若飲食不當或飲水不足則容易發生便秘,而便秘又會加重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應特別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飲食中多調配些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中含有較多維生素和纖維素,尤其是後者可促進胃腸蠕動,使糞便變得松軟潤滑,防止便秘發生。如清晨喝杯淡鹽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緩解和消除便秘。
7. 動靜相宜
胃下垂患者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於防止胃下垂繼續發展,還可因體力和肌力增強而增強胃張力,胃蠕動,改善症狀。但要注意的是餐後不宜立即運動,應保證餐後有30—60分鍾的休息,因為餐後即運動會因食物的重力關系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
H. 胃下垂了怎麼辦
本病系胃的位置小降,胃下界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常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全身其他病狀,並有腹肌鬆弛,體重減輕等體證。
(病因病理)現代醫學認為,胃下垂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乃由於胃平滑肌或韌帶鬆弛所致。患者因長期勞累,大腦過渡疲勞,強烈的神經刺激和情緒波動不斷作用於大腦皮層,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功能失調,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逆使胃緊張力減弱,蠕動緩慢,機能減退。但少數患者,因胃腸蠕動亢進,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較短,營養物質不易被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故日漸消瘦,也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內臟下垂。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後天兩種。
1.先天性 多見於無力型體形者。身體素若,胸廓狹小,皮膚蒼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營養不良,第十肋游離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並發其他內臟(如腎、肝、脾、橫結腸、子宮等內臟下垂),所以又叫全內臟下垂。
2.後天性 多與慢性消耗病合並存在或在大病初癒之後;為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並發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潰瘍等;腹肌鬆弛或腹內壓降低,如婦女多次生育,腹部腫瘤切除術,體重突然減輕,或胸腔內壓增加,如長期咳嗽、悶氣、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祖國醫學雖無「胃下垂」病名的記載,但認為此症乃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為和。兩者一納一運,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將水谷精微輸布於全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活動。
由於稟賦不足,機體素弱,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臟器下垂。
(臨床表現)
1.消化系統症狀 患者食慾減退頑固性腹脹,以食後症狀尤為突出,經常噯氣不止,左腹有下墜感和壓迫感,且於食後或行走時加重,平卧時減輕。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或有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胃部多有悶痛、隱痛,劇烈疼痛比較少見,患者食慾明顯降低,並有畏食、厭食的表現。
2.全身症狀 多表現為逐漸消瘦,可伴有眩暈、乏力、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3.體征 患者身體瘦長,皮下脂肪缺乏,肌張力低下,直立時上腹凹陷,下腹膨隆,有明顯振水音,腹肌鬆弛,左下腹觸壓明顯疼痛。少數患者可見肢體多關節鬆弛。
4.X線檢查 X線觀察一般可見胃的位置下降、緊張力低下蠕動波稀疏,滯留物較多,胃由膨大型變為袋形或其他胃形。
胃下垂的診斷標准,一般以胃距髂嵴連線4厘米視為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5到8厘米為輕度下垂;9到十二厘米為中度下垂,十三厘米以上為重度下垂。
根據病史,消化系統典型症狀及全身情況,結合體征預X線檢查,對其診斷並不難。根據X線鋇餐透視與攝片,還可與吸收不良綜合征、惡病質、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相鑒別。
(辯證論治) 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其不足,氣虛下陷所致。治療當以溫中健脾,益氣升舉為原則。
(基本手法)
1.推揉背俞健脾法 單掌或掌根交替推顫,雙拇指重疊頂推,疊掌上行攏揉,雙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經內側線大腸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頂推時應重點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側為主,反復操作約十分鍾。
2.壓推三穴提胃法 單肘按壓三焦俞,在保持壓力的前提下,緩慢上推至脾俞,熱後輕輕抬起,再重復以上動作。
3.揉壓腎俞固本法 雙掌根同揉,對擠、按壓雙側腎俞。亦可左右撥動。
4.推顫腹部益氣法 兩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顫至左上腹,兩手多指揉撥腎區後,捧攏腹肌向上推顫;單手多指左右輕撥腹直肌,自下而上;疊掌上行揉左側腹部胃經路線,掌根揉關元,拇指揉脘,單指壓顫膻中穴等;以上手法應反復操作約8分鍾。
5.牽拉肢體升舉法 雙拇指分拿患者雙合谷或雙行間,令患者肢體屈曲,待肢體伸展時加外力牽拉抖動,患者應配合深呼吸,反復十次;平復後揉孔最、足三里,按壓公孫。
6.對症處理手法 若患者伴左下腹墜疼,可按壓大腸俞、中脘、重壓粱丘;腹瀉者可採用掌搓八繆;便秘嚴重可側指敲擊結腸部位;腹脹嚴重者可握拿背肌;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者加捏脊法;失眠者,可同時按壓雙神門,交替壓兩側枕骨下緣;合並腎下垂者,可採用上摩百會,中按揉關元、擦搓、揉湧泉穴。
胃下垂醫療體操
1.腹式呼吸舉腿法
(1)兩腿交替抬舉法配合腹式呼吸,兩腿交替伸直,抬舉90度停片刻放下,反復數次。
(2)兩腿一齊抬舉法配合腹式呼吸,雙腿伸直,一齊抬舉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放下,反復數次。
2.雙足空中蹬車法屈膝曲髖在空中作蹬自行車動作1~2分鍾。
3.雙手抱膝屈腰法雙腿舉至90度屈膝,然後兩手抱膝,屈髓抬髖使腰部屈曲,復原休息片刻,反復數次。
4.仰卧起坐收腹法雙下肢伸直靠緊,兩手十指在枕部交叉,腹直肌用力收縮,同時上身抬起坐立,再慢慢躺下還原,休息片刻並逐漸增加其次數。
5.收腹抬臀縮肛法屈膝抬臀,足蹬床面,然後收腹抬臀,肛門緊縮停半分鍾後,臀部著床,腹肌放鬆,休息片刻,復作數次。
6.靜卧雙掌摩腹法雙掌緊貼下腹部,循順時針方向掌揉全腹部(自下腹起經右下腹向上,橫過上腹,轉向左側,向下至左下部,循環全腹部),連續摩揉10至20遍。
注意:此醫療體操,有利於鞏固療效,但在進食前後一小時內慎用。
腎下垂醫療體操
第一節腹式呼吸
口呼鼻吸,呼時收腹,吸時鼓腹。
第二節仰卧半坐
拾起上身至半卧位,兩臂前平舉,呼氣,躺下,吸氣。
第三節單抬腿
兩腿伸直,輪流抬高和放下。
第四節挺胸
頭和兩肘支床面,抬起胸肩部,臀部不動。
第五節轉體
仰卧,兩臂側平舉,輪流向一側轉體,同時一臂經體前擺,至對側擊掌。
第六節雙抬腿
兩腿並攏伸直上舉到垂直位,呼氣;放下,吸氣。
第七節「半橋」
兩腿屈曲,足踩床面,抬起臀腰,同時收緊肛門,吸氣,放下,呼氣。
第八節仰卧起坐
兩臂舉向頭側,掌心向上,起坐,盡量以手抵足。
第九節舉腿側倒
1.兩腿伸直上舉至和地面垂直;
2.兩腿並攏向左側倒下;
3.還原到1:
4.兩腿並攏向右側倒下。
第十節抬腿剪交
1.兩腿伸直拾起約30度,然後左右分開;
2.兩腿伸直交叉,右腿在上;
3.兩腿伸直分開同1;
4.兩腿伸直交叉,左腿在上。
第十一節「全橋」
頭、兩臂、兩足撐地,抬起臀、胸及肩,吸氣,放下,呼氣。
第十二節蹬「自行車」
兩腿抬起,交替屈伸,模仿踏自行車動作。
說明:
1.體力較差時先練1至5節,1至2周後加6至8節,以後酌情增加11、12節,最後加9、10節。
2.每節重復1至2個八拍,逐步增加至3至4個八拍。
(附3)胃下垂的叩壓診檢查法
仰卧位患者飯後屈膝仰卧,醫者立於其側,沿左鎖骨中線自上而下叩診。正常人胃部呈濁音,腸曲呈鼓音。如胃內氣體充盈,胃部可出現鼓音,腸曲鼓音相對減弱,兩種不同叩診音的分界線,即為胃下界。沿叩診線稍用力觸壓,可觸及到一半圓形囊體,用手撥動明顯上移,此囊體的最低點即胃下界。以上叩壓診所得胃下界距髂嵴連線的厘米數(橫指),即胃下垂的實際度數。
站立位患者頭、臀、足根緊貼牆壁,(方法同上)。所得結果比仰卧位檢查的胃下約低2至3厘米,這與站立時胃自然下垂或腹肌鬆弛有明顯關系。
以上檢查方法對於腹壁菲薄者准確率較高。
胃小彎角切跡低於髂嵴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時,稱為胃下垂。胃下垂的程度不一,且常伴有其他內臟下垂,多見於瘦長體型者。
(1)臨床表現 胃下垂的主要表現有:消瘦、乏力、胃部脹悶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墜,平卧時減輕,腹痛無周期性及節律性,常有嘔吐、噯氣,飽餐後臍下部可見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上腹部可捫及強烈的主動脈搏動。X線胃腸鋇餐檢查可幫助確診。
(2)治療 包括
1) 飲食 少吃多餐,食後平卧,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熱量。
2) 胃托 安置胃托。
3) 鍛煉 加強腹部肌肉的鍛煉,每天堅持做仰卧起坐,以增強腹肌張力。
4) 對症治療 ①每餐前皮下注射正規胰島素4-8單位;或用甲苯磺丁脲0.5克,每天3次,飲前半小明服用,以促時食慾。②苯丙酸諾龍25毫克肌內注射,每周2次。
5) 中葯 補中益氣丸或補中益氣湯。
6) 外敷法 五倍子10克,蓖麻子仁克,搗爛後以紗布包裹,敷貼臍區
I. 胃下垂咋辦
1.少食多餐由於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過多的食物入胃,必然會滯留於胃內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飲食調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數可以增加,每日4—6餐為合適。2.細嚼慢咽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張力減低,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及增強胃蠕動和促進排空速度,緩解腹脹不適。3.食物細軟平時所吃的食物應細軟、清淡、易消化。主食應以軟飯為佳,如面條要煮透煮軟;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應注意的是,魚肉不可過熟,因為魚肉在半生不熟時最嫩和易消化,對胃的負擔最小。4.營養均衡胃下垂患者大多體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產生機體營養失衡,故較正常人更感到疲勞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礎上力求使膳食營養均衡,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5.減少刺激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姜、過量酒精、咖啡、可樂及濃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燒心症狀加重,影響病情改善,故而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少量飲些果酒和淡茶有利於減緩胃下垂的發生與發展。6.防止便秘日常飲食中多調配些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中含有較多維生素和纖維素,尤其是後者可促進胃腸蠕動,使糞便變得松軟潤滑,防止便秘發生。如清晨喝杯淡鹽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緩解和消除便秘。7.動靜相宜胃下垂患者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於防止胃下垂繼續發展,還可因體力和肌力增強而增強胃張力,胃蠕動,改善症狀。總之,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增加營養。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防該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採用簡便易學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該病的發生。
J. 胃脹,胃下垂怎麼辦
胃脹腹脹屬於胃腸功能紊亂現象,是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反應。大多是由於胃腸蠕動較慢,菌群失調,消化不良,脾胃虛寒或者某些胃腸道疾病,如急性胃腸炎,胃潰瘍,胃痙攣等造成的,可能是飲食不當,體內吸入過多冷氣,攝入過多產氣食物,腹部著涼引起的。建議服用嗎丁啉或者健胃消食片緩解症狀,如果伴有疼痛或者症狀持續時間太長,立即去醫院進行胃鏡檢查或者腹部彩超檢查。
胃下垂是慢性疾病,一般胃下垂的患者生活質量很差,精神壓力比較大,進食之後長期的腹脹,嚴重的會惡心、嘔吐,進食量明顯減少。治療上最重要的治療就是一般治療,胃下垂的患者一定要少量多餐,餐後卧床休息,可以順時針按摩腹部,要加強營養,每天保證1-2個雞蛋。牛奶是不建議喝的,因為在胃內存的時間比較長,影響胃的排空,加重腹脹的症狀。要減輕思想壓力,放鬆心情。葯物治療方面主要使用促進胃腸蠕動的葯物,嗎丁啉、莫沙必利都可以應用。對於肝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也可以服用一些健脾的中葯,比如人參歸脾丸或者摩羅丹。